首页 -> 2005年第6期



闵一得生年考疑

作者:王宗耀




  清代著名道士,全真教龙门派第十一代弟子闵苕旉,派名闵一得,字补之,亦字小艮,号懒云子。关于他的生卒年,卒年无差,而其之生年却大有径庭,现在的说法几乎都是生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卒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享年七十九岁。如《中华仙学》中陈撄宁先生所作的《闵小艮真人传》,以及如今比较权威的《中国道教史》(第四册)、胡孚琛先生主编的《中华道教大辞典》等皆持此说,其他的著作也都是持此说,且不一一例举。
  其实,细读闵一得的《古书隐楼藏书》和《金盖心灯》,就会发现闵真人享年七十九岁这一说法是错误的,也就是说人们一直把闵一得真人的生年搞错了,而且到现在都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错误。我在几年前写的《闵一得年谱略述》和《湖州金盖山古梅花观志》中亦没有发现这个问题,后在无尘子先生的指点下发现了这个错误,所以今特撰本文,以证旧说之误。
  
  一、闵一得生年
  
  《古书隐楼藏书》中有一册《还源篇阐微》是闵一得晚年口述的要著,由他的弟子蔡阳倪整理而出的。在《还源篇阐微》中有两篇闵一得弟子写的传记和赞。第一篇是蔡阳倪的“金盖山人闵子赞”,其文云:“金盖出云云上天,先生日日事丹铅,最后注《还源篇》,噫!九十年躬行实践,乃能疏一勺之味分真诠。”这里蔡阳倪说闵一得“九十年躬行实践”,那九十年是虚数,意思是说闵一得快到九十了还在不断地实践,说明了闵一得年龄已近九十而不是七十九。同书还有汤素志撰于清道光十八年二月(即闵一得逝世后第二年)的《金盖山人传》,其文末云:“山人姓闵……,吴兴人,年八十有九,葬于金盖山中,门人祠之”。这就更直接地指出了闵一得住世八十九岁。同书还有一篇闵一得本人写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的《太虚主人传》,其文云:“得同邑同师,继以师事。惜以中年宦游,未能亲炙……。”考此年,若以闵一得生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的说法,他才二十九岁,怎么会用“中年宦游”四字呢?若他生于乾隆一十三年(1748)来算,写此文时闵一得三十九岁,用“中年宦游”一词才恰到好处。
  如果读者看了以上证据,对闵一得生于乾隆十三年(1748),住世八十九岁的观点还怀疑,那么这里再举几例来证明。
  闵小艮在清嘉庆十五年(1811)完成了《金盖心灯》的草稿,并把书稿出示给清朝著名的出版家鲍廷博(即知不足斋主人),并请鲍廷博修订此稿。到了第二年,即嘉庆十六年(1812),鲍廷博就完成了对《金盖心灯》的注和序,但闵一得仍未把此稿正式出版,一直都在修改。直到嘉庆十九年(1815)秋,他到浙江武林,出《金盖心灯》示钱塘太守鲍锟,鲍锟又为之作序并注评后,才算全部完成了《金盖心灯》的写作工作。因而此书中鲍廷博和鲍锟对闵一得生年的注解,就更具有相当高的可信度。
  闵小艮在《金盖心灯·卷五·陈樵云律师传》中说:“余(闵一得)年十五,尝从兄(鲍廷博注:胞兄希颜先生)读书云巢(鲍廷博注:时年乾隆二十七年,岁次壬午)。”仅此一注即可肯定乾隆二十七年(1762)那年闵一得十五岁,由此便可推断闵一岁时即出生年就是乾隆十三年(1748),比旧说出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要早十年,亦就是说闵一得是活了八十九岁而非七十九岁。
  《金盖心灯·卷四·沈轻云律师传》中有鲍廷博的注,其云:“又按:乾隆三十三年戍子七月望日,高东篱宗师年百五十一岁谢世于天台,懒云子先期得书,亟往送,及至,沈师已先在。嗣后懒云子常从沈师学,以师礼事沈师,从高师命也,稽师(沈轻云)年六十一,懒云子二十有一岁矣。”据此也可推算出闵一得是乾隆十三年(1748)出生的。
  
  二、闵一得生年误说的来源
  
  闵一得真人生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的错误说法可以说来源已久,但最早却出现在《古书隐楼藏书》卷首那篇晏端撰写的《闵懒云先生传》里,其文末云:“先生生于清乾隆戊寅年十二月初二日,卒于道光丙申十一月初十日,住世七十有九年。葬金盖山之东麓,门人祠之弗替焉。”此文虽未署时间,但据文后“葬金盖山之东麓,门人祠之弗替焉”一句,可知晏端此文是在闵一得死后很久才写的,所以此《传》的真实性已成问题。其后杨维昆的《闵懒云先生传》,沈秉成的《懒云先生传》,包括现代的《中国道教史》和《中华道教大辞典》等皆袭晏文,遂成错误之事实。
  到了民国十四年,古梅花观嗣龙门正宗第十四弟子戴楚云、查能仙重修的《龙门正宗觉云本支道统薪传》时,因袭晏端撰写的《闵懒云先生传》,而没发现错误,仍执七十九岁之讹传。由于可见,闵一得真人生于清乾隆戊二十三年(1758)的讹传,来源于《古书隐楼藏书》卷首那一篇晏端撰写的《闵懒云先生传》,错误的源头找到了,我们就可以给它正本清源了。
  
  三、推论
  
  造成闵一得真人生年错误的原因是《古书隐楼藏书》卷首那篇晏端书撰写的《闵懒云先生传》(《闵懒云先生传》亦见于清闵宝梁篡《仁舍镇志》),而细读晏端撰写的《闵懒云先生传》就不难发现晏端先生的错误所在,文中说:“…,翁(高东篱)将示化时,先生(闵一得)年愈弱冠,亲往送别。”众所周知弱冠是男子二十岁的代称,高东篱逝世的时间是乾隆三十三年七月望日,已很明确,若此年闵一得是晏所说“年逾弱冠”,那么闵一得此年应是超过或等于二十岁了,其实是二十一岁,而晏又说闵一得的出生年月是生于乾隆戊寅十二月初二,那么那年闵一得才十一岁,而十一岁怎么能说年逾弱冠呢?文中本身就自相矛盾,再参看《金盖心灯·卷四·沈轻云律师传》中鲍廷博的注解:“…,稽师(沈轻云)年六十一,懒云子二十有一岁矣”,晏端那闵一得真人享年七十九岁的观点亦就不攻自破了。而由于晏推算不准确,造成了闵一得生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的错误一直流传至今。
  至此,根据以上闵一得真人生年的考证,就不难得出下面的结论了:闵一得真人生于乾隆十三年(1748)戊辰十二月初二日,卒于道光十六年(1836)丙申十一月初十日,享年八十九岁。
  
  附:闵一得先生简介
  闵一得(公元1748-1836年),为清代著名道士。初名苕旉,字补之,亦字小艮,后改道名一得,道号懒云子,乾隆一十三年(1748年)十二月初二日,出生于湖州府乌程县仁舍镇(现属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仁舍村)。闵氏世为吴兴望族,历代均有赠官,曾有“仁舍闵氏尚书五年半”之称。闵家不仅官场显赫,与湖州道教更是缘分有加,历代都有在湖州城南十五里之金盖山古梅花观或修道或读书或修身养性者,与古梅花观结下了不解之缘。
  闵一得先拜龙门派第十代弟子高东篱(名清显,字东篱)为师,于桐柏山修练导引术,乾隆三十三年(1768)高东篱仙去后,又以师礼侍高之弟子沈一炳(号轻云)。沈一炳羽化后,闵一得出游吴、楚、燕、赵,与龙门西竺心宗之金怀怀(王清楚,云南人)、白马李(李清纯,湖北江夏人)、李蓬头(名字,里籍不详)等辈相往还,曾于乾隆五十五年谒云南鸡足山鸡足道者(月支国人,拜王常月为师)。闵一得以《戒律书》授道者,两道者则传《斗法》授闵一得。
  清嘉庆元年(1796),闵苕旉入金盖山,重建纯阳宫,主持金盖山教务,隐金盖山古梅花观四十余年,承龙门之宗风,考其源流,清其经界,著书立说宣扬三教同修,注重炼气养生之法,自然而行大旨:“居家在庙皆修道,忠孝节悌尽神仙”。居家出仕、入山修道、寻师访友、蓄发易服均俾有志者自然而行,同时广收门徒,吸引了众多社会上层人物(包括官僚、绅士、富商)为入教弟子,阐扬大道,盛极一时,其门人著名者有薛阳桂、闵阳林、蔡阳倪等。因其学说独具特色,形成流派,在陶靖庵全真教龙门派云巢支派的基础上自成一家,创龙门派之方便法门——金盖山古梅花观嗣龙门正宗法门,在中国传统修真史上独占一席之地,是继王常月之后清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全真龙门派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闵一得著述颇丰,一生浸濡道学,博闻广识,融汇贯通,曾先后注释、修订、编纂了二十三种丹经道书,同时收清人和自撰内丹书三十八种篡为《古书隐楼藏书》,为后人研究道家学说留下了宝贵财富。嘉庆年间又撰《金盖心灯》八卷,以纪传体形式记录龙门派第一代至第十四代一百余人的生平事迹,是研究龙门派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道光年间,闵一得又编篡了《道藏续编》第一篇,所录的道书都是以前《正统道藏》所未能收入者。
  闵一得晚年修养更臻精纯,语默无非至道,起居纯是天机,所至禽畜互乳,草树交芳,善气所敷,动植胥化,得中得位育之道焉。自拟身后楹联曰:“修真只为求己志,著书未尽度人心。”又集孟子书曰:“不失其赤子之心,善养吾浩然之气。”闵一得于道光丙申年(1836)年羽化,享年八十九岁。
  (作者单位:湖州市金盖山古梅花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