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4期



浅谈我国古代官私书目中的道教典籍

作者:刘永海




  道教素以“杂而多端”著称,其典籍数量庞大;且历来沿革不清,分类不明。道教史上虽间有高道大德如南朝陆修静、孟智周者,阐扬前人目录学传统,融合儒释道多方素材,提出“三洞四辅十二部类”之说,看似已对道经条分缕析,实则多有局限。且许多道经目录经数次大规模禁道毁经后,多不流传。因而,要了解历代流传的道教典籍状况,还需依靠我国历代官私目录的记载。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对我国历代官私目录进行总体爬梳,以求教于方家。
  
  一、官方目录对道经之囊括
  
  历代有关道经目录之所以零乱不堪,实为道教自身特点所致。以道教之眼光,先秦儒、道、墨、医、阴阳、神仙诸家以及后世诸子著作均可囊括于自己的系统中。尽管后世道教典籍未必包括所有先秦道家文献,但道教毕竟以道家为祖。故此,考察道教典籍的渊源,仍需追根溯源,从道家类文献着眼。
  道教并非在短时期内创立,而是有一相当长的过程。道教正式诞生后,又以先秦道家学说为经典,故而便出现先有道经后有道教之现象。我国首部完整意义的目录学著作刘歆《七略》虽佚,但整体内容有赖《汉书·艺文志》得以保全。其“诸子略”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道家著作当然归入道经系统,且在当时数量很多。在班固看来,所谓“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正因为道家有如此特点,统治者才允许其大量存在。除道家以外,部分阴阳家及其他诸家个别典籍归入道经应属正常;“数术略”有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六家,不少属于道经或是后来道经之源;“方技略”有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家,尤以其后二类,与后世道经密切相关。《汉书·艺文志》对《七略》诚有发展,但继承更多,其规制风格未变。合而观之,《汉书·艺文志》收传统道家著作37家,凡993篇;阴阳家著作21家,369篇;房中著作8家,186篇;医家著作7家,216篇;神仙家著作10家,205篇。凡此种种,均成为道经之源;在汉末纯正意义道教形成以后,这些典籍被道徒几经阐释、发挥、改造,衍生出更多的道经。
  魏晋南北朝之际,道教勃兴,道派林立,道经蜂出,这是一个大量造经的时代,也出现了一些官修道经目录。此时国家综合书目编制工作亦成绩斐然,但众多著作已散佚不可考。
  到了唐代,官修的《隋书·经籍志》的材料很大程度来源于隋代的国家书目《隋大业正御书目录》,又参考了唐初所得隋代八万多卷典籍,基本上能反映隋及前朝国家藏书之盛。道教与道家主旨有别。《隋书·经籍志》认为“道者,盖为万物之奥,圣人之至赜也”。“圣人体道成性,清虚自守,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故能不劳聪明而人自化,不假修营而功自成。其玄德深远,言象不测。先王惧人之惑,置于方外,六经之义,是所罕言”,对道家评价很高,故将“道家类”归入子部,收书78部,525卷之多;而《隋志》作者对纯正意义上的道教典籍颇不以为然,认为在当时已经颇具规模的道教与佛教同为“方外之教,圣人之远致也”。所以《隋志》是将道经和佛经一样置于四部之后,并作大序,以明其大旨,但不著录书名。该序述道经缘由,在道教史上极具价值。这些道教著作多达377部,1216卷。从《隋志》对道经分类上看,其“经戒”、“饵服”、“房中”、“符箓”的分法,完全继承梁阮孝绪《七录》之《仙道录》,并无创新;但与当时道教系统内部的三洞四辅七部分类法相比,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七部分类法试图以道经派别为准,本无可非议,但魏晋六朝以来,道教之派别何其多也,道教目录的七部法既无法体现旧派别之新变化,又难以反映新派别之旧渊源,反倒不如《隋志》从内容上入手,直观明了;虽非首倡,亦显单薄,终无大过。
  隋唐系道教全面发展时期。在唐王朝近三百年的统治中,道教总体上始终得到扶植和崇奉,道教的地位一度处于需、释之上,因而,官方对道经的著录便十分重视,唐开元年间,殷践猷、王惬、韦述、余钦、毋煚、刘彦真、王湾、刘仲等奉诏修成《群书四部录》二百卷,后毋煚又略为四十卷,名为《古今书录》,当收大量道经;毋煚还对佛道二教典籍勒成目录十卷,名曰《开元内外经录》,惜今均亡佚。《旧唐书·经籍志》在著录释、道典籍时,疏漏较多;单以道经而论,一是多取自《古今书录》,开元以后新增道经未能著录;二是取消了道经、佛经两类,使诸多典籍无处安身;三是把一些重要释家文献附于道家类之中,在政治倾向上或许别有用意,来体现道家之尊贵,但二家混杂,不伦不类。其子部第二为道家类,共收道家著作125部,960卷,单单是诠释《老子》的著作便有61部之多,《老子》与唐政府可谓合则两美,离则两伤。倘若取消了道、释二附录,在子部中另设道、释两类,道家大类之下又另有细目,让道家、道教两类本源于同一母体的姊妹在这里走到一起,倒也不失为合理的分法,惜作者未如此处理;如此一来,《旧唐书·经籍志》所收道经不多,且分类不尽合理。
  《新唐书·艺文志》是继《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后的优秀目录学著作,它继承了《隋书·经籍志》的传统,订正了《旧唐书·经籍志》著录上的某些讹误,同时大量补充了《旧唐书·经籍志》著录中的遗漏。《新唐书·艺文志》子部“道家类”一特别之处在于另设“神仙”小类,著录道经35家,50部,大量道经得以一并囊括其中,此法一出,后世多效法者;但又如同《旧唐书·经籍志》,将释书附于道家类之下,置先出的《崇文总目》成果于不顾,实不可取。
  宋朝的国家书目以成于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的《崇文总目》最为著名。今书虽为辑本,但可窥其崖略。该书分设道家、道书两类,又单列释家类,分类清晰,一目了然,在官修书目中较为突出。其卷25著录“道家类”著作。卷45至53悉数著录“道书类”著作,又细分为九类,每小类虽无名目,但显系以内容为标准,大致为:“道书类一”为教义、教理、经文之属,共55部,104卷(按今核计实95卷,注:按语为朱彝尊所加,下同);“道书类二”为道论之属,共50部,286卷(按今核计实48部,380卷);“道书类三”和“道书类四”均为养生之属,前者共58部,81卷(按今核计实59部,82卷),后者共83部,98卷(按今核计实79部,97卷);“道书类五”为丹鼎之属,共58部,84卷(按今核计实86卷);“道书类六”为烧炼歌诀之属,共55部,79卷(按今核计实54部,75卷);“道书类七”为玉芝、瑞草、药方之属,共51部,81卷(按今核计实56部);“道书类八”为符箓、经咒之属,共55部,85卷(按今核计实49部);“道书类九”为仙传之属,共60部。106卷(按今核计实100卷),按《崇文总目》自己统计,著录道经亦达525部之多。对于《崇目》“道书类”之著录体例,后世史家颇为欣赏。陈汉章在《崇文总目辑释补正》中引《通志·校雠略》云:“《崇文总目》众手为之,其间有两类极有条理,古人不及也;道书一类有九节,九节相属而无杂揉。”又云:“及观《崇文》九节,正所谓大热而濯以清风也。(案:又一类为杂史)”。《崇文总目》之后,今存有《宋秘书省续编到四库缺书目》2卷,成书于南宋绍兴初年。该书目著录丰富,但颇为庞杂。正如清人叶德辉所说:“宋人官私书目皆以经史子集分四部,而《四库目》则经史之后,次以集部,再次以子部,其余分类重出互见,亦多不同。此《秘书目》与《崇文目》部类之异同也。” 尽管如此,相对于道经而言,仍有可留意处。诸如该书目之“目录类”对一些道经目录如《总仙记目四卷》、《上清文苑目三卷》、《道门藏经目一卷》、《道经目录一卷》、《道藏经目七卷》和道教类书《三洞珠囊》、《道典论》的著录,便是以前官修目录中所不见的。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