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2期
“度人”思想与道教笔记小说
作者:黄 勇
六朝时期,宣扬“仙道贵生,无量度人”思想的灵宝派兴起后,度人成仙思想在道教传播中的影响日益扩大。针对只重视个人修炼成仙思想的局限性,灵宝派指出:“圣人传授经教,教于世人,使未闻者闻,未知者知,欲以此法桥,普度一切人也。” ②认为“普度一切人”才是道教传教化世的最高理想。灵宝派的度人思想对信徒有巨大的吸引力,对扩大道教影响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所以在道教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灵宝派的《度人经》也被后世的道教徒奉为“万法宗元”,并被明代编的《正统道藏》列为“首经”。
灵宝派的度人思想有非常深厚的本土思想资源。敦煌出土的《太平经目录》卷一百三十二中还保存着《平等度世戒》篇目,所谓“平等度世”,顾名思义就是要不拘等级差别,一视同仁的“救度世人”的意思。恐怕正是因为中国本土思想中本来就有普度众生的思想萌芽,所以在灵宝派兴起之前,道教中也保存着丰富的度人思想痕迹,只不过到六朝时期,在灵宝派那里被发扬光大。
魏晋南北朝是道教笔记小说兴起并繁荣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样在这个时期兴起的度人思想很自然地渗透到道教笔记小说创作之中,成为道教笔记小说热衷宣传的宗教主题之一。在后世的发展中,度人成仙思想如同它在道教中所取得的地位一样,在道教笔记小说中也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小说主题。因此,在道教笔记小说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度人成仙”为中心思想的小说系统。这个主题甚至从道教笔记小说延伸到白话小说和戏剧等通俗文学之中,成为中国文学中一个特有的文学样式。
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无论贫富贵贱,在这些小说中都获得了被度成仙的平等权力。如《续仙传》中许月奴家的老妪、进士及第官居高位的刘商、《墉城集仙录》中的女道士边洞玄、《洞仙传》中的樵夫昌季、《神仙传》中的小吏马鸣生、麻风病患者赵瞿、《疑仙传》中的秦时儒生、《集异记》中的婢女玉女,上至达官显宦、道士儒生,下至婢女家奴、樵夫小吏,无不被平等地度为神仙。但是,神仙毕竟是“与道合体”、超越生死的“真人”,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缘被度成仙,所以道教的度人成仙是有选择的“度”,而不是毫无选择的“普度”。在道教笔记小说中,只有那些有“仙缘”和“仙骨”的人才有机会被度为神仙。如《续仙传·许宣平》中,被时人视为“谪仙人”的大诗人李白专程去拜访神仙许宣平却“寻隐者不遇”,而许月奴家的老妪却因为偶然的机会遇到许宣平,被许宣平赐食仙桃度为神仙,主要就是因为李白没有“仙缘”而老妪“仙缘”已到,合该度世。③《续仙传·王可交》中,王可交江上遇仙被度,神仙认为他之所以可以被度成仙的原因是他“好骨相,合有仙分”。④
道教笔记小说中,神仙度人一般都有既定的救度对象,但是也有一些小说中的神仙纯粹是混迹市井,随缘度人,没有既定的救度目标。在这类小说中,神仙往往会因为世人不识神仙真面目而不能完成度人的任务。其实,这类小说并不是为了讲述神仙如何度人的故事,而是旨在表现对不识“大道”的俗人的嘲讽,并以此来激励世人对道教的信仰之情。《续仙传·卖药翁》就是这类小说中最典型的一个例子:
卖药翁,不知其姓名。人或诘之,称只此是真姓名也。有自童稚见之,迨于暮齿复见,其颜状不改。常提一葫芦卖药,人告疾苦求药,得钱不得钱,悉与之无阻,药皆称神效。或无疾戏而求药者,得必失之。由是人不敢妄求药,敬之如神明。常醉于城市间,得钱亦与贫人。或戏问之:“有大还丹卖否?”曰:“有。一粒一千贯钱。”人皆笑之,以为风狂。多于城市笑骂人曰:“有钱不买药吃,尽作土馒头去。”人莫晓其意。益笑之。后于长安卖药,抖擞葫芦已空,内只有一丸出,极大有光明,安在掌中,谓人曰:“百年人间卖药,过却亿兆之人,无一人肯把钱买药吃,深可哀哉!今须自吃却。”药才入口,足下五色云生,风起飘飘,飞腾而去。⑤
信仰是宗教得以存在的心理基础,所以,除了所谓的“仙缘”、“仙骨”之外,对道教信仰的虔诚在道教笔记小说中也被作为被度成仙的先决条件,许多人仅仅因为信道虔诚就可以被度为神仙。如《墉城集仙录·边洞玄》中,在道观中地位卑微、受人歧视的女道士边洞玄,就因为信道虔诚被度成仙,而其他地位高贵的道士却没有这个机会。⑥在道教看来,只要信道虔诚,即使在其他方面有欠缺的人也同样可以被度成仙,《仙传拾遗·唐若山》就反映了这种思想。官历尚书郎的唐若山由于自幼奉道,“晚岁尤笃志焉”,竟然私自挪用公款炼丹,但是太上真人却因为他“勤志信道”,就炼黄金替他弥补府库中的亏空后度他为仙 ⑦。
道教度人思想以“慈心济物”为其根本宗旨,因此,在度人成仙主题的道教笔记小说中,有时候出于神仙的“慈心”,度人成仙的尺度会被放得很宽。这在以落难者遇仙获救为情节模式的小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神仙传·马鸣生》中,小吏马鸣生因捕贼为贼所伤,后被神仙救活,在马鸣生的哀求下,神仙竟“慈心”大发,度他作了神仙⑧。《洞仙传·昌季》对神仙“慈心度人”的描写更加传神:
昌季者,不知何许人也。入山担柴,崖崩堕山下,尚有微气。妇见之,涕泣哀恸。仙人尹伊闻之怆然,谓妇曰:“吾是仙人,能治汝婿。”即以角煎赐之,并付其方,“药尽未差,可随合作也。能长服之,令人神仙。”妇以药治季,即愈,季合药服之千日,忽然飞升。妇流涕追之。顾谓妇曰:“道与世殊,卿善自爱敬。”妇慨然,复合药服之三年,便飞升去。至蓬莱山见季,季曰:“知卿当来尔。” ⑨
妇人出于对丈夫的真挚感情而大发悲声,竟然感动神仙下降,不顾度人成仙的种种条件限制,用神药度他们夫妇为仙。可见神仙虽然超越于凡人,但仍然有凡人的感情,甚至有比凡人更加深沉的无量慈悲之心。也正是在这种无量慈悲之心的驱动下,“慈心济物”的度人成仙才惠及到普通的落难者身上,从而赢得了社会各阶层人士对道教的虔诚信仰。所谓道教乃“近于人情之宗教” ⑩,正可于此处见之。
严格来讲,道教的度人思想并不能等同于度人成仙。因此,“解厄”,也就是帮助世人解除厄运,才是度人思想最主要的诉求。也许是因为“解厄”没有度人成仙故事那么富有传奇色彩,所以在道教笔记小说中反映这个思想主题的小说远不如度人成仙主题的小说那么繁荣。而且,解厄度人的小说由于过分注重对世俗社会伦理价值观的关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说的艺术性。
在解厄度人主题的小说中,只有那些严格遵守世俗伦理道德的人,神仙才会帮助他们解除厄运;对已经身罹祸患的人而言,只要能按照神仙的指导,救人悯物,多积阴功,也可免除厄运。如《裴氏子》中,裴氏三兄弟因为乐善好施,“以孝义闻”,就在神仙的帮助下躲过了“安史之乱”;(11)《相国卢钧》中,位极人臣的相国卢钧命中注定有几次劫难,但是在神仙王山人的指导下勤政爱民,平反冤狱,最终顺利度过劫难,得享长寿,死后“异香盈室”。(12)这些小说反映的解厄度人思想无不以世俗社会的价值观作为解厄度人的基本条件,其实,这也是此类小说的共通特征。由于解厄度人小说太过于注重道德宣传,使它与度人成仙小说相比,无论在作品数量上,还是艺术魅力上都显得较为逊色。因此,从总体来看,解厄小说虽然也反映了道教的度人思想,但是它只能算是度人主题道教笔记小说中的旁流或附庸。
注:
①日本学者小南一郎认为,神仙思想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葛洪《抱朴子内篇》所代表的“自力本愿”的神仙思想;另一种是与道教信仰相结合的“他力本愿”的神仙思想。后者是在前者的风化变质中逐渐显露出来的,并含有复归到民众神仙信仰的倾向。见小南一郎《中国的神话与古小说》,中华书局,1993年,第198页。
②《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道藏》第9册,824页。
③《续仙传·许宣平》,《道藏》第5册,86-87页。
④《续仙传·王可交》,《道藏》第5册,89页。
⑤《续仙传·卖药翁》,《道藏》第5册,82页。
⑥《墉城集仙录·边洞玄》,《云笈七签》,第646-647页。
⑦《仙传拾遗·唐若山》,《太平广记》卷二十七,中华书局,1961年,第176-178页。
⑧《神仙传·马鸣生》,《太平广记》卷七,第49页。
⑨《洞仙传·昌季》,《云笈七签》,第607-608页。
⑩陈寅恪:《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书店,2001年,第36页。
(11)《原化记·裴氏子》,《太平广记》卷三十四,215页。
(12)《神仙感遇传·相国卢钧》,《道藏》第10册,8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