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2期
道教宽容精神略论
作者:周高德
后世道教继承道祖老子的思想,十分崇尚宽容。如净明道的代表人物刘玉将“容”(即宽容)列入许真君“垂世八宝”(30)之中,这是对老子宽容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又如,全真道教人“忍耻含垢”(31)。显而易见,这也是继承了老子“宽容”的思想。在老子看来,能容者,莫过于“道”。因“道”为“虚无”之体,故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人若法之,“必有容宇宙之量。容有宇宙之量,则无己无人无物,皆冥于一”(32)也。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具体该怎么做呢?换言之,如何将宽容落实于现实社会生活中呢?前面我们谈了道教的主张。即:在宽容待人方面,力争做到柔弱不争、慈爱和善;在宽容待物方面,力争做到物我为一、齐同慈爱。
道教之所以崇尚宽容,笔者认为其原因主要是与道教的修炼有关。道教修炼的基本原则是“性命双修”。这里的性、命,通俗地讲即我们常说的心、身。修命即修身,就是修炼身体;修性即修心,就是修炼心性品德。宽容是一种高尚的人格,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毫无疑问,宽容是修炼心性的重要内容。道祖老子称赞“上德若谷”。夫“谷”者,虚也;虚者,能容也。比喻人的胸怀象山谷那样宽广,以形容人十分宽容。即所谓“心若空谷”(33)也。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如果一个人能够顾全大局,相忍为党,他人对自己的损害或损失也不计较或不追究,说明这个人便具有了宽容的人格和品德。如果一个人,在受到污辱时,能够镇定不惊;面对“曲”、“枉”时,能够泰然处之,那么这个人也就做到了“宽容”。如此,则有利于修性也。
宽容不仅有利于修性,而且也有利于修命,即有利于修炼肉体生命,换言之即有利于身体健康。人生在世,无论贫富贵贱,都难免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当人的内心矛盾冲突或情绪危机难以解除时,机体内分泌功能就易失调,造成血压升高、心跳加快、消化液分泌减少等,还常伴有头晕、多梦失眠、倦怠无力、心绪烦乱等症状。这些心理与生理异常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可诱发疾病的发生。”(谷桂远语)一位心理学家说得好:“人类要开拓健康之坦途,首先要学会宽容。”由此可见宽容的重要性。
道教的宽容精神,对社会的影响也非常广泛。如有人感悟道:宽容就是洞察,即要求用宽容的眼光去看待一切。宽容就是忍耐,相信“宽容是在荆棘丛中长出来的谷粒”;后退一步,天地自然宽。宽容就是忘却,忘却过去的是非曲直,忘却他人的无端指责。宽容就是谅解,对曾伤害过自己的人,不“记仇”;多理解他人,将心比心。宽容就是潇洒,不患得患失,做到宽厚待人,容纳非议。我们经常听到的“宰相肚里能撑船”,便是对“宽容”的形象化说法。我们十分熟悉的一句名言“有容乃大”,便是对“宽容”的赞美。(34)
总而言之,宽容是一种高尚的人格;宽容有益于身心健康。毫无疑问,家庭成员之间多一些宽容,将有利于和睦与幸福;社会成员之间多一些宽容,将有利于团结与友善;人类社会对自然界万物多一些宽容,将有利于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完全可以说:道教所崇尚的宽容精神,是人类社会永远所需要的。
注:
①转引自《中国道教》,2005年第1期,第5页。
②《净明忠孝全书》卷五。
③《道德经·十六章》。
④《道德经·五十六章》。
⑤《吕氏春秋·不二》。
⑥《道德经·四十章》。
⑦(20)《道德经·三十六章》。
⑧《道德经·七十八章》。
⑨⑩(11)《道德经·七十六章》。
(12)《道德经·五十二章》。
(13)《道德经·四十三章》。
(14) (15)《道德经·八章》。
(16)《道德经·六十八章》。
(17)《道德经·二十四章》。
(18)《道德经·九章》。
(19)《道德经·四十四章》。
(21)《道德经·三十七章》。
(22)《道德经·四十九章》。
(23) (24)《道德经·二十七章》。
(25)《道德经·六十七章》。
(26)唐·潘师正语。
(27) (28)《太上感应篇》。
(29)《老君说百八十戒》。
(30)垂世八宝为“忠、孝、廉、慎、宽、裕、容、忍”。其中之“容”乃“宽容”也。
(31)元徐琰在《甘水仙源录》卷一《郝宗师道行碑》中说(全真道):以识心见性、除情去欲、忍耻含垢、苦己利人为宗。
(32)黄茂材语,引自李远国《试论道教教义思想中的三大特性》一文中的第二节《有容乃大——道教文化的包容性》,《道教教义的现代阐释——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论文集》第38页。
(33)见笔者拙文《心若空谷——读〈道德经〉札记》。
(34)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也非常欣赏“有容乃大”这句名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