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6期



两极宋道教内丹学的发展与成熟

作者:范立舟




  白玉蟾系南宋末年人,自幼师事陈楠,达九年之久。他继承的陈楠的内丹思想,形成了其独特的内丹理论与修道功夫。他在援禅入道方面,较之其师更转进一层,直接袭取禅宗顿悟说以充实内丹道的性功构思,“丹者心也,心者神也,阳神之谓阳丹,阴神之谓阴丹,其实皆内丹也。”(36)“夫人之心本自圆通,本自灵宝,本自正一,本自混元。以人之一心而流出无穷无尽之法,盖如天之一气生育万物也。”(37)既然如此,内丹功法成功与否的关键就在于心性的锤炼,修炼过程始终是心性砥砺提高的过程。所以从某种角度上讲,主体开悟即为得道之枢机。“师示众云:从生至死,只是者个条条,倩你剥落。各要洒洒而归,做得主,把得定,牢笼不肯住,呼唤不回头。常光现前,壁立万仞,孤迥迥,峭巍巍,圆陀陀,光烁烁,临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若能恁么,方说得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所以道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无苦寂灭道,无作止住灭。且道作么生道,痴人面前,不得说梦。”(38)这样,白玉蟾就有将修道归源于修心的思想倾向,而这一倾向实际上与内丹道的根本宗旨是相悖离的,因为若全盘接受禅宗明心见性、直指人心的顿悟说,则内丹道之性命兼修或性功、命功均为多余,合逻辑引申的结论只能是内丹道理应取消。(39)这肯定是在其本意之外的。
  注:
  ①张广保《唐宋内丹道教》(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认为钟吕内丹道是内丹道教的成熟形态。
  ②内丹道的源流可追溯至何时?道教史学界颇具有不同意见。胡孚琛《道教内丹学揭秘》(《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第4期)和《道教史上的内丹学》(《世界宗教研究》,1989年第2期)认为源于先民原始宗教巫史文化,《老子》与《庄子》是内丹学理论和功法的奠基之作;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是第一部专门论述内丹法诀的著作。隋唐时《周易参同契》公开传布,内丹学发展显著。马济人《道教内丹学》(载《道教通论:兼论道家学说》,齐鲁书社,1991年)同意元人陈致虚的说法:“求于册者,当以《阴符》、《道德》为祖,《金碧》、《参同》次之。”但李养正《道教概论》(中华书局,1989年)似乎不这么看:“隋代之前,道教本来没有内丹之说,只有胎息、导引、行气、存想等内养方术”(该书第130页)。张广保《唐宋内丹道教》(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谨慎地将内丹道之确立限定于隋朝,创立者为青霞子苏元朗(该书第6页)。戈国龙《道教内丹学探微》(巴蜀书社,2001年)小心翼翼地把苏元朗确立的唐宋后日趋完善的内丹道称为“成熟的内丹学”,但这种形态有一个长期酝酿形成的过程,“要严格地区分出内丹学与各种道教修炼方术从而断言内丹学的准确诞生日期是困难的”(该书第18页)。为慎重起见,我们还是将内丹道的兴起时间限定在隋代。
  ③后世流传的《入药镜》有三种,《修真十书》所录《入药镜》和《道枢》所录《入药镜上篇》最能体现崔希范的内丹思想,参见张广保《唐宋内丹道教》,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76-78页。
  ④《修真十书·天元入药镜》,《正统道藏》,上海涵芬楼影印本,第128册。
  ⑤证诸道教文献与各种史籍,钟吕二人生活的时代有很大歧义,但经过详细的考辨,将他们界定为唐末五代时人,是站得住脚的。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将其生平确定在唐末至北宋初(该书第498页);李养正《道教概论》(中华书局,1989年)认为钟离权乃五代后汉人,吕洞宾则生活于唐末五代(该书第132页);胡孚琛《道教史上的内丹学》(《中国宗教研究》,1989年第2期)亦确认钟吕以内丹度人是在唐末五代。张广保《唐宋内丹道教》(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特辟两章对钟吕的生平身世与传道活动及社会影响作了全面的考证,对文献和史传的引证功力甚深,钟吕身世及活动赖此而昭著(该书第83-160页)。
  ⑥张广保《唐宋内丹道教》(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将钟吕内丹道归纳为以下三个特点:以丹道参证天道,整合内丹流派,批评传统内修方术(参见该书第162页)。
  ⑦道教史中一向有两位施肩吾的说法,一位生活于晚唐,一位生活于五代宋初。元人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十五《施肩吾传》将二人合而为一。张广保《唐宋内丹道教》(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认为这种做法是合适的(参见该书第216-220页)。
  ⑧《宋史》卷四百五十七《陈抟传》。关于陈抟的生平、著述、师承和交游,卿希泰《中国道教思想史纲》(第二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张广保《唐宋内丹道教》,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有系统的阐述,后者尤为详尽,考据、辨析至纤至悉。
  ⑨《阴真君还丹歌注》,《正统道藏》,上海涵芬楼影印本,第59册。
  ⑩黄宗火《图学辨惑》,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此乃黄宗炎《图学辨惑》中的说法,并一直为道史学界主流所接受,但汪显超《陈抟〈无极图〉征义及其内丹原理》(《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似乎有不同的看法。
  (12)戈图龙《道教内丹学探微》(巴蜀书社,2001年)对内丹学“顺”、“逆”问题的探讨有相当的深度,足资参考。
  (13)《道枢·观空篇》,《正统道藏》,上海涵芬楼影印本,第645册。
  (14)《太华希夷志》卷上,《正统道藏》,上海涵芬楼影印本,第160册。
  (15)关于张伯端的生平行事,道史记载多有凿枘。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十九《张用成传》:其“于元丰五年(1082)三月十五日跌坐而化,住世九十九岁。”而《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引《临海县志》云张生于雍熙四年(987),位世九十五年。多部史籍于张氏卒年没有歧异,惟生年有多种说法。《悟真篇自序》自称熙宁二年(1069)游蜀时遇真人点授“金丹药物、火候之诀”。于是“雾开日莹,尘尽鉴明。”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十九《张用成传》,此位真人系刘海蟾,这种说法其实恐未必能够成立,参见张广保《唐宋内丹道教》(第284-290页)考证。卿希泰《中国道教思想史纲》(第二卷)亦不予采信(参见该书第714页)。
  (16)《张伯端自序》,载《悟真篇浅解》,王沐浅解,“道教典籍选刊”,中华书局,1990年。
  (17)《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十九《张用成传》。
  (18)《张伯端自序》,载《悟真篇浅解》。
  (19)《悟真篇浅解》卷上“其十六”。
  (20)《悟真篇戍解》卷上“其二”。
  (21)刘一明《悟真性宗直指》,载《悟真篇浅解》。
  (22)《读〈周易参同契〉》,载《悟真篇浅解》。
  (23)《悟真篇浅解》卷中“其六”。
  (24)参见王沐作《悟真篇浅解》,是为“道教典籍选刊”中之一种,中华书局1990年出版。
  (25)《悟真篇后序》,载《悟真篇浅解》。
  (26)《悟真篇后序》,载《悟真篇浅解》。
  (27)《悟真性宗直指·三界惟心颂》,载《悟真篇浅解》。
  (28)《悟真性宗直指·圆通颂》,载《悟真篇浅解》。
  (29)《悟真性宗直指·戒定慧解》,载《悟真篇浅解》。
  (30)《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载《悟真篇浅解》。
  (31)参见《海琼传道集》,《正统道藏》,上海涵芬楼影印本,第1017册。
  (32)张广保《唐宋内丹道教》(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十章、第十一章有详尽的考辨。
  (33)《修真十书》卷三《紫庭经》,《正统道藏》,上海涵芬楼影印本,第122册。
  (34)《修真十书》卷三《阴符髓》。
  (35)以上所引均见《修真十书》卷四《修仙辨惑论》。
  (36)《海琼白真人语录》卷一,《正统道藏》,上海涵芬楼影印本,第1016册。
  (37)《海琼白真人语录》卷一。
  (38)《海琼白真人语录》卷四。
  (39)参见张广保《唐宋内丹道教》,第407-410页申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