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2期



济世度人 实践大同

作者:鲲 鹏




  上海城隍庙是上海地区著名的道教宫观,在上海地区道教信徒中有重要的影响。上海城隍庙自1995年1月31日恢复开放以来,在各界信徒的热心支持下,完成了宫观的重建工作。上海城隍庙的教职人员在宫观已经修复,宫观经济条件改善了的情况下,更多的考虑是道教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道教宫观作为社区的一分子,应该怎样为社区稳定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的问题。上海城隍庙在恢复开放以来的这几年,积极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热心参与自己所属社区的“帮困扶贫”项目,热心支持祖国的教育事业,积极参与社会各项慈善事业,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为社区的稳定,祖国的繁荣与发展贡献了自己作为道教徒的一份力量。下面,我们就摭取一些典型事例,来看看上海城隍庙是如何将道教“济世度人”的职责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并服务于社会的。
  2003年1月16日上午九时,上海城隍庙刘巧林道长披着温暖的阳光,来到了上海老城厢居民当中,在社区里委干部的陪同下,挨家挨户到社区的孤寡老人家中,看望这些孤寡老人。这些年龄在八十岁以上的孤寡老人,有的没有子女照料,粗的卧病在床生活困难,有的则因为各种原因基本没有经济来源。刘巧林道长代表上海城隍庙的教职人员为老人送上救济的善款和新年的问候,同时祝愿老人生活美满,身体健康。得到救济的老人们甚至握着刘巧林道长的手激动的说,“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城隍庙的道长好。”
  上海城隍庙开放八年来在社区“帮困扶贫”活动中发生的很平常的二幕。上海城隍庙地处老城厢,老城厢居民中有三多:一是孤寡老人多,二是低收入者多,三是残疾人员多,因此所需的社会保障资金数量庞大,光靠国家提供的社会保障基金难以满足需要。上海城隍庙看到这样的情况,主动与城隍庙所在丹马居委的干部联系,要求共同参与社区的新会救助工作。对于社区中的残疾人和低收入者,他们没有固定收入或者收入很低,自己要生活,孩子还要上学,经济上非常的困难,上海城隍庙对他们进行补助。上海城隍庙的补助,虽然不能让他们富裕起来,但是至少帮助他们克服了暂时的困难,使他们看到了希望。对于社区中的孤寡老人,上海城隍庙请社区干部选取两名经济上特别困难的老人,由城隍庙常年领养,负责解决他们生活碰到的困难,定时的给他们在经济上进行补助,让他们安度晚年。每年到了重阳节,上海城隍庙教职人员总是将附近的孤寡老人请到庙里来,请他们吃碗素面,祝福他们健康长寿。逢年过节,上海城隍庙还对周围居民中的老人和困难居民进行慰问和补助,让他们欢欢喜喜过好节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上海城隍庙除了热心参加社区的“帮困扶贫”活动,在社区发生突发灾难或者生活上碰到困难的时候,也都热心奉献自己的一片爱心。2000年12月22日,上海城隍庙所在的豫园街道发生了火灾,一些受灾居民的生活没有了着落,上海城隍庙知道这一情况以后,在豫园街道里委干部的帮助下,对受灾的居民进行了补助,使这些居民度过了暂时的困难。2000年,原上海市南市区宗教办吴兴发同时因病去世,其妻下岗,还要抚养两个正读小学的女儿,自己的生活和孩子的学费都没了着落。上海城隍庙了解了这一情况,与南市区的白云观一起,共同担负了两个孩子自小学直至大学的学费。
  上海城隍庙教职人员的眼界并不仅仅局限于本社区,他们深刻的认识到“国家兴则宗教兴”的道理,热心支持国家的建设和祖国的教育事业。
  1998年,我国碰上了百年不遇的洪水,上海城隍庙毅然解囊相助,对灾区群众进行救济,支援灾区的重建工作。
  上海老城厢中,一部分居民收入比较低,难以担负孩子的学费,上海城隍庙知道这一情况以后,主动与南市区教育部门联系,要求为一部分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承担学费,使他们能够同别的学生一样,完成自己的学业。通过南市区教育部门的联系,从1999年开始,上海城隍庙每年资助上海市原南市区十名家庭困难的学生交纳学费。这些学生,多数品学兼优,但是,因为意外情况或者其他原因导致他们难以完成学业。在上海城隍庙资助的学生中,其中一位学生特别引人注目:一位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附属中专的学生,1984年出生,十岁就已经担任上海市《小伙伴》报社美编,曾经获得南市区学生艺术大赛素描二等奖,上海市《小伙伴》报优秀小编辑,1999年,考入上海大学美术附属中专。这样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但是家庭经济却非常拮据。父亲意外身亡,母亲单位效益极差,每月家庭收入仅四百元,母亲还身患多种慢性病。与家庭经济成反比的是,她的学费每年需要三千元,即使是每天去上学的车费,最低也要四元。1999年,上海城隍庙通过南市区教育局,及时的给予她帮助,帮助她交纳学费。
  2000年1月7日,上海城隍庙再次出资十万元,向原南市区求知中学、求是中学、市九中学、林荫中学、江南中学五所学校共计两百名家庭困难的学生捐赠了学费。
  历年来得到城隍庙捐助的学生,分布于各个年龄层次,有的在读小学,也有的已经考上大学,而这些学生的家庭,或者父母卧病在床,或者父母双双下岗,因此家庭经济拮据,难以支付学费。上海城隍庙根据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补助,帮助他们度过暂时的困难,完成了学业。
  上海城隍庙不仅仅关心本地区的教育事业,同时也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参与国家发起的“兴边富民”行动。1996年,上海城隍庙在刚刚恢复开放,重建工作尚未结束,本身资金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响应上海市民族和宗教委员会的号召,为推动祖国边疆教育副业的发展,与南市区其他宗教场所一起捐资,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援建了一所希望小学。2001年,上海城隍庙响应上海市道教协会的号召,与上海市道教协会一起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斥资二十万元,援建了一所希望小学。现在上海城隍庙援建的这座希望小学已经投入使用,推动了该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上海城隍庙真心的付出,也获得了丰厚了回报。为了表彰上海城隍庙在“帮困扶贫”和社会慈善事业中的突出成就,2001年,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中心、上海市老年基金会、上海市新民晚报社共同授予上海城隍庙“上海市助养特困老人先进单位”称号。2002年,上海市民族和宗教委员会授予上海城隍庙“对口支援兴边富民行动先进集体”称号。2002年,上海市黄浦区老龄工作委员会授予上海城隍庙“黄浦区敬老十佳先进集体”称号。由于上海城隍庙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吉宏忠道长和副主任刘巧林道长积极主动带领全庙教职人员参与社区“帮困扶贫”活动和社会慈善事业,2002年,上海市民族和宗教委员会授予吉宏忠道长和刘巧林道长“对口支援兴边富民行动先进个人”称号。这些荣誉,是社会对上海城隍庙工作的肯定。
  我们常说道教“重人贵生”,于社会而言,个人与社会是一种互存互荣的共生关系,因而应该注重对社会应尽的责任,要重视他人的生存,以各种各适的方式去创造天下人共同的利益。一个人只有很好地履行了作为社会一分子地社会职责,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够谈得上修道成仙,名登仙籍。这对于道教宫观来说也是一样。上海城隍庙自恢复开放以来,为社区的稳定与发展,为祖国的建设做了大量的实事。履行了自己作为社区的一员,作为社会的一员所应尽的责任。城隍庙的教职人员在谈到自己对于“帮困济贫”工作的认识时说“一个人,如果‘积财亿万,而不肯救急周穷,罪不除也’。作为道教徒,应该以‘济世度人’作为自己的职责,我们希望社会中的每一个老人能够尽其天年,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够快乐美满,每一个青年、孩子都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这样,我们的世界才能更加的美好。我们参与社区的‘帮困扶贫’活动,参与社会慈善事业,这是我们实践‘齐同慈爱,异骨成亲’的举措,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在这些方面所做的一切都是我们本身的职责,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了早日实现‘国安民丰,欣乐太平’的‘大同世界’。”朴实的、富有道教意味的语言,却道出了他们的真心。
  (作者单位:上海市道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