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2期
《抱朴子内篇》养生智慧管窥
作者:曹剑波
一、养生理论基础
(一)养生本体论
《内篇》从宇宙本体论的高度来论证长生久视的思想。它认为"玄"或"气"是宇宙的本源,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玄"或"气"产生的。它说:"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P1)"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须气以生者也。"(P14)
《内篇》认为人们要想长生久视,必须修玄道。因为"其唯玄道,可与为永。"(P1)"得之者贵,不待黄钺之威。体之者富,不须难得之货。"(P2)得了"玄道"以后,便可以"乘流光,策飞景,凌六虚,贯涵溶。出乎无上,入乎无下。经乎汗漫之门,游乎窈眇之野。逍遥恍惚之中,徜徉仿佛之表。咽九华于云端,咀六气于丹霞。徘徊茫昧,翱翔希微,履略蜿虹,践珊旋玑。"(P2)怎样修"玄道"呢?它说:"夫玄道者,得之乎内,守之者外,用之者神,忘之者器,此思玄道之要道也。"(P2)
《内篇》也强调要行气,因为"夫吐故纳新者,因气以长气,而气大衰者则难长也。"(P243)"善行气者,内以养身,外以却恶。"(P114)其功效既可以内以养力,"治百病"、"辟饥渴"、"延年命";又可以外以却恶,"入瘟疫"、"禁蛇虎",甚至还有神奇作用。它说:"故行?或可以治百病,或可以入瘟疫,或可以禁蛇虎,或可以止疮血,或可以居水中,或可以行水上,或可以辟饥渴,或可以延年命。"(P149)"善用?者,嘘水,水为之逆流数步;嘘火,火为之灭;嘘虎狼,虎狼伏而不得动起;嘘蛇虺,蛇虺蟠而不能去。若他人为兵刃所伤,嘘之血即止。"(P150)
(二)养生形神观
《内篇》把人体看成是一个相互统一的整体,它说:"故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胸腹之位,犹宫室也。四肢之列,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故知治身,则能治国也。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养其气所以全其身。民散则国亡,气竭即身死,死者不可生也,亡者不可存也。"(P326)在这个统一体中,精神对肉体有统率作用,但又依附于肉体,只有依靠肉体才能存在。它认为"形须神而立",又认为"形者,神之宅也","身(即形)劳而神散,气竭则命终。"(P110)因此《内篇》主张形神兼修,"内修形神,使延命愈疾;外攘邪恶,使祸害不干。"(P124)
(三)养生原理
《内篇》从人为什么会生病死亡上,来说明养生为什么能强生健体、长命百岁。它认为健康是长寿的前提,"百病不愈,安得长生?"(P245)人会生病的原因在于风寒暑湿的伤害。人所以有死亡的原因,在于欲求、百病、毒恶、邪气、风冷等的伤害,它说:"夫人所以死者,诸欲所损也,老也,百病所害也,毒恶所中也,邪气所伤也,风冷所犯也。"(P112)因此,人如果能避免风寒暑湿的伤害,"内养形神",外祛邪祟,就可以长生成仙。具体的做法是"令正气不衰,形神相卫,莫能伤也"(P244),以及"今道引行气,还精补脑,食饮有度,兴居有节,将服药物,思神守一,柱天禁戒,带佩符印,伤生之徒,一切远之,如此则通,可以免此六害。(P112-113)
二、养生之术
《内篇》总结了前人养生理论和经验教训,提出"藉众术之共成长生","内修形神,使延命愈疾,外攘邪恶,使祸害不干"(P124)的主张。《内篇》所提到的养生之术主要有行气、守一和服食还丹金液等。
(一)行气
行气主要关涉体内元气的新陈代谢,其方法众多,主要是"胎息"。行气的方法"其大要者,胎息而已。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在胞胎之中,则道成矣。"(P139)练习行气要循序渐进,首先以鼻吸气,然后闭气,以心默数数至一百二十,再以口徐徐吐之。在吸入和吐出时,都不能使自己的耳朵听到气体出入的声音。其要求是将鸿毛放在鼻口之上,在气体出入之时,以鸿毛不动为准。要尽量延长吸气后到开始吐气的时间,逐渐练习到能数一千,就算掌握了胎息之法(P149)。行气的时间,应当在每天的半夜到日中这段时间,这段时间是天地"生?"之时;从日中到夜半这段时间行气是无益的,因为这段时间是天地"死?"之时(P150)。练习行气有一些禁忌,如不要饱食,不要吃"生菜肥鲜之物",不要忿怒,否则令人"气强难闭",或因气乱而导致咳嗽(P150)。
(二)守一
《内篇》认为"一"的作用很大,"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P323),"人能知一,万事毕。知一者,无一之不知也。不知一者,无一之能知也。"(P323)人要是思见这个"一",不仅可以饥渴不愁,"思一至饥,一与之粮;思一至渴,一与之浆。"(P323)而且还能"白刃无所措其锐,百害无所容其凶,居败能成,在危独安也"(P325),甚至"白刃临颈"也能生还(P324)。因此它主张思神守一的养生法,"子欲长生,守一当明"(P323)。
然而,《内篇》认为思一之法大为繁杂:"道术诸经,所思存念作,可以却恶防身者,乃有数千法……思见身中诸神,而内视令见之法,不可胜计……率多烦难,足以大劳人意。"(P324)但如果能知一亦即知道守一之道,就可以丢弃上述烦劳人的各种思一之法,"若知守一之道,则一切除弃此辈,故曰:'能知一则万事毕也。"(P324)
守一实际上就是"思见身中诸神"(P324),或意守人身上的三丹田,"一有姓字服色,男长九分,女长六分,或在脐下二寸四分下丹田中,或在心下绛宫金阙中丹田也,或在人两眉间,却行一寸为明堂,二寸为洞房,三寸为上丹田也。此乃道家所重,世世歃血口传其姓名耳。"(P323)这种内修方法为后来的上清派所发挥,并成为该派最主要的修炼方法(P197)。
守一的关键是"不施不与"、"不迟不疾"、"能暇能豫"、"少欲约食",如果能做到这些,则"一"就会"安其所"、"安其室"、"乃不去"(P324)。
守一分为"守真一"和"守玄一"两种。"守真一"就是存思真神,使人神相通。它认为:"真一有姓字长短服色","入九室以精思,存真一以招神"(P187)。在守真一时,还必须遵守口诀。这种口诀是不能轻说妄传的。它说:"受真一口诀,皆有明文,歃白牲之血,以王相之日受之,以白绢白银为约,克金契而分之,轻说妄传,其神不行也。"(P324-325)"守真一"的功效在于守形却恶,"思身神,守真一","可令内疾不起,风湿不犯耳。"(P243)"守一存真,乃能通神;……白刃临颈,思一得生;……守之不失,可以无穷;陆辟恶兽;水却蛟龙;不畏魍魉,挟毒之虫;鬼不敢近,刃不敢中。此真一之大略也。"(P324)
"守玄一"比"守真一"要容易一些:"真一有姓字长短服色,此玄一但自见之。初求之于日中,所谓'知白守黑,欲死不得'者也。然先当百日洁斋,乃不候求得之耳,亦不过三四日得之,得之守之,则不复去矣。"(P325)可见,真一是存于体内之神,而玄一必须求之于外。但"守玄一"不仅可以获得与"守真一"相同的功效,还可以得到分形之道和内视之法,并可以接见"天灵地癨"役使"山川之神"。因此"守玄一"与"守真一"一样,都是养生的"要法"(P325-326)。它说:"玄一之道,亦要法也。无所不辟,与真一同功。……守玄一,并思其身,分为三人,三人已见,又转益之,可至数十人,皆如己身,隐之显之,皆自有口诀,此所谓分形之道。"(P325)
(三)服食还丹金液
葛洪认为服食还丹金液是养生中最重要的方法,他说:"余考览养性之书,鸠集久视之方,曾所披涉篇卷,以千计矣,莫不皆以还丹金液为大要者焉。然则此二事,盖仙道之极也。服此而不仙,则古来无仙矣。"(P70)"长生之道,不在祭祀事鬼神也,不在道引与屈伸也,升仙之要,在神丹也。"(P77)"不得金丹,但服草木之药及修小术者,可以延年迟死耳,不得仙也。"(P243)
葛洪同意《玉经》上的说法,即"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P204),认为服食还丹金液可以长生。为什么服食还丹金液可以长生呢?因为"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物,炼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P71)好比用铜青涂抹在脚上,把脚长时间放在水中而不会腐烂,这是因为铜的不腐性传给了脚。如果服食金丹,沾洽荣卫,更胜过铜青的涂抹(P71-72);并以五谷与神药相比来说明服食还丹金液可以长生。"夫五谷犹能活人,人得之则生,绝之则死,又况于上品之神药,其益人岂不万倍于五谷耶?"(P71)他还引证《黄帝九鼎神丹经》来说明金丹的妙用,指出:"按《黄帝九鼎神丹经》曰,黄帝服之,遂以升仙。又云,虽呼吸道引,及服草木之药,可得延年,不免于死也;服神丹令人寿无穷已,与天地相毕,乘云驾龙,上下太清。"(P74)
葛洪虽首重还丹金液,但认为要想长生,对各种神仙方术必须兼收并蓄。他说:"若未得其至要之大者,由其小者不可不广知也。盖藉众术之共成长生也。大而谕之,犹世主之治国焉,文武礼律,无一不可也。小而谕之,犹工匠之为车焉,辕辋轴辖,莫或应亏也。所为术者,内修形神,使延年愈疾;外攘邪恶,使祸害不干。比之琴瑟,不可以孑弦求五音也;方之甲胄,不可以一札待锋刃也。何者?五音合用不可阙,而锋刃所集不可少也。"(P124)这些小术包括"不寒之道"、"不热之道"、"辟五兵之道"、"隐沦之道"、"坚齿之道"、"聪耳之道"、"明目之道"以及符禁咒,召神劾鬼等等(P269-276)。为什么要习小术呢?这是因为学道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先修习这些小术,也有助于进一步修习金丹至要之道。它说:"夫为道不在多,自为已有金丹至要,可不用余耳。然此事知之者甚希,宁可虚待不必之大事,而不修交益之小术乎?譬如作家,云不事用他物者,盖谓有金银珠玉,在乎掌握怀抱之中,足以供累世之费者耳。苟其无此,何可不广播百谷,多储果蔬乎?是以断谷辟兵,厌劾鬼魅,禁御百毒,治救众疾,入山则使猛兽不犯,涉水则令蛟龙不害,经瘟疫则不畏,遇急难则隐形,此皆小事,而不可不知,况过此者,何可不闻乎?"(P125)
葛洪认为要想长生,还要求多闻而体要,博见而善择,不可偏修一事。他说:"凡养生者,欲令多闻而体要,博见而善择,偏修一事,不足必赖也。"(P113)他批判好事之徒"各仗其所长,知玄素之术者,则曰唯房中之术,可能度世矣;明吐纳之道者,则曰唯行气可以延年矣;知屈伸之法者,则曰唯导引可以难老矣;知草木之方者,则曰唯药饵可以无穷矣;学道之不成就,由乎偏枯之若此也。"(P113)他指出,这种"浅见之家,偶知一事,便言已足",是达不到长生的目的的(P113)。
在他看来,这些众术只能使人长生,而不能使人成仙。例如,他说:"虽服草木之叶,已得数百岁,忽怠于神丹,终不能仙。以此论之,草木延年而已,非长生之药可知也。未得作丹,且可服之,以自持耳。"(P208)因此,对众术"当校其精粗,而择善施行",不能"事尽谙诵,以妨日月而劳意思耳。若金丹一成,则此辈一切不用也"(P332),并认为"欲求神仙……服一大药便足,亦不用多也。"(P149)这表明,他虽采众术,却以金液还丹为养生的至要大道。但修炼的过程则与此相反,先学小术,再学宝精爱气,最后才是金液还丹。他说:"九丹金液,最是仙主。然事大费重,不可卒办也。宝精爱气,最其急也,并将服小药以延年命,学近术以辟邪恶,乃可渐阶精微矣。"(P124)
三、养生特点
(一)积极的养生观
《内篇》提倡贵生,它说:"天地之德曰生,生,好物者也。"(P252)"古人有言曰,生之于我,利亦大焉。论其贵贱,虽爵为帝王,不足以此法比焉。论其轻重,虽富有天下,不足以此术易焉。故有死王为生鼠之喻也。"(P259)"苟我身之不全,虽高官重权,金玉成山,娇艳万计,非我所有也。"(P254)在此前提下,《内篇》提出了积极的养生思想。
《内篇》反对儒家"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的宿命论,主张"我命在我不在天"(P287)的积极养生思想;反对"仙人有种论",提倡仙人无种论,"知长生之可得,仙人之无种耳。"(P110)
在养生上,《内篇》强调人力,反对神力。它认为人的疾病死亡与天命鬼神没有关系,而是由"精灵困于烦扰,荣卫消于役用,煎熬形气,刻削天和,劳逸过度","当风卧湿","饮食失节"等原因造成(P171),因此祭祷鬼神无益于祛病延年。并说:"蕞尔之体,自始兹患,天地神明,曷能济焉?其烹牲罄群,何所补焉?夫福非足恭所请也,祸非礼祀所禳也。若命可以重祷延,疾可以丰祀除,则富姓可以必长生,而贵人可以无疾病也。"(P171)它还列举了大量事实说明祭祷无益于祛病延年,并由此得出结论说:"祭祷之事无益也,当恃我之不可侵也,无恃鬼神之不侵我也。"(P177)并以彭祖和老子为例反对长生者是异于常人,常人不能长生的观点,认为通过自身修炼,可以达到长生,说:"夫陶冶造化,莫灵于人。故达其浅者,则能役用万物,得其深者,则能长生久视。知上药之延命,故服其药以求仙。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道引以增年。且夫松柏枝叶,与众木则别。龟鹤体貌,与众虫则殊。至于彭老犹是人耳,非异类而寿独长者,由于得道,非自然也。"(P46)
(二)"以不伤为本"的预防养生
《内篇》强调预防在养生中的作用,认为养生之道在于"以不伤为本","故《仙经》曰:'养生以不伤为本。'此要言也。"(P242-245)并列举了不利于养生的各种伤害:"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悲哀憔悴,伤也;喜乐过差,伤也;汲汲所欲,伤也;久谈言笑,伤也;寝息失时,伤也;挽弓引弩,伤也;沉醉呕吐,伤也;饱食即卧,伤也;跳走喘乏,伤也;欢呼哭泣,伤也;阴阳不交,伤也。"(P245)各种伤害积累过多而会导致早死,它说:"积伤至尽则早亡。"(P245)
在此基础上,《内篇》相应地提出了养生的许多方法,它说:"养生之方,唾不及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久视,坐不至久,卧不及疲,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凡食过则结积聚,饮过则成痰癖。不欲甚劳甚逸,不欲起晚,不欲汗流,不欲多睡,不欲奔车走马,不欲极目远望,不欲多啖生冷,不欲饮酒当风,不欲数数沐浴,不欲广志远愿,不欲规造异巧。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不露卧星下,不眠中见肩,大寒大热,大风大雾,皆不欲冒之。五味入口,不欲偏多,故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咸多则伤心,甘多则伤肾,比五行自然之理也。"(P245)并指出:"是以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调利筋骨,有偃仰之方;杜疾闲邪,有吞吐之术;流行荣卫,有补泻之法;节宣劳逸,有与夺之要。忍怒以全阴气,抑喜以养阳气。然后先将服草木以救亏缺,后服金丹以定无穷,长生之理,尽于此也。"(P245-246)
(三)养生与修德并行
葛洪认为要想长生久视,不能只靠内修外养等方术,还须积善立功,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为此他把儒家的忠孝和顺仁信思想与道教的养生思想揉合起来,他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P53)"览诸道戒,无不云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乐人之吉,愍人之苦,躳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劝祸,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贵,不自誉,不嫉鮅胜己,不佞谄阴贼,如此乃为有德,受福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P126)说:"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立千二百善。若有千一百九十九善,而忽复中行一恶,则尽失前善,乃当复更起善数耳。……积善事未满,虽服仙药,亦无益也。若不服仙药,并行好事,虽未便得仙,亦可无卒死之祸矣。"(P53-54)
葛洪还假借鬼神的威力,来保证养生与修德的相互融合。他说:"《易内戒》及《赤松子经》及《河图记命符》皆云,天地有司过之神,随人所犯轻重,以夺其算,算减则人贫耗疾病,屡逢忧患,算尽则人死。"(P125)并认为,不但天地有司过之神,人的身中还有上、中、下"三尸"。"三尸之为物,虽无形而实魂灵鬼神之属也。欲使人早死,此尸当得作鬼,自放纵游行,享人祭酹。是以每到庚申之日,辄上天白司命,道人所为过失。又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三日也。"(P125)他指出,"诸应夺算者有数百事"(P125),其中有"憎善好杀,口是心非,背向异辞,反戾直正,虐害其下,欺罔其上,叛其所事,受恩不感,弄法受赂,纵曲枉直,废公为私,刑加无辜,破人之家,收人之宝,害人之身,取人之位,侵克贤者,诛戮降伏,谤讪仙圣,伤残道士,弹射飞鸟,刳胎破卵,春夏燎猎,骂詈神灵,取人长钱,还人短陌,决放水火,以术害人,迫胁祍弱,以恶易好,强取强求,掳掠致富,不公不平,淫佚倾邪,凌孤暴寡,拾遗取施,欺绐诳诈,好说人私,持人短长,牵天援地,鵧诅求直,假借不还,换货不偿,求欲无已,憎拒忠信,不顺上命,不敬所师,笑人作善,败人苗稼,损人器物,以穷人用,以不清洁饮饲他人,轻秤小斗,狭幅短度,以伪杂真,采取奸利,诱人取物,越井跨灶,晦歌朔哭。"(P126)"凡有一事,辄是一罪,随事轻重,司命夺其算纪,算尽则死。"(P126)并指出,不仅做了"恶事"的要"夺纪",而且"但有恶心而无恶迹者",也要"夺算"(P126)。因而,道教主张养生与修德并行。
注:
①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中华书局1985年。本文所有引文都出自本书。页码均标在引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