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2期



老子思想 随方设教 历劫度人 与时俱进

作者:任法融




  伟哉大道君,在他的光辉著作《道德经》中始终贯穿着应时事而变通的思想。《一章》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它认为自然界的阴阳造化,日月往来,进退伸屈,消息盈虚,风以动之,日以暄之,雷以震之,云行雨施,品物流行,时在运动。大寰宇内,容有森罗万象之事物,其变化亦随之永无止境。故曰"玄之又玄"。同时又因气度时令之易,而自然界随时令应气数而不断有新鲜精妙之事物产生。故曰"众妙之门"。《四章》云:"……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本章大意是阐明大道之性,是随时应时应物而变,故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今之有是说,大道之性在什么时候,就对应什么事物。《二十章》云:"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甫"在这里指事物的开端。这段经义的主导思想是阐明大自然的气数、节令在不断的变化中,故曰"自古及今,其名不去"。而事物应气度时时就会有新的开端出现。故曰"以阅众甫"。《二十五章》云:"……周行而不殆……","殆"在这里当停顿讲。意即从古至今,宇宙无有限量,宇宙之间的事物发展变化亦无止境,而大道之理性及功能也应变无停。故曰"周行而不殆"。因此,老子认为,在人间处世必顺应众人之心愿和意志,不能将主观意志强加于事物之上。在《道德经》中还提到"长而不宰,是为玄德"。这个"宰"在这里有两种含义。其一,是当主宰讲,意即,任其事物的发展,不能让主观的个人意志强加于事物之上;其二,是当宰割讲。事物的发展变化是自然的,不能以个人意志任意宰割万物。
  而人间社会,处于这个大化之中,而时时亦在变动着。如上古包羲氏之王天下,当是时也,水多陆少,不能以耕作谋生,故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举足皆水。不宜行动,故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以济不能。当是时也,世称渔猎时代向农业社会进化的一个时期。神农氏末,黄帝、尧、舜之王天下,通其变,使民宜之,服牛乘马,引重致远。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易之为宫室,以待风雨。上古结绳而治,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由伏羲氏至尧舜这一阶段的变化,夏、商、周、秦、汉、唐到宋、元,延及明、清与当前同然。依时令转化,朝代更替,时时在发展变化之中,这种发展变化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只能顺应不能违逆,顺则昌,逆遭殃。如历来尊称万世师表的孔子,就因不应时而变,而遭受"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之间"的不幸,这是其思想及运用保守,没有与时俱进的写证。因西周的礼教法度到春秋时代,已经历了四百余年,时过境迁,而人们的心志意愿亦随之改变了,那么孔子仍固守西周之时的礼教法度,周游列国讲"克己复礼",他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人们不但不接受教导,反而为难他,而孔子不知是何原因,到楚国后有一个名叫狂接舆的人游其门说:"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意即,未来的事不可等待,已过去的事不能再挽回。到什么时令就该顺应什么时令,不必执著。常言道:"地球天天转,事物时时变。"老子主张对应事物不必固守己见。《道德经》中讲"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清静经》云:"……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早坛》中又讲"太上台星,应变无停",故老子的思想随时应人可为"皇者师,帝者师,王者师。假名易号"。老子讲得道,其功能与作用充塞宇宙容三才。"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隐圣显凡"。随方设教,历劫度人,与时俱进。
  宇宙之间,容有森罗万象之事物。随气度应时令常在变化,这种变化之情理,在《易传》中用"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古无不利"来概括。而《清静经》中又以"降本流末,而生万物"以立论。将事物由少到多,从简至繁,由钝朴到精巧不断地向细微发展之情理,老子以"……众妙之门"而提示。
  (作者单位:陕西周至楼观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