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1期
浅议文天祥欲“以黄冠归故乡”
作者:殷诚安
……至燕,馆人供张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时世祖皇帝多求才南官,王积翁言:“南人无如文天祥者”,遂遣积翁谕旨,天祥曰:“国亡,吾分一死矣。倘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若遽官之,非真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举其平生而尽弃之,将焉用我?”积翁欲合宋官谢昌元等十人请释天祥为道士。留梦炎不可,曰:“天祥出,复号召江南,置吾十人于何地!”事遂已。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与宰相议释之,有以天祥起兵江西事为言者,不果释。
至元十九年,有闽僧言土星犯帝坐,疑有变。未几,中山有狂人自称“宋主”,有兵千人,欲取文丞相。京城亦有匿名书,言:某日烧蓑城苇,率两翼后为乱,丞相可无忧者。……疑“丞相”者,天祥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俄有诏使止之,天祥死矣。
从上述这段文字中明显地看出:文天祥曾经有过以道士的身份回乡的念头。可惜文天祥的愿望被留梦炎与闽僧等一批甘心降元派阻止了,应该说,文天祥是被“自己人”陷害致死的。
留梦言等人担心的是:万一文天祥获释后,重召南宋遗将反元,岂不将他们这些“保人”置于死地了吗?因此,出于对自身安危的考虑,留梦言等这些卖国求荣的投降派人物与甘为元军效劳的闽僧相配合,编造出“土星犯帝座”的谎言,又在京城中伪造“匿名书”,直言“丞相可无忧”,分明是想要将文天祥置之于死地而后快,以除去自己巴结新主子路途中的障碍。他们用尽办法只为了除掉文天祥,可以说真是用心险恶。
明代的王世贞在《文天祥论》中指出:
“凡闽僧之告‘星变’,‘中山狂人’之欲‘起兵’与诏使之‘不及止’,皆所以成信公也。‘方外备顾问’之言,毋亦馁乎?然此非公之志也。留梦炎之不请释公,虽以害公,其为知公者矣。即:不杀公而公竟以黄冠终,不可也;即:公不以黄冠终而有所为,必败,败而死于盗贼之手,以歼其宗,而夷赵氏之裸将,亦未可也。”
王世贞的推论或许正确,而我们却可以从中看出:文天祥之所以有“得以黄冠归故乡”之言,除去他可能“有所为”的目的外,应该说还存在着外族(国)入侵而自己民族亡国的情况下,本能地产生了对自己民族宗教——道教的倾向性。这正与王重阳祖师当年创立全真教初衷相一致,皆有保存本民族文化及保持本民族气节之意。
文天祥欲“以黄冠归故乡”,从另一角度也证明了“无儒者天下无治世;无道家英雄无退步”在当时的历史时期中,曾经是一句至理名言。道家与道教是英雄退步之地,这在中国古代的许多名人、隐士身上都真正地体现过,如:伯夷、叔齐、介子推、范蠡、张良、陶渊明、许逊、陈抟、林和靖、郑所南、王船山等等。这些人中,或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者,或是“功成名遂身退”者,抑或是“不达独善其身”者。尽管他们当中有人始终不以“道士”身份自称,但却无一例外地奉行着老庄之道,成为后人淡泊名利,崇尚自然的楷模,后人尊称他们为“贤人”或者“清高之士”。
应该肯定地说,“英雄退步”对道教的发展确曾起到过推动作用,但在“清高之士”的背后却隐藏着许多悲愤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