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1期



台湾地区道教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作者:闵 丽




  台湾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民众信仰笃诚的地区。在宗教信仰多元化的格局中,道教作为中国本土生长的宗教,它在该地区的民众生活中发挥着特殊作用。研究台湾的道教文化现象,必然涉及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问题。笔者拟对此作扼要介绍。
  
  一、道教在台湾地区的发展现状
  道教属于多神信仰,在其开放的和复杂的神仙体系中,不仅有为数众多的神灵与仙真,而与现民众生活关系密切的民俗神以及著名历史人物也可被纳入这一体系。道教多神信仰和鬼神崇拜自东汉以来长期流传于中国社会。尤其在明清时期,中国南方鬼神崇拜的风气更盛,广东、福建等地区的普通家庭一般都要供奉历代祖宗以及天神、玉皇大帝、财神、城隍等诸神。此时,随着福建、广东等地居民大量涌入台湾,道教鬼神信仰亦传入该地区。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道教成为台湾地区传播最广、对民众的生活影响最深的宗教之一。据台湾“内政部民政司”统计:1991年底,台湾共有寺庙、宫观和教堂16667座,其中,道教宫观有8084座,占各种宗教建筑总量的一半;1994年5月30日,台湾总人口为2100万人,而道教徒为330万人,占总人口的15%以上。而且,这个统计数字只限于登记在册的道教信徒。在台湾,小道庙难以计数,且每家每户几乎都有神龛祭祀鬼神。有学者估计,如果加上未统计入册的鬼神信仰者及其民俗神信仰者的人数,道教徒的人数大约占全台湾总人口的一半以上;至1992年止,台湾的宗教财团法人及宗教团体有11327个,其中道教团体占总数的60%。以上数据说明,道教对台湾地区民众生活的影响大于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
  道教在台湾被民众普遍接受,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点:第一,道教是来台移民及其后裔聚群体力量的重要手段。台湾现有人口除少数是本土居民外,绝大多数来自于福建的泉州、漳州以及广东的潮州、惠州等地。他们来到台湾后,面临着土地、水资源、海洋渔业资源、码头、商业地盘等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问题,并为此出现了争夺甚至械斗情况。据记载,在台湾的闽人和粤人之间、泉州人和漳州人之间为争夺经济资源的械斗长达二百年。在与外族或异乡人的械斗中,单个家庭因人少力薄而难与匹敌。于是,人们便以家族的祖宗或家乡的神灵作为团结同族人或同乡人的精神纽带,通过祭祀祖宗或地域性民俗神的活动,凝聚同族或同乡以形成较大的群体力量,抵挡其他族群或地区移民的威胁或侵犯,捍卫自己的利益。由此,漳州地区关于守护神开漳圣王、辅顺将军、广惠尊王等信仰,泉州和中州地区关于广泽尊王、保义大夫、法主公等信仰,潮州客家人关于三山国王等信仰,便分别在漳州籍、泉州和中州籍、潮州籍移民中广泛传播,并成为同族或同乡抵御外部威胁的精神力量。在这种情况下,闽粤各地的民俗神便成为各籍移民的保护神而在民间传承下来。这是道教在台湾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原因。第二,道教是来台移民及其后裔抵御自然灾害的精神支柱。台湾地处西太平洋海域,是台风、飓风、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的区域。自然灾害对移民及其后裔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为此,道教信众便寄希望于能消解某种自然灾害的神灵,并将它从大陆“分香”来台湾供奉。例如,风靡台湾的妈祖崇拜即如此。由于信仰者坚信妈祖能在海上显灵,救人危厄,护佑海航等,因而妈祖便成为终年在海上作业,并经常遭遇台风、海啸等灾害的渔民的保护神,她能给身陷逆境的渔民带来化险为夷的希望和面对险情的勇气。除妈祖信仰外,玉皇崇拜、西王母崇拜等在台湾民间也流传甚广。在信众看来,这些神灵左右着四时节气,执掌着人的寿辰祸福。人们只有与神修好,才能风调雨顺。因此,上自政治要人,下至黎民百姓,都乐于去道教宫观进香许愿,捐赠财帛,以寻求神灵的庇护。道教神灵也因此广泛地渗透于世俗生活,甚至在台北市,还有专门介绍看风水、看相、占卜算命、传播鬼神文化的电视频道。人们企图通过道术来了解神秘力量对自身命运的安排,并乞求神灵消灾解难,以此获得面对灾难的精神力量。第三,道教宫观经常举办的各种文体竞赛和宗教知识讲座等活动,是吸引和稳定信众、壮大信众队伍的有效方法。由于鬼神观念深入人心,相对于各种专业的文体商务活动而言,道教宫观策划和组织的文娱活动更具有吸引力和号召力。台湾各宫观道庙为了稳定和扩大信众队伍,常常利用某神灵的诞辰日、建宫纪念日或节假日,举办名师讲座、文娱体育比赛、书画展、联谊晚会、旅游等活动。信众数量的多寡决定着道观的生存与发展状态。信众愈多,其信仰传播愈广,获得的香火钱或捐资更丰厚。而道观组织的各种活动能强化信众对本道观的认同感和联系的密切程度;对信众而言,利用节假日参加道观组织的活动,一方面能维系与神灵的关系,求神保佑自己及其家人。另一方面,信众在宫观中皆以“师兄”、“师姐”相称,自然会产生密切的联系,由此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在商业发达的台湾地区,“人缘”、“人脉”能为个人提供商务信息或商机。因而,参加道观策划的各种活动,信众还可以获得满足物质需求的社会条件。所以,愈来愈多的民众愿意参加道教宫观策划的各种活动。
  鉴于上述诸种原因,台湾地区道教徒的人数在不断增多,道教宫观的数量和规模在不断增大,道教成为该地区影响最深、传播最广的教派之一。
  
  二、道教在台湾地区的发展趋势
  台湾地区的道教在广泛传播的过程中,逐渐呈现出民间化发展趋势。
  民间的宗教具有以下特征:其一,缺乏完整形态的理论体系;其二,不同宗教的祭典仪礼混杂一体。其三,不同宗教的偶像供奉一堂。就台湾道观中的情况而言,其一,道教关于世界的本源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哲学层面的内容正在消失,人们关注的只是与神交往的有效性和神灵的庇护能力;其二,斑杂怪异的鬼神观念及其与神交通的法术仪轨在各种诠释中传承并不断衍变;其三,走进台湾的大小道观,我们很难从其中的神像来判别该道观的门派。大多数道观都是前殿供奉本道观的主神,侧殿或后殿则供奉儒家祖先和佛教菩萨。上述情况说明,台湾道教已具有民间宗教的诸种特征,其民间化发展趋势非常明显。
  笔者认为,台湾道教向民间宗教转化,有其以下原因:第一,从宗教组织层面看,台湾道教缺乏宗教规范化管理机构。1949年,国民党政府撤到台湾,大陆一批有影响的道士如63代天师张恩溥等人也来到台湾,道教出现蓬勃兴盛的局面:自称神威降灵附身、喜结神缘的“活神仙”人数骤增,由他们筹资建成的道庙也大量出现。为了规范宗教行为,整顿宗教组织,张恩溥、赵家灼等高道于1951年筹划和成立了“台湾省道教会”,1966年成立了“中华民国道教会”,并将台湾地区的道教分为积善、经典、丹鼎、符、占验等五个门派,以此整顿道教。但是,张恩溥过世以后,“中华民国道教会”等全台湾地区的道教机构因缺乏权威人士的号召力,逐渐丧失了对各个道观及其道派的规范化管理能力,变成各个道观之间的松散型联谊机构。由于缺乏宗教内部的权威机构匡正,道教典籍与仪轨的诠释出现了民间化的可能性。第二,从人与神之间的中介者的层面看,道教从业人员对道教法术的多样性和地域性解释与传播,使道教的民间化发展趋势由可能变为现实。在台湾地区,道教宫观作为能带来大量收入的私有财产,要么属于以主任或堂主为代表的某个管理委员会所有,要么作为父传子承的家庙,归某人所有。管理委员会或堂主不仅对本宫观的财务收支、慈善活动等问题有决策权,而且对本宫观祀奉的神灵及其与神交通的法术有较大的解释权。由于他们绝大多数是有家室的居士,其中一部分人还从事其他职业,其道教典籍知识与修养参差不齐。因此,当他们在庙堂里设道场,或主持红白喜事、祭祀尊神、消灾祈福、占卜解签等活动时,只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向信众解释教义、施行道术。更有甚者,某些人未经当地有关行政部门审批,擅自搭建庙堂,藉神敛财,其道教素养更难以保障。在这种信仰诠释多样化的情况下,地方习俗、民间信仰也就融入道教,使道教呈现出民间化发展趋势。
  上述情况说明,道教鬼神信仰在我国台湾地区已广泛地融入民众生活,人们普遍相信存在鬼神。而 与神交通的方式如禁忌、斋戒等正衍变为民俗,成为当地居民生活的有机部分。研究该地区的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有益于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与对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