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2年第5期
昆仑纪行
作者:尹志华
对于昆仑山这样一座圣山,我是景仰久之,但没有想过自己有朝一日能够登上巍巍昆仑,一则昆仑山远在西北高原上,人烟稀少;二则我亦未见有昆仑旅游之宣传。然而,今年却因缘殊胜,竟使我有了昆仑之行。
这次昆仑之行由中国技术创新有限公司董事长毕大川先生发起。毕先生是赫哲族人,姓氏的全称为毕尔德。他是科技界的全国政协委员,又是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委员。因喜爱老子《道德经》和道教文化,与道教界的朋友特别投缘。去岁,他随全国政协民宗委考察团来到青海格尔木市,考察研讨开发当地旅游资源的事宜。与毕先生同行的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王光德道长。二人一路交谈,友谊日增。王道长对毕先生谈及格市附近的昆仑山上有西王母之瑶池,遂相约前去探寻,然因交通阻碍,未能如愿。去年8月,王光德道长于武当山驾鹤西去,临终前,毕先生受全国政协民宗委的委托,前往探望。王光德道长对毕先生言及寻访西王母瑶池之未了心愿。毕先生是个重朋友情义的君子,得知友人的夙愿后,便一直铭记在心。
今年全国政协开会期间,毕先生遂与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道长郑重谈起王光德道长之遗愿,相商再访昆仑山西王母瑶池。二人心意相通,一谈即合,遂约以8月成行。接下来便进行各种准备工作。张道长组织研究人员,通过查阅众多古代文献,特别是《穆天子传》等典籍对瑶池环境的描述,认为格尔木市附近南昆仑山中的黑海与之十分形似。7月份,毕先生、张道长与地名专家、全国政协委员杜祥明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卢国龙先生诸君开了一个小型的研讨会,大家认为,寻访的主要意义不在于确证某处即是传说中的西王母瑶池,而是通过这一活动,彰显瑶池的文化象征意义。
经由全国政协民宗委办公室宗教处拉灿先生与青海省政协民宗委及格尔木市有关方面联系后,大家约定以西王母诞辰(农历七月十八日)前夕抵达昆仑山,于西王母圣诞日立碑以纪寻访之事。毕先生与张道长恭请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闵智亭道长(玉溪道人)题写碑名,闵道长对寻访之事十分赞许,欣然书写了“西王母瑶池”五个大字。
公历8月22日,张道长、毕先生、毕先生公司的综合处主任赵国栋先生和我一行四人,从北京出发,开始了西部之行。我们先乘飞机抵达青海省西宁市。23日上午,在青海省民宗委和省道协的安排下,我们参访了位于西宁市北山的土楼观。一进土楼观,便见到规模宏大的西王母大殿。观中道友告诉我们,该殿是在台湾善信的资助下,新近修建的。我们进殿上香、朝拜,祈祷西王母护佑寻访瑶池之行平安顺利。下午,我们便飞抵格尔木。在格尔木市,我们受到了该市旅游局局长李兴香、王照斌及同仁的热烈欢迎。该市常务副市长张先生与我们举行了小型的座谈会。毕先生、张道长对张副市长说,昆仑山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昆仑山既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也是道教文化的远源。寻访位于昆仑山上的西王母瑶池,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之寻根、也是道教信仰之寻根。我们在昆仑山上树立“西王母瑶池”之碑,目的在于通过宣传中华民族之脊梁的象征———昆仑山,来加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台湾,有众多信奉西王母的宗教团体。近年来,昆仑山西王母瑶池吸引了许多台湾同胞前来朝山谒祖。这些朝山谒祖活动,对于增进海峡两岸人民的联系,增进台湾同胞对中华大地和中华文化的情感,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张副市长对毕先生和张道长所说十分赞同,并表示,当地政府对开发昆仑山旅游资源是十分重视的,目前正在完善相关旅游设施,首要的便是修好从格尔木市至昆仑山西王母瑶池的公路。他说,修路计划已拟好,经过论证后已上报青海省交通厅。近日,交通厅的官员就要来格市实地考察。这真是一件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稍事休整,我们即去采石场观看定制的石碑。到了采石场,看到躺在地上的庞然大物,我们大吃一惊。该石碑有2米多高,1米多宽,近1米厚,重约9千公斤。采石场老板欧阳荣宗先生说,我们为西王母瑶池立碑,碑不能太小,否则就与西王母和昆仑山的崇高地位太不相称了。该碑足以抵抗任何大风,可屹立千年而不倒。虽然该碑之大超出我们的预料,但我们听了他的解释后,纷纷为他的这一具有恢宏气势的构想叫好。但接下来我们又有了担心的事:如此巨大的石碑如何运到昆仑山上去?须知从格尔木市到西王母瑶池,有200多公里,前100多公里有公路,后100多公里无公路,汽车只能在高原上沿着先前寻访者的车辙而行,中间还要趟过好几条河流,万一载重汽车陷在河中,该怎么办?欧阳先生说,他已作好周密考虑,保证将石碑按时运到瑶池。看到他胸有成竹的样子,我们也就放心了。
农历八月十七日早晨5时,我们从格尔木出发。途中我们看到正在建设的青藏铁路。铁路两旁干干净净。格市旅游局的同志告诉我们,青藏铁路建设非常注重环保,以尽量不破坏当地原有生态环境为施工原则。听了介绍,我们对铁路建设者们的环保意识十分敬佩。车行约数十公里,我们看到一座在正建设中的铁路大桥。回北京后,我们从电视新闻中得知这便是青藏铁路线上离地最高的大桥———三岔河特大桥。我们从大桥旁的公路继续前行,不一会便看到一座不大的庙宇。下了青藏公路,来到庙前,看清了庙名———西王母庙。我们在参访西宁土楼观时,就听观中道友说过,该观住持喇宗静道长在昆仑山脚下修了一座西王庙。旅游局的同志告诉我们,就是眼前这座庙。我们在该庙上香、朝拜,又一次默默祈祷西王母护佑我们寻访瑶池之行顺利平安。从西王母庙往瑶池前行,便再没有公路了。越野车在群山之间的一条大峡谷里跋涉前进,道路崎岖不平,车子颠簸得厉害。我们都希望通往瑶池的公路尽快修起来,以方便朝圣旅游者。
我们所行走的大峡谷,地图上标示为野牛沟。据旅游局的同志介绍,以前这里是野牛出没的地方。我们的越野车就是沿着野牛迁徙所踩出来的路前行。但我们这次没看到野牛,只看到了一些野羊和旱獭。野牛沟里有一条河流纵贯东西,因系高山上的雪水融化而成,当地人称之为雪水河。河床很宽,但河水很浅,汽车可以横渡。在河的两边,有的是戈壁,有的则是草地。在草地上,我们偶尔可以看到牧民的帐篷和一大群牛羊。
峡谷两边,是连绵的群山,雄浑、峻峭,给人的心灵一种震撼。在一望无际的群山面前,顿觉个人的渺小。尘世间的那些纷繁喧嚣,在静谧辽阔的高原上,也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从群山中偶尔露出的一两个雪峰,更让人领悟到高原的圣洁。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的心灵也自然纯净了许多。
在越野车的颠簸中,昏昏沉沉地睡着了。也不知过了多少时间,忽听有人喊,“看,那就是玉珠峰。”抬眼望去,只见群山后面,露出一座雪山,在阳光的照耀下,白得耀眼。旅游局的同志介绍说,沿途可见两座终年不化的雪山,一座就是现在见到的玉珠峰,海拔6000多米,还有一座在前面,叫玉虚峰,海拔5900多米。
我们下车拍了一些照片,又继续前行。没多久,我们看到右边的山坡上有好几个山洞。旅游局的同志介绍说,这些山洞是过去的游牧民族挖掘的,用以储藏粮食。后来游牧民族迁走了,这些山洞也就废弃了。几年前有道士云游至此,见此山洞,就住了下来,在山洞里打坐修炼。张道长一听,便让司机停车,要会会道友。我们到了洞门口,正在洞中修炼的道友听到动静,便从里面走了出来。是一个年轻的道士,自我介绍说从河南来,已经在此修炼三年了。我们听了,真是钦佩他自我磨炼的精神。想想看,在这个荒无人烟、气候恶劣的地方呆上三年,需要多大的毅力。我们进洞里看了看,洞分里外两间,外间小,里间大。道友在洞门口栽了两棵树,可惜只成活了一棵。他说这两棵树是他雇人用骆驼从山外运来的。看来在这里栽一棵树真不容易。
告别道友前行,没走多远,旅游局的同志说,我们到了昆仑山门。下车后,见前面立有一石,上书:“昆仑山门”。旅游局的同志说,之所以在此处立石曰昆仑山门,是因为左右两条山脉向前延伸,前方又有一座独立的山峰,恰似屏风屹立,自然形成山口之势。石旁有王灵官神龛和土地神龛。(王灵官乃护法神,供奉于此,意在守卫山门。)我们焚香礼拜后,继续前行。车刚开出不远,就见前面三座山峰上,各悬挂着一团白云,极像三炷青烟袅袅升起。大家都说,这表明我们刚才上的香已经上达天庭了。
车行多时,远远地又看到一座雪峰。旅游局的同志告诉我们,那就是玉虚峰。正对着玉虚峰的地方,立有一神龛,供奉三清道祖。旁边还有一神龛,供奉着姜子牙。传说姜子牙曾在玉虚峰向元始天尊学道四十年。
我们下车焚香礼拜后,稍事休息,吃点东西。高原上的天气真是变幻无常,刚刚还是艳阳高照,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不一会竟然下起了冰雹。有人说,这是西王母在考验我们是否虔诚。
我们吃完饭,继续前行。到达西王母瑶池时,已是下午2时30分了。运石碑的车已经先行到达了,他们为了不误事,从半夜就出发了。
瑶池的水澄清碧绿,水面上不时闪过海鸥飞翔的洁白身影。张道长考察了池边地势后,选定了立碑之处。欧阳荣宗师傅便带领手下的几个人开始工作。因为吊车开不进来,他们只能用三根钢管作为支架,上安滑轮,用人工把9千公斤重的石碑从卡车上卸下来并竖立在基座上。他们先搭好支架,然后将卡车倒开至基座旁边,用钢绳捆住石碑,把石碑吊起来。由于石碑是平放在卡车上的,石碑吊起来后,如何把它竖起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这荒无人烟的山上,找不到可以支撑石碑的材料,他们费尽周折,想了各种办法,才最终把石碑安放好。这一过程用了将近8个小时。想想看,在海拔4500米的缺氧环境下,在大风的吹刮下,连续干8个小时的重体力活,该是多么的艰苦!我们从北京来的四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加之也不懂施工技术,帮不上忙,只能在一旁默默地祈祷西王母护佑石碑安置工作的平安顺利。旅游局的同志们已找好一个避风地方,搭起了帐篷,做好了饭。他们几次过来请我们去帐篷里吃饭、休息,我们都没去。我们就坐在车里,一直默默地注视着石碑的安置过程。随着时光一点一滴地流逝,到了8点多钟,高原上的最后一缕阳光消失了。我们打开汽车车灯,照射着施工地点。到了晚上10时15分,四位石匠在几位司机师傅的帮助下,终于将石碑稳稳当当地安置在基座上。恰在此时,一轮圆月从东方的山坳里冉冉升起。众人欢呼起来,都说这个完工时刻是西王母特意给我们安排的。
当晚我们就在离瑶池不远的帐篷里过夜。旅游局的同志说,平常的夜晚,这里的风非常大。但当晚却没有刮大风,我们睡了一个安稳觉。
农历八月十八日清晨5时,我们就起床了。高原的早晨可真冷,水都结冰了。简单吃了点早餐,我们就驱车前往瑶池,为石碑举行揭幕仪式。
张继禹道长揭开了覆在石碑上的红绸,碑文显露在众人面前。石碑的正面是闵道长书写的“西王母瑶池”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后面是《瑶池寻访记》,文曰:
“昆仑之墟,有王母瑶池,处人神之际,连天上人间,仙凡相接以闻,自古探寻者众。三江源格市南昆仑中,有池曰黑海,清水出泉,澄澈如碧,珍禽异兽,栖止其间,诚若《穆天子传》所言之王母瑶池焉。毕尔德君大川,缅怀故友武当王光德道长去岁往访之未了夙愿,乃发起重访仙迹之议,意在追溯道教文化之远源,亦为华夏文明之寻根。由此相约成行,与龙虎山人张继禹道长及诸贤友,于西王母圣诞之日拜访瑶池圣地,玉溪道人题额曰西王母瑶池,遂为记以纪之。”
揭幕之后,张继禹道长宣读了祈祷词,祈祷西王母及众仙圣护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华夏文明,薪火相传;祖国统一,世界和平。
仪式结束时,一轮红日从东方喷薄而出。霎时,霞光万丈,高原上的群山都亮出了它的雄姿。
因为要赶火车,我们在石碑前合影留念后,便在鞭炮声中离开了瑶池。
在路上,格尔木电视台的记者要我们谈谈此行的意义。张道长说,昆仑瑶池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她既是令人崇敬的宗教圣地,又有深厚的人文意蕴,还有奇特的自然风光。我们在昆仑山上立下“西王母瑶池”之碑,一方面,从信仰的角度来讲,昆仑山是道教的一座仙山,西王母是道教的尊神,昆仑山和西王母的众多传说,是道教文化的远源。因此,我们此行有道教信仰之寻根的意义。而另一方面,从中华民族的角度来说,昆仑山是中华民族之脊梁的象征,宣传昆仑山,意在彰显民族精神,以促进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最后,我们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能够增进人们对昆仑山和西王母瑶池的了解,能够吸引海内外更多的人来昆仑山、来西王母瑶池旅游,以促进格尔木市旅游经济的发展,这样我们也算是为西部大开发作了一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