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1年第6期
浅谈道教的社会哲学与人生的合理定位
作者:李远国
道教的社会哲学,犹如一棵饱经历史沧桑而仍傲然挺立的参天古树,内涵无限生机,一遇合适的外部条件就会发出新枝。这合适的外部条件就是人类对它的肯定、重视、需要,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对它的合理化转化、丰富与提高。展望21世纪,在人类文明进步的问题上,道家社会哲学中最具启迪意义的,是关于人类的位置与人生的定位。
道家自老、庄开始,就十分注重从宏大的宇宙视野上来观照人类,透视和定位人生。首先,在人类与天地万物的关系上,道教认为,人类是由宇宙的本原所造化出的万物中的一种十分普通爱的存在,由于生存空间的极为狭小和历程的极为短暂,人类的识见和能力存在着极为严重的局限性。认识到这种局限性,人类即应当破除其自我中心主义的观念,放弃自视优异的心态,走出自我生存的狭小天地,置身于万物宇宙生命洪流之中,对自身做出合理定位。有了这种理性的估价和定位,人类才有望在成就自身的伟大的同时,也能维持着宇宙的整体和谐与平衡。
需要强调的是,在道家看来,如何理解宇宙与人类的关系,并非是一个纯粹抽象的哲学命题,而是一种提高生命质量的生活之道。在《道德经》一书中,谈到“天”是无私的,强调自然界是非道德属性,人应“无为”,要顺应“天道”,依照万物的“自见”,效法大道,效法天地自然。因为人类既然来自天地,理应法天则地,遵循大自然的规律,这是道家天人观念的要害,也决定了道家中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研究,都力图采取客观的立场和冷静的态度。正是这种效法天地的思想定势,唤起了道家、道教中人热爱大自然、尊重客观规律的美好情操。他们重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自然生态,强调自然界与人、万物之间,宇宙大生命与人体小生命之间的同构与互动关系,诱导人们亲近大自然,尊重生命。
老子以及后来的道教学者,皆一致肯定了万有协和性、涵蕴性及依存性,指出宇宙、天地、万物和人类共同生存,万物与人休戚相关,不容分离,生死相依。道家的这种万物涵蕴、彼此相联的整体和合观,与西方哲学中心物二分、主客对立、人天分判的自然观是截然不同的。既然人类和大自然、万物本为一个和谐的有机的统一体,人类又有什么理由去暴殄万物,破坏人天共有的生态环境呢?所以老子说:圣人办事自然无为,因此不会失败,不会遭到损失。如人类能自觉地“辅助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加干涉”,就能保持宇宙的良好生态体系,获得万物并生、人天共存、持久发展的生存空间,体现生命的真正价值。
面对现实,反思历史,浩渺宇宙,天地自然,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12道教论坛
客观存在。它是蓝色的天空,它是清澈的河水,它是四时有序的季节更替,它是神奇之余的赞叹与敬畏———但身处现代文明的人们却发出:真实而洁净的原初大自然已日渐远离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陌生、越来越不自然了。在现代人的心目中,已经存在了千万年的大自然,竟成了既无意义也不能自足自救的存在,它作为自我生长自我平衡存在的自足价值被漠视被遗忘了。结果是,在将一切都分解成为商品形式的制度下,地球受到侵犯,森林变成木材,海洋变成了渔场和污水坑,各种矿藏被掠夺性开采,温带热带森林的大量消失,动植物种类的迅速灭绝,这一切都是在人类进步的名义下进行的。20世纪是一个自然为人类工业化为代表的现代化迷梦付出最惨重代价的世纪,而且在一个新的千年来临的时候,我们还看不到它终结的确定的前景。
各种深刻的反思,使世界上更多的有识之士纷纷将目光投向东方古老的世界,投向中国传统的文化,这是现实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要。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在人类新文明的重建中,当自有相当的价值。人类因科学技术的存在和自我意识的膨胀,忽略了大自然本身的价值和固有规律,背离了老子所说的道,对大自然无休止的掠夺,到头来反为自己挖掘了一道道难以自拔的陷阱。现代人类只有改变观念,采取新的思想、新的发展模式、新的生活方式,才能真正地避免走向毁灭,重造辉煌的未来。这当是道家天人合和思想与社会哲学,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
人类在宇宙中的定位,涉及到整个人类及天地万物在未来的命运。就个人而言,只有真正弄清了这些问题以后,才能在其生命的历程中,充实和完善自己的人生。就此,老子认为,理想的人生必须具有超远而充实的生命内涵,这是人生的根基之所在。为此,就必须超越世俗的名利智巧,“见素抱朴”,“深根固柢”,提升其生命至于真率自然的最佳境界,畅然自如地迈过人生的每一阶段。针对春秋时人的价值迷失,老子曾经讲过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语:“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在这里,老子为人们道出了一个虽曰简单、但并非人人都能理解和接受的道理:即过分追求形而下的感官刺激与享乐,非但无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反易使入的身心倍受伤害,在各种各样的奢侈享乐中,人的精神外驰而不知复返,迷于享乐的对象难以自拔,丧失了原本的自我,甚而陷入人而非人之境。
在老子看来,人的生命本相是丰富多样的。在各种官能欲求的上面,人还有形而上的超越层面上的追求,从而促使生命境界的超拔、提升。而在奢侈享乐中,官能的欲求完全左右了人的生命的方向,使其迷失了自我,无法正确地把握生命的方向。什么形上价值的追求,什么生命境界的提升,更是完全谈不上。人们赖以安身立命的宁静、祥和的精神家园,就此被吞噬尽。人完全堕为一种受官能欲求所驱使的不能自立的存在,生命从此失去了内在的价值,生活也不再恬静有致。
老子指出,时人不仅追求感官的刺激与享乐,而且还向慕人间的各种美誉,以求为自己的人生罩上耀眼的光环。这些美誉诱发了人的分别心与好争意识,同样打破了人心原有的平静。“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人们一旦认识到各种美誉令名的可贵,随之而来,必然是各种美誉的追逐。在老子看来,人们向慕和追逐仁义孝慈之类的美誉,其目的并不是为了自身生命境界的提升。相反,他们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使自己争得能够显自身高贵于他人的外在资本。因此,对于各种美誉的追逐,非但没有提升人们生命的境界,反而加剧了人心的堕落。这与官能欲求对于人的生命所造成的危害相比,实在有过之而无不及。官能的欲求与美誉的向慕,使名利享乐成为人生唯一追求,人的生命被逼进了狭小的名利场中,惟名是求,惟利是图,消磨了人本身所内含的奔腾上扬、超越提升的本性。社会,毫不夸张地说,成了一个人人争名逐利的战场。换而言之,安详宁静的社会,在物质主义的魔法下,已经变成了一个超级的名利场。人亦成为了名利的奴隶,逐步失去了自我。针对社会中这种从上至下普遍盛行的好货嗜利风气,老子沉痛地发出了警告:“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失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他晓示人们,如果一味地追求名誉与财富,适足以伤身害心。在财富名利与自己的生命两者之间,究意哪一个重要,人们应该警醒而分辨清楚。
为了矫正时人的价值迷失,重建一个健康圆满的社会,俾人人都可以更好地安其身而立其命,老子以其超凡的哲人心灵,尽量避开情意层的种种困扰干扰,对世道人心的诸般情态,作了通盘、严肃的理性观照,从而建构了一种“见素抱朴”的生活理念。21世纪的人类,从道家的慧见中得到的最深切启发:应当就是如何正确地对待名与利。在对待名利问题上,人类宜首先认清它们对人生的负累,进而透过持续的生命锤炼,实现对名利的不断超越,找到其他值得追求的人生价值目标,在对这些目标进行追求的过程中,不断丰富生活的意义。如此,即会成为拥有着丰富的生命内涵且又彰显着人生高大气象的真正文明的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