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1年第5期



曾经沧桑黄鹤楼

作者:任宗权




  洞天胜境黄鹤楼为武汉名胜,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齐名,并称"江南三大楼阁"。它临江负险,风格独异,素享有"天下绝景"之誉。历史上的黄鹤楼屡建屡毁,最后一次焚于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1985年6月,经五年建设,黄鹤楼改写了百年以来有"名"无"实"的历史。每年接待数百万中外游客,是武汉乃至湖北重要的文化窗口。黄鹤楼从北宋至解放后五十年代,一直为道教名山圣地。是吕洞宾传道、修行、教化的道场,流传许多仙话及圣迹。
  
  一、名目繁多--黄鹤楼寻根
  
  黄鹤楼坐落于蛇山西隅处。隔江与龟山相望。据考证,蛇山原称黄鹄山,古书记载:"山形蜿蜒,缭绕如蛇,俗称蛇山"。古时鹄与鹤相通,所以又名黄鹤山。民间流传"昔有仙人,控黄鹤于山,因以为名。"又说这山的山形山色,很像一只黄鹤扑向江心,故名黄鹤山。又有说"有黄鹤飞腾于紫竹间",所以又称为紫竹岭。宋、元、明
  时先后改名为石城山、高观山(又写作高冠山)、长春山等。
  按史料所载,三国时吴国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孙权始筑夏口故城:"城西临大江,江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见《元和郡县图志》)现在的武昌,古时称夏口。
  蛇山东起中山路,西止大桥头,全长1790米,因其山长,也有人把山分段定名。"山不甚高,而名繁复"。李白对山作了形象而又夸张的描绘:"东望黄鹄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二、诗人与名楼
  
  一个悠久古老的名楼,必然会吸引许多文人骚客而流传许多佳话。黄鹤楼亦不例外。据说唐代诗人崔颢徜徉黄鹤楼头,吟下了"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千古绝唱。使得"诗仙"李白看见此诗连赞:"好诗,好诗!"于是他就写了四句打油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怀:"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后来,人们就在楼畔修了一座李白搁笔亭,以示纪念。其实李白后来在黄鹤楼上还是写了许多诗,在《望黄鹤山》一诗中写道:"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屋。"原来颇有道教思想的李白是来黄鹤楼寻仙的。故在后来的许多诗中,一再提到:"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仙人有待乘黄鹤"。这明显与道家古炼飞升之术十分吻合。李白还不就此罢休,又在《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笑捶碎黄鹤楼》写到"黄鹤楼已捶碎,黄鹤仙人无所依。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简直神乎其神。
  黄鹤楼与黄仙鹤的结合,经崔颢、李白写诗渲染,便成了历代诗人托物感怀的话题。在今可考的数百首黄鹤楼诗词中,描述黄仙鹤的占了一个较大比重,更不消说对联题额。像唐代贾岛的"黄鹤何年去不归",南唐卢郢的"黄鹤何年去杳冥",宋代岳飞的"却归来,重续汉阳游,骑黄鹤。"范成大的"黄鹤飞来识旧游",罗与之的"老仙横笛月亭午",元代释大圭的"仙楼缥缈隔蓬莱,黄鹤西飞去不回",明代杨基的"夜半仙人玉笛声",清人吴绮的"霞志仙踪疑远鹤",许虬的"黄鹤仙人不少留"。比比皆是。使得明代文学家顾东桥在研究黄鹤诗的来龙去脉时自问自答:"黄鹤仙人身姓谁?空传崔颢旧题诗。"
  
  三、仙踪传闻、跨鹤之仙何其多,吕洞宾独占鳌头
  
  关于黄鹤楼的仙踪传闻,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但还是有脉络可寻。有趣的是,最早记载黄鹤楼关于驾鹤故事的,却是南朝伟大的科学家祖冲之。他的志怪小说《述异记》载有江陵的荀瑰在黄鹄楼遇见驾鹤之仙的故事,但他并没言明驾鹤仙人的姓名。比祖冲之小近60岁的萧子显,在撰写的《南齐书》中说:仙人子安曾乘黄鹄飞过黄鹄矶。这虽有仙人名字,但故事又太简略,所以流传不广。到了唐朝,驾鹤之仙就变成费NFDBA驾鹤返憩黄鹤楼了。这个故事最早见于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阎伯瑾写的《黄鹤楼记》。后来,人们把黄鹤楼附近的山洞称之为"费NFDBA洞"或"费公祠"。唐人李宗孟在《费公祠》的诗中道:"空遗费仙迹,江山余故愁"。费NFDBA字文伟,三国时蜀末丞相,江夏NFDBB(音萌,在今湖北应山与河南信阳交界)人,解放后兴建长江大桥前黄鹄矶的吕祖阁时,还留有费仙的像。
  到北宋时,曾有一个老兵在黄鹤楼仙人洞遇见仙人赐金的传说,苏东坡在《李公择求黄鹤楼诗,因记旧闻于冯当世者》中开头四句就言道:"黄鹤楼前月满川,抱关老卒饥不眠。夜闻三人笑语言,羽衣著屐响空山。"后来又说:"非鬼非人意其仙,石扉三扣声清圆。洞中铿NFDBC落门关,缥缈入石如飞烟。"南宋大诗人陆游还游历了这个仙人洞,其《入蜀记》中言:"出汉阳门,游仙人洞,只是石壁数尺,皆直裂,无洞穴状。旧传有仙人隐其中,尝启洞出游,老兵遇之,得黄金数饼,后化为石,东坡先生有诗记其事。"
  《黄鹄山小志》有一则《题词》描绘黄鹤楼:"红尘不到,羽客翩翩,曰王曰费,荀仙吕仙,梅花三弄,响遏云边,骚人韵人,翰墨结缘,此山此楼,终古岿然。"其中王者即萧子显所记的王子安。费者即费NFDBA。吕者就是道教徒所钦佩的诗仙、酒仙、睡仙吕洞宾。
  据说,关于吕洞宾的传说来源一首诗。从中牵出许多公案。原来,黄鹤楼畔有一座石照亭,亭碑上有人写了一首诗:"黄鹤楼边吹笛时,白萍红蓼对江湄。衷情欲诉谁能会,惟有清风明月白。"诗末署一"吕"字,且碑上留一手印。于是人们便传言:"此乃吕纯阳仙人显灵也。"于是从南宋起,吕洞宾便独占了黄鹤楼的仙座,吕洞宾与黄鹤楼的故事便广为流传。清人胡鸣皋《招鹤摇》中道:"谁云世上无神仙?缥缈当年幻化间。试看武昌城中辛氏楼,桔皮画鹤何NFDBDNFDBD,拍手向君舞,乘云忽飞去,云去还复来,鹤归向何处?吁嗟黄鹤胡不归,黄鹤之楼复崔巍。"据《报恩录》言"辛氏市酒山头……道士乘鹤去,辛氏即其地建楼,曰辛氏楼"。一时之间,来此楼饮酒访仙者倍增。后改辛氏楼为黄鹤楼,人人均称此仙即吕仙。又有传说是"瓜皮画鹤"。故事虽近似但很有趣,清人褚人获在《坚瓠八集》专写了《黄鹤楼》条目,言吕仙为酬谢好客之酒家,适逢主人进西瓜解酒,吕仙便以瓜皮画鹤一只于墙上,吕仙打鼓板童子唱道词,黄鹤便婆娑起舞。明清诗人,纷纷写诗描绘其事。清代黄鹤楼"凡三层,层层供奉吕仙像",又塑"户生于吕像旁"。从元明时起,此地便为吕纯阳的道场。成为全真道教圣地。于是,传颂吕仙的故事层出不穷。
  按道教《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言:"吕祖以五月二十日登黄鹤楼,午刻升天而去。故留成仙圣迹。"故道教《全真晚坛课功经》中称其"黄鹤楼头留圣迹"。于是称吕洞宾题过诗的石照亭为"非神仙不足居此"。武昌人还传说吕仙曾在蛇山中"悟道炼丹"。蛇山成了吕洞宾的仙山,那也就理所当然了。于是,蛇山上有吕洞宾炼丹悟道的吕公洞;蛇山东部靠近长春观的紫荆山上有"洞宾仙迹"的壁刻;有"跨鹤登仙"的跨鹤亭;有"结枣如瓜"的仙枣亭;有"掷桃映石"的仙桃迹。纯阳楼、吕祖阁等等数不胜数。就连龟山附近周围也有吕公矶、跨鹤街、招真亭等吕仙圣迹。
  
  四、黄鹤楼与长春观
  
  长春观位于武昌大东门双峰山南麓,黄鹄山中部,是我国道教著名的十方丛林之一,为历代道教活动场所,称"江南一大福地"。其传说故事繁多,尤以吕洞宾为甚。
  相传古代,此地为湖汊,因多松树而称之为"松岛"。楚地崇巫,甚有影响。故秦汉以后,此地有"先农坛"、"神NB05C坛"、"太极宫"之称,即王侯祭祀天地、祖先之地。后因全真教徒至此传教,以教主长春真人道号为名兴建,称"长春观"。明时楚昭王朱桢过生日,至长春观为其父朱元璋祈寿降香,取"长春观"长春二字,改此山为长春山。清诗人王柏心在《过长春观鹿频炼师气诗》中道:"山川俯仰劫灰余,杰观盍开阆苑居;紫府琼台仍飘缈,亡都金阙故清虚。"乃言长春观几经战火,几经修复,历史沧桑。
  长春观在三国时是一片茂密的竹林,被称为"紫竹岭"。"二十四孝"中孟宗"哭竹生笋"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志书中还言:"时有黄鹄飞腾于紫竹间。"长春观旁的白鹤祠有白鹤泉一口,是仙鹤们饮水之处。又称作吕仙炼丹井。(此井五十年代修长江大桥后被封口,但仍存。)
  据说,吕洞宾乃白鹤化身,经仙人指点去武昌蛇山修道,故人们修了一座"白鹤祠"以示纪念。因崔颢黄鹤诗流传深远,白鹤便变成了黄鹤。元人余阙在《吕公亭》一诗结尾言道:"何必乘白鹤,吹笛过南楼。"
  1955年,因修建武汉长江大桥,黄鹤楼停止开放,并决定:"吕祖阁内神像搬到长春观保存。"于是这尊经历长达五百余年的汉白玉吕祖卧像被送回长春观。道人们有趣的说:"吕祖爷回家了。"当天夜里,白鹤祠住持陈高宏道长还梦见一只白鹤从黄鹤楼飞回了长春观。
  
  五、抚今追昔抒情怀
  
  黄鹤楼重建于蛇山头的解放路东侧高观山麓,距旧址约五六百米。
  新黄鹤楼的室内设计,采用建筑处理与壁画、楹联相结合的办法,来加强并扩大艺术的表现力。为了让游人充分领略古代黄鹤楼文化的主要内容,新楼的五层大厅分别确定了五个艺术主题:第一层表现"神话",第二层表现"历史",第三层表现"传统",第四层表现"文化",第五层表现"哲理"。
  首层大厅高十米有余,迎面两根立柱直通到顶,上面挂着一副七米高的楹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一地感;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使人一进楼便觉气势非凡,壮美之感油然而生。楹联后为一幅巨型壁刻,题名《白云黄鹤》,取材于古代"驾鹤登仙"的神话。画面上方,一位仙者驾黄鹤腾空而走,吹动玉笛,俯瞰人间,似有不舍。黄鹤之下,人群欲动,为仙者祝福,祈愿黄鹤归来。画面浪漫,令人浮想联翩。首层还设一层跑马廊,上面陈列历代有关黄鹤楼的文献资料以及诗词歌赋的各种刊本。
  第二层大厅,镌刻着唐代的《黄鹤楼记》。这是留存至今最早的一篇楼记,上面记载唐代黄鹤楼的形制风貌,江山胜迹,游人盛况,是一篇珍贵历史文献。楼记两侧各有一幅形式古朴的壁画:一幅为《孙权筑城》,它以历史记载为依据,刻画出古代创建夏口城的壮观场面,并以此来表现黄鹤楼创建的时代背景;另一幅为《周瑜设宴》,它取材于元人杂剧,讲的是三国人物在黄鹤楼发生的一场戏剧冲突,情节生动有趣。
  第三层大厅陈列着又一幅壁画,它以《人文荟萃,风流千古》为题,再现了古代文人骚客云集黄鹤楼盛况。壁画描绘了李白、崔颢、刘禹锡、岳飞等十二位唐宋名流形象。画像旁抄录各自咏黄鹤楼诗句。图文并茂,使人一目了然。
  第四层大厅是一个"间歇",此处备有文房四宝,专供游人即兴挥毫,吟诗作画,以示继承古代黄鹤楼的传统风尚。四壁之上,悬挂当代名家手笔。
  第五层,乃楼最高处,大厅之中高悬一副楹联:"一楼萃三楚精神,云鹤俱空横笛在;二水汇百川支流,古今无尽大江流。"俯看楼外大江滚滚东流,永不止息;黄鹤楼的生命也像长江之水一样,绵绵不断,这一切不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吗?
  今之黄鹤楼被改建为黄鹤楼公园,占地约150亩。楼前牌房上写着"三楚一楼"四个大字,楼台基旁立有两座碑亭,石碑上记载着人民政府重建黄鹤楼的业绩与今人写的"重修黄鹤楼记“。公园内还修有“鹅池”,传说中王羲之一笔“鹅”字碑亭及观鹅池。有“毛泽东诗碑亭”,诗词为《菩萨蛮·黄鹤楼》。
  但愿黄鹤楼的道教活动能早日恢复,为旅游城市武汉增加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