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1年第4期
略述道教古代碑文中的署时方法特征
作者:周勇慎
一、年份的标署方法:
道教碑文年份的标署方法比较简单,一般采用(1)"朝代"+"皇朝"+"年次"的标署方法。如白云观东路雷祖殿碑《重修白云观碑》落款为:"大清康熙四十五年八月中浣谷旦",白云观住持王常月谨识。另有仅采用(2)"皇帝年号"+"天干地支"的计年标署方法。如白云观中路救苦殿《重修白云观宗师庑记》落款为:"道光戊子嘉平月朔"长白麟庆撰并书。这样省去"朝代"一项的署年方法。另外还有采用(3)"皇朝"+"年次"+"天干地支"的计年方法。如白云观中路玉皇殿《重修白云观记》落款为:"乾隆五十三年岁在戊申春三月御笔"。又《白云观陈毓坤方丈二次传戒碑记》落款为:"中华民国八年岁在屠维协洽荷月立石"。此两者均采用"年次"+"天干地支"计年二者并署的方法。上述计年中"天干地支"还采用"屠维协洽"(已未)的方法,其出自《尔雅·释天》:
甲子年 又称阏逢困敦之年
乙丑年 又称旃蒙赤奋若年
丙寅年 又称柔兆摄提格年
丁卯年 又称疆圉单阏之年
戊辰年 又称著雍执徐之年
己巳年 又称屠维大荒落之年
庚午年 又称上章敦之年
辛未年 又称重光协洽之年
壬申年 又称元诺淮之年
癸酉年 又称昭阳作噩之年
甲戌年 又称阏逢阉茂之年
乙亥年 又称旃蒙大渊献之年
二、月份的标署方法:
道教宫观庙宇中的古碑文月份的标署方法一般多使用其别称,以求文雅。具体方法主要有(1)采取同现在一样的普通计月方法,如白云观《重修窝风桥记》落款为:"公元一九八九年二月,白云观监院黄信阳暨全体道众立。"(2)采取《尔雅·释天》以及清厉荃的《事物异名录·岁时》的计月方法(附农历十二月别名):
一月:称正月、陬月、孟陬、端月、孟春,
二月:称如月、杏月、仲春,
三月:称月、桃月、季春,
四月:称余月、清和月、槐月、梅月、孟夏,
五月:称皋月、榴月、蒲月、仲夏,
六月:称且月、荷月,伏月、季夏,
七月:称相月、瓜月、巧月、霜月、孟秋,
八月:称壮月、桂月、仲秋,
九月:称玄月、菊月、季秋,
十月:称阳月、小阳春、孟冬,
十一月:称辜月、葭月、冬月、仲冬,
十二月:称涂月、腊月、嘉平月、季冬。
如《重修白云观殿宇桥梁碑》落款所署为:"民国十有三岁在阏逢困敦陬月"。意为"民国十三年甲子正月。"
三、碑文落款具体时间标署方法:
古代道教碑文中除年、月的标署特征外,碑末落款还经常会看到使用"朔"、"望"、"晦"、"电"、""、"浣"等词,表示较为具体的时间概念。
"朔",指每月初一。《说文·月部》:"朔,月一日始苏也"。本为月相名,指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与太阳同时出没,地球上看不到日光的月相。道教碑文落款常用之,以为吉祥。如白云观吕祖殿右侧小碑落款为:"光绪十三年清和月朔日",(今意即指农历一八八七年四月初一日)住持高仁峒暨道众敬立。
"望"的来历与"朔"相近,也本指月相。此时日月遥遥相对,故称。后亦用以称时间,即大月十六,小月十五为望日。如白云观药王殿左侧小碑《四御殿皇坛香火记》落款为"光绪十六年七月望日",白云观住持高仁峒同内外执事立。
"晦"、"电":"晦"日指阴历月末最后一天,"电"日指望日前一天(即十四日)。《庄子·逍遥游》有"朝菌不知晦朔"之句。道教碑文一般选用"朔、望"二日,以示吉祥。"晦"、"电"二日一般不用。
""日,指天刚刚亮,新月开始生明,亦用为阴历每月初三日的代称。《汉书·律历志下》引古文《月采篇》曰"三日曰"。《淮南子·天文训》"(日)登于扶桑,爰始将行,是为明"。如《道家金石略》载"陵川龙王庙《明成化二十一年重修碑》",碑末落款为"是岁秋七月日命工立石"。
"浣"相当于今天的"旬",古碑中的上浣、中浣、下浣即分别代表上旬、中旬、下旬。这一说法源出唐代官制,唐代官员每十天休息一日,即在宫九日,休息一日,休息日多行浣洗,故称。明代杨慎《丹铅总录·时序》云:"俗以上浣、中浣、下浣为上旬、中旬、下旬,盖本唐制十日一休沐。"有时亦作上休、中休、下休。白云观雷祖殿《重修白云观碑》落款为:"大清康熙四十五年八月中浣*!旦"。
在道教宫观碑文以及"榜文"等落款时,还常常出现"谷旦"一词,谷旦道教常写作"*!旦"。意为良辰,晴朗美好的日子。常用以作为吉日的代称。最早见于《诗·陈风·东门之》:"*!旦于差,南方之原",白云观小蓬莱有《白云观陈毓坤方丈传戒碑记》,其落款为:"中华民国三年岁次甲寅清和月*!旦立。"道教古代宫观庙宇碑文石刻极多,如陈垣先生《道家金石略》收录有1500条之多。其署年署月等方法很多,它还因时代、地域的差异及撰文者不同爱好、不同风格而又有一些具体而微的变化,因此,我们还会看到很多署时不同方法和特征,这里仅就道教宫观碑文举例,以为探讨古代碑文石刻(金石学)和探究中国古代文化、历史、民俗等方面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