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把握现实题材戏曲创作中的艺术本质

作者:林 葆





  一
  
  一个时代的艺术最显著的标志是打上了这个时代的生活烙印。现实题材戏曲创作尤显突出。现实题材戏曲创作较之小说、散文、诗歌来,在思想内涵上更强调它的时代性,在表现形式上更强调它的形象审美的直观性,因而也就造成了有些作家、诗人对戏曲艺术的偏见,认为戏曲艺术表现形式落后,戏曲表现的内涵太肤浅,特别是现实题材戏曲创作,许多时候都落后于小说、散文、诗歌的深刻性。
  这不能说是戏曲艺术家思想浅薄,眼光失锐,而是戏曲呈现形式和审美要求与小说、诗歌的呈现形式不同,彼此间的叙述方式、阅读位置不一样。立在舞台上的立体形象与躺在文字里的平面形象有许多审美差异,两者很难相提并论(何况小说人物塑造、叙述形式歧义甚多,你说是,他说非,更显得作品的艺术价值高,创作者的艺术审美观新颖。“文笔官司”越多越有效果,这种文学创作上的评判标准对戏曲艺术创作是一种伤害)。戏曲总是选择在相对窄的平面上,总是用近乎直接的生活形象告诉观众什么是是、什么是非,没有过多的争议空间可言,争议过多甚至会造成否定,意味着失败。所以戏曲比较多的是重直观性。然而,由于重直观性、由于具有形象鲜活、宣传直接的特性,现实题材戏曲创作就更要强调它表现内涵上的正面性、歌颂性或批判性。
  江西的戏曲创作选择现实题材已成为一种必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戏曲创作的现实需要和戏曲艺术的规律性。归纳起来说有以下几种因素:
  一是剧种的优势。江西地方性剧种卓有影响的就是两个:一是采茶戏,一是赣剧。江西采茶戏是一个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地方性剧种,它是来自民间的艺术,其产生、发展都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采茶戏的表现形式重说与唱,生动、活泼,载歌载舞,以直接反映生活中的小事,表现生活中的小人物见长,没有特定的表演程式,但有特色鲜明的剧种风格和艺术呈现形态。采茶戏最本质的艺术特征是小曲小调,加之简单的歌舞。采茶戏原本就是老百姓自娱自乐的民间演唱形式。现在我们所看见的采茶戏,其呈现形式更多的是学习或承袭了京剧的表演程式。当然,这种承袭使采茶戏由只能演小戏发展到也能演大戏,即由三角班发展成了全行当。这其中不难看出它模仿京剧的痕迹,从表演到锣鼓经,除了音乐和语言的区别,几乎和京剧表演如出一辙。但也不可否认,采茶戏在学习中提高了,拓展了,也丧失了许多属于自身的特色。尽管如此,我们回过头去看看传统的采茶戏,仍然觉得它比现在的大戏形式更具有艺术特色。即使我们去看看采茶戏表现民间生活,表演乡村俚语,也会发现采茶戏自身的特点依然非常明显,而且更富有个性。因此,采茶戏源自民间,更擅长表现现实生活。赣剧虽说是古老的戏曲剧种,但也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也源自百姓生活。尽管现在仍有许多戏曲研究者在寻找赣剧(弋阳腔、青阳腔)的源与流,但我们仍然不能否认它也是民间的地方性剧种。赣剧经过多年的改革,也在现实题材戏曲创作中表现出优势。所以,多年来,江西地方戏曲无论是走上国家最高艺术领奖台还是参加大型艺术比赛,深入基层农村演出,都靠现实题材作品取胜。
  二是江西地方戏曲家底不厚,影响不大,程式化少而束缚小,因而具有开放性,比较容易适应表现现实生活。我所说的家底不厚并不是说江西没有戏曲艺术大家,正如有了汤显祖也不能说江西就是戏曲大省一样。所谓家底不厚是说江西的采茶戏、赣剧没有很多很有影响的剧目,也不是在全国很有影响的剧种。被称之为江西戏曲代表的采茶戏、赣剧,真正细究起来传统剧目数量不多,影响不大,也没有多少属于自己独创性的表演程式,它们除了音乐(声腔)、语言具有个性之外,大部分都属于借鉴、学习甚至模仿其他剧种的表演形式。这种借鉴、学习的态势使江西戏曲没有很多的羁绊,一直处于灵活机动的状态。所以江西戏曲在表现现实生活方面更显得自由、方便。近年来,江西采茶戏创作推出了许多有影响的现实题材作品。如赣南采茶戏《山歌情》、萍乡采茶戏《榨油坊风情》、宜春采茶戏《木乡长》、吉安采茶戏《远山》和《乡里法官》等,都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作品。
  三是江西戏曲艺术家比较注重自己“入世”。对生活的关心是每个艺术家创作的必然要求,无论是写历史题材作品还是写现实题材作品,以及其它题材的作品都必须有艺术家对生活的思考,这既是创作的要求也是观众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要求,是一种现实态度。江西的戏曲艺术家大多生活在基层、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中。他们有丰富的生活积累,有对现实生活的深刻体认,特别是许多戏曲艺术家对生活始终充满热爱,充满激情,同时又非常了解戏曲的群众性,非常了解广大基层群众喜欢什么,爱好什么,所以他们在戏曲创作中格外重视现实题材,喜欢把新鲜的生活和活生生的、可亲可爱的、可以借鉴与触摸的现实人物再现给广大群众,无论是赞美还是针砭,都有着与众不同的思考。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江西的戏曲艺术家总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表达出希望国富民强、寄托着对新生活的期待和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由此,在戏曲创作中,他们总是热衷于从生活中掬起浪花,酿造激情,抒发对生活的炽热情怀。这就使江西戏曲创作中现实题材作品从量到质的不断提高。
  四是江西戏曲创作环境的必然要求。戏剧是综合艺术,创作难度大,资金投入多,需要得到多方面的关心支持。全省上下都高度重视现实题材戏曲创作。无论是组织者还是生产单位,始终把现实题材戏曲创作作为艺术生产的首选,支持、鼓励、倡导现实题材戏曲创作,因此,戏曲现实题材创作一直成为江西戏曲艺术生产的重点。近年来现实题材戏曲创作主要反映在红色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和新农村建设题材创作,以及对江西的青山绿水和社区生活变革的关注。创作成功的作品不少。如采茶戏《远山》、《乡里法官》、《燃烧的玫瑰》,赣剧《等你一百年》等,小戏小品则更多。
  
  二
  
  纵观这些现实题材戏曲作品,不难看出,戏曲艺术家们在现实生活的大潮流中,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把歌唱时代、歌唱共产党、歌唱祖国、歌唱社会主义作为神圣的责任,作为自觉的行动。但也不难发现,现实题材对戏曲创作中还存在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只注重思想性,轻视艺术性。很多戏曲作品思想内涵非常好,但概念化,空洞化,说教味特别重。现实题材戏曲创作必须有思想的前提,而且这也正是现实题材戏曲创作的关键。作为当代戏曲艺术家关注时代、关心生活、张扬爱国情非常必要,这也是用艺术鼓舞人、激励人的目的所在。我们这个充满活力的时代,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活变化日新月异,本身就给全体人们平添激情与豪迈,令人产生昂奋。但我们也不能简单地认为,抓住了一个好思想,确定了个好主题,就完成了百分之百的创作。艺术创作是要有创新意识,审美追求的。如果只重思想内涵,不是充分调动艺术表现手法,以最佳的艺术方式呈现出来,而是以良好的主题代替生动的形象,以空洞的理论代替丰富、曲折、感人的情节,使观众如读报纸上的社论,看文件,直白得如同说教,那还能称之为戏曲艺术么?现在,我们有些戏曲艺术家往往把艺术性放在了极其次要的位置上,谈论自己的作品时,总是强调我的这个戏思想内涵如何好,主题如何好,但观众到剧场去看时则没有艺术的感染力,人物苍白,情节生硬,故事缺乏情趣,演员由于不能表现鲜活的人物而成为一个个概念的符号,尽管导演在外在的包装上大加渲染,但仍然跳不出平庸。
  二是只讲外在形式新颖,不讲戏曲内在审美。有些戏曲创作注重外在包装,写实性布景,华丽的灯光色彩,大量运用高科技产品,尽管能产生一定的剧场效果,但由于不是来自戏曲内在的美学意韵,使观众感觉戏的内涵与呈现的表象互不相干。坐在剧场里观演出时所看到的是演员的毫无真情的做作,满台的美轮美奂的灯光布景,而真正感动观众的人物、事件却显得毫无张力,甚至被外在的包装湮没了。特别是一些导演故作新潮,什么都搞大制作,甚至脱离内容要求的大制作,让人产生一种走进科技设备展览厅的感觉,心底不禁发问:到底是观看戏曲艺术(甚至可以概括为舞台艺术)还是观看灯光、舞美的展示?这样的导演如果说他不是故意糟践戏曲,就是涉嫌替商家做广告宣传,给人一种浅薄的感觉。戏曲艺术注重形式创新固然必要,但必须在完善内容的前提下。只把形式做得非常豪华,内容则索然无味,这是对舞台艺术的亵渎。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