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民族正气的悲壮画卷

作者:倪和平





  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徐贵祥,是一个多产的军旅作家。他不仅以《潇洒行军》、《弹道无痕》、《决战》、《有钱的感觉》等近30部中篇小说名世,而且以《仰角》、《历史的天空》、《明天的战争》、《八月桂花遍地开》、《高地》等多部长篇小说轰动文坛。而在这所有的作品中,作者最看重的是《八月桂花遍地开》。作者在这部长篇小说的“写在后面”中说道:“这部40万字的小说是以抗日为背景的。在战争这个舞台上,写一群中国人和一群日本人。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我所有作品当中最有分量的一部。”
  “最有分量的一部”!不仅作者自己有这种感觉,大凡熟悉他作品的人,也都有这种认同。
  如果说作者被炒得很热的长篇小说《历史的天空》,是以展现战争中的人格、人性赢得了众多读者和观众的话,那么《八月桂花遍地开》则将创作主旨提升到铸造国格和民族性格的高度。
  小说写1938年秋天,国民党苏鲁皖战区“保卫陆安州”之战失利,陆安州被日军占领。日军打下了陆安州后,根据攻武汉、破南昌、取长沙的总体战略,采取定点蚕食,巩固相持的方针。日军主力南进了,留下格冈联队和一个宪兵大队,约两千名日军作为驻军屯守陆安州,并控制附近地区,松冈大佐为陆安州驻屯军司令。
  作为日军的对立面,围绕陆安州的中国一方就复杂了。首先是苏鲁皖战区三位长官的政治态度就不一样:战区长官兼江淮省主席李宇煌是“攘外派”,即坚决抗日;第一副长官白仲岳是“开弓派”,即左右开弓,攘外、安内一齐抓:第二副长官兼77军军长侯先觉是“安内派”,即假抗日,真反共。坚决抗日的李宇煌派遣同军少将、实则中共地下党员的沈轩辕来陆安州任该州行政公署专员兼警备司令。沈轩辕上要面对战区三位长官的不同要求和制约,下要面对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汀淮七支队、国民党领导的中央军天茱山独立旅、投降日本为虎作伥的“皇协军”、绿林武装及民间抗日武装、分散在各条战线隐蔽的抗日力量和陆安州的全体老百姓。可见局面之复杂,抗日难度之大。
  小说以典雅、流畅、史诗般的语言,描绘了各种军事力量之间形形色色、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的人物,在广阔的风云变幻、云谲波诡的抗日背景上,围绕着日军要把陆安州建成日军“后方”的粮草基地,抗日力量则千方百计破坏日军的计划,打碎日军的阴谋。展开你死我活的争夺战,最后以抗日力量全胜、日军整体覆灭而告终。
  徐贵祥认为,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同际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战场之大,耗时之长,损失之惨重,战争之惨烈,都是其他国家不能比拟的。但是,战争结束后,苏联和美、英、法等国家都创作出了大量的战争作品,从人类的高度和人性的角度揭露和反思战争,关注人类的命运。这些作品引起了全球的共鸣,慰藉了世界人民的情感与伤痛,震撼了整个人类的心灵。而我们的抗战题材的文学作品虽也不少,可却有不少脸谱化、概念化的毛病。过于突出的宣传和社会教化功能冲淡了情感和命运的力量,对于战争的反思局限在一个有限的层次。因此,这些作品只能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和特定的时期内流传,放在国际战争义学的大背景里,就显得微不足道。最重要的缺憾是,没有把我们的敌人写好。也可以说,对敌人状态的了解和表现得不充分,敌人的形象脸谱化,有点似曾相识,因此与之搏斗的我们,形象也有点模糊。
  基于上述认识,徐贵祥在写《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时候,对自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要对我的读者,尤其是年轻一代的读者说,我不希望你从这部作品里看见的仅仅是精彩的故事;我不希望你从这部作品里看见任何一张熟悉的面孔和任何一个可以揣测的情节。我不仅仅希望看到你热血沸腾,也不仅仅希望看到你泪流满面。”那么,作者希望我们从这部小说中看到什么呢?“很简单:了解我们的历史,了解我们的民族,了解我们的敌人,了解我们自己,了解在那场战争中作战双方的状态,了解在战争背后两个民族的文化较量。从而了解我们的今天和明天。”
  此话说得何等中肯和切中要害!那就让我们结合作品,看看小说的重要元素——人物,作者是如何描绘和塑造的吧。
  日军派驻陆安州的最高长官——驻屯军司令松冈大佐。作者笔下的松冈,绝非是獐头鼠目、面目狰狞、动辄杀人放火,口喊“八格牙路”的惯常侵略者人物形象,而是在帝国军人中向以汉学底蕴深厚、貌似儒雅的知识分子而闻名的一个侵略者形象。他“幼时曾在上海读书十年,同各种中国人打过交道,深谙中国人心理。江淮派遣军长官部赋予他率部驻屯陆安州,为南下西进日军筹粮送粮的重任,也算知人善任”。松冈为人儒雅。说话谦和,驻屯陆安州后,很快就喜欢上了这座江淮小城。即便在刚刚占领的时候,松冈也竭力注意保护小城的建筑设施和风俗民情。他还约束部下,在陆安州不许杀人放火,不许强买强卖,不许奸淫妇女。这是一个伪装得多么巧妙、多么道貌岸然的强盗形象啊。
  而松冈的对手,是新四军陆安州特别军事委员会书记、中共江淮省委陆安州特派员,中国国民政府江淮省陆安州行政公署专员兼警备司令、陆安州抗日统战指挥部总指挥沈轩辕。沈轩辕青年时代就追求进步,考入黄埔军校,在军校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打入国民党部队从事地下工作,在江西“剿共”时,又以失踪名义回到红军,任某师政委;一位从陆安州走出的红军首长。在执行特殊任务时,要他当助手,于是党又将他派回中央军,在蒋廷翰部队里担任侍卫连长;抗日战争爆发,他又到了李宇煌部队进行抗日活动,被授少将军衔,做李的秘书和副官;陆安州斗争形势紧张,李又派他来陆安州。沈轩辕在陆安州的名义是:白酒老字号古井坊的大少爷夏侯舒城,常年在上海搞经销。松冈大佐悄悄派人对夏侯舒城进行了半个多月的调查,结果证实:“夏侯家族系江淮酒业巨擘,祖上为毫州曹多旁系,清代为红顶商人。夏侯舒城系夏侯家族第16代嫡孙,长房长子,曾就读于江淮大学堂,常年驻沪经销。夏侯身份确凿无疑。”因此,松冈大佐在陆安州建立“亲善政权”时,特委任夏侯为陆安州市长。
  这真是绝妙,也可以说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夏侯舒城居然成为国、共、日三方,明暗相兼的地方最高长官。作者还显示了这高超的矛盾设置能力故事编织技巧。敌我双方的最高领导人,经常同处一室,同在一处,面对面地进行斗争,各自代表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进行着不见硝烟的战斗。他们唇枪舌剑,隐藏暗器,许多场面惊心动魄。也让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比如在他们初次见面时,夏侯一反惯常的清高姿态,——向松冈介绍古井坊祖传的酿酒工艺和各种酒类的食用及药用功效,并且让人一道道地端出精酿的样品,请松冈品尝。
  坐在古井坊老号的议事堂里,松冈也似乎变成了另一个人,甚至很像个中国的有书卷气的财主。松冈捏着杯子对夏侯舒城说:“用你们中国人的标准,本人是个贪杯之徒,平生所愿,唯美酒、美食、美女足矣,战争是不得已的事情。贵号既是老号,必有存酒,我军可以出资购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