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荷:鹅湖之梦

作者:汪 峰





  1
  
  在大多人的眼里,宋朝是一个窝囊的代名词:割地、赔银子、称臣子国、杀忠臣……是一个民族节节败退、饱受凌辱的朝代;但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把忠奸两个字争辩得最清楚的一个朝代,是爱国主义抒写得最为轰轰烈烈的朝代。从开国时的杨家将,到南宋初的岳飞、刘子羽,中、后期的辛弃疾、文天祥……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卷中,树立了一座座永恒的丰碑,其精神力量之大,根本无法估量。从另一个方面看,宋朝亦把中国艺术推向了巅峰。且不说钦徽二宗宁要艺术不要江山,就连赵构也是书法的痴迷者和大家,其嗣子孝宗赵昚也工书,《书史会要》称他有“家庭法度”,他的《蔡公祭》笔墨华滋,虽缺刚劲,但足堪逸品———一个以艺术传国的帝王世家,确是造成了国家的软弱和艺术空前的繁荣。在这种大背景下,艺术家如雨后春笋,纷纷拔节而出,其造诣之高,很多都是空前的。
  不能说南宋帝王不会治国,在国人的印象中宋朝的富庶也空前绝后。公元1100—1125年在赵佶宫廷画院供职的画家张择端,他的《清明上河图》就提供了这一方面的佐证。在图中,汴京街市店铺林立,车马喧嚣,人流熙攘,一派繁荣的景象;汴河里,每年有数百万石粮米从这里运到城中,货船、客船来往如梭。而南宋时南方经济相当繁荣,棉织业长足发展,造船业、制瓷业、造纸业、印刷业也相当发达……孝宗时的隆兴和议同金朝保持了四十多年的和平关系,和平稳定的环境进一步促进了南宋的经济发展———南宋帝王在纸上构筑艺术之梦时,也在国家构筑了他富丽的绮梦,从词中可以读出“竞豪奢”等———按现在的说法是以消费促进经济,可以说南宋苟和有时也反映了老百姓求安定的生活需求。经济繁荣带来了百姓生活的富庶,也带来了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享乐……这种生活方式恰恰成了艺术家的王道乐土。大撞击、大融合、大战争又大和平使宋朝各种艺术各种思潮,都达到了一定的历史高度。
  
  2
  
  宋朝南移,赵氏皇室内迁,使闽越土族发展起来。这时期有一条官道格外令人注目。这就是闽赣古驿道。人们只知道有“自古华山一条路”的说法,却不知自古中原通福建也只有这一条内陆大通道。据《铅山县志》记载,这条官道曾“车马憧憧,冠盖相望”,可见其运输之繁忙。我曾经在这条古驿道徜徉过。巨大的鹅卵石镶嵌着,有三四米宽,在山间出没延伸,像一条逶迤的巨龙:石头表面被千百年来的脚印打磨得锃亮,在夕阳中闪闪发光,有如龙鳞。鹅湖寺就在这条官道边上。朱熹成长的地方———福建崇安也在这条官道边上。辛弃疾的瓢泉居(在铅山稼轩乡横畈村)也在这条官道边上———还要备一笔,鹅湖寺所在县铅山县的古县城永平镇,也在这条驿道边上———就是这个永平镇,北宋开宝八年(975年)这里竟一度直隶京师,元祐、绍兴年间(1086-1098年)朝廷募集10万余人在永平采矿炼铜,是当时全国三大铜场之一[韶州岑水场(广东韶关)、潭州永兴场(湖南浏阳)、信州铅山场(江西铅山)],最盛时期,常募集10余万人昼夜采掘,年产铜38万斤,其中胆铜15万斤———其规模之大,实是罕见。这么多人的衣食住行,带动当地的经济指数,确是一个巨大的数目。(现在这里还有一个国家中型矿山永平铜矿,职工也只不过是4000余人,比起古代的规模,真是小巫见大巫了)徽宗时期(1101-1125年),朝廷在铅山设铸钱院。铅山对当时经济的影响可见一斑。在军事上,这里也十分重要。宣和三年(1121年)春,北宋在闽赣交界处设分水关寨,以防范方腊的起义军;绍兴元年(1131年),丞相李纲派兵1.5万人进驻永平镇遐乐园,以防范福建范汝为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南宋时,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福建泉州已成了重要的国际码头。从绍兴八年开始历时14年之久的泉州安平桥(用花岗岩砌成,坚固无比,规模巨大,全长2.5公里)的建成对于海外交通贸易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这条古驿道成了从泉州到临安的最重要的内陆商旅通道,其繁忙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加上帝都同定居在福建的赵氏宗室密切的往来,都加大了这条古驿道的黄金含量。
  
  3
  
  历史定格在公元1130年(南宋建炎四年)。这一年,湖南钟相、杨幺起义;这一年,兀术征南宋,高宗渡海南逃,兀术率军焚临安城;这一年,韩世忠黄天荡大败金军;这一年,金朝立刘豫为齐帝,张浚兵败富平,金朝纵秦桧归宋(第二年即任命为宰相)……这一年在历史上发生了很多事。也许,人们忽视了在闽赣大通道边上的一声撕破黑暗天空的啼哭。
  在福建尤溪县南溪河畔,有一片荷塘,每到夏季,荷风四起,荷花飘香。这一年,天气十分燠热,已经初秋了,池塘里没有一丝秋意,荷花仍然大肆地开放。荷塘围着一栋秀雅的宅第,九月十日这一天,宅第里传出了婴儿呱呱坠地的哭声。这哭声在天色熹微之时,破空而出,悠长而嘹亮。而这时婴儿的父亲———从徽州婺源来到福建的一个名叫朱松的县尉,却忧心忡忡。他茫茫然地望着这个只会啼哭的儿子,陷入了沉思。在内忧外患、战乱四起、民不聊生的年月,一个右眼角有七颗黑痣的男婴出生,对一个家庭来说真不知是喜还是忧。这个婴儿后取名叫朱熹,因为出生时故乡婺源南街朱氏故宅的古井忽然吐气如虹,后来世人又称他为紫阳先生。据宋人《尧山堂外记》记载,朱熹没出生之前就有风水先生看过他的祖坟风水,风水先生说:“富也如此,贵也如此,生个小孩便是孔夫子。”《朱文公年谱事实》载:“文公右侧有七黑子,如列星,时并称异……”这个从黑暗中走出来的人,注定要在中国的上空划出一道亮丽的彩虹……公元1979年,我十四岁,在鹅湖书院读书,在学子的号房里,第一次梦到过他。
  
  4
  
  福建崇安五夫里依山傍水,人才荟萃,早在五代十国时,闽国的名相翁承赞就在这里定居,北宋婉约派词人柳永和南宋名将吴芥、吴璘以及诸多学者也都出生在这里,这确是一个风水宝地。五夫里还以盛产建莲而闻名于世。公元1144年左右,五夫里一个莲池旁边的小径上,有一个孩童经常在这里漫步吟哦,十分惹眼:“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近玩蔫。……莲,花之君子者也。”北宋理学大师周敦颐的《爱莲说》一直激励着这个年少学子,在莲花旁读书,以莲照人。已是盛夏,他干脆在莲花畔搭一个草寮,坐在其中,感受着荷池的清幽。暴雨来时,他在荷池边往往要看一个较长的时间,荷被雨压得弯下腰去,不一会儿,又伸直了腰身。雨打在荷叶上,辽阔的滴答之声,反而会产生巨大的孤独和寂寥。天气放晴,草寮又燠热起来。朱熹仍在那里阅读着思考着,全不顾满身的汗水。这时母亲祝氏夫人会端来一碗莲子汤给儿子解暑。这一年朱熹十四岁,父亲刚逝,他和母亲相依为命。他砍柴种菜之余在莲池之畔发愤苦读,并在先生刘子羽(刘子羽是赋闲在家的抗金名将,他的父亲刘韦合死于靖康之难,谥忠显公。刘子羽国恨家仇,率兵抗金,转战川陕,为南宋图存立下了战功,然投降派却把他当作眼中钉,于绍兴二年———也即岳飞风波亭遇害的第二年,罢官回家)、刘子翚(刘子羽之弟,执屏山书院)的指导下,学业大有长进。祝氏夫人经常指着建莲对儿子说:“建莲既是朝廷的贡品,也是百姓的佳肴……君王与百姓均为一体,孔孟之道存乎其中……荷根为藕,有节。儿啊,做人要做一个刚正有用的人。”———从陈亮给朱熹画像撰写的《朱晦庵画像赞》中可以看到当年朱熹:“体备阳刚之纯,气含喜怒之正。面盎背,吾不知其何乐;端居深居,吾不知其何病。置之钓台捺不住,写之云台捉不定,天下之生久矣,以听上帝之正命。”朱熹确是有一股凛然正气。“……莲心为苦,抽掉莲心,它却甘美无比,其味隽永无穷!”祝氏夫人继续说道。朱熹悟出了其中之意,“莲子即怜子啊,慈母怜子的心是苦的,一旦日后学有所成,那慈母的心就像抽掉苦心的莲子一样变得甘美无穷,我应该发愤读书,用以报答母亲的深恩。”朱熹博闻强记,昼夜苦读,功夫不负苦心人,绍兴十八年(1148年),十九岁的朱熹考中了进士,继而又成为一代理学宗师,母亲良苦的用心终于获得了回报。乾道五年(1169年),年过而立、已为人父的朱熹想起当时母亲煮莲教子的往事不禁写道:“先君卒,熹才十有四,孺人辛勤抚教,俾知所向。不幸既长且愚,不适世用,贫病困蹙,人所不惧,而孺人处之怡然……”从这一个故事,可以看到朱熹的赤子之心。数年后,铅山县令请他题“报本坊”三字时,他欣然命笔,其中是不是也想起了自己的母亲?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