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有关法斯宾德的传奇

作者:扶 桑





  法斯宾德,一个德国人。1945年5月31日出生,1982年6月10日去世,只活了三十七岁。
  他二十岁开始拍片,二十四岁开拍自己的第一部电影长片,名字叫《爱比死更冷》。这不是好预兆。怎么能说爱比死更冷呢?在此后的十四年时间里,他一共拍摄了二十五部故事片,十四部电视片(包括连续剧)和两部纪录片。是“德国新电影运动”另外三位导演(施隆多夫、赫尔措格和文达斯)的电影作品的总和。
  他吸烟,酗酒,吸毒,双性恋。他是一个公开的同性恋者。他的影片里对同性之间的感情描绘得十分动人。他说:同性爱可能是我所有影片里的一个元素,不见得统统都是这个题材,但它们都有一个同性恋者的观点在其中。法斯宾德的两个男友先后上吊自杀,他自己也试图自杀过数次。他甚至卖过淫,在拍电影前。拍电影后也干过,比如,有时候经费不凑手。他的工作欲十分强烈,常常连续工作几个昼夜,然后睡上几十个小时,再继续工作,如此循环往复。他死的时候,赤身裸体,嘴里还衔着一截未吸完的烟头,身旁是电影剧本《罗莎·卢森堡》的手稿。这种死法,分明属于艺术殿堂里的教徒。更像是异教徒。
  法斯宾德,这位英年早逝的奇才是德国电影“反戏剧”派的重要人物。他被称为“新德国电影运动的心脏”、“‘新德国电影’最有成果的天才”、“德国电影的神童”、“与戈达尔和帕索里尼比肩的电影巨人”、“德国的巴尔扎克”、“德国的安迪·沃荷”、“当代西欧最有吸引力、最有才华、最具独特风格和独创性的青年导演”。他是天才,也是全才。像他这样集导演、编剧、制片、演员、摄影、剪辑、作曲于一身的电影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极其少见的,这在世界电影史上堪称奇迹。这种人物,不知过多少年才会又出一个?他倡导的“新德国电影”运动,直到今天以文达斯为代表的德国电影人仍在不断发展壮大。
  绝望和孤独经常是法斯宾德影片中的主题,这和他的童年生活很有关系。他自己也说过,他的童年是孤独和缺乏爱的。法斯宾德出生于巴伐利亚,父亲是个医生,母亲是个兼职翻译。在法斯宾德六岁的时候,他们就离婚了。从那以后,法斯宾德就很少见到父亲了。他的母亲莉斯罗特对他不太关心,不久,她和一个十九岁的青年成了情人。后来她又染上肺结核,去疗养了一年。那时法斯宾德才八岁,外婆也死了。
  母亲疗养回来后,对法斯宾德仍然很冷淡。孤独的小法斯宾德就把母亲给他买饭吃的钱买了电影票。于是,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孩子常常独自一人去电影院,他来自一个破碎的家庭。他整日地消磨逗留在电影院里。在电影中,他破碎的心灵仿佛得到了某种补偿,他仿佛找到了可以让自己藏身的世界。
  法斯宾德是个非常自卑的孩子。不但因为缺乏爱,还因为他的身体。他觉得自己长得太难看了。法斯宾德的家,曾经是父亲的诊所,它坐落在一条通向慕尼黑市中心风化区的街道旁。那时候,风化区的妓女们经常到这个诊所做政府的例行检查,法斯宾德从小就生活在以性为生意的氛围中。自私的母亲,一直是法斯宾德作品中常见的形象。是不是因为母亲他的性心理才产生了错位?法斯宾德在事业成功、有了钱之后,开始买贵重礼物送给母亲。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母亲依赖他,他想通过这种方法给自己找到一个家的感觉。可是,他又忍不住对母亲刻薄。他让母亲在电影中扮演遭受侮辱的角色。他对男女情人同样慷慨。然而实际上,他并没有真正的安全感。他一生都是孤独的。
  稍后是凄凉的寄宿学校生活。十五六岁时,法斯宾德离开母亲到科隆和父亲住了一段时期。这时,父亲已经被吊销医师执照,靠出租公寓为生。法斯宾德就替父亲向一些外籍劳工收取房租,并开始了自己的卖淫活动。
  法斯宾德在艺术上的起步时期,正赶上“作家电影”出现断裂。1960年代初期,德国政府对电影停止实行经济保险,再加上电视的发展和竞争,导致了许多制片公司的倒闭或合并,影片质量急剧下降。1962年,来自慕尼黑的导演们,带着一纸宣言来到了国际短片电影节所在地奥伯豪森,参加第八届国际电影节,他们宣称要“创立德国新电影”。这是西德电影的转折点。
  1964年,法斯宾德进入了慕尼黑一家戏剧学校,学习表演。同学中有后来被称为“德国第一女星”的汉娜·许古拉。她后来也是法斯宾德的常用演员。法斯宾德在学校刻苦地积累着自己的电影经验。当手头紧张的时候,他会毫不介意地继续去低级酒吧和外籍工人区拉客卖淫,与他同居的女友也是一样,据说他早期的几个剧本就是女友接客的时候他在对门的酒吧里写成的。
  1965年,他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短片《城市流浪汉》。它明显受埃里克·侯麦《狮子星座》的影响。第二年拍摄的《小混乱》则是向戈达尔的《筋疲力尽》致敬。
  1966年,法斯宾德投考刚刚成立不久的柏林电影电视学院,却未被录取。此后,他开始从事舞台工作,参加了“动作剧院”。1968年“行动剧场”瓦解时,他和一批人创立了“反戏剧”剧团。在他的领导下,它成为当时最突出的先锋派剧团。这为日后的电影摄制打好了基础,很多成员后来都成了法斯宾德电影摄制组的主要人物。稳定的团体为低成本高效率的电影制作提供了基本保证。
  1969年在柏林电影节上引起轰动的《爱比死更冷》,由他自编自导自演。这是他的处女作长片。它表述了“毫无用处的可怜人”的彷徨心态。影片中的移动摄影不同凡响。不过从中可以看出戈达尔、梅尔维尔、施特劳布等人的痕迹,风格还比较乱。
  法斯宾德的早期影片节奏缓慢,对话单调,人物保持着理性距离。后来他否定了这种风格。他说:“以理性态度创作出的影片无可厚非,可如果它们不能感动观众,那还有什么用?”他开始努力在电影的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寻找新的平衡。他接受了两位艺术大师的影响:一位是好莱坞导演道格拉斯·西尔克,一位是法国新浪潮领袖戈达尔。
  同年,他的另一部影片《卡策马赫尔》问世。“卡策马赫尔”是德国当地人对外籍劳工的蔑称,暗示外籍工人的性行为就像发情的雄猫一样,有人甚至因此将该片译为“阳具艺术家”。世界著名电影杂志《画面与音响》对该片的评论是:“看过《卡策马赫尔》之后可以断言,法斯宾德是一个真正的天才,他在戈达尔与施特劳布所做出的开创性业绩的基础上,正开拓着新的天地。”
  对于法斯宾德来说,1969年是决定性的一年。他显示出了超人的精力和魔鬼般的创造力。他一共执导了四出话剧,编导、演出了四部电影,还编写了好几个剧本。他的《爱比死更冷》只花了二十四个工作日,《卡策马赫尔》只用了短短九天,《瘟神》用了五个星期,《丧心病》用了十三天。
  法斯宾德曾公开宣称他崇拜西尔克,这种崇拜来自于西尔克制作精到的“情节剧”的魅力,认为它“起源于希腊戏剧公式,被美国人第一次运用,纯粹的戏剧表现方式”,感悟到“任何生活故事都与情节剧有着极密切的联系,人的正常生活即由无数的情节剧贯串而成”。从而渐渐形成他的影片在“恰当的形式”下,运用透明性的情节织体,借助戏剧因素的整体观照促使“观众对人物主观情感的卷入”的固定风格。
  1970年,法斯宾德依然令人瞠目地创作出了四部电影和三部电视片。其中成为他的重要作品的是《当心圣妓》。这是他的第一部自传性影片。1971年的《四季商人》,是法斯宾德早期影片的经典之作,它讲述了50年代“经济奇迹”期间一个水果小贩的不幸命运。因无法满足母亲的要求,小贩在饮酒后死亡。影片仅用了十一个拍摄工作日。第一次出现同性恋的主题。该片被誉为“战后最好的德国电影”。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