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暗恋周庄

作者:陈亚东





  周庄,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两种情形;一是在宁静如水的月下周庄的摄影照片里,其次是沉浸在回忆周庄的梦里。
  一个过去很不起眼的周庄,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五湖四海。盖因国画大师吴冠中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此写生留下的他个人独特感受:“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1984年,旅美的上海油画家陈逸飞以周庄双桥(即世德桥、永安桥)为背景创作的油画《故乡的回忆》,后被美国西方石油董事长哈默收藏并在访问中国时,馈赠给邓小平同志,从此名震天下……
  因慕名必然会产生一睹为快的欲望。三年前的仲春时节,春雨霏霏之际,我随一干人马终于踏上了周庄的寻梦之路。
  自古以来,凡中国名山大川,犹以五岳为显,皆因皇帝祭祀、禅封或才子佳人赋诗、题词而声名远扬,五岳之尊的泰山因秦始皇、汉武帝多次登临祭祀而声名鹊起,黄山、庐山、九华山因李青莲游山戏水,诗兴大发而名垂青史。周庄名扬天下,除两位画家的生花妙笔之外是否与如上名山同出一辙?
  查周庄的史料,略知历史上已有文学家兼书法家张翰,诗人刘宾客、陆龟蒙、柳亚子、叶楚伧、王大觉、陶冷月、费公直、沈体兰等皆流连或生于此;甚为不解的是,那个在长江边和县乌江写下《陋室铭》的刘宾客,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感悟赢得天下,尽管他在周庄“优游而览胜”般的小住,却无美文留下,亦是一大憾事。
  柳亚子,以格律诗名扬海内,但他挟阿金姑娘的风姿、周庄怡人风光与佳肴为题的七律,纵情地为周庄迷楼写下了“小楼轰饮夜传杯,是我今生第一回”、“疏狂名士凌云气,窈窕佳人劝酒缘”的情调,他题赋《迷楼曲》中“楼不迷人人自迷,夭桃红换蘼芜绿”的佳句,终究超越不了他那“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独领风骚的魅力,这又是一大憾事。
  自游览周庄的三年来,时常勾起我回忆的,始终是那幅在周庄选定的小巧的画,是一个不知名画家所绘的水墨彩画《周庄双桥太平桥》。这幅画始终静卧在我的书斋里,它不时触发我对周庄的些许感受,我陆续为她写下了一些诗;周庄始终是以一个宁静如茶的感觉沉淀在我的印象中。
  浪迹天涯的行吟文人三毛,在1989年的仲春来到周庄,便被周庄金黄灿烂的油菜花所陶醉,她痴情地说:“在台湾,几乎看不见油菜花了!”她在痴情周庄的自然生态之美,其实也衬托出台湾后工业化时期一些自然生态的破坏与消失。
  清朝周希陶在他的《重订增广》一书中,用心良苦地提醒道:“闹里有钱,静处安身。”这老夫子,虽吟诵的是谚语、俗言,但细细品味,道理颇深。他的话让我想起了老子对天地万物的切身感悟。老子曰:“致虚极,宁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其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照。不知常,妄作凶。”
  老子的大意是说:人的心灵本来是虚明宁静的,但往往为私欲所蒙蔽,所以我们要尽力使它回归虚明宁静的状态。万物虽然繁华,它们的根源是静,静是他们的本性,复归本性是常道,懂得自然的规律是为明智,否则,就遗患无穷。
  不知何故,数十年来,我亦游历过不少地方,但都是匆匆一瞥。游览胜地而购书、购册的唯有黄山与周庄,个中缘由,不得而知。
  其实,天下风景名胜之多,我还想再回首一游的,除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黄山,便是常常在月明夜静之时总会浮想联翩的周庄了。
  虽然,时光已流逝了整整三年多了,但对周庄的回忆,心理称得上是与日俱增,这并非虚情假意。我怀疑,莫非因为我看了周庄月下溶溶景致的照片,埋下了一颗种子,宁静而致远的那种意境的种子,这头一次的印象真是那样深刻并扎下了根。三年前,我去周庄时,与我同行的人络绎不绝。大多是慕名而来,和我一样,是了却到此一游的体验与心愿。宁静如水的周庄,我虽美美地品尝了娇嫩莼菜和酥浓的“万三蹄”,最终我还是感觉有些过于热闹而让人疲倦。
  好在我对周庄铭心的美妙感受,并不因为周庄白日拥挤不堪的场面而失去了回忆。其实该说的话,该描绘的语言都基本上说了一通,言犹未尽的感受,就让别人去体会吧,就以我曾写过并发表的组诗《我见过的那个周庄》中的一首诗《无法比喻的周庄》,来映衬我对周庄的深情回忆:
  据说/揭开你古老而诱人的面纱/是那个把你画飞的陈逸飞/其实/你骨子里就早已飞了
  历史/毁掉了你的许多同胞/却留下了你的生命/你活下来了/靠的是那份精致/那份神韵/那份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