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音乐与建筑

作者:尹经民 余 澜





  音乐是通过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方面有组织形成的艺术形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声音艺术。建筑是通过建筑物的形体、结构、空间、色彩、质地等方面的审美处理所建成供人们居住和活动的场地的一种造型艺术。音乐与建筑均按照各自的规律和审美要求,创造出既适应人类精神和物质的需求又符合审美需要,既有可用性又有艺术性,既有民族性又有时代性的时间流动与空间造型的艺术。
  
  一、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19世纪中期,音乐理论作曲家姆尼兹·豪普德曼在他的名作《和声与节拍的本性》里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道出了艺术家对音乐艺术与建筑艺术的理解。“音乐是流动的建筑”,是说音乐虽然在时间流动中不停地演奏着,但它的内部却有着严谨的结构和形式美。结构和织体按照旋律、节奏、调式、和声的规律流淌。音乐与建筑两者都运用数比律。音乐和建筑的和谐都来源于一定的数量比例关系。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研究发现,各种不同音阶的高度、长度、力度都是按照一定的数量比例关系构成的,后来他把这种发现推广到建筑上,认为建筑的和谐也与数比有关。毕达哥拉斯以及后来的一些著名的美学家、建筑家都认为,如果建筑物的长度、宽度、体积符合一定的比例关系,就能在视觉上产生类似于音乐的节奏感。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以古希腊建筑三种格式的石柱的美为例,具体说明了由于台基、柱身和檐部的体积、长短以及间距的比例不同,而形成庄重、秀美、富丽等风格区别,这就仿佛乐曲中的歌颂、抒情曲和多声部的合唱一样。这正说明了音乐与建筑都具有一种数比美。
  建筑是一种以形式为主的造型艺术,它能激起同听音乐相近的情感反应。在音乐中,我们能从它的形式美里把握住某些建筑的因素。
  黑格尔曾这样提示音乐与建筑的关系:“音乐和建筑最相近,因为像建筑一样,音乐把它的创造放在比例和结构上。”建筑的结构形成于数学和力学的创造,而建筑上的整体美观又与绝对的、简单的、可以认识的数学比例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所有建筑师都把比例作为建筑形式美的首要原则之一。
  建筑形式中的韵律感,它的形式的和谐同音乐的和谐有共同规律。毕达哥拉斯测定,音乐的和谐同发声体的体积之间的一定比例有关系。他推定,音的高低同弦的长短有一定比例关系。他们把这个发现推广到建筑和雕刻上,认为建筑物的和谐,也决定了它的各部分的大小有某种可以用简单的数值或几何方法测定的比例关系。
  因此,作曲家所使用的方法和建筑家所使用的方法相同,能把一些不表达意义的原料(声音)通过一定的比例关系组合成具有意义的表达作者意图的形式(形象)。
  又如在音乐的创作中,“重复”是作曲技巧最重要的基本手法之一,建筑设计也是如此,两者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建筑中,这种重复当然一定是由建筑设计所引起的视觉可见元素的重复,如光线和阴影,不同的色彩、支柱、开洞及室内容积等等。一个建筑物的大部分效果,就是依靠这些韵律关系的协调性,简洁性以及威力感来取得的。罗马大角斗场连拱的重复,希腊神庙柱廊的重复,哥特式教堂尖拱和垂直的重复,以及北京颐和园长廊的重复等等,都具有古曲音乐里可以找到的那种规则式的重复。许多古典音乐形式的交响乐和奏鸣曲能得以久远流传,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此。
  所以,那些高低起伏的建筑群有那样和谐、协调,是因为它们富有美的“旋律”,体现了建筑美的特有法则。那些宏伟壮丽的交响乐那样匀称完整,是因为它们具有严谨的结构,体现了音乐美的特有法则。
  因此,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建筑学家阿尔柏蒂说:“宇宙永恒地运动着,在它的一切动作中贯穿着不变的类似,我们应当从音乐家那里,借用和谐的关系的一切准则。”
  使建筑同音乐息息相通的莫过于巴洛克。巴洛克(Baroque)一词原来特指欧洲17世纪的一种建筑风格。它的西班牙语本意为大小各异、歪歪扭扭的珍珠,这用来形容17世纪流行在以德国、西班牙、意大利为首的欧洲建筑风格是极为恰当的。所谓巴洛克建筑确实如大小各异、歪歪扭扭的珍珠一样,在装饰上光怪离奇,散发着绚烂夺目的珠光宝气,而在建筑手法上极为强调透视感,利用透视所产生的幻觉来人为地增加层次感和空间感,而且夸张建筑的凹凸、起伏变化和光影变化、明暗对比,使建筑富有动感,产生戏剧性的离奇、怪诞等气氛。意大利圣卡罗教堂就是这种建筑的典范。巴洛克风格的特点是追求宏大的构思规模,体现出雄伟、庄重的气氛和辉煌的效果。这种艺术风格造型大胆,而且装饰性强。这种风格很快就影响到了文学艺术乃至音乐,“巴洛克音乐”随之风靡一时。
  同巴洛克建筑一样,音乐艺术也追求幻想、绘画式的手法,夸张细部情感,使表情丰富,形成戏剧性起伏,并且着重表现音乐的强度而不惜打破形式上的完整。因此巴洛克音乐所追求的效果不是传统音乐那种典型美及其形式所能达到的。
  至于乐曲的形式结构,曲式中最小的结构——起、承、转、合(西方称陈述、巩固、发展、终结)四句方块的乐段,正是和北京四合院的结构形式相仿。而大型乐曲,无非是由小而大,一层又一层地扩伸出去。四乐章的交响曲,也是起一承一转一合的扩展(当然也有例外的形式结构),这四个乐章恰如四幢楼房,按前后左右组合在一起,在前面的是第一乐章,在左右是第二、三乐章,在后面的是第四乐章,也叫终曲。
  作曲家在创作乐曲时,的确常常有意或无意地受到建筑艺术的影响,舒曼在第三交响曲中打算从中表现科隆大教堂外貌的壮丽雄伟,对此,柴可夫斯基曾说:“伟大的音乐家在大教堂绝顶之美的感召下写成的几张谱纸,就能为后代人树立一座刻画人类深刻内心世界的犹如大教堂本身一样的不朽丰碑。”
  如果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那么交响乐可以当之无愧地被比作音乐王国中的摩天大厦。我国作曲家的音乐作品,如《十三陵水库大合唱》(贺绿汀曲)、《人民英雄纪念碑》(交响诗、瞿维曲)、《长城随想曲》(二胡协奏曲、刘文金曲)、《三门峡畅想曲》(二胡独奏曲、刘文金曲)、《姑苏行》(竹笛独奏曲、江先渭曲)等等,也可以说是音乐中的宏伟建筑。
  
  二、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是一句无数哲人极力推崇的名言。歌德、雨果、贝多芬都曾把建筑称作“凝固的音乐”,这不仅是因为古希腊有关音乐与建筑关系的美妙传说,而是因为两者的确存在的类似与关联。不同艺术类尽管各具特性,却有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使艺术家得以从不同的艺术中得到激励,也使各种艺术有可能互相“移植”、综合。把建筑比作凝固的音乐,意思是说,如果使音乐的时间流动全都凝固下来,我们从音乐中或说从乐谱中便可以看到诸如严格数学化的比例、对称、均衡等造型特点以及乐曲形式同建筑结构的联系。
  建筑物质材料合乎规律,的组合,能给人类以音乐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