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3期

一朵冰冷的火焰

作者:石买生





  “那是条公狗。附近只要来了母狗,它就会激动起来,管也管不住,狗的主人就按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的原理,每次给它一顿打。就这么一直打下去,最后那可怜的狗都糊涂了。后来它一闻到母狗的气味,就耷拉着脑袋,夹着尾巴,绕着院子猛跑,哼呀哼的就想找地方躲起来。”
  这是南非作家J.M.库切小说《耻》中的一段文字。我每次重温这一段文字,总觉得有一种彻骨的悲凉。好端端一条充满激情的公狗,就这么给它的主人废了。这是人类诸多卑鄙行径当中的一个典型案例。库切想借此警告人类曾犯下的罪孽,以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可不幸的是悲剧还是重演了,角色由狗变成了人。
  五十二岁的戴维,卢里是开普技术大学文学与传播学教授。他讨厌家庭的束缚,先后两次结婚,又两次离婚。他的性格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少了老年人该有的平静、善良与耐心,却多了年轻人特有的躁动、怪僻与不安。戴维·卢里教授是一个有浪漫气质的人。他饱读华滋华斯、拜论的诗歌,对浪漫诗歌所描绘的动人女子更是心驰神往。是诗唤醒了他身上残存的激情。他的心就像冬天里的一朵火焰,他渴望温暖每一个美丽女子的心灵。说真的他的生活里真不能没有女人,特别是他鳏居多年,更对女子的神秘与妩媚有十二分的好奇,他几乎每时每刻都要爱一个女人,尤其是既漂亮又有魅力的女子更让他心仪而又痴迷。
  戴维·卢里爱上的第一个女子名叫索拉娅。索拉娅是一个成熟、丰满的女子。戴维·卢里从索拉娅身上品尝到的是秋天的果实一样的芳醇、甜美。有那么一段时间,他好像又回到了激情四溢的青年时代。自从遇上了索拉娅,他心灵的沙漠变成了绿洲。然而,好梦总是那么短暂,戴维·卢里万万没有想到,索拉娅是有家庭有孩子的。当索拉娅得知戴维·卢里发现了她的家庭秘密时,她便永远地消失了。她变成了一瓢冷水,浇在了戴维·卢里的脸上、心上。他感到一种寒凉,一种难言的孤独。
  此时的戴维·卢里就像河边上的一棵枯树,他的生命要么永远地枯死,要么等待着春水来滋润重新长出新绿,开出新花。
  幸亏戴维·卢里心中的火焰没有熄灭,在痛苦的等待之后,他那滋润万物的春水终于来到了。那春水名叫梅拉妮。
  梅拉妮的到来改变了戴维·卢里的一生。
  一个二十二岁的女学生和一个可以称得上父亲的五十二岁的老师怎么能够走到一起并相互爱恋呢?这其中恐怕有神的启示。戴维·卢里向梅拉妮的求爱将成为文学史上最经典的表白:
  “女人的美丽并不属于她们白己。那是她带给这个世界恩惠的一部分。女人有责任与别人分享这美丽。
  “我所接近过的每个女人都让我认识了自己的一个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她们,不断使我成为一个更加完善的人。”
  戴维·卢里在对女人和爱情的理解上超过了他的精神导师华滋华斯和拜伦。面对如此动人心魄的倾诉,别说单纯迷人的姑娘梅拉妮,就是智慧如雅典娜的女神,也一定会心甘情愿向戴维.卢里献出自己的芳心。
  梅拉妮投入戴维·卢里的怀抱肯定是听从了神的召唤。是冥冥之中的神让戴维·卢里和梅拉妮在温床上流连。让他们忘记了四季的轮转。让他们体验到了生命的原初的极乐与狂欢。让他们感受到了灵与肉结合所带来的奇妙的和谐。
  在几个迷神之夜,戴维·卢里和梅拉妮不知道他们已经分享了生命中时狂喜。他们一个做了国王,一个做了王后。
  他们更不知道,神既爱了他们,就当惩罚他们,就像伊甸园巾的亚当和夏娃,因为既偷吃了禁果,就当逐出乐园。而戴维·梅里和梅拉妮因为篡越了世俗的界线,梅拉妮的离开是一种必然。戴维·卢里被逐出校园则是他应得的报应。小说的情节到这儿可以说惊心动魄,扣人心弦。戴维·卢里的命运何去何从?最终,戴维·卢里毅然接受了命运的惩罚。他没有卖弄一点乖巧,更没有向世俗屈服,尽管卖乖和屈服能保住他的职位。他坚定地走出了学校的大门。现在,戴维·卢里非常清醒,他不能出卖自己,不能背叛自己,更不能亵渎他和梅拉妮分享的原始的激情。那逝去的激情足够让他回味后半生。
  梅拉妮就像他生命中的一场大雪,纷纷扬扬,纷纷扬扬。这场大雪过后,戴维·卢里生命中真正的冬天来临了。他心中的那一朵火焰日渐微弱,再也不能温暖他的骨头。
  戴维·卢里就这样被南非这块神奇的土地彻底遗弃了。他被逐出校园后,先在女儿的农场里流浪,遭黑人的冷眼,后又到护狗所里打杂,和一个半老徐娘鬼混。他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变得萎琐、卑贱,而且一张老脸毫无生气,毫无激情。心灵的那一朵火焰正在熄灭。他的心里在一片冰冷。当他发现自己就像那条不中用的公狗时,他觉得活着简直是一种耻辱。
  女儿对生活的惊人冷漠也是一种耻辱。
  还有梅拉妮渐行渐远的背影。
  还有世上最后的服刑。
  所有这一切都是耻辱。
  在南非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库切想通过戴维·卢里保留人类精神的火种。但南非这片土地太古老、斑驳,芜杂了,戴维·卢里那一朵火焰闪烁了几下便熄灭了,化作一片冰冷。
  但火种不能永远熄灭。必需重新寻找新的火种,就像那勇敢的祖先——普罗米修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