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4期
心有灵犀不点通
作者:郭 梅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李端《听筝》
李端是唐代宗大历年间十才子之一,他在驸马府的初次露脸就才惊四座。他写的《赠郭驸马》一诗,举笔流金,尽显皇家富贵,令新婚的公主和驸马郭暧极为欣赏,此后李端更是被待为上宾。
李端不但外形风度翩翩,而且谈吐彬彬有礼,为人风流潇洒,一时成为出入驸马府中宾客的形象代表。驸马府中有许多歌伎舞伎乐伎,其中有许多姿容绰约,色艺双绝。但是公主凶悍,驸马自经“打金枝”一役,这位20来岁的少年将军也不复往日的勇猛冲动,态度变得温和,行动变得退缩。这些驸马府中的艺伎非常清楚,公主正年轻,又是代宗独孤皇后的爱女,她们是得罪不起的。
在唐代,从事演艺事业的女性基本上没有独立人格,不是在教坊中献艺,便是依附于某些权贵。显贵家中的艺伎,有些姿容的,多半沦为主人或者其他显贵的玩物,她们既无选择自由爱情的权力,更无保持自己独立人格的能力。既然是依附富贵权力而生,自然也就成为富贵权力微不足道的牺牲品。驸马府中的艺伎,她们也许曾经对驸马有过许多期许,希望能够得到欣赏,从而能够脱离乐籍,即便不能作为如夫人,只是一个低级的侍姬,如果有一男半女,能过上安稳满足的生活,对她们而言,就比这日日卖笑的生活要强出许多了。然而跟公主争夺宠爱是最不明智的,一旦失败,失去的也许不仅是目前拥有的生活,还很可能是她们的生命。在寄希望于驸马无望的情况下,很自然地,为了自己将来的生存,为了不老大嫁作商人妇,为了不成为天涯沦落人,她们只有选择第二种途径,搏一把,在来往宾客中,希望有人能青睐自己,希望驸马能够成全她们,而称得上才貌双全的李端,可能就是诸多艺伎所关注的对象。
镜儿是诸多乐伎中的一个,长得姿色绝代,且弹得一手好筝,在众艺伎中,自许甚高,那些一般的附庸风雅低级庸俗之徒,她是看不上的。但是如何又能知道这些来宾中,尤其是那位李公子,不是绣花枕头烂稻草呢?有了,就借自己手中的玉筝吧。
聪慧的镜儿轻轻地拔着筝弦,不知不觉,筝声未起,却又想到三国时东吴年轻英俊的将领周瑜,他不仅有着出色的军事才能,而且还有着出众的文艺才华,特别是他精通音律,当他听到别人奏乐出错时都要回头一顾。不知道这位具有周郎外貌的李公子,是不是有着周郎一般的灵性,他会对自己回头顾盼吗?就把一生的幸福,押在这错误的筝曲中吧,如果他不觉,那么他不过是个空有其表的绣花枕头,如果他发现了,那么,他就是我意中的顾曲周郎,但愿他注意我,走近我。这样,既不是我主动背叛驸马,又能够给自己的未来创造一个良机。
镜儿的筝声,悠扬悦耳,宾客们在美妙的筝声中谈笑风生,席上是美味佳肴,金杯美酒,座侧则都是当时世上的知名人士,真可谓是谈笑有良筝,往来皆美酒。看着他们围绕着驸马,兴致勃勃地说着朝廷内外的趣闻轶事,镜儿不禁担心起来,她如秋水般盈盈流动的大眼睛,始终在李端身上转来转去,李公子,你,你是不是正在留心听筝呢?人家说你多才多艺,不但诗才出众,而且精通音律,这不会只是传闻吧?
起初李端并未对这个多次弹筝的乐伎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这是驸马府上的女人,随便贪看,既不礼貌,又有失身份。所以在李端的眼中,这些女子都是穿金挂银,珠光宝气,在李端的鼻子里,都是脂粉馥郁,香气逼人,至于她们的面貌,只能用含糊来表达了,虽然对府上这些乐伎的技艺也颇为赞赏,但人人都差不多,又怎么会特意去留心某一个呢?他微笑地抿着酒,刚想对驸马说几句中听的话,突然那本来流畅如行云的筝声中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波折,虽然只是流云微滞,但李端却敏锐地捕捉到了。他不禁回头看了看坐在玉流苏后边的那个端坐弹筝的少女。
镜儿猛地抬头,目光交错之间,如闪电般,在两人心头划过。李端微微一笑,镜儿那如潺潺流水般的筝声中,又出现了水流阻碍之音。李端诧异地睁大眼睛打量她,镜儿垂首一笑,雪白如玉的手,刚好轻轻垂在金色的筝柱上,轻轻拂过筝弦,那流光华彩让李端觉得眼花缭乱,一时间竟不知道是这玉人的光彩夺目,还是这筝柱耀眼,镜儿见他一呆,不觉得心花怒放,筝声也顿时抑扬顿挫,似有无限相思之意要向李端倾吐。
可是偏偏那相思之意,时断时续,时欢时悲,镜儿不时的误弹引得李端频频回首,最后两人以筝声为掩饰,相互流连,情意无穷。
他们的眉目传情叫驸马郭暧打断了,郭暖和在座的钱起等人,本来就觉得奇怪,为什么向来言语机智可爱、光芒四射的李端,今天却没有说过几句话,所以大家未免就多看了几眼李端。终于,驸马和宾客们捕捉到了一个细节,原来,李端正和那弹筝乐伎眉来眼去。
诸宾客都渐渐安静下来,在驸马面前,对府上的乐伎有如此轻佻之举,不知道驸马是否会发怒。虽然这几年驸马的脾气好了许多,但毕竟驸马是平过叛乱、出过兵放过马见过血的将军,如果驸马动了杀机,李端的小命儿,只怕……
李端的邻座轻轻踢了李端几脚,李端终于醒悟,他白嫩的脸一下子变得绯红,竟不知道话从何出。镜儿也看出情形不对,筝声也慢慢低下来,最终如耳语般消失了。
郭暧看了看众人眼中担忧惧怕的神情,仔细打量镜儿的惴惴不安,再打量李端的尴尬难堪,竟然哈哈大笑起来。他虽然鲁莽,但绝不小气,他的父亲郭子仪就以大度出名,郭暧是以父亲为榜样的,所以当下他调侃说:“李生能以弹筝为题,赋诗娱客,吾当不惜此女。”意思是,李端你这个冒冒失失的年轻人啊,如果能用弹筝作为题目,写一首好诗,让大家觉得开心,我就让你把镜儿带走。
李端大喜,当时就吟道:“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这四句诗,前两句既用金粟柱、玉房吹捧了驸马家的奢华,更以金玉来映衬镜儿的美丽从容,同时闪光的琴柱、白嫩的巧手、素雅的琴房,但却没有听到琴声,也许是那精湛的工艺、绰约的风姿、高洁的环境使诗人过于全神贯注了吧,这也为自己的失态作了巧妙的开脱。
后两句更是神来之笔,借三国周郎顾曲的典故,首先恰恰写出了镜儿故意弹错筝的心思,一方面,表现出了一定的主动性,即故意将弦拨错,以吸引意中人,另一方面,又不失少女的尊严。这就是说,她为了得到自己的心上人,并不是主动地追求自己的心上人,而是用那洁白的手,即诗中写的“素手”弹筝的时候,故意拨错弦吸引着心上人,使他注意到自己,从而显示出是自己心爱的男子在主动地追求她,尽显镜儿的聪明灵透。其次,李端亦以周郎自喻,既不失身份,又显得风雅倜傥。
听着李公子的诗,镜儿又喜又忧,喜的是,人说心有灵犀一点通,自己和李公子,居然是不点便通了,忧的是,不知道驸马会不会满意这首诗,会不会为难李公子和自己。
李端这首诗虽然只是五言绝句,但比起他这几年来在府上写的那些吹拍之作,更令郭暧赞赏。以金玉映美人,果然恰当,镜儿也确实有金玉之色,郭暧也不想耽误这好女子的前程,借周郎顾曲,既点破了镜儿的心思,又表明了李端自己的意图。如此以曲求伸的妙法,委实别有情趣。郭暧大声叫好,当场将镜儿赠与李端,并把桌子上所有的金银酒器都让他俩拿去作为嫁资。李端不但在宴席上赚得美人归,而且还在诗歌史上留下了这首借音乐表达少女细腻内心世界的名诗,真是一举两得。
这就是元朝的伊世珍在其《琅媼记》中所讲述的李端和镜儿的故事,就让我们姑且相信它是真的吧——相信在那一天的那一刻,李端用一首《听筝》,给了一个少女牵手一生的郑重许诺。
编辑 汪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