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0期

驰名三国的道德偶像为何羞愧而死?

作者:王建华



却失节了呢?道德偶像的不道德行为让人们对他彻底失望了,大家都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而这种彻底的失望,在于禁重返曹营后,便化为了巨大的愤怒,让于禁永无翻身之日。
  对于这件事,曹操感叹了许久,他想破了头也没有想出个所以然来,只好说了一句:“我和于禁相识30年,怎料在危难之处,于禁反而不如庞德呢!”是呀,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于禁投降呢?答案很简单:于禁老了。经过了几十年的征战,时间不仅带走了于禁强壮的身体,也带走了他那颗坚毅的心。老当益壮,曹操可以,于禁却不行。当冰冷的刀锋贴在他脖子上时,节操、法律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此时的于禁只有一个想法:无论如何,要活下去……
  
  四
  
  建安二十四年十一月,还没心情享受“水淹七军”胜利喜悦的关羽被吴将吕蒙用计击败,并且他本人和儿子关平都被孙权杀死。于禁便又成了吴军的俘虏。
  孙权对于禁还是不错的。史书上说,孙权都允许他和自己骑马并行,由此可见,于禁不仅行动比较自由,而且地位也还是有一点的。可是孙权大度,不等于他的手下也一样大度。毕竟,像于禁为活命而主动乞降的人是为人所不齿的。所以当孙权的手下虞翻看到于禁与孙权骑马并行时,就训斥于禁说:“你这个投降的俘虏,怎么敢和我们的主公并行!”虞翻的话像锥子一样,扎得于禁心里直滴血。然而虞翻对于禁的刁难并没停止。后来孙权和众人在楼船上与群臣宴饮,于禁听到当时演奏的音乐,忍不住流下泪来,虞翻见状,起身骂道:“你想用眼泪来换取大家的同情吗?你以为这样就可以免去你犯下的罪行吗?”于禁无语,原来,作为降虏的他,连流泪的权利都没有了。
  吴国是呆不下去了,在这里虽然有吃有住,可是于禁却觉得自己活得毫无尊严。任何人都可以拿他投降的事来挖苦他,取笑他。那么,哪里才是他的安身之所呢?家,于禁想家了,他想回到他离开已久的曹营中去。他认为在那里,他才可以有尊严地活着。很快,于禁如愿以偿了。
  献帝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都洛阳,建元黄初。第二年八月,孙权派使者向魏称臣,于禁作为被俘的曹营将军,也将被送回魏国。听到这个消息的于禁非常高兴,他终于看到了生活的曙光,他并不认为自己会因投降的事而受到故国同人的歧视。在这样一个叛主投降如家常便饭的时代,自己这么点儿事算得了什么?
  果然,当曹丕看到头发胡须全都白了且面容憔悴的于禁时,他不但没有怪罪于禁,反而用孟明视和荀林父的故事来安慰他。孟明视和荀林父是秦、晋两国的大将,虽曾兵败,但未受处罚,后来将功折罪,立下大功。这一下,于禁更对曹丕感激涕零,到底是自己的领导关心自己呀!有一个如此气度的领导,自己的苦日子应该结束了吧?被喜悦包围的于禁并没注意到曹丕话语中那一丝冷漠和周围大臣充满愤怒的目光。
  于禁回来后不久,他接到了曹丕的一项指示,去给老领导曹操上炷香。于禁当时并没有太在意,他只把这当成了一次普通的拜祭。而当于禁来到曹操陵园时,他发现陵园的屋子上方竟然有一幅壁画,壁画中显示的是关羽得胜、庞德发怒、于禁投降。
  一瞬间,于禁的心碎了,原以为众人早已原谅了他,原以为自己将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不料,到头来,一切的一切,只是“原以为”。一种充满绝望的羞愧感涌上于禁心头,也许直到这一刻,他才真正发觉自己错了,他的命运从投降的那一刻起就已注定。回到家中的于禁很快就在羞愧中病死。然而,那些曾把于禁当成道德偶像崇拜的人不会原谅他,那些曾被于禁以维护法律和名节为由处罚过的人也不会就此原谅他,那些为庞德慷慨赴死而叹息不已的人更不会就此原谅他,积蓄多年的怒火并不会就此而熄灭。于禁死后,朝廷给了他一个谥号“厉侯”。
  一代名将于禁,用一时的苟且偷生,毁了自己的半世英名,可悲可叹!
  
  编辑/杨志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