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0期

孤独的孩子看不住铁打的江山

作者:范 军




  站在历史大规则的背后,审视一个王朝的走向或者说宿命,细心的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关键的节点,以及依附在这些节点上的关键人物。
  当然,对秦王朝所走过的若干节点来说,它的起点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决定了终点会停在哪里,甚至以一种怎样的方式停住。
  没错,是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一他在这个王朝开始的时候,就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记。尽管很多年之后,几乎没有人知道那个叫嬴政的孩子拥有怎样的童年,更没有人会将他的童年和一个庞大无比的帝国命运做一个相关的联想。但是事实就是这么简单,简单得就像太阳从东方升起,在西方落下一样——当秦帝国的命运交给一个从小心理有阴影的人去掌控时,孤独的孩子注定看不住铁打的江山。
  一切不妨从头说起。
  
  嬴政的心理问题
  
  秦始皇嬴政的童年充满了不安全感。因为他生来就是个人质。他的父亲子楚在秦赵关系最为紧张的时刻被作为秦朝的人质留在了赵国。若干年后,子楚在赵国娶妻生子,这才有了小人质嬴政。
  嬴政当然知道他的祖国是秦国,但却不可能回去看一眼。因为他是一个人质。
  从小,他就有寄人篱下的感觉。
  从小,他就有低人一等的感觉。
  这是一种很痛苦的感觉。
  如果这辈子,他终生被质押在赵国的话,这种痛苦将陪伴他一生。不过仅此而已,不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因为他毕竟只是一个人质。
  但是命运的翻云覆雨之手此时伸向了他——吕不韦出现了。吕不韦命中注定要将这个孩子的命运和一座江山的命运绑在一起。
  不过,吕不韦没有想到的是,他自己的命运。也被这个孩子给主宰了——若干年后,他成了秦始皇嬴政的阶下囚。当然这是后话。
  吕不韦其实只是个商人。在这个世界上,商人有很多,但吕不韦是个非同寻常的商人。
  他问父亲:如果能拥立一个国君上任,可获利多少呢?
  父亲告诉他:其利千万倍,不可计也。
  于是吕不韦抓住商机,开始行动。他以金钱开道,先后运作子楚和嬴政回秦国,又耗巨资运作子楚成为秦国国君。
  吕不韦成功了,他果然获利千万倍,成为秦国的宰相。
  这时的秦国,仅仅是战国七雄之一,国君庄襄王子楚在做了多年的异国人质之后乍登大宝,惊惧之余唯处处小心谨慎,只求安安心心过好下半辈子,哪有什么统一中国的宏愿;嬴政当时只有十岁,不爱说话,整天只拿惊惧的眼神四处看,谁都不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只有吕不韦在四处圈地,发着狠地要将失去的损失夺回来。
  一切的迹象都表明,此时的秦国只是个平庸的国度,看不出有任何发达的可能。
  三年后,子楚死了,嬴政继位。但很快他就发现,大秦江山名义上是他的,实际上却是吕不韦和太后的。
  该拿的主意他们替他拿了,不该拿的主意他们也替他拿了。
  因为他还小,只有13岁。13岁的嬴政孤独地站在大殿中间,看所有的人在忙碌,为自己忙碌,以大秦的名义。他想为大秦忙碌,却不知从何忙起。
  13岁真的太小。13岁是个任人主宰的年龄。
  嬴政只得等待,等待是他的宿命。在沦为人质的日子里,他在等待,现如今,他还需等待。
  春天花会开,秋天叶会落。盛衰荣辱是天道,也是王道。
  嬴政22岁的时候,他终于结束了自己的等待。
  这一年,他发动宫廷政变,罢黜了宰相吕不韦,软禁了他的母亲——一个绯闻缠身的太后,从而将秦国的命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此时的秦国人心动荡。因为嬴政不仅发动宫廷政变,还发表了一篇《逐客令》,意图将所有的外籍谋士、官员赶出秦国,让秦国成为秦国人的秦国,这是嬴政强烈的安全渴求。
  看来外籍高官吕不韦的所作所为真的让嬴政心寒了。虽然没有吕不韦,嬴政这辈子肯定不能坐上王位,但事关一个国家的安危荣辱,嬴政还是决定采取门户清理行动。
  就在此时,吕不韦的门生李斯上了一篇《谏逐客令》,苦口婆心地告诉嬴政,秦国600多年来之所以能逐步变强,靠的就是外籍谋士、官员的富国强民之策。从秦穆公时的百里奚、蹇叔到秦孝公时的商鞅,再到秦惠王时的张仪、甘茂,秦国走向强大的每一个节点上都有外籍谋士、官员的大智慧。现如今大王下《逐客令》,这等于是把秦国的大智慧拱手送人啊,凡是圣明的君主都不会做这样的蠢事的。
  李斯的《谏逐客令》用语辛辣,他又是吕不韦的门生,同时也是外籍谋士(嬴政曾拜他为客卿),所有这一切都让时人担心:这个不知趣的家伙会不会人头落地呢?
  谁也没想到,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嬴政此时却表现出了难得的容人之量。他不仅取消了《逐客令》,还封李斯为廷尉,同时重用大批外籍谋士、官员,为秦国随后进行的统一中国行动汇聚了足够的“外脑”。
  看来青年嬴政的心理问题仅仅是强烈的不安全感,而他的老成、忍耐与宽容在此时恰到好处地浮出了水面。这样的品质在战国其他六雄中是很少见的,家国命运的天平在悄然间倾向了秦国,那么秦国最终能抓住这次机会吗?
  虽然若干年后,残酷的事实多次证明嬴政的心理问题还有残暴、多疑、自卑等诸多方面,但起码在其执政17年之前,嬴政的负面心理问题被隐藏得滴水不漏。这个存在心理障碍的青年处世低调、待人诚恳,他非常有耐心地吸纳着那些对他成就霸业有用的人才。
  比如尉僚。尉僚是来自大梁(今河南开封)的兵法家。尉大兵法家擅长“用间”,主张以金钱开路,离间其他六国的君臣关系。尉僚认为,这样的作为远比流血作战要有效,成本也来得低。嬴政笑了,他非常欣赏尉僚的理论,觉得此人是个奇才。嬴政为了笼络他,和他同衣共食,但尉僚却吓得逃跑了。因为从嬴政的相貌中,尉僚看出了一个豺狼的影子——此人内心残忍、无情而寡恩啊,用得着你时,可以当爷一样供着,一旦功成,一脚踢开是轻的,送你上西天那几乎是题中之义。尉僚跑了,但嬴政诚恳地把他找回来,强烈地向他展示一个君王的老成、忍耐与宽容,最终尉僚还是选择了乖乖为他卖命。
  比如王翦。王翦是一代名将,嬴政曾经对他有所轻视——秦国攻楚之前,王翦曾提出非60万人不可为,嬴政觉得他太保守,让他回家养老。李信及蒙恬则表示带20万大军就可南征,嬴政高兴了,就让李、蒙二人带上20万大军上路了。但很快嬴政就不高兴了——20万大军被打得屁滚尿流。嬴政这才明白,名将就是名将,轻视名将就是轻视自己的国家。他带着一脸诚恳和满腔悔意来到王翦家乡,向王翦谢罪,并成功说服王翦再次出山,带上60万大军杀向楚国。
  但是王翦的眼光非常了得,和尉僚一样,他一眼就看穿了嬴政深埋在骨子里的残暴、多疑和自卑——别看这个君王一脸诚恳,真的把60万大军交给自己,他能放心吗?于是王翦在临出发前一再请求嬴政赏赐他庄园田地以作养老之需。有部将不解,说王大将军寸功未立,为何急着讨赏呢?王翦慨叹:我这哪是讨赏啊?我这是在表忠心,在讨自己死后的丧身之地啊!
  嬴政笑眯眯地接受了王翦的请求,什么都不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