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6期

晚年乾隆之盛世的崩坍(上)

作者:张宏杰



皇帝对自己的生日特别重视,另一方面是大臣们也都愿意借此机会表达对皇帝的爱戴。特别是八十大寿,帝国全体文武官员和富商大户都踊跃“凑份子”,官员们贡献出了自己当年的部分薪俸,富商大贾也一献万金,不是皇帝拿不起钱来过生日,而是只有采取这种方式,才能表达全国臣民的感恩之心;只有把皇帝的生日办好,才能充分表达全国人民对皇帝的热爱之情。因此,虽然生日只有一天,但庆典实际上连绵不断地进行了三个月。全国各地都举行了盛大热烈、花样百出的庆祝活动,大清王朝一派繁花似锦、
  不料,就在各种庆祝活动都消歇了之后,内阁学士尹壮图上了一道折子,破坏了皇帝的好心情。
  乾隆五十五年,尹壮图52岁。此人做官虽然敬谨,但为人不够圆转,自乾隆三十一年高中进士后,始终在礼部主事、郎中、御史、学士这些闲职上晃来晃去。虽然几年前勉强晋升到了内阁学士,例兼礼部侍郎,但也只是品级不低,实惠不多。
  官做得虽然有点冷,尹壮图倒一直安之若素。他是一名典型的循吏,在官场上从来没说过一句出格的话,做过一件出格的事,循规蹈矩到了大家几乎忘了有这么个人存在。然而,乾隆五十五年十一月,因丁忧行走过大半个中国的他,不知道动了哪根神经,突然给皇帝上了一个折子,痛切指陈朝中弊政,一时成了大清帝国政治风云人物。
  这道折子具体有些什么内容呢?原来是要求废止目前实行的“议罪银制度”。
  “议罪银制度”本是乾隆的一项政治发明。因为有些大臣,皇帝正用得顺手,却不慎犯了过错,皇帝以为人才难得,不愿换人,便罚些银子了事。尹壮图认为这个制度实际上助长了官员们的违法乱纪,纵容了贪污腐败的蔓延。他说:“总督巡抚们自蹈愆尤之罪,皇上圣恩,不行立即罢斥,而令其罚银若干万充公,亦有督抚自请认罚若干万者。”因而,他请求皇帝“永停此例”。
  刚刚享受了史上最为奢华壮丽的八十大寿庆典的皇帝心情一直很好,几个月来一直忙着欣赏把玩臣下送来的各种寿礼,尹壮图的这道折子却严重影响了他的兴致。
  臣下给皇帝提意见或者建议,无代无之,乾隆朝也不少,不过在乾隆中期之后,这种直指弊端的刺耳之言已越来越稀落了。皇帝认为这证明了国家政治局面如繁花着锦,统治已经完满无缺,因此尹壮图的声音听起来既意外又刺耳。
  皇帝毕竟圣明,他的第一反应是提醒自己,不要生气,不要存拒谏之成见,不要像那些庸主一样见了批评就暴跳如雷。为了表明这个姿态,在尹氏折子的第一段后,他提笔批道:“请停罚银例,不为无见。”
  皇帝很清楚议罪银制度确实易生弊端,特别是乾隆四十五年和坤当政之后,为了开辟财源,议罪银不仅常态化,并且制度化了。不过,和珅将议罪银制度化,起因是为了给皇帝弄些零花钱,更何况一项制度的好坏,关键是看执行得怎么样。皇帝认为自己的英明一如既往,能够明察秋毫,烛照一切隐私,可以把这个制度的弊端降到最低限度。因此笔锋一转,他就开始为自己进行辩护:“(人才难得)朕以督抚一时不能得人,弃瑕录用,酌示薄惩。”即事出有因,人我两便,似乎并无大的不妥。
  辩解完之后,皇帝又提出一个问题:凡言一事,要有据才能有理,尹氏所言“各省督抚借罚银为名,派累属员,至仓库多有亏缺”,这是尹氏的臆测,还是有实在证据?
  皇帝认为,大清正当全盛之日,怎么会出现“仓库多有亏缺”的败政?“壮图即为此奏,自必确有见闻,令指实覆奏”,意思是请尹壮图为自己石破天惊的谏言提供一两条事实证据。
  皇帝的态度从表面上看相当节制平和,实际上却是将了尹壮图一军。他熟知官员批评朝政之时,往往既图敢言之名,又不肯得罪人,所以其议论总是大而化之,读起来慷慨激昂、义愤填膺,细究起来却不牵连一个具体的人和事。对这种“巧伪之习”,皇帝一直十分讨厌。如果你尹壮图果然有理有据,那么请你别怕得罪人,交代出一两个来;如果仅仅是道听途说,并无实据,那么说明你不过是捕风捉影,渲染阴暗面,制造轰动效应而已。
  如果是稍微乖巧点的官员,揣测皇帝批复之口风,自然能领会到皇帝的不悦之意。此时,最聪明的办法莫过于及时转舵,回复说自己并无证据,建议也确实荒唐,经圣主教育已经大悟等。虽然丢些面子,却是最安全的保身之上策,然而尹壮图却与众不同。
  尹壮图在复奏中说,自己之所以提出这个建议事出有因。三年前,因老父去世,他丁忧回了老家云南,今年守孝期满回京任职。这次旅行使他发现,如今的大清王朝已经快腐烂透了:一路上接触到的人,无不在诉说当地官员如何贪污腐败;一路上贫民遍地,远不如想象的那么富庶繁荣;几乎各省都有财政亏空,“各督抚声名狼藉,吏治废弛”,“疆臣中惟李世杰、书麟独善其身”。
  尹壮图说,如今天下普通百姓对大清政局无不痛心疾首,“臣经过直隶、山东、河南、湖广、江浙、广西、贵州、云南等省,但见商民半皆蹙额兴叹,而各省风气大抵皆然”。那些官员们贪污腐败的花样几乎闻所未闻,想都想不出来。不过作为一个丁‘忧官员,他没有时间,也没有权力和职责——调查取证,“若问勒派逢迎之人,那些上司属员昏夜授受时,外人岂能得见?臣自难于一一指实”。
  在复奏的最后,尹壮图说,如果皇帝不相信他的话,火可以“简派满洲大臣同往各省密查亏空”,迅速取得证据。
  当乾隆读到复奏中“各督抚声名狼藉,吏治废弛……商民半皆蹙额兴叹,而各省风气大抵皆然”一段时,手剧烈地抖起来,脸也涨得通红。太监看情形不对,连忙上前递过…杯茶。老皇帝喝了几口,闭目片刻,才算略为平静下来,提笔颤抖着在一旁批道:“竟似居今之世,民不堪命矣!”
  也小怪皇帝如此怒火中烧。
  皇帝万万没有想到,他千辛万苦打拼来的大清盛世顶峰,居然有人跳出来进行如此颠倒黑白、匪夷所思的攻击。如果说当今天下一两个省有亏空,一两名官员存在腐败行为,这本在意料之中,但尹壮图几乎将全国各省的总督、巡抚一网打尽,说所有的封疆大吏都声名狼藉,说所有的地方部吏治废弛,这种肆无忌惮的丑化到底意欲何为?
  更让皇帝无法忍受的是,尹壮图说全国“商民半皆蹙额兴叹”,这岂不是说人民对他的统治强烈不满?岂不是说他的统治应该被推翻?
  对干这个尹壮图,皇帝的印象原本是不错的。此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老实人,虽然才干不算特别优长,但勤勤恳恳,从不取巧。因为不善钻营,混迹冷差十多年,一直解决不了级别问题,还是皇帝开恩,几年前特意把他提拔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让他享受副部级待遇。按理说,这个人对皇帝、对大清只会感激涕零,不应该有任何敌意,何以会在这个时候,对大清政局进行如此荒唐而猛烈的攻击?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情绪激动的皇帝当天就下达了长篇谕旨,公开了他和尹壮图的来往文字。
  皇帝说他绝不相信尹壮图的话,因为自己

[1]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