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6期

入蜀之后姜维当归何处?

作者:郑骁锋




  正史中没有详载姜维年轻时的事迹,但晋傅玄《傅子》中的一句“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倒也透露出一些迹象。看来这姜维从来就不是一个甘心平庸、糊里糊涂混一生的人。然而,这样一个有野心的人,向来是庸庸碌碌的上级最为忌惮的。所以,危难之际,太守马遵没有让姜维“参本郡军事”,反而“疑维等有异心”,抛下姜维逃命去了。
  从此事足以看出,姜维在魏过得很不得意。诸葛亮未来之前,他也许就已经十分焦虑:大丈夫难道就这样年华老去、怀才不遇,郁郁过一生吗?
  诸葛亮见到姜维,十分满意,当即辟他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须知当年曹操也不过奏封关羽为亭侯。诸葛亮还写信给别人说:“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永南、季常是蜀汉良才,但诸葛亮不仅直言姜维强过他们,还为他勾勒出了一幅美好前景:“此人才气超群,先让他练上五六千兵,结束军事训练后,就让他进谒宫中,觐见主上。”
  如此恩遇,当时几如丧家之犬的姜维岂能不感激涕零、死心塌地?
  “娘啊,恕儿不孝,儿先不归了!”面朝故乡,姜维重重地磕头,擦干满面的泪水,他咬牙一扭头,打马南去。
  《三国演义》里把姜维视作诸葛亮的继承人,这样描写诸葛亮喜得姜维:“(诸葛亮)执维手曰:‘吾自出茅庐以来,遍求贤者,欲传授平生之学,恨不得其人。今遇伯约,吾愿足矣。…病重时,诸葛亮还将姜维叫至榻前,叮嘱说:“吾平生所学,已著书二十四篇,计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孚,内有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之法。吾遍观诸将,无人可授,独汝可传我书。切勿轻忽!”
  尽管是演义,但在诸葛亮遗言这般干系极大的事上也不能不根据正史如实叙述。诸葛亮病重,自知难起,于是密奏后主:“我如有不幸,后事可托付蒋琬。”病情恶化后,他再次对后主派来的使者说:“我之后蒋琬可接替。”使者问蒋琬之后该托付谁,诸葛亮说费秭,使者再问费祁之后,诸葛亮便再也不回答了。
  诸葛亮自定的接班人中,就是没有独专其平生所学的姜维。
  这也许早有伏笔。
  姜维归蜀汉后不久,诸葛亮便提升他为中监军、征西将军。这“征西将军”的名号,是否有着诸葛亮的一番心机呢?
  诸葛亮北伐之时,大将魏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他想请兵万人出子午谷奇袭长安,与由老对手邓艾也感叹道:“姜维自一时雄儿也!”同僚郁正则撰文称赞姜维:“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但言语终归是无力的,还是看看姜维的事业吧。
  费神死后,姜维终于掌权蜀汉。自后主延熙十六年到延熙二十年的5年时间里,姜维五次伐魏,虽也有些胜绩,但总的来看还是劳而无功,其中一次还被邓艾打得大败,战士“星散流离,死者甚众”。从此,姜维威望大减。
  也许这也不能全怪姜维无能,毕竟连诸葛亮也是出师无功。但姜维没有像诸葛亮那样节制用兵,他的军事战略是“兵不戢,必自焚”,这严重伤了蜀国元气,正如陈寿所评:“玩众黩旅。”当时蜀将廖化也批评他:“智不出敌,而力少于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
  因此,姜维至多是个将才,不能承担治国之任。更可惜的是,即便只是将才,比较古今名将,姜维也还不是第一流的。
  蜀汉御敌,原本用的是刘备的战术,留大将镇守汉中,不让强敌进入一步。姜维掌权后,提出了新的策略——“敛兵聚谷”。假如敌人来侵,则撤消外围守军,退守险要,“重关镇守以捍之”,坚壁清野,如此“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悬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
  这个策略隐藏着极大的危机,成功了也许有诱敌深入再行歼灭的可能,但若无效就是自弃险要,自己拆了一道防线一敌人未至,自己就已经后退了一步。
  公元263年,魏大举伐蜀,钟会率领10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向汉中。蜀军依计行事,但钟会了解情况后并不与之纠缠,只派两位偏将包围守城蜀军,自己却率主力径进。结果,魏军未伤一兵一卒,不战而下汉中。
  但胜负往往不能以单纯的军事战术来决定,须知姜维在蜀汉朝中也是战战兢兢,连成都也不敢居住。其时宦官黄皓专权,姜维曾经天真上书,建议刘禅诛此奸宦,谁知一片忠心反被昏庸的后主揶揄了一番,于是与黄皓结怨。黄皓时刻想寻机除掉姜维,姜维心中恐惧,便请求到沓中(今甘肃舟曲以西,岷县以南)种麦以资军用,避祸远出。如此情形,姜维即便有通天的本事也无法尽用,指挥起来也肯定不那么顺手,但蜀汉似乎不该亡得那么快、那么容易。
  姜维听得司马昭派钟会都督关中,便已经明晓司马昭的图谋,他立即从沓中上书报告后主,要求及时部署加强防备。但当时后主迷信鬼巫,黄皓说神灵发话了,魏决不会进攻,刘禅便把姜维的奏章压下,“群臣不知”,歌照唱,舞照跳。
  这样的情况下,姜维仍几乎把钟会赶了回去。魏军主力到汉中后,姜维急行军,巧破魏将堵截,退守剑阁,钟会大军屡攻不下。因魏军距离后方遥远,粮运困难,钟会一筹莫展,打算退兵。此时若不是邓艾那万把人豁出命去,凿山开路、攀木缘崖,行七百余里无人之地,深入蜀中,用裴松之的话说,其时“全蜀之功,几乎立矣!”
  但偶然中又有着必然,早在蜀亡的前两年,从吴的使臣出使蜀之后的报告中就可以看出,蜀汉不亡是没有天理的:“(蜀汉)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直言,经其野民皆菜色。”民间俗语更是一针见血:这后主,真正是个“扶不起的阿斗”!
  如果说姜维真从诸葛亮那里学到了什么的话,更多的应该还是一腔热血,一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心,一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
  降将姜维使出了浑身解数,苦苦支撑着这扶不起的蜀汉,魏国曾在诏书中明白指出:“蜀所恃赖,唯维而已。”
  邓艾的大军离成都不过80里了。
  刘禅召集群臣商议何去何从,没多大工夫就有了结果:全面投降。
  命令传到姜维军中,将士们大怒,但又无可奈何,一个个拔出佩刀,狠狠地砍着石壁,火花四溅。
  读完后主敕令,61岁的姜维长叹一声,两行老泪汩汩而下。
  许久,他终于做出了决定,擦干眼泪,整整衣甲,挺胸来到钟会面前。
  一到钟会,姜维便觉得此人不寻常。他想起了听来的那些消息,说是这位钟将军甚是威严,不仅不把老将邓艾放在眼里,连名将许褚的儿子都因为一点小过失被他处死了。姜维看着这位壮年的将军,像是突然看到了一座剑戟森森的兵器库,一刹那间,他有了一个大胆的计划。
  “君侯运筹帷幄,算无遗策,司马氏的强盛,都赖君侯之力。”姜维平静地看着钟会,说得很诚恳,“如今君侯又平定蜀汉,威德震世。民众当然要颂扬您的功绩,但人主却会感到恐惧。如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