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玄奘取回的真经为何无法普及

作者:慕容骁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容易理解,就是感官加头脑组合;第八识叫“阿赖耶识”,是总管一切的;而第七识“末那识”是联系前六识和第八识的。法相宗还幻想出一个精神性的单子——种子,法相宗认为它是构成世界的原因。种子分为有染种子(孬种)和净种子(良种),前者叫有漏种子,后者叫无漏种子。两类种子就藏在第八识——“阿赖耶识”处,世界就是在种子生灭中进行的。“良种”一不留神就污染成“孬种”,而“孬种”的存在,正是人们受苦的根源,只有断尽“孬种”,人类才能跳出轮回。但任继愈老师曾撰文表示,法相宗自己弄出了个“鸡和蛋互生”的悖论,它认为只有佛能断尽有漏种子,但有漏种子断尽才能成佛。这让践行者很为难。
  《瑜伽师地论》有多深奥?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聪明绝顶的玄奘在戒贤那儿学这部经,光听讲解就花了一年半的时间,这还不包括后来又听两遍。钱文忠教授在谈起《瑜伽师地论》,也说太精深,“讲个五年十年都可以”!如此宏繁的大体系,普通百姓怎么能吸收接受得了呢?要知道,中国的百姓是最实用的,当更方便的修行法门出现后,法相宗就不得不消沉下去。
  所以,法相宗无法流行的第三个原因就是:修行简易的禅宗的出现。
  唐时禅宗原本也分南北。但渐悟的北禅最终败给了顿悟的南禅。慧能的弟子(胡追考证,主要是神会和尚)高兴地编出了佛教史上唯一的国产佛经——《六祖坛经》,中唐以后,“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宗代替了佛教,在中国流传了上千年。中国老百姓喜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低门槛,长篇大论的佛典啃不动,像净土宗这样只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法门就格外招人喜欢。
  
  慕窖骁掏评:
  我们不能因为法相宗的衰沉就抹杀玄奘的伟大功绩,大师对世界的贡献早已超越佛学,成为了一段史诗。回头说到宗教振兴,经典要想真正普及流行,确也不能“曲高和寡”。季羡林说,当用尽可能越来越小的努力或劳动能达到越来越大的宗教满足的时候,宗教才能发展。所以马丁路德在进行宗教改革时,提出一个“自己的良知”,罗马天主教便塌掉了半个欧洲。而在当今举国信教的印度,佛教徒仅占0.77%,可见东西一旦繁琐,自家人都不买帐。
  但经典毕竟还是经典,不管您能否得懂,心灵如竹篮入清采一舀,即使没直上水,也会干净不少。相信随着国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喜爱高深文化的民众也将越来越多。
  慕容骁今日掏史毕,且听下回再掏,啪!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