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早期赴欧洲的中国人

作者:侯 涛




  
  路易十四曾有个中国翻译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人称“太阳王”,他在位时间长达72年之久。一方面他实行君主专制统治,另一方面又大力扩展法国的影响,使巴黎成为欧洲的文化中心。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他身边竟还有一名来自中国的翻译——黄嘉略。
  根据法国文献资料记载,路易十四的中国翻译名为Arcade Hoang,黄嘉略是他的中文译名。有学者考证,他中文原名应是黄日升,但由于长期以来学术论著中均称其为黄嘉略,故而黄嘉略这个名字得到了国内外相关学者的一致认同。
  1679年,黄嘉略出生在中国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的一个天主教家庭,自幼便受洗入教,学习拉丁文。但另一方面他也受到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701年,黄嘉略在外游历时巧遇法国传教士梁弘仁,梁弘仁正准备前往罗马教廷就“中国礼仪之争”表达在华传教士的意见,他问黄嘉略是否愿意作为其秘书一同前往欧洲时,黄嘉略欣然答应。1702年2月,梁弘仁和黄嘉略从厦门起航,经过8个月的海上颠簸后,到达了法国首都巴黎,随即他俩便赴罗马办理教廷事务。
  在罗马,黄嘉略陪同梁弘仁就“中国礼仪之争”进行多次辩论,历时3年才完成任务。1706年,梁弘仁和黄嘉略返同巴黎,等待教廷公布“中国礼仪之争”的晟后裁决。法国王家学术总监让·保罗·比尼昂获悉黄嘉略滞留巴黎后,就设法将黄嘉略推荐给了路易十四,不久黄嘉略便被正式任命为法国国王的中文翻译,负责为路易十四翻译中文文件,并协助管理王家图书馆的中文书籍。为了使黄嘉略安心留在法国,比尼昂还特意给他安排了一门婚事。1713年4月,黄嘉略在巴黎和一法国女子雷尼埃成婚。
  路易十四交给黄嘉略的主要任务是编写《汉法辞典》和《汉语语法》,为了便于黄嘉略工作,比尼昂找来了东方学家埃狄纳·傅尔蒙和著名学者尼古拉斯·弗雷莱同他合作。在他们的协助下,黄嘉略完成了《汉语语法》编撰工作。现保存于巴黎国立图书馆和巴黎天文台图书馆的《汉语语法》,除了汉语口语语法外,还附有关于中国的各种知识,显然这在当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而《汉法辞典》则由于黄嘉略的过早离世而未能全部完成,在巴黎国立图书馆东:疗部的1140页遗稿中,人们可以从中看到黄嘉略和弗雷莱等人合作的丰硕成果,书稿的每一部分都考虑到了欧洲读者的实际需要。除了路易十四布置的工作外,黄嘉略还准备将中国明代小说《玉娇梨》翻译成法文,但当他翻译到第3章时,弗雷莱觉得《玉娇梨》不大符合法国人的阅读习惯,就建议黄嘉略停止了这部著作的翻译,故而黄嘉略留给后人的法文版《玉娇梨》只有3章。
  傅尔蒙和弗雷莱在与黄嘉略的合作交流中,逐渐成长为驰名欧洲的汉学家。黄嘉略还与众多法同学者进行了文化上的交流和探讨,连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被人称为“中国通”的孟德斯鸠也曾多次上门拜访他。从黄嘉略身上,年轻的需德斯鸠进一步产生了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据研究,孟德斯鸠后来写成的《波斯人信札》一书的主人公郁斯贝克的原型就是黄嘉略。
  路易十四的中文翻译这个头衔听起来颇为显赫,其实在18世纪初,法国国王并没有很多中文文件要黄嘉略翻译。除了编撰两部书之外,路易十四也没有给过黄嘉略多少工作,所以黄嘉略的薪水不高,可以说他是生活在贫困之中。1715年3月,黄嘉略的妻子雷尼埃产下一女婴后于不久去世,黄嘉略独自承担起了抚养幼女的责任。他一度曾想回国,但获悉中国康熙皇帝和罗马教会关系紧张后,他不得不打消了这一念头。
  1716年,年仅37岁的黄嘉略在巴黎因病辞世,但他为中西方文化交流所作出的贡献永世难以磨灭。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