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百年企业:李锦记

作者:张哲诚



不难,最难的是令后代能够永续、坚守这种使命与价值观。李氏家族今天得以超越“富不过三代”这一宿命,凭借的是家族教化、家族会议与家族宪法。
  李惠森还在年幼时,就受到来自父亲“思利及人”理念的影响。很多商业洽谈的场合,父亲都会带他一起去,让他慢慢体会“经商之道”。虽然还年幼,但是“做生意要长久、要持续”的意念,已经在心中扎根了。
  经历了从小到大的耳濡目染,到十几年前李惠森开始主掌南方李锦记的时候,李文达在第一时间以自己亲笔书写的一卷长篇字幅相赠,并将它挂在了李惠森的办公室里,作为其人生励志的座右铭。李惠森从中体会出了父亲的良苦用心。“思利及人”这一家族传统顺理成章成为了南方李锦记的核心价值观。
  李文达曾经有个朋友是做殡仪馆生意的,空闲时大家经常坐在一起喝茶聊天。而每当有送殡的场面,李文达就会带着小孩去看:“我一定要他们去,而且要多去,让他们感受一下人生的无常,生命的终结,并且要好好聆听对一个人的终极评价——‘盖棺定论’。”同样是在很年幼的时候,李惠森就经常被父亲叫去殡仪馆感受。
  这种教育方式,听起来真是让人有点惊愕,有点悚然。但是,李文达却百无禁忌,并且深谙个中深意:“透过最后的‘盖棺定论’,死者一生的为人处事、成败得失就能看个八九不离十,种种家族的矛盾,人情世故的复杂,都能让拜祭者深切体会出来。”李文达认为参加这种出殡仪式,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启示子女:人一生中的所作所为,要为最后的“盖棺定论”负责。
  李文达一方面让子女从小接受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允许子女去尝试一些冒险运动来磨炼自己的意志;另一方面,他又以浓郁的东方传统文化观念来教育子女,并极其注重家庭伦理的教化。
  李文达很早就在家族里定下一条规矩。子女完成学业之后可以回来家族公司工作,但是必须遵守两个约定:第一,结婚后只能有一个家庭(太太),如果多一个家庭(太太),就要退出董事局;第二,不能离婚,离婚就意味着会有第二个太太,那么也要离开董事局,不能再加入公司。股份可以保留,但是不得参与任何决策。“否则家族和事业都不可能长久”,李文达坚信这一点,于是这条规矩作为“家训”被确立了下来。令他由衷欣慰的是,子女们反而都能认同并欣然接受。
  之所以如此强调这一点,是因为李锦记始终以家族为核心,只把生意看成家族的一部分,认为家庭不和睦,事业就会散掉。透过李文达脸上怡然自得的笑容,这个百年家族企业得以在险象环生的商场中行走泰然,因果似已清晰可见了:家族的团结和睦,正是隐于家族企业背后支撑着企业的重要支柱。
  随着李锦记第5代们逐渐长大,李氏家族开始面临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如何帮助第5代规划其未来的人生?于是,“家族会议”在两年前应运而生了,会议3个月一次,每次开5天,会议期间所有第3和第4代的家族成员都必须放下所有的事情,前来参会;另外,也欢迎15岁以上的第5代家族成员参加。为体现会议的公正和公开,家族会议的会议秘书由专门邀请的“外人”担任。
  “我们发现家族会议是一个家族很好的沟通平台,可以用来解决‘道’的问题,也就是谋求‘心一致’。如果一个家族心不一致的话,这个家族就延续不下去了。”李惠森目前给自己的定位正是——“思考家族何以延续”。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