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徽州商帮

作者:杨涌泉




  徽州位于安徽南部,新安江上游皖、浙、赣三省交界处。三国时期,徽州为新都郡;晋太康年间改为新安郡;隋开皇年间改为歙州;北宋末年改为徽州,从此,便有了徽州之名。
  明清两朝的徽州府,下辖歙县、休宁、黟县、祁县、婺源(今属江西省)、绩溪六县。
  徽州风景秀丽,山水宜人。“天下第一奇山”——黄山,就位于徽州境内。这里重峦叠嶂,烟云缭绕,河流清澈,鸟语花香,素有“七山半水半分田,两分道路和庄园”的美赞。
  明清时期的徽州,陆路交通极其不便,但水路交通却相当便捷,其境内最大的水系新安江,乘舟东下可直达杭州、苏州;而祁门一带则由昌江可入鄱阳湖。上可连湖广,下可接苏杭。
  徽州物产丰富,盛产竹木、茶叶和陶土。徽杉以婺源所产最坚硬,堪称上品。祁门茶叶,色黄而味香,质量上乘。陶土是上天赐给徽州人最大的礼物,瓷都景德镇所产的瓷器,行销海内外,闻名遐迩,但其制瓷的原料,却产自徽州。
  徽州的手工业十分发达,最具特色的是“文房四宝”——笔、墨、纸、砚,驰名全国。
  徽州钟灵毓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黄宾鸿、陶行知、胡适、詹天佑、扬州八怪中的汪士慎、罗聘,都是徽州人。
  徽州有着悠久的经商传统,至迟在东晋时期,徽州商人(又称新安商人)的活动就已见于历史记载,《晋书》载,徽州人轻“离别”,常出外经商。齐、梁时,休宁人曹老常往来于江湖间,从事贾贩。唐宋时期,徽州除竹、木、瓷土和生漆等土产的运销外,商品茶和歙砚、徽墨、澄心堂纸、汪伯立笔等产品的问世,更加推动了徽商的发展。
  唐代,祁门茶市十分兴盛。南唐,休宁人臧循便行商福建。宋代,徽纸已远销四川。南宋开始出现拥有巨资的徽商,祁门程承津、程承海兄弟经商致富,分别被人们称为“十万大公”、“十万二公”、合称“程十刀”。理学家朱熹的外祖父祝确经营的商店、客栈占徽州府城的一半,人称“祝半州”。
  到了明朝中叶,徽州商人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徽州府籍为主体的商帮集团,俗称“徽州商帮”,简称“徽商”。
  徽商称雄商界达400年之久,其中明成化、弘治年间为其形成时期;从成化、弘治之际到万历年中叶的100余年间为其发展时期;从万历后期到清康熙初年的近100年间为其波折受挫时期;从康熙中叶到嘉庆、道光之际的100余年间为其兴盛时期;从道光中叶到清末的近100年间为其衰落时期。
  徽州商帮是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地区出现的最大的地域商帮。徽商不仅活跃在大江南北与黄河两岸,足迹遍及全国各地,而且还远涉重洋,拓展于海外。其商业资本之巨、活动范围之广、经商能力之强、治生谋术之精、经营行业之多、从业人数之众,在当时中国商界均是首屈一指,几执商界之牛耳,与晋商并称商界两大劲旅。明代万历时人谢肇;制在其《五杂俎》中称:“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山西)。”
  徽州商人在外经商发家后,有了强大的经济基础,不少人回乡大兴土木,修建了大量豪华民宅、祠堂、牌坊,为独具特色徽派建筑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徽商以自己的杰出实践,实现了雄踞中国商界400余年事业的辉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
  
  富哉商乎,朕不及也!
  
  明清时期的徽商之富,用“富可敌国”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清代乾隆年间,仅徽州盐商的总资本就可抵得上全国一年财政的总收入。扬州从事盐业的徽商资本有四五千万两银子,而清朝最鼎盛时的国库存银不过7000万两。乾隆末年,中国对外贸易有巨额顺差,关税盈余每年85万两,而出口商品中由徽商垄断经营的茶叶位居第一。
  大商人江春、鲍蔌芳、胡天注、汪定贵、胡雪岩、程量越等名震南北,雄踞一方。苏北的仪征、淮安等地由于盐业市场的繁荣曾“舟楫停阜,望之隐约城郭”,整个东南沿海凡是交易频繁的地方都有徽商出没。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众徽商为博得龙颜大悦,占尽风光,出尽风头。乾隆惊叹:“富哉商乎,朕不及也!
  说徽州不可能不说到扬州,“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奈是扬州。”“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这些都是文人们描写扬州的诗句。
  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支撑起扬州繁华的基础是盐务和漕运,而这两项业务基本都由徽商垄断。当时在扬州的徽州盐商,或为场商(专向灶户收购食盐),或为运商,各有其生财之道。休宁人汪福光在江淮之间从事贩盐,拥有船只千艘。当时的湖广是淮盐畅销口岸,所销之盐占淮盐的一半以上。直到现在,扬州的说书人还有“这扬州城原是徽州殖民地”的说辞,扬州人以自己的祖籍是徽州而引以为荣。
  徽商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江春和鲍漱芳,他们都是歙县人。江春早年乡试失败,弃学经商,寓居扬州。他深谙官商结合的道理,乾隆六次下江南,江春徘徊接驾,并个人捐银30万两。乾隆对他颇有好感,为他手书“怡性堂”匾额,赐封为内务奉宸苑卿,授以布政使之衔。扬州瘦西湖有一座砖砌三层白塔,酷似北京北海公园的喇嘛塔,相传此塔就是江春所建。江春“以布衣上交天子”,充分反映了徽州盐商的财雄势大。鲍漱芳从小跟随父亲在扬州经营盐业,也没有科举经历。他多次捐款为朝廷济困,180年黄河、淮河大水灾,洪泽湖决堤,他先后捐米6万石,捐麦4万石,赈济灾民。改六塘河需开山归海,他集众输银300万两。鲍漱芳屡次捐输,深得嘉庆皇帝赞赏。乾隆皇帝也曾亲笔为鲍家祠堂写了“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的对联。紫阳书院就是得到鲍漱芳捐款才得以重建,并一直保持到今天。
  财富的急剧增长带动了整个徽商所在地的繁荣。文学艺术方面,扬州八怪、扬州学派、扬州书院、扬州画舫、扬州瘦马(病态美女)日此大兴;扬州园林,所谓“二十四桥”,“平山堂”,以瘦淡见长,不让苏杭;徽州建筑,徽菜庖厨,博采众长,大富大贵,巧夺天工;南北地方戏昆腔、弋腔、秦腔都以在盐商的庭院中献艺为朝宗,京剧艺术就是乾隆八十大寿四大徽班进京而正式诞生的;徽商们的生活方式竟相开放,引领潮流,以至发契于徽商的早茶晚浴(早晨皮包水,傍晚水包皮)在东南一带成为一种时尚。
  徽商继盐业后大举进入典当业。历史上记载说:金陵当铺总有五百家,大部分为徽商所有。后来他们把典当行设到乡村小镇,至此社会上又流传起“无典不徽”的谚语。就连典当行的掌柜称为“朝奉”,也源自徽商俗语。徽州方言成了当铺的通用行话,《古今小说》、《拍案惊奇》等明清小说所反映的相关内容也多取材于徽籍典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