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国际纸业 人才是企业竞争的“法宝”

作者:佚名



好时间,每次谈话时间1个小时左右,谈话的内容包括:回顾这个员工自上次谈话以来的工作指标完成情况、能力发展情况等。主管和员工双方像朋友一样,通过“时刻交谈”做到“时刻改善”。一年12次的谈话,会使主管对员工的表现一清二楚,而不像一年一次的年终总结,到了年终的时候,才说过去一年哪些好哪些不好,哪些需要发扬哪些需要克服和完善,这使考核和评估成为走过场和形式。一年发生的事情很多,一对一的谈话,会使员工与公司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
  《营销传奇》:员工真能像朋友那样向主管敞开心扉吗?在大学里。有很多教师反映学生不会向老师说出心里话。
  杨铭潜:对于新进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刚开始很不习惯这种对话模式,似乎认为这种对话仅仅是“形式”,大多是听而非双向交流。而一旦他们意识到这并不是形式,而对他们自身发展有很大帮助时,他们就会习惯这种谈话方式。员工不是不愿意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关键在于公司是否创造这样的环境,打开窗户,让他们说出来。如果一年谈一次话,我想,很少会有员工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的。对于大学生来说,也是如此。
  《营销传奇》:你们这种做法,对如何培养、引导大学生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但问题是,主管与每个员工每个月谈一次话。是不是很费时?杨铭潜:如果你认为一件事十分重要,再花时间也不会认为是费时。何况,谈话根本就用不了多少时间,而效果却十分好。一般来说,我们每个主管管理5~10人,谈话最多花5~10个小时。
  
  话题三怎样面对来自全球的人才挑选和竞争?
  
  ●我们希望每一个员工在公司里都有发展前途,这是我们选择人才的基本准则
  ●如果一个博士生甘愿去做本科生的活,这表明他对自我的认同是本科生,因此也就谈不上人才高消费问题
  ●我们绝对不会因为对方曾经在海外工作、学习,就“网开一面”,这是十分可笑的做法。企业在社会上的形象,不是靠员工的学历和经历树立的,依靠的是产品的竞争力
  《营销传奇》:培养员工被作为国际纸业的三大价值观之一,那么,在招聘员工时,最注重哪些素质?
  杨铭潜:目前国际纸业还没有开展校园招聘活动,因为在国内的业务刚刚开始。我们需要的人才需要有较多的工作实践经验。但随着业务的发展,我们将把校园招聘纳入整个招聘活动计划中。虽然没有校园招聘活动,但是在每年招聘的员工中,刚毕业的大学生也占到一定数量。对于这些大学毕业生,我们主要在一定的专业背景前提下,考核他们的发展潜能,他是不是喜欢这项工作,是否对这份工作充满创造的热情,如果他仅仅是为了谋一份职业而到这里求职,就很难打开国际纸业的大门。我们希望每一个员工在公司里都有发展前途,这是我们选择人才的基本准则。
  《营销传奇》:在国内有一种“人才高消费”现象。指的是有的公司一味看重高学历,而这些高学历学生上班后。才发觉自己的工作其实用不着那么高的学历。一个博士生干的活可能是一个本科生就完全能胜任的。在国际纸业公司中。这种情况存在吗?
  杨铭潜:国际纸业公司没有这种现象,也不可能发生这样的问题。对于员工队伍,我们不追求学历结构,只要有大学教育背景就行。如果一个公司一味看重应聘者的学历,这证明这个公司极不成熟,公司追求的应是员工可能创造的价值,而不是员工学历的高低。同样的,如果一个博士生甘愿去做本科生的活,这表明他对自我的认同是本科生,因此也就谈不上人才高消费问题。
  《营销传奇》:但实际上。有不少博士生毕业后干的并不是研究工作,而且他们也没有改变的想法。
  杨铭潜:这个问题很复杂。社会发展确实需要博士生,但是博士生不愿意去本应属于他们工作的领域,这就出现了问题。我们的科研院所、企业的研发部门对博士生的吸引力并不高。但我想,随着中国对研发的重视,博士生会有更大的用武之地。
  《营销传奇》:与学历问题类似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你们对“海归”有什么看法?如果一个“海归”来应聘。你们会给他更高的印象分吗?
  杨铭潜:对于人才,我们关注的只有一点:他本身的实力。学历和经历只可能作为参照,而不可能作为决策的根据。我们会用同样的择才标准去检验一个“海归”的能力,他达到我们的录用标准,我们将会录用,没有达到录用标准,我们绝对不会因为对方曾经在海外工作、学习,就“网开一面”,这是十分可笑的做法。企业在社会上的形象,不是靠员工的学历和经历树立的,依靠的是产品的竞争力。人才不是“花瓶”,是我们企业竞争的“法宝”。
  《营销传奇》:您认为“海归”相对于国内人才有哪些优势?
  杨铭潜:相对来说,“海归”由于有海外的经历,他们的思维更为宽阔,但这主要指在北美、欧洲等留学的学生。对于“海归”来说,他的能力是否能与社会的发展、国内的发展结合起来,关系到他在国内能否取得成功。有的“海归”想到自己在国外打拼拿到学位,回到国内后可以放松一下,这种想法是很不利的。
  《营销传奇》:作为一家外资独资企业的总经理,您怎样看待人才“本土化”战略?
  杨铭潜:我不喜欢过分强调“人才本土化”战略。作为一个国际企业,人才本身就是国际化的,没有必要提本土化战略。我们正面临日益开放的环境,更多的外资会进入中国,更多的中资会走向世界,我们的人才要以开放的眼光参与全球的人才竞争,要学会与外籍员工一起发展。就目前而言,上海国际纸业有限公司的财务总监是美国人,市场总监来自台湾地区,我们也会计划让本地员工到国际纸业在世界各地的分公司培训、工作。
  《营销传奇》:成为一个外资公司在华的总经理是很多人的梦想。您认为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目标?
  杨铭潜:每个人有自己的特点和专长,目标不能都定位在做总经理上。好的定位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而无论你干什么,在这个开放的世界里,你的目光不能只看眼前,不能只顾周围,呆在上海,不要以为自己对上海很了解就行了,你要尝试着了解中国,了解亚洲,了解全球,这样你的思维才可能宽广,想问题才可能更加综合和全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