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七年托出“旭日”,为啥一朝败落无光?

作者:朱荣章



“赢”了,你又无法说。比如区域销售“油水大”,利益不平衡,集团各部门也开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资金结算上,应当说属于正常的就不存在“关卡”,可职能部门就是有话可说,总能把你“关”在外面,“卡”住资金结不了算。没办法,只好送“好处”去给相应的负责结算的工作人员。据悉,冀州市检察院曾经因此事介入调查,但调查来调查去,还是不了了之。由于管理混乱,无论是在企业宣传上,还是请客送礼搞公关上,都造成了惊人的浪费。难怪见过“旭日升”宣传阵势的人都说:从未见过花钱这么大方的企业,就是外国大跨国公司也不可能花钱如泼水。就连在旭日集团门口摆摊修理自行车的老师傅也不无感慨地说:“没见过这么糟蹋钱的。”这些人的话不管有多大的真实性,管理不好,疏露很多,浪费惊人已经引起了局外人的愤怒,这恐怕不是局内人,尤其是旭日集团用多少理由就能说明自己是一个勤俭持家的好企业的。
  营销渠道、营销体系、营销管理等等营销方面存在的问题,仅仅是反映了旭日在经营和管理这两大主题方面欠缺的一个缩影,或者说是“冰山一角”。那么在资金链上的表现呢?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没有血液无从谈及存活。但“血液”的来源和供应问题恰恰又说明了企业能否茁壮成长的大问题。作为旭日集团的资金来源和供应,一是销售收入,二是银行信贷。
  旭日集团1993年成立两年前,总裁段恒中时任冀县(冀州市前身)供销社副主任,因当时供销社靠棉花经营和农副产贸易搞的红火,时任主任荣升冀县副县长,由段恒中接任主任一职。而在段恒中接手时,供销社还欠农业银行8000多万元贷款,段为了轻装上阵,县里利用行政手段将这笔贷款给“挂”起来了,因此,农业银行“吃了个哑巴亏”,之后再也不敢给予他们什么贷款支持了。谁成想旭日“因祸得福”,中国银行冀州分行则是从一开始就一直被旭日集团深度套牢的银行,1998、1999两年前,旭日集团就已向中国银行冀州分行贷款达3个亿。2001年,旭日集团利用近亿元的生产设备作抵押,用商业承兑汇票的形式从民生银行石家庄分行贷款9000万元。3个月期限的远期汇票到期后,旭日集团只归还了300万元,就没有了能力再支付。作为银行也曾想着在“不断”资金的支持下,旭日能越升越高。然而坐下的病根太大了。据统计,到2001年下半年,旭日集团已向银行贷款6个亿,自己陷入资金“泥沼”中不能自拔外,银行也陷入信贷“泥沼”中动弹不的。这期中绝大部分是中行的贷款,工商银行也有5000多万元的贷款至今未能收回。有人曾传言,这家工商银行的女行长着急得哭鼻子。怎么不哭呢?那可是国家的信贷资金就这样“扔”进了无底洞,哭,这是作为一个有良心的人的外在表现。
  资金链条断裂,企业在“泥沼”中试图挣扎,恐怕都无济于事。甚至越挣扎陷得越深,离死亡越近。旭日集团曾想用号称160亿元的品牌价值开展企业重组和兼并,整合社会资源,搞好资本运营。然而,这走出困境的灵丹妙药也成了跌入泥沼人挣扎的谶语。2002年3月收购上亿元资产的济南市饮料厂,5月开工生产,2003年初,通过品牌控股形式,收购了4个资产规模亿元以上的企业,参股合作了3家资产规模5000万元的企业,增加优良净资产3亿多元。经过整合以后,全集团已形成8个资产规模1000万元以上的传统经营公司,总资产达14.91亿元。
  然而,8个资产规模1000万元以上的传统经营公司,只有注入流动资金让它启动运转才会有效地使资产增产,或有效衍生出货币资金。否则,就是一种帐面上的死钱,谁也拿它不动,甚至随着岁月的剥蚀,一点点的折旧掉它的价值,这是起码的《政治经济学》常识。据当地传媒报道,2001年,到冀州旭日集团追债的人最多达200多家,拖欠款项内容大都是运输费、供货商的货款,拖欠款额至少上亿元。上海紫江公司以及成都、南昌法院所追付的债务就属于这一部分。毫无疑问,旭日集团召集已是满脑门子公司,停产亦不是一天两天了。
  
  “旭日”败落留给众企业的警示
  
  警示一:一个企业全靠或基本靠银行贷款支撑的话,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因为银行一收缩银根,停止贷款供应,企业的资金链条就中断了。它本身永远不存在坚固和恒久的支持关系。有这个认识的人是幼稚可笑的。旭日集团应当说,就是一个血的教训。
  警示二;砸广告要量力而行,不要将广告的生命力估计出头,过分。
  警示三:迅速成长的企业很危险,轰轰烈烈的企业更危险。不管是“迅速成长”还是“轰轰烈烈”,都是资金充裕的表现形式,或者说是用金银砸出来的涟漪,美丽是用金银堆积的,企业本身千万不要因为小小的美丽而忘乎所以,更不能得意忘形。这个时候你就得考虑如何收回砸进去的金银,否则,一个劲地砸“水泡”玩,那绝对不是好玩的。翻开成功企业的长卷,不难发现,一个成熟的企业很少有轰轰烈烈的时刻,其成功或常胜不衰无一不是建立在稳扎稳打,对市场一点一滴地培育之上。俗语说得好“根深才能叶茂”。
  警示四: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企业本身。企业本身的整体素质好,核心竞争力就高。反之就差。这个整体素质一定要快于企业的成长。同步要相互掣肘,落后要让企业败落。比如,旭日集团就曾于2000年下半年至2001年2月进行过一次激烈的变革。首先是花巨资引进“外脑”,集团营销副总曾是可口可乐中国公司的销售主管,负责集团战略研究与规划、人事管理和员工培训的副总是留英多年的经济学博士:聘请著名的全球消费行为与市场资讯调查机构AC尼乐森公司进行市场调查,确定饮料最佳口味:招募了30多位博士后、博士和高级工程师,分别是战略管理、市场营销、品牌策划、产品研发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高人”,很多人拥有在欧美学习和研修的经历。这些人对公司的管理制度和运作方式都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些,应当说是企业的一剂兴奋剂,但企业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还处于低等水平,再好的兴奋剂放在他们身上也兴奋不起来,甚至失效“灭火”,让变革不但未能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而且加速了企业的败落。应当说“空降兵”不能不要,“高人”不能不请,新理念不是不收,而是一切的一切都需和企业旧部的整体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新理念、新制度、新规范、新秩序等等,润物细无声地溶化在全体员工的血液里,形成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这样,企业的生命力才强,才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