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集 火州揽胜

 

  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嘉峪关、敦煌,进入新疆的第一站就是哈密。哈密,史称伊吾,是东汉时期扼守西域的战略要地。

  安葬着哈密历代王室成员的回王陵、白杨河佛教遗址、军马场、一座座古代烽燧等,显示了哈密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水草丰茂、牛羊如云的巴里坤,自古就是粮仓、游牧地和丝路重镇。
 


  1698年哈密王曾以哈密瓜进献朝廷,得到了康熙皇帝的激赏,赐名哈密瓜,又称贡瓜。这种昔日皇家的稀罕物品,如今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门。

  丝绸之路经哈密西行,就进入天山之间的吐鲁番盆地,吐鲁番历史上有“火州”之称,因深居内陆、干燥少雨而成为我国最严热的地区,每年35℃以上的高温天气近百天,极端高温曾达49.6℃。一年中降水量只有16毫米,但蒸发能力却达3600毫米。

  火焰山,在《西游记》里是一道“赤焰烧虞云,炎氛蒸塞空”的险关,如果吐鲁番是大火炉,那么火焰山就是熊熊燃烧的火炭。
 


  吐鲁番盆地不仅热得出名,而且低得出奇。低于海平面154米的艾丁湖,仅次于约旦死海,成为世界第二低地。

  坎儿井,古称“井渠”,是当地人民利用天山雪水渗入地下的水文地理特点,在地下开凿的引水工程,它被誉为“地下大运河”,据推测迄今已约有2000年的历史。

  坎儿井由竖井、暗渠、明渠、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它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齐名,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人工奇迹。

  早在2000多年前,丝绸之路的纽带把东西文明串联在一起,一颗小小的葡萄苗植入了吐鲁番的历史,后来又蔓延到了中原大地。

  在火焰山中,有一块绿荫覆盖的河谷地带,这里风光旖旎,美不胜收,仿佛仙境一般,这就是著名的葡萄沟。
 


  吐鲁番日照长,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葡萄生长。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阿娜尔汗的心儿醉了”,一年一度的葡萄节,使吐鲁番成为中国最甜美的地方。

  吐鲁番西郊的交河故城,是世界上最大、最久、保存最好的生土建筑遗址。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车师前国,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号交河。”唐代西域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最早就设在这里。

  交河故城的周缘是高达几十米的断崖,地势险峻,它的建造方式非常奇特,古人从高耸的台地向下开掘,挖地成院、掏洞成室、夯土成墙,并建有瓮城与马面等防御设施。故城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发生过“五争车师”的战争。公元13世纪末这座“丝路”名城,在斜阳残照里逐渐沦为废墟。

  经由三座城门,沿着贯穿南北的中心大道,穿越狭长而幽深的街巷,你就走近了昔日恢宏的庙宇、官署、塔群、民居、作坊……那开凿在生土之中的巨大城池,如今依然耸立着伟岸的身躯,显示着昔日辉煌的气势,那是古代文明浑黄、苍老的影子。
 


  吐鲁番市东的高昌故城,因“地势高敞,人庶昌盛”得名,这里曾是唐朝的西州,城市格局仿唐代长安城,有内城、外城和宫城。回鹘西迁后,它是回鹘高昌王国的都城,是当时的国际商贸重镇,也是西域佛教文化中心和印刷中心。玄奘西天取经时路经此地,受到笃信佛法的高昌国王的盛情款待,并应邀为全城国民讲经说法。

  到14世纪末,这座延续了1400多年的历史名城,毁于战火。

  阿斯塔那古墓群,曾出土过各种珍贵文物上万件,它是高昌王国的社会档案库,也是吐鲁番的地下博物馆。

  佛教在吐鲁番的传播,带动了洞窟造像艺术的发达。回鹘高昌王国对佛教的尊奉,使石窟艺术走向顶峰。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开凿于6至12世纪,是西域佛教文化艺术的巨大宝库。现存绘有壁画的洞窟4 2个,总面积达1200平方米的壁画虽历经磨难,但依然华丽精致,多彩多姿,储存了大量历史文化信息。

  吐鲁番是东西文化荟萃之地,萨满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多种宗教在这里融合。在吐峪沟的民居中,反映了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

  额敏塔,又名苏公塔。这座新疆现存的最大的砖木结构古塔,保持着浓郁的维吾尔建筑风格,塔高37米,塔身用土砖拼成15种图案。它是额敏和卓的儿子为纪念父亲辅国安民的功绩,于1777年特意修筑的。

  吐鲁番是新疆著名的歌舞之乡,其中的纳孜库姆舞蹈,是史诗性的歌舞总集,也是独一无二的民间表演形式,它自由奔放、幽默风趣,表现着吐鲁番悠久的历史,也诉说着此间沧海桑田的传奇。

  图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