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 明 宋应星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天工开物  明·宋应星

●乃粒第一

  宋子曰:上古神农氏若存若亡,然味其徽号,两言至今存矣。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不然,神农去陶唐,粒食已千年矣。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岂有隐焉。而纷纷嘉种,必待后稷详明,其故何也?纨裤之子,以赭衣视笠蓑;经生之家,以农夫为诟詈。晨炊晚饷,知其味而忘其源者众矣!夫先农而系之以神,岂人力之所为哉!

  ○总名

  凡谷无定名,百谷指成数言。五谷则麻、菽、麦、稷、黍,独遗稻者,以著书圣贤起自西北也。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而来、牟、黍、稷居什三。麻、菽二者,功用已全入蔬饵膏馔之中,而犹系之谷者。从其朔也。

  ○稻

  凡稻种最多。不粘者,禾曰亢,米曰粳。粘者,禾曰余,米曰糯。(南方无粘黍,酒皆糯米所为。)质本粳而晚收带粘(俗名婺源光之类)不可为酒,只可为粥者,又一种性也。凡稻谷形有长芒、短芒、(江南名长芒者曰浏阳早,短芒者曰吉安早。)长粒、尖粒、圆顶、扁圆面不一,其中米色有雪白、牙黄、大赤、半紫、杂黑不一。

  湿种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名为社种,(遇天寒有冻死不生者。)最迟者后于清明。凡播种,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俟其生芽,撒于田中,生出寸许,其名曰秧。秧生三十日即拨起分栽。若田亩逢旱干、水溢,不可插秧。秧过期,老而长节,即栽于亩中,生谷数粒,结果而已。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凡秧既分栽后,早者七十日即收获,(粳有救公饥、喉下急,糯有金包银之类,方语百千,不可殚述。)最迟者历夏及冬二百日方收获。其冬季播种、仲夏即收者,则广南之稻,地无霜雪故也。

  凡稻旬日失水,即愁旱干。夏种冬收之谷,必山间源水不绝之亩,其谷种亦耐久,其土脉亦寒,不催苗也。湖滨之田,待夏潦已过,六月方栽者,其秧立夏播种,撒藏高亩之上,以待时也。南方平原,田多一岁两栽两获者。其再栽秧,俗名晚糯,非粳类也。六月刈初禾,耕治老膏田,插再生秧。其秧清明时已偕早秧撒布。早秧一日无水即死,此秧历四五两月,任从烈日干无忧,此一异也。

  凡再植稻遇秋多晴,则汲灌与稻相终始。农家勤苦,为春酒之需也。凡稻旬日失水则死期至,幻出旱稻一种,粳而不粘者,即高山可插,又一异也。香稻一种,取其芳气以供贵人,收实甚少,滋益全无,不足尚也。

  ○稻宜

  凡稻,土脉焦枯,则穗实萧索。勤农粪田,多方以助之。人畜秽遗、榨油枯饼、(枯者,以去膏而得名也。胡麻、莱菔子为上,芸苔次之,大眼桐又次之,樟、桕、棉花又次之。)草皮木叶,以佐生机,普天之所同也。(南方磨绿豆粉者,取溲浆灌田肥甚。豆贱之时,撒黄豆于田,一粒烂土方寸,得谷之息倍焉。)土性带冷浆者,宜骨灰蘸秧根,(凡禽兽骨。)石灰淹苗足,向阳暖土不宜也。土脉坚紧者,宜耕陇,叠块压薪而烧之,填坟松土不宜也。

  ○稻工 (耕 耙 磨耙 耘耔 具图)

  凡稻田刈获不再种者,土宜本秋耕垦,使宿稿化烂,敌粪力一倍。或秋旱无水及怠农春耕,则收获损薄也。凡粪田若撒枯浇泽,恐霖雨至,过水来,肥质随漂而去。谨视天时,在老农心计也。凡一耕之后,勤者再耕、三耕,然后施耙,则土质匀碎,而其中膏脉释化也。

  凡牛力穷者,两人以扛悬耜,项背相望而起土。两人竟日仅敌一牛之力。若耕后牛穷,制成磨耙,两人肩手磨轧,则一日敌三牛之力也。凡牛,中国惟水、黄两种。水牛力倍于黄。但畜水牛者,冬与土室御寒,夏与池塘浴水,畜养心计亦倍于黄牛也。凡牛春前力耕汗出,切忌雨点,将雨则疾驱入室。候过谷雨,则任从风雨不惧也。

  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藉牛力。愚见贫农之家,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亦便。假如有牛者,供办十亩。无牛用锄而勤者半之。既已无牛,则秋获之后,田中无复刍牧之患,而菽麦麻蔬诸种,纷纷可种,以再获偿半荒之亩,似亦相当也。

  凡稻分秧之后数日,旧叶萎黄而更生新叶。青叶既长,则耔可施焉。(俗名挞禾。)植杖于手,以足扶泥壅根,并屈宿田水草,使不生也。凡宿田[B072]草之类,遇耔而屈折。而ㄗ、稗与荼、蓼非足力所可除者,则耘以继之。耘者苦在腰手,辨在两眸。非类既去,而嘉谷茂焉。从此泄以防潦,溉以防旱,旬月而“奄观钅至刈”矣。

  ○稻灾

  凡早稻种,秋初收藏,当午晒时烈日火气在内,入仓廪中关闭太急,则其谷粘带暑气。(勤农之家,偏受此患。)明年田有粪肥,土脉发烧,东南风助暖,则尽发炎火,大坏苗穗,此一灾也。若种谷晚凉入廪,或冬至数九天收贮雪水、冰水一瓮,(交春即不验。)清明湿种时,每石以数碗激洒,立解暑气,则任从东南风暖,而此苗清秀异常矣。(祟在种内,反怨鬼神。)

  凡稻撒种时,或水浮数寸,其谷未即沉下,骤发狂风,堆积一隅,此二灾也。谨视风定而后撒,则沉匀成秧矣。凡谷种生秧之后,防雀聚食,此三灾也。立标飘扬鹰俑,则雀可驱矣。凡秧沉脚未定,阴雨连绵,则损折过半,此四灾也。邀天晴霁三日,则粒粒皆生矣。凡苗既函之后,亩上肥泽连发,南风薰热,函内生虫,(形似蚕茧。)此五灾也。邀天遇西风雨一阵,则虫化而谷生矣。凡苗吐穑之后,暮夜“鬼火”游烧,此六灾也。此火乃朽木腹中放出。凡木母火子,子藏母腹,母身未坏,子性千秋不灭。每逢多雨之年,孤野坟墓多被狐狸穿塌。其中棺板为水浸,朽烂之极,所谓母质坏也。火子无附,脱母飞扬。然阴火不见阳光,直待日没黄昏,此火冲隙而出,其力不能上腾,飘游不定,数尺而止。凡禾穑叶遇之立刻焦炎。逐火之人则他处树根放光,以为鬼也。奋梃击之,反有鬼变枯柴之说。不知向来鬼火见灯光而已化矣。(凡火未经人间传灯者,总属阴火,故见灯即灭。)

  凡苗自函活以至颖栗,早者食水三斗,晚者食水五斗,失水即枯,(将刈之时少水一升,谷数虽存,米粒缩小,入碾臼中亦多断碎。)此七灾也。汲灌之智,人巧已无余矣。凡稻成熟之时,遇狂风吹粒殒落,或阴雨竟旬,谷粒沾湿自烂,此八灾也。然风灾不越三十里,阴雨灾不越三百里,偏方厄难亦不广被。风落不可为。若贫困之家,苦于无霁,将湿谷升于锅内,燃薪其下,炸去糠膜,收炒糗以充饥,亦补助造化之一端矣。

  ○水利 (筒车 牛车 踏车 拔车 桔槔 皆具图)

  凡稻防旱藉水,独甚五谷。厥土沙、泥、硗、腻,随方不一。有三日即干者,有半月后干者。天泽不降,则人力挽水以济。凡河滨有制筒车者,堰陂障流,绕于车下,激轮使转,挽水入筒,一一倾于枧内,流入亩中。昼夜不息,百亩无忧。(不用水时,拴木碍止,使轮不转动。)其湖池不流水,或以牛力转盘,或聚数人踏转。车身长者二丈,短者半之。其内用龙骨拴串板,关水逆流而上。大抵一人竟日之力,灌田五亩,而牛则倍之。

  其浅池、小浍不载长车者,则数尺之车,一人两手疾转,竟日之功可灌二亩而已。扬郡以风帆数扇,俟风转车,风息则止。此车为救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盖去水非取水也,不适济旱。用桔槔、辘轳,功劳又甚细已。

  ○麦

  凡麦有数种,小麦曰来,麦之长也;大麦曰牟、曰广;杂麦曰雀、曰荞;皆以播种同时、花形相似、粉食同功而得麦名也。四海之内,燕、秦、晋、豫、齐鲁诸道,民粒食,小麦居半,而黍、稷、稻、粱仅居半。西极川、云,东至闽、浙,吴、楚腹焉,方长六千里中种小麦者,二十分而一,磨面以为捻头、环饵、馒首、汤料之需,而饔飧不及焉。种余麦者五十分而一,闾阎作苦以充朝膳,而贵介不与焉。

  广麦独产陕西,一名青稞,即大麦,随土而变。而皮成青黑色者,秦人专以饲马,饥荒人乃食之。(大麦亦有粘者,河洛用以酿酒。)雀麦细穗,穗中又分十数细子,间亦野生。荞麦实非麦类,然以其为粉疗饥,传名为麦,则麦之而已。

  凡北方小麦,历四时之气,自秋播种,明年初夏方收。南方者种与收期,时日差短。江南麦花夜发,江北麦花昼发,亦一异也。大麦种获期与小麦相同,荞麦则秋半下种,不两月而即收。其苗遇霜即杀,邀天降霜迟迟,则有收矣。

  ○麦工 (北耕种 耨 具图)

  凡麦与稻初耕垦土则同,播种以后则耘耔诸勤苦皆属稻,麦惟施耨而已。凡北方厥土坟垆易解释者,种麦之法耕具差异,耕即兼种。其服牛起土者,耒不用耕,并列两铁于横木之上,其具方语曰镪。镪中间盛一小斗,贮麦种于内,其斗底空梅花眼。牛行摇动,种子即从眼中撒下。欲密而多,则鞭牛疾走,子撒必多;欲稀而少,则缓其牛,撒种即少。既播种后,用驴驾两小石团,压土埋麦。凡麦种紧压方生。南地不与北同者,多耕多耙之后,然后以灰拌种,手指拈而种之。种过之后,随以脚根压土使紧,以代北方驴石也。

  耕种之后,勤议耨锄。凡耨草用阔面大,麦苗生后,耨不厌勤,(有三过四过者。)余草生机尽诛锄下,则竟亩精华尽聚嘉实矣。功勤易耨,南与北同也。凡粪麦田,既种以后,粪无可施,为计在先也。陕、洛之间忧虫蚀者,或以砒霜拌种子,南方所用惟炊烬也。(俗名地灰。)南方稻田有种肥田麦者,不粪麦实。当春小麦、大麦青青之时,耕杀田中,蒸罨土性,秋收稻谷必加倍也。

  凡麦收空隙,可再种他物。自初夏至季秋,时日亦半载,择土宜而为之,惟人所取也。南方大麦有既刈之后乃种迟生粳稻者。勤农作苦,明赐无不及也。凡荞麦,南方必刈稻,北方必刈菽、稷而后种。其性稍吸肥腴,能使土瘦。然计其获入,业偿半谷有余,勤农之家何妨再粪也。

  ○麦灾

  凡麦防患抵稻三分之一。播种以后,雪、霜、晴、潦皆非所计。麦性食水甚少,北土中春再沐雨水一升,则秀华成嘉粒矣。荆、扬以南唯患霉雨。倘成熟之时晴干旬日,则仓禀皆盈,不可胜食。扬州谚云“寸麦不怕尺水”,谓麦初长时,任水灭顶无伤;“尺麦只怕寸水”,谓成熟时寸水软根,倒茎沾泥,则麦粒尽烂于地面也。

  江南有雀一种,有肉无骨,飞食麦田数盈千万,然不广及,罹害者数十里而止。江北蝗生,则大之岁也。

  ○黍稷 粱粟

  凡粮食,米而不粉者种类甚多。相去数百里,则色、味、形、质随方而变,大同小异,千百其名。北人唯以大米呼粳稻,而其余概以小米名之。

  凡黍与稷同类,粱与粟同类。黍有粘有不粘,(粘者为酒。)稷有粳无粘。凡粘黍、粘粟统名曰秫,非二种外更有秫也。黍色赤、白、黄、黑皆有,而或专以黑色为稷,未是。至以稷米为先他谷熟,堪供祭祀则当以早熟者为稷,则近之矣。凡黍在《诗》、《书》有[B290]、芑、、丕等名,在今方语有牛毛、燕颔、马革、驴皮、稻尾等名。种以三月为上时,五月熟;四月为中时,七月熟;五月为下时,八月熟。扬花结穗总与来、牟不相见也。凡黍粒大小,总视土地肥硗、时令害育。宋儒拘定以某方黍定律,未是也。

  凡粟与粱统名黄米。粘粟可为酒,而芦粟一种名曰高粱者,以其身高七尺如芦、荻也。粱粟种类名号之多,视黍稷犹甚,其命名或因姓氏、山水,或以形似、时令,总之不可枚举。山东人唯以谷子呼之,并不知粱粟之名也。已上四米皆春种秋获,耕耨之法与来、牟同,而种收之候则相悬绝云。

  ○麻

  凡麻可粒可油者,惟火麻、胡麻二种。胡麻即脂麻,相传西汉始自大宛来。古者以麻为五谷之一,若专以火麻当之,义岂有当哉?窈意《诗》、《书》五谷之麻,或其种已灭,或即菽、粟之中别种,而渐讹其名号,皆未可知也。

  今胡麻味美而功高,即以冠百谷不为过。火麻子粒压油无多,皮为疏恶布,其值几何?胡麻数龠充肠,移时不馁。Х饵、饴饧得粘其粒,味高而品贵。其为油也,发得之而泽,腹得之而膏,腥膻得之而芳,毒厉得之而解。农家能广种,厚实可胜言哉。

  种胡麻法,或治畦圃,或垄田亩。土碎草净之极,然后以地灰微湿,拌匀麻子而撒种之。早者三月种,迟者不出大暑前。早种者花实亦待中秋乃结。耨草之功唯锄是视。其色有黑、白、赤三者。其结角长寸许有四棱者,房小而子少,八棱者房大而子多。皆因肥瘠所致,非种性也。收子榨油每石得四十斤余,其枯用以肥田。若饥荒之年,则留供人食。

  ○菽

  凡菽种类之多,与稻、黍相等,播种收获之期,四季相承。果腹之功在人日用,盖与饮食相终始。

  一种大豆,有黑、黄两色,下种不出清明前后。黄者有五月黄、六月爆、冬黄三种。五月黄收粒少,而冬黄必倍之。黑者刻期八月收。淮北长征骡马必食黑豆,筋力乃强。

  凡大豆视土地肥硗、耨草勤怠、雨露足悭,分收入多少。凡为豉、为酱、为腐,皆于大豆中取质焉。江南又有高脚黄,六月刈早稻方再种,九十月收获。江西吉郡种法甚妙:其刈稻田竟不耕垦,每禾稿头中拈豆三四粒,以指扌及之,其稿凝露水以滋豆,豆性充发,复浸烂稿根以滋。已生苗之后,遇无雨亢干,则汲水一升以灌之。一灌之后,再耨之余,收获甚多。凡大豆入土未出芽时,防鸠雀害,驱之惟人。

  一种绿豆,圆小如珠。绿豆必小暑方种,未及小暑而种,则其苗蔓延数尺,结荚甚稀。若过期至于处暑,则随时开花结荚,颗粒亦少。豆种亦有二,一曰摘绿,荚先老者先摘,人逐日而取之。一曰拔绿,则至期老足,竟亩拔取也。凡绿豆磨澄晒干为粉,荡片搓索,食家珍贵。做粉溲浆灌田甚肥。凡畜藏绿豆种子,或用地灰、石灰、马蓼,或用黄土拌收,则四五月间不愁空蛀。勤者逢晴频晒,亦免蛀。凡已刈稻田,夏秋种绿豆,必长接斧柄,击碎土块,发生乃多。

  凡种绿豆,一日之内遇大雨扳土则不复生。既生之后,防雨水浸,疏沟浍以泄之。凡耕绿豆及大豆田地,耒耜欲浅,不宜深入。盖豆质根短而苗直,耕土既深,土块曲压,则不生者半矣。“深耕”二字不可施之菽类。此先农之所未发者。

  一种豌豆,此豆有黑斑点,形圆同绿豆,而大则过之。其种十月下,来年五月收。凡树木叶迟者,其下亦可种。

  一种蚕豆,其荚似蚕形,豆粒大于大豆。八月下种,来年四月收。西浙桑树之下遍环种之。盖凡物树叶遮露则不生,此豆与豌豆,树叶茂时彼已结荚而成实矣。襄、汉上流,此豆甚多而贱,果腹之功不啻黍稷也。

  一种小豆,赤小豆入药有奇功,白小豆(一名饭豆)当冫食助嘉谷。夏至下种,九月收获,种盛江淮之间。

  一种(音吕),此豆古者野生田间,今则北土盛种。成粉荡皮可敌绿豆。燕京负贩者,终朝呼豆皮,则其产必多矣。

  一种白[B17J]豆,乃沿篱蔓生者,一名蛾眉豆。

  其他豇豆、虎斑豆、刀豆,与大豆中分青皮、褐色之类,间繁一方者,犹不能尽述。皆充蔬代谷以粒民者,博物者其可忽诸!

●乃服第二

  宋子曰:人为万物之灵,五官百体,赅而存焉。贵者垂衣裳,煌煌山龙,以治天下。贱者衤豆褐、裳,冬以御寒,夏以蔽体,以自别于禽兽。是故其质则造物之所具也。属草木者为、麻、苘、葛,属禽兽与昆虫者裘褐、丝绵。各载其半,而裳服充焉矣。

  天孙机杼,传巧人间。从本质而见花,因绣濯而得锦。乃杼柚遍天下,而得见花机之巧者,能几人哉?“治乱”、“经纶”字义,学者童而习之,而终身不见其形象,岂非缺憾也!先列饲蚕之法,以知丝源之所自。盖人物相丽,贵贱有章,天实为之矣。

  ○蚕种

  凡蛹变蚕蛾,旬日破茧而出,雌雄均等。雌者伏而不动,雄者两翅飞扑,遇雌即交,交一日、半日方解。解脱之后,雄者中枯而死,雌者即时生卵。承藉卵生者,或纸或布,随方所用。(嘉、湖用桑皮厚纸,来年尚可再用。)一蛾计生卵二百余粒,自然粘于纸上,粒粒匀铺,天然无一堆积。蚕主收贮,以待来年。

  ○蚕浴

  凡蚕用浴法,唯嘉、湖两郡。湖多用天露、石灰,嘉多用盐卤水。每蚕纸一张,用盐仓走出卤水二升,参水浸于盂内,纸浮其面(石灰仿此)。逢腊月十二即浸浴,至二十四,计十二日,周即漉起,用微火烘干。从此珍重箱匣中,半点风湿不受,直待清明抱产。其天露浴者,时日相同。以篾盘盛纸,摊开屋上,四隅小石镇压,任从霜雨、风雨、雷电,满十二日方收。珍重待时如前法。盖低种经浴,则自死不出,不费叶故,且得丝亦多也。晚种不用浴。

  ○种忌

  凡蚕纸用竹木四条为方架,高悬透风避日梁枋之上,其下忌桐油、烟煤火气。冬月忌雪映,一映即空。遇大雪下时,即忙收贮,明曰雪过,依然悬挂,直待腊月浴藏。

  ○种类

  凡蚕有早、晚二种。晚种每年先早种五六日出,(川中者不同。)结茧亦在先,其茧较轻三分之一。若早蚕结茧时,彼已出蛾生卵,以便再养矣。(晚蛹戒不宜食。)凡三种浴种,皆谨视原记。如一错误,或将天露者投盐浴,则尽空不出矣。凡茧色唯黄、白二种。川、陕、晋、豫有黄无白,嘉、湖有白无黄。若将白雄配黄雌,则其嗣变成褐茧。黄丝以猪胰漂洗,亦成白色,但终不可染漂白、桃红二色。

  凡茧形亦有数种。晚茧结成亚腰葫卢样,天露茧尖长如榧子形,又或圆扁如核桃形。又一种不忌泥涂叶者,名为贱蚕,得丝偏多。

  凡蚕形亦有纯白、虎斑、纯黑、花纹数种,吐丝则同。今寒家有将早雄配晚雌者,幻出嘉种,一异也。野蚕自为茧,出青州、沂水等地,树老即自生。其丝为衣,能御雨及垢污。其蛾出即能飞,不传种纸上。他处亦有,但稀少耳。

  ○抱养

  凡清明逝三日,蚕少即不偎衣衾暖气,自然生出。蚕室宜向东南,周围用纸糊风隙,上无棚板者宜顶格,值寒冷则用炭火于室内助暖。凡初乳蚕,将桑叶切为细条。切叶不束稻麦镐为之,则不损刀。摘叶用瓮坛盛,不欲风吹枯悴。

  二眠以前,腾筐方法皆用尖圆小竹筷提过。二眠以后则不用箸,而手指可拈矣。凡腾筐勤苦,皆视人工。怠于腾者,厚叶与粪湿蒸,多致压死。凡眠齐时,皆吐丝而后眠。若腾过,须将旧叶些微拣净。若粘带丝缠叶在中,眠起之时,恐其即食一口,则其病为胀死。三眠已过,若天气炎热,急宜搬出宽凉所,亦忌风吹。凡大眠后,计上叶十二冫食方腾,太勤则丝糙。

  ○养忌

  凡蚕畏香,复畏臭。若焚骨灰、淘毛圊者,顺风吹来,多致触死。隔壁煎鲍鱼、宿脂,亦或触死。灶烧煤炭,炉沉、檀,亦触死。懒妇便器摇动气侵,亦有损伤。若风则偏忌西南,西南风太劲,则有合箔皆僵者。凡臭气触来,急烧残桑叶烟以抵之。

  ○叶料

  凡桑叶无土不生。嘉、湖用枝条垂压,今年视桑树傍生条,用竹钩挂卧,逐渐近地面,至冬月则抛土压之,来春每节生根,则剪开他栽。其树精华皆聚叶上,不复生葚与开花矣。欲叶便剪摘,则树至七八尺即斩截当顶,叶则婆娑可扳伐,不必乘梯缘木也。其他用子种者,立夏桑葚紫熟时取来,用黄泥水搓洗,并水浇于地面,本秋即长尺余。来春移栽,倘灌粪勤劳,亦易长茂。但间有生葚与开花者,则叶最薄少耳。又有花桑叶薄不堪用者,其树接过,亦生厚叶也。

  又有柘叶三种以济桑叶之穷。柘叶浙中不经见,川中最多。寒家用浙种桑叶穷时,仍啖柘叶,则物理一也。凡琴弦、弓弦丝,用柘养蚕,名曰棘茧,谓最坚韧。

  凡取叶必用剪,铁剪出嘉郡桐乡者最犀利,他乡未得其利。剪枝之法,再生条次月叶愈茂,取资既多,人工复便。凡再生条叶,仲夏以养晚蚕,则止摘叶而不剪条。二叶摘后,秋来三叶复茂,浙人听其经霜自落,片片扫拾以饲绵羊,大获绒毡之利。

  ○食忌

  凡蚕大眠以后,径食湿叶。雨天摘来者,任从铺地加冫食;晴日摘来者,以水洒湿而饲之,则丝有光泽。未大眠时,雨天摘叶用绳悬挂透风檐下,时振其绳,待风吹干。若用手掌拍干,则叶焦而不滋润,他时丝亦枯色。凡食叶,眠前必令饱足而眠,眠起即迟半日上叶无妨也。雾天湿叶甚坏蚕,其晨有雾,切勿摘叶。待雾收时,或晴或雨,方剪伐也。露珠水亦待于干而后剪摘。

  ○病症

  凡蚕卵中受病,已详前款。出后湿热积压,妨忌在人。初眠腾时,用漆合者不可盖掩逼出气水。凡蚕将病,则脑上放光,通身黄色,头渐大而尾渐小;并及眠之时,游走不眠,食叶又不多者,皆病作也。急择而去之,勿使败群。凡蚕强美者必眠叶面,压在下者或力弱或性懒,作茧亦薄。其作茧不知收法,妄吐丝成阔窝者,乃蠢蚕,非懒蚕也。

  ○老足

  凡蚕食叶足候,只争时刻。自卵出少多在辰巳二时,故老足结茧亦多辰巳二时。老足者,喉下两夹通明,捉时嫩一分则丝少。过老一分,又吐去丝,茧壳必薄。捉者眼法高,一只不差方妙。黑色蚕不见身中透光,最难捉。

  ○结茧 (山箔 具图)

  凡结茧必如嘉、湖,方尽其法。他国不知用火烘,听蚕结出,甚至丛杆之内,箱匣之中,火不经,风不透。故所为屯、漳等绢,豫、蜀等绸,皆易朽烂。若嘉、湖产丝成衣,即入水浣濯百余度,其质尚存。其法析竹编箔,其下横架料木约六尺高,地下摆列炭火(炭忌爆炸),方圆去四五尺即列火一盆。初上山时,火分两略轻少,引他成绪,蚕恋火意,即时造茧,不复缘走。

  茧绪既成,即每盆加火半斤,吐出丝来随即干燥,所以经久不坏也。其茧室不宜楼板遮盖,下欲火而上欲风凉也,凡火顶上者不以为种,取种宁用火偏者。其箔上山用麦稻稿斩齐,随手纠捩成山,顿插箔上。做山之人最宜手健。箔竹稀疏用短稿略铺洒,妨蚕跌坠地下与火中也。

  ○取茧

  凡茧造三日,则下箔而取之。其壳外浮丝一名丝匡者,湖郡老妇贱价买去,(每斤百文。)用铜钱坠打成线,织成湖绸。去浮之后,其茧必用大盘摊开架上,以听治丝、扩绵。若用厨箱掩盖,则郁而丝绪断绝矣。

  ○物害

  凡害蚕者,有雀、鼠、蚊三种。雀害不及茧,蚊害不及早蚕丝,鼠害则与之相终始。防驱之智是不一法,唯人所行也。(雀屎粘叶,蚕食之立刻死烂。)

  ○择茧

  凡取丝必用圆正独蚕茧,则绪不乱。若双茧并四五蚕共为茧,择去取绵用。或以为丝则粗甚。

  ○造绵

  凡双茧并缫丝锅底零余,并出种茧壳,皆绪断乱不可为丝,用以取绵。用稻灰水煮过,(不宜石灰。)倾入清水盆内。手大指去甲净尽,指头顶开四个,四四数足,用拳顶开又四四十六拳数,然后上小竹弓。此《庄子》所谓纟光也。

  湖绵独白净清化者,总缘手法之妙。上弓之时惟取快捷,带水扩开。若稍缓水流去,则结块不尽解,而色不纯白矣。其治丝余者名锅底绵,装绵衣衾内以御重寒,谓之挟纩。凡取绵人工,难于取丝八倍,竟日只得四两余。用此绵坠打线织湖绸者,价颇重。以绵线登花机者名曰花绵,价尤重。

  ○治丝  ( 缫车 具图)

  凡治丝先制丝车,其尺寸器具开载后图。锅煎极沸汤,丝粗细视投茧多寡,穷日之力一人可取三十两。若包头丝,则只取二十两,以其苗长也。凡绫罗丝,一起投茧二十枚,包头丝只投十余枚。凡茧滚沸时,以竹签拨动水面,丝绪自见。提绪入手,引入竹针眼,先绕星丁头,(以竹棍做成,如香筒样。)然后由送丝竿勾挂,以登大关车。断绝之时,寻绪丢上,不必绕接。其丝排匀不堆积者,全在送丝竿与磨木之上。川蜀丝车制稍异,其法架横锅上,引四五绪而上,两人对寻锅中绪,然终不若湖制之尽善也。

  凡供治丝薪,取极燥无烟湿者,则宝色不损。丝美之法有六字:一曰“出口干”,即结茧时用炭火烘。一曰“出水干”,则治丝登车时,用炭火四五两盆盛,去车关五寸许。运转如风转时,转转火意照干,是曰出水干也。(若晴光又风色,则不用火。)

  ○调丝

  凡丝议织时,最先用调。透光檐端宇下以木架铺地,植竹四根于上,名曰络笃。丝匡竹上,其傍倚柱高八尺处,钉具斜安小竹偃月挂钩,悬搭丝于钩内,手中执{矍}旋缠,以俟牵经织纬之用。小竹坠石为活头,接断之时,扳之即下。

  ○纬络 (纺车 具图)

  凡丝既{矍}之后,以就经纬。经质用少而纬质用多,每丝十两,经四纬六,此大略也。凡供纬{矍},以水沃湿丝,摇车转铤而纺于竹管之上。(竹用小箭竹。)

  ○经具 (溜眼 掌扇 经耙 印架 皆具图)

  凡丝既{矍}之后,牵经就织。以直竹竿穿眼三十余,透过篾圈,名曰溜眼。竿横架柱上,丝从圈透过掌扇,然后缠绕经耙之上。度数既足,将印架捆卷。既捆,中以交竹二度,一上一下间丝,然后扌及于筘内。(此筘非织筘。)扌及筘之后,然的杠与印架相望,登开五七丈。或过糊者,就此过糊。或不过糊,就此卷于的杠,穿综就织。

  ○过糊

  凡糊用面<角力>内小粉为质。纱罗所必用,绫绸或用或不用。其染纱不存素质者,用牛胶水为之,名曰清胶纱。糊浆承于筘上,推移染透,推移就干。天气晴明,顷刻而燥,阴天必藉风力之吹也。

  ○边维

  凡帛不论绫罗,皆别牵边,两傍各二十余缕。边缕必过糊,用筘推移梳干。凡绫罗必三十丈、五立十丈一穿,以省穿接繁苦。每匹应截画墨于边丝之上,即知其丈尺之足。边丝不登的杠,别绕机梁之上。

  ○经数

  凡织帛,罗纱筘以八百齿为率。绫绢筘以一千二百齿为率。每筘齿中度经过糊者,四缕合为二缕,罗纱经计三千二百缕,绫绸经计五千六千缕。古书八十缕为一升,今绫绢厚者,古所谓六十升布也。凡织花文必用嘉、湖出口、出水皆干丝为经,则任从提挈,不忧断接。他省者即勉强提花,潦草而已。

  ○花机式 (具全图)

  凡花机通身度长一丈六尺,隆起花楼,中托衢盘,下垂衢脚。(水磨竹棍为之,计一千八百根。)对花楼下掘坑二尺许,以藏衢脚。(地气湿者,架棚二尺代之。)提花小厮坐立花楼架木上。机末以的杠卷丝,中间叠助木两枝,直穿二木,约四尺长,其尖插于筘两头。

  叠助,织纱罗者,视织绫绢者减轻十余斤方妙。其素罗不起花纹,与软纱绫绢踏成浪梅小花者,视素罗只加桄二扇。一人踏织自成,不用提花之人,闲住花楼,亦不设衢盘与衢脚也。其机式两接,前一接平安,自花楼向身一接斜倚低下尺许,则叠助力雄。若织包头细软,则另为均平不斜之机。坐处斗二脚,以其丝微细,防遏叠助之力也。

  ○腰机式 (具图)

  凡织杭西、罗地等绢,轻素等绸,银条、巾帽等纱,不必用花机,只用小机。织匠以熟皮一方置坐下,其力全在腰尻之上,故名腰机。普天织葛、苎、棉布者,用此机法,布帛更整齐坚泽,惜今传之犹未广也。

  ○结花本

  凡工匠结花本者,心计最精巧。画师先画何等花色于纸上,结本者以丝线随画量度,算计分寸杪忽而结成之。张悬花楼之上,即织者不知成何花色,穿综带经,随甚尺寸度数提起衢脚,梭过之后居然花现。盖绫绢以浮轻而见花,纱罗以纠纬而见花。绫绢一梭一提,纱罗来梭提,往梭不提。天孙机杼,人巧备矣。

  ○穿经

  凡丝穿综度经,必用四人列坐。过筘之人,手执筘耙先插以待丝至。丝过筘则两指执定,足五七十筘,则绦结之。不乱之妙,消息全在交竹。即接断,就丝一扯即长数寸。打结之后,依还原度,此丝本质自具之妙也。

  ○分名

  凡罗,中空小路以透风凉,其消息全在软综之中。衮头两扇打综,一软一硬。凡五梭三梭(最厚者七梭)之后,踏起软综,自然纠转诸经,空路不粘。若平过不空路而仍稀者曰纱,消息亦在两扇衮头之上。直至织花绫绸,则去此两扇,而用桄综八扇。

  凡左右手各用一梭交互织者,曰绉纱。凡单经曰罗地,双经曰绢地,五经曰绫地。凡花分实地与绫地,绫地者光,实地者暗。先染丝而后织者曰缎。(北土土屯绢,亦先染丝。)就丝绸机上织时,两梭轻,一梭重,空出稀路者,名曰秋罗,此法亦起近代。凡吴越秋罗,闽广怀素,皆利绅当暑服,屯绢则为外官、卑官逊别锦绣用也。

  ○熟练

  凡帛织就犹是生丝,煮练方熟。练用稻稿灰入水煮。以猪胰脂陈宿一晚,入汤浣之,宝色烨然。或用乌梅者,宝色略减。凡早丝为轻、晚丝为纬者,练熟之时每十两轻去三两。经纬皆美好早丝,轻化只二两。练后日干张急,以大蚌壳磨使乖钝,通身极力刮过,以成宝色。

  ○龙袍

  凡上供龙袍,我朝局在苏、杭。其花楼高一丈五尺,能手两人扳提花本,织来数寸即换龙形。各房斗合,不出一手。赭黄亦先染丝,工器原无殊异,但人工慎重与资本皆数十倍,以效忠敬之谊。其中节目微细,不可得而详考云。

  ○倭缎

  凡倭缎制起东夷,漳、泉海滨效法为之。丝质来自川蜀,商人万里贩来,以易胡椒归里。其织法亦自夷国传来。盖质已先染,而斫绵夹藏经面,织过数寸即刮成黑光。北虏互市者见而悦之。但其帛最易朽污,冠弁之上顷刻集灰,衣领之间移日损坏。今华夷皆贱之,将来为弃物,织法可不传云。

  ○布衣 (赶 弹 纺 具图)

  凡棉布御寒,贵贱同之。棉花古书名麻,种遍天下。种有木棉、草棉两者,花有白、紫二色。种者白居十九,紫居十一。凡棉春种秋花,花先绽者逐日摘取,取不一时。其花粘子于腹,登赶车而分之。去子取花,悬弓弹化。(为挟纩温衾袄者,就此止功。)弹后以木板擦成长条以登纺车,引绪纠成纱缕。然后绕{矍}牵经就织。凡纺工能者一手握三管纺于铤上。(捷则不坚。)

  凡棉布寸土皆有,而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凡布缕紧则坚,缓则脆。碾石取江北性冷质腻者,(每块佳者值十余金。)石不发烧,则缕紧不松泛。芜湖巨店首尚佳石。广南为布薮而偏取远产,必有所试矣。为衣敝浣,犹尚寒砧捣声,其义亦犹是也。

  外国朝鲜造法相同,惟西洋则未核其质,并不得其机织之妙。凡织布有云花、斜文、象眼等,皆仿花机而生义。然既曰布衣,太素足矣。织机十室必有,不必具图。

  ○著

  凡衣衾挟纩御寒,百有之中止一人用茧绵,余皆著。古袍今俗名胖袄。棉花既弹化,相衣衾格式而入装之。新装者附体轻暖,经年板紧,暖气渐无,取出弹化而重装之,其暖如故。

  ○夏服

  凡苎麻无土不生。其种植有撒子、分头两法。(池郡每岁以草粪压头,其根随土而高。广南青麻撒子种田茂甚。)色有青、黄两样。每岁有两刈者,有三刈者,绩为当暑衣裳、帷帐。

  凡苎皮剥取后,喜日燥干,见水即烂。破析时则以水浸之,然只耐二十刻,久而不析则亦烂。苎质本淡黄,漂工化成至白色。(先用稻灰、石灰水煮过,入长流水再漂,再晒,以成至白。)纺苎纱能者用脚车,一女工并敌三工,惟破析时穷日之力只担三五铢重。织苎机具与织棉者同。凡布衣缝线,革履串绳,其质必用苎纠合。

  凡葛蔓生,质长于苎数尺。破析至细者,成布贵重。又有м麻一种,成布甚粗,最粗者以充丧服。即苎布有极粗者,漆家以盛布灰,大内以充火炬。又有蕉纱,乃闽中取芭蕉皮析缉为之,轻细之甚,值贱而质枵,不可为衣也。

  ○裘

  凡取兽皮制服统名曰裘。贵至貂、狐,贱至羊、麂,值分百等。貂产辽东外徼建州地及朝鲜国。其鼠好食松子,夷人夜伺树下,屏息悄声而射取之。一貂之皮方不盈尺,积六十余貂仅成一裘。服貂裘者立风雪中,更暖于宇下。眯入目中,拭之即出,所以贵也。色有三种,一白者曰银貂,一纯黑,一黯黄。(黑而毛长者,近值一帽套已五十金。)凡狐、貂亦产燕、齐、辽、汴诸道。纯白狐腋裘价与貂相仿,黄褐狐裘值貂五分之一,御寒温体功用次于貂。凡关外狐取毛见底青黑,中国者吹开见白色以此分优劣。

  羊皮裘母贱子贵。在腹者名曰胞羔,(毛文略具。)初生者名曰乳羔,(皮上毛似耳环脚。)三月者曰跑羔,七月者曰走羔,(毛文渐直。)胞羔、乳羔为裘不膻。古者羔裘为大夫之服,今西北绅亦贵重之。其老大羊皮硝熟为裘,裘质痴重,则贱者之服耳,然此皆绵羊所为。若南方短毛革,硝其享如纸薄,止供画灯之用而已。服羊裘者,腥膻之气习久而俱化,南方不习者不堪也。然寒凉渐杀,亦无所用之。

  麂皮去毛,硝熟为袄裤御风便体,袜靴更佳。此物广南繁生外,中土则积集聚楚中,望华山为市皮之所。麂皮且御蝎患,北人制衣而外,割条以缘衾边,则蝎自远去。虎豹至文,将军用以彰身;犬豕至贱,役夫用以适足。西戎尚獭皮,以为毳衣领饰。襄黄之人穷山越国射取而远货,得重价焉。殊方异物如金丝猿,上用为帽套;扯里狲御服以为袍,皆非中华物也。兽皮衣人此其大略,方物则不可殚述。飞禽之中有取鹰腹、雁胁毳毛,杀生盈万乃得一裘,名天鹅绒者,将焉用之?

  ○褐毡

  凡绵羊有二种,一曰蓑衣羊,剪其毳为毡、为绒片,帽袜遍天下,胥此出焉。古者西域羊未入中国,作褐为贱者服,亦以其毛为之。褐有粗而无精,今日粗褐亦间出此羊之身。此种自徐、淮以北州郡无不繁生。南方唯湖郡饲畜绵羊,一岁三剪毛。(夏季稀革不生。)每羊一只,岁得绒袜料三双。生羔牝牡合数得二羔,故北方家畜绵羊百只,则岁入计百金云。

  一种{矛ぁ}{艹刁}羊(番语,)唐末始自西域传来,外毛不甚蓑长,内毳细软,取织绒褐,秦人名曰山羊,以别于绵羊。此种先自西域传入临洮,今兰州独盛,故褐之细者皆出兰州。一曰兰绒,番语谓之孤古绒,从其初号也。山羊毳绒亦分两等,一曰ㄐ绒,用梳栉ㄐ下,打线织帛,曰褐子、把子诸名色。一曰拔绒,乃毳毛精细者,以两指甲逐茎ㄎ下,打线织绒褐。此褐织成,揩面如丝帛滑腻。每人穷日之力打线只得一钱重,费半载工夫方成匹帛之料。若ㄐ绒打线,日多拔绒数倍。凡打褐绒线,冶铅为锤,坠于绪端,两手宛转搓成。

  凡织绒褐机大于布机,用综八扇,穿经度缕,下施四踏轮,踏起经隔二抛纬,故织出文成斜现。其梭长一尺二寸,机织、羊种皆彼时归夷传来,(名姓再详。)故至今织工皆其族类,中国无典也。凡绵羊剪毳,粗者为毡,细者为绒。毡皆煎烧沸汤投于其中搓洗,俟其粘合,以木板定物式,铺绒其上,运轴赶成。凡毡绒白黑为本色,其余皆染色。其氍俞、氆鲁等名称,皆华夷各方语所命。若最粗而为毯者,则驽马诸料杂错而成,非专取料于羊也。

●彰施第三

  宋子曰:霄汉之间云霞异色,阎浮之内花叶殊形。天垂象而圣人则之,以五彩彰施于五色,有虞氏岂无所用其心哉?飞禽众而凤则丹,走兽盈而麟则碧,夫林林青衣,望阙而拜黄朱也,其义亦犹是矣。君子曰:“甘受和,白受采。”世间丝、麻、裘、褐皆具素质,而使殊颜异色得以尚焉,谓造物不劳心者,吾不信也。

  ○诸色质料

  大红色、(其质红花饼一味,用乌梅水煎出。又用碱水澄数次,或稻稿灰代碱,功用亦同。澄得多次,色则鲜甚。染房讨便宜者,先染芦木打脚。凡红花最忌沉、麝,袍服与衣香共收,旬月之间其色即毁。凡红花染帛之后,若欲退转,但浸湿所染帛,以碱水、稻灰水滴上数十点,其红一毫收转,仍还原质。所收之水藏于绿豆粉内,放出染红,半滴不耗。染家以为秘诀,不以告人。)莲红、桃红色、银红、水红色、(以上质亦红花饼一味,浅深分两加减而成。是四色皆非黄茧丝所可为,必用白丝方现。)木红色、(用苏木煎水,入明矾、子。)紫色、(苏木为地,青矾尚之。)赭黄色、(制未详。)鹅黄色、(黄蘖煎水染,靛水盖上。)金黄色、(芦木煎水染,复用麻稿灰淋,碱水漂。)茶褐色、(莲子壳煎水染,复用青矾水盖。)大红官绿色、(槐花煎水染,蓝淀盖,浅深皆用明矾。)豆绿色、(黄蘖水染,靛水盖。今用小叶苋蓝煎水盖者,名草豆绿,色甚鲜。)油绿色、(槐花薄染,青矾盖。)天青色、(入靛缸浅染,苏木水盖。)蒲萄青色、(入靛缸深染,苏木水深盖。)蛋青色、(黄蘖水染,然后入靛缸。)翠蓝、天蓝(二色俱靛水分深浅。)玄色、(靛水染深青,芦木、杨梅皮等分煎水盖。又一法,将蓝芽叶水浸,然后下青矾、子同浸,令布帛易朽。)月白草色二色、(俱靛水微染,今法用苋蓝煎水,半生半熟染。)象牙色、(芦木煎水薄染,或用黄土。)藕褐色。(苏木水薄染,入莲子壳,青矾水薄盖。)

  附:染包头青色。(此黑不出蓝靛,用栗壳或莲子壳煎煮一日,漉起,然后入铁砂、皂矾锅内,再煮一宵即成深黑色。)

  附:染毛青布色法。(布青初尚芜湖千百年矣。以其浆碾成青光,边方外国皆贵重之。人情久则生厌。毛青乃出近代,其法取松江美布染成深青,不复浆碾,吹干,用胶水参豆浆水一过。先蓄好靛,名曰标缸。入内薄染即起,红焰之色隐然。此布一时重用。

  ○蓝淀

  凡蓝五种,皆可为淀。茶蓝即菘蓝,插根活;蓼蓝、马蓝、吴蓝等皆撒子生。近又出蓼蓝小叶者,俗名苋蓝,种更佳。

  凡种茶蓝法冬月割获,将叶片片削下,入窖造淀。其身斩去上下,近根留数寸。薰干,埋藏土内。春月烧净山土使极肥松,然后用锥锄,(其锄勾末向身长八寸许。)刺土打斜眼,插入于内,自然活根生叶。其余蓝皆收子撒种畦圃中。暮春生苗,六月采实,七月刈身造淀。

  凡造淀,叶者茎多者入窖,少者入桶与缸。水浸七日,其汁自来。每水浆一石下石灰五升,搅冲数十下,淀信即结。水性定时,淀沉于底。近来出产,闽人种山皆茶蓝,其数倍于诸蓝。山中结箬篓,输入舟航。其掠出浮沫晒干者曰靛花。凡靛入缸必用稻灰水先和,每日手执竹棍搅动,不可计数,其最佳者曰标缸。

  ○红花

  红花场圃撒子种,二月初下种,若太早种者,苗高尺许即生虫如黑蚁,食根立毙。凡种地肥者,苗高二三尺。每路打橛,缚绳横阑,以备狂风拗折。若瘦地尺五以下者,不必为之。

  红花入夏即放绽,花下作求汇多,刺花出求上。采花者必侵晨带露摘取。若日高露旰,其花即已结闭成实,不可采矣。其朝阴雨无露,放花较少,旰摘无妨,以无日色故也,红花逐日放绽,经月乃尽。入药用者不必制饼。若入染家用者,必以法成饼然后用,则黄汁净尽,而真红乃现也。其子煎压出油,或以银箔贴扇面,用此油一刷,火上照干,立成金色。

  ○造红花饼法

  带露摘红花,捣熟以水淘,布袋绞去黄汁。又捣以酸粟或米泔清。又淘,又绞袋去汁,以青蒿覆一宿,捏成薄饼,阴干收贮。染家得法,我朱孔扬,所谓猩红也,(染纸吉礼用,亦必紫矿,不然全无色。)

  ○附:燕脂

  燕脂古造法以紫矿染绵者为上,红花汁及山榴花汁者次之。近济宁路但取染残红花滓为之,值甚贱。其滓干者名曰紫粉,丹青家或收用,染家则糟粕弃也。

  ○槐花

  凡槐树十余年后方生花实。花初试未开者曰槐蕊,绿衣所需,犹红花之成红也。取者张度{与}稠其下而承之。以水煮一沸,漉干捏成饼,入染家用。既放之。花色渐入黄,收用者以石灰少许晒拌而藏之。

●粹精第四

  宋子曰:天生五谷以育民,美在其中,有黄裳之意焉。稻以糠为甲,麦以<麦夫>为衣,粟、粱、黍、稷毛羽隐然。播精而择粹,其道宁终秘也。饮食而知味者,食不厌精。杵臼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为此者岂非人貌而天者哉?

  ○攻稻(击禾 轧禾 风车 水碓 石碾 臼 碓 筛 皆具图)

  凡稻刈获之后,离稿取粒。束稿于手而击取者半,聚稿于场而曳牛滚石以取者半。凡束手而击者,受击之物或用木桶,或用石板。收获之时雨多霁少,田稻交湿,不可登场者,以木桶就田击取。晴霁稻干,则用石板甚便也。

  凡服牛曳石滚压场中,视人手击取者力省三倍。但作种之谷,恐磨去壳尖,减削生机。故南方多种之家,场禾多藉牛力,而来年作种者则宁向石板击取也。

  凡稻最佳者九穰一秕,倘风雨不时,耘耔失节,则六穰四秕者容有之。凡去秕,南方尽用风车扇去;北方稻少,用扬法,即以扬麦、黍者扬稻,盖不若风车之便也。

  凡稻去壳用砻,去膜用舂、用碾。然水碓主舂,则兼并砻功。燥干之谷入碾亦省砻也。凡砻有二种:一用木为之,截木尺许,(质多用松。)斫合成大磨形,两扇皆凿纵斜齿,下合植┺穿贯上合,空中受谷。木砻攻米二千余石,其身乃尽。凡木砻,谷不甚燥者入砻亦不碎,故入贡军国漕储千万,皆出此中也。

  一土砻析竹匡围成圈,实洁净黄土于内,上下两面各嵌竹齿。上合ド空受谷,其量倍于木砻。谷稍滋湿者入其中即碎断。土砻攻米二百石,其身乃朽。凡木砻必用健夫,土砻即孱妇弱子可胜其任。庶民饔飧皆出此中也。

  凡既砻,则风扇以去糠秕,倾入筛中团转。谷未剖破者浮出筛面,重复入砻。凡筛大者围五尺,小者半之。大者其中心偃隆而起,健夫利用。小者弦高二寸,其中平洼,妇子所需也。凡稻米既筛之后,入臼而舂,臼亦两种。八口以上之家堀地藏石臼其上,臼量大者容五斗,小者半之。横木穿插碓头,(碓嘴冶铁为之,用醋滓合上。)足踏其末而舂之。不及则粗,太过则粉,精粮从此出焉。晨炊无多者,断木为手杵,其臼或木或石以受舂也。既舂以后,皮膜成粉,名曰细糠,以供犬豕之豢。荒歉之岁,人亦可食也。细糠随风扇播扬分去,则膜尘净尽而粹精见矣。

  凡水碓,山国之人居河滨者之所为也。攻稻之法省人力十倍,人乐为之。引水成功,即筒车灌田同一制度也。设臼多寡不一。值流水少而地窄者,或两三臼。流水洪而地室宽者,即并列十臼无忧也。

  江南信郡水碓之法巧绝。盖水碓所愁者,埋臼之地卑则洪潦为患,高则承流不及。信郡造法即以一舟为地,橛桩维之。筑土舟中,陷臼于其上,中流微堰石梁,而碓已造成,不烦木壅坡之力也。又有一举而三用者,激水转轮头,一节转磨成面,二节运碓成米,三节引水灌于稻田,此心计无遗者之所为也。凡河滨水碓之国,有老死不见砻者,去糠去膜皆以臼相终始,惟风筛之法则无不同也。

  凡砌石为之,承藉、转轮皆用石。牛犊、马驹惟人所使,盖一牛之力日可得五人。但入其中者,必极燥之谷,稍润则碎断也。

  ○攻麦 ( 磨 罗 具图)

  凡小麦其质为面。盖精之至者,稻中再舂之米;粹之至者,麦中重罗之面也。

  小麦收获时,束稿击取如击稻法。其去秕法北土用,盖风扇流传未遍率土也。凡不在宇下,必待风至而后为之。风不至,雨不收,皆不可为也。

  凡小麦既之后,以水淘洗尘垢净尽,又复晒干,然后入磨。凡小麦有紫、黄二种,紫胜于黄。凡佳者每石得面一百二十斤,劣者损三分之一也。

  凡磨大小无定形,大者用肥健力牛曳转,其牛曳磨时用桐壳掩眸,不然则眩晕。其腹系桶以盛遗,不然则秽也。次者用驴磨,斤两稍轻。又次小磨,则止用人推挨者。

  凡力牛一日攻麦二石,驴半之。人则强者攻三斗,弱者半之。若水磨之法,其详已载《攻稻》“水碓”中,制度相同,其便利又三倍于牛犊也。

  凡牛、马与水磨,皆悬袋磨上,上宽下窄。贮麦数斗于中,溜入磨眼。人力所挨则不必也。

  凡磨石有两种,面品由石而分。江南少粹白上面者,以石怀沙滓,相磨发烧,则其<麦夫>并破,故黑参和面中,无从罗去也。江北石性冷腻,而产于池郡之九华山者美更甚。以此石制磨,石不发烧,其<麦夫>压至扁秕之极不破,则黑疵一毫不入,而面成至白也。凡江南磨二十日即断齿,江北者经半载方断。南磨破<麦夫>得面百斤,北磨只得八十斤,故上面之值增十之二,然面<角力>、小粉皆从彼磨出,则衡数已足,得值更多焉。

  凡麦经磨之后,几番入罗,勤者不厌重复。罗匡之底用丝织罗地绢为之。湖丝所织者,罗面千石不损,若他方黄丝所为,经百石而已朽也。凡面既成后,寒天可经三月,春夏不出二十日则郁坏。为食适口,贵及时也。

  凡大麦则就舂去膜,炊饭而食,为粉者十无一焉。荞麦则微加舂杵去衣,然后或舂或磨以成粉而后食之。盖此类之视小麦,精粗贵贱大径庭也。

  ○攻黍稷粟粱麻菽 (小碾 枷 具图)

  凡攻治小米,扬得其实,舂得其精,磨得其粹。风扬、车扇而外,簸法生焉。其法篾织为圆盘,铺米其中,挤匀扬播。轻者居前,簸弃地下;重者在后,嘉实存焉。凡小米舂、磨、扬、播制器,已详《稻》、《麦》之中。唯小碾一制在《稻》、《麦》之外。北方攻小米者,家置石墩,中高边下,边沿不开槽。铺米墩上,妇子两人相向,接手而碾之。其碾石图长如牛赶石,而两头插木柄。米堕边时随手以小扫上。家有此具,杵臼竟悬也。

  凡胡麻刈获,于烈日中晒干,束为小把,两手执把相击。麻粒绽落,承藉以簟席也。凡麻筛与米筛小者同形,而目密五倍。麻从目中落,叶残角屑皆浮筛上而弃之。

  凡豆菽刈获,少者用枷,多而省力者仍铺场,烈日晒干,牛曳石赶而压落之。凡打豆枷,竹木竿为柄,其端锥圆眼,拴木一条长三尺许,铺豆于场,执柄而击之。

  凡豆击之后,用风扇扬去荚叶,筛以继之,嘉实洒然入禀矣。是故舂磨不及麻,碾不及菽也。

●作咸第五

  宋子曰:天有五气,是生五味。润下作咸,王访箕子而首闻其义焉。口之于味也,辛酸甘苦经年绝一无恙。独食盐禁戒旬日,则缚鸡胜匹倦怠恹然。岂非“天一生水”,而此味为生人生气之源哉?四海之中,五服而外,为蔬为谷,皆有寂灭之乡,而斥卤则巧生以待。孰知其所已然。

  ○盐产

  凡盐产最不一,海、池、井、土、崖、砂石,略分六种,而东夷树叶,西戎光明不与焉。赤县之内,海卤居十之八,而其二为井、池、土碱。或假人力,或由天造。总之,一经舟车穷窘,则造物应付出焉。

  ○海水盐

  凡海水自具咸质,海滨地高者名潮墩,下者名草荡,地皆产盐。同一海卤传神,而取法则异。一法高堰地,潮波不没者,地可种盐。种户各有区画经界,不相侵越。度诘朝无雨,则今日广布稻麦稿灰及芦茅灰寸许于地上,压使平匀。明晨露气冲腾,则其下盐茅勃发,日中晴霁,灰、盐一并扫起淋煎。一法潮波浅被地,不用灰压。候潮一过,明日天晴,半日晒出盐霜,疾趋扫起煎炼。一法逼海潮深地,先掘深坑,横架竹木,上铺席苇,又铺沙于苇席上。俟潮灭顶冲过,卤气由沙渗下坑中,撤去沙、苇,以灯烛之,卤气冲灯即灭,取卤水煎炼。总之功在晴霁,若淫雨连旬,则谓之盐荒。又淮场地面有日晒自然生霜如马牙者,谓之大晒盐。不由煎炼,扫起即食。海水顺风飘来断草,勾取煎炼名蓬盐。

  凡淋煎法,掘坑二个,一浅一深。浅者尺许,以竹木架芦席于上,将扫来盐料(不论有灰无灰,淋法皆同)铺于席上。四围隆起作一堤当形,中以海水灌淋,渗下浅坑中。深者深七八尺,受浅坑所淋之汁,然后入锅煎炼。

  凡煎盐锅古谓之牢盆,亦有两种制度。其盆周阔数丈,径亦丈许。用铁者以铁打成叶片,铁钉栓合,其底平如盂,其四周高尺二寸,其合缝处一以卤汁结塞,永无隙漏。其下列灶燃薪,多者十二三眼,少者七八眼,共煎此盘。南海有编竹为者,将竹编成阔丈深尺,糊以蜃灰,附于釜背。火燃釜底,滚沸延及成盐。亦名盐盆,然不若铁叶镶成之便也。凡煎卤未即凝结,将皂角椎碎,和粟米糠二味,卤沸之时投入其中搅和,盐即顷刻结成。盖皂角结盐犹石膏之结腐也。

  凡盐淮扬场者,质重而黑。其他质轻而白。以量较之。淮场者一升重十两,则广、浙、长芦者只重六七两。凡蓬草盐不可常期,或数年一至,或一月数至。凡盐见水即化,见风即卤,见火愈坚。凡收藏不必用仓廪,盐性畏风不畏湿,地下叠稿三寸,任从卑湿无伤。周遭以土砖泥隙,上盖茅草尺许,百年如故也。

  ○池盐

  凡池盐,宇内有二,一出宁夏,供食边镇;一出山西解池,供晋、豫诸郡县。解池界安邑、猗氏、临晋之间,其池外有城堞,周遭禁御。池水深聚处,其色绿沉。土人种盐者池傍耕地为畦陇,引清水入所耕畦中,忌浊水,参入即淤淀盐脉。

  凡引水种盐,春间即为之,久则水成赤色。待夏秋之交,南风大起,则一宵结成,名曰颗盐,即古志所谓大盐也。以海水煎者细碎,而此成粒颗,故得大名。其盐凝结之后,扫起即成食味。种盐之人。积扫一石交官,得钱数十文而已。其海丰、深州引海水入池晒成者,凝结之时扫食不加人力,与解盐同。但成盐时日,与不藉南风则大异也。

  ○井盐

  凡滇、蜀两省远离海滨,舟车艰通,形势高上,其咸脉即韫藏地中。凡蜀中石山去河不远者,多可造井取盐。盐井周围不过数寸,其上口一小盂覆之有余,深必十丈以外乃得卤性,故造井功费甚难。

  其器冶铁锥,如碓嘴形,其尖使极刚利,向石山舂凿成孔。其身破竹缠绳,夹悬此锥。每舂深入数尺,则又以竹接其身使引而长。初入丈许,或以足踏锥梢,如舂米形。太深则用手捧持顿下。所舂石成碎粉,随以长竹接引,悬铁盏挖之而上。大抵深者半载,浅者月余,乃得一井成就。

  盖井中空阔,则卤乞游散,不克结盐故也。井及泉后,择美竹长丈者,凿净其中节,留底不去。其喉下安消息,吸水入筒,用长ㄌ系竹沉下,其中水满。井上悬桔槔、辘轳诸具,制盘驾牛。牛曳盘转,辘轳绞ㄌ,汲水而上。入于釜中煎炼,(只用中釜,不用牢盆。)顷刻结盐,色成至白。

  西川有火井,事奇甚。其井居然冷水,绝无火气,但以长竹剖开去节合缝漆布,一头插入井底,其上曲接,以口紧对釜脐,注卤水釜中。只见火意烘烘,水即滚沸。启竹而视之,绝无半点焦炎意。未见火形而用火神,此世间大奇事也,凡川、滇盐井逃课掩盖至易,不可穷诘。

  ○末盐

  凡地碱煎盐,除并州末盐外,长芦分司地土人,亦有刮削煎成者,带杂黑色,味不甚佳。

  ○崖盐

  凡西省阶、凤等州邑,海井交穷。其岩穴自生盐,色如红土,恣人刮取,不假煎炼。

●甘嗜第六

  宋子曰:气至于芳,色至于<青色>,味至于甘,人之大欲存焉。芳而烈,<青色>而艳,甘而甜,则造物有尤异之思矣。世间作甘之味什八产于草木,而飞虫竭力争衡,采取百花酿成佳味,使草木无全功。孰主张是,而颐养遍于天下哉?

  ○蔗种

  凡甘蔗有二种,产繁闽、广间,他方合并得其什一而已。似竹而大者为果蔗,截断生啖,取汁适口,不可以造糖。似荻而小者为糖蔗,口啖即棘伤唇舌,人不敢食,白霜、红砂皆从此出。凡蔗古来中国不知造糖,唐大历间,西僧邹和尚游蜀中遂宁始传其法。今蜀中种盛,亦自西域渐来也。

  凡种荻蔗,冬初霜将至将蔗斫伐,去杪与根,埋藏土内。(土忌洼聚水湿处。)雨水前五六日,天色晴明即开出,去外壳,斫断约五六寸,以两个节为率。密布地上,微以土掩之,头尾相枕,若鱼鳞然。两芽平放,不得一上一下,致芽向土难发。芽长一二寸,频以清粪水浇之,俟长六七寸,锄起分栽。

  凡栽蔗必用夹沙土,河滨洲土为第一。试验土色,掘坑尺五许,将沙土入口尝味,味苦者不可栽蔗。凡洲土近深山上流河滨者,即土味甘,亦不可种。盖山气凝寒,则他日糖味亦焦苦。去山四五十里,平阳洲土择佳而为之。(黄泥脚地毫不可为。)

  凡栽蔗治畦,行阔四尺,犁沟深四寸。蔗栽沟内,约七尺列三丛,掩土寸许,土太厚则芽发稀少也。芽发三四个或六七个时,渐渐下土,遇锄耨时加之。加土渐厚,则身长根深,庶免欹倒之患。凡锄耨不厌勤过,浇粪多少视土地肥硗。长至一二尺,则将胡麻或芸苔枯浸和水灌,灌肥欲施行内。高二三尺则用牛进行内耕之。半月一耕,用犁一次垦土断傍根,一次掩土培根,九月初培土护根,以防斫后霜雪。

  ○蔗品

  凡荻蔗造糖,有凝冰、白霜、红砂三品。糖品之分,分于蔗浆之老嫩。凡蔗性至秋渐转红黑色,冬至以后由红转褐,以成至白。五岭以南无霜国土,蓄蔗不伐以取糖霜。若韶、雄以北十月霜侵,蔗质遇霜即杀,其身不能久待以成白色,故速伐以取红糖也。凡取红糖,穷十日之力而为之。十日以前其浆尚未满足,十日以后恐霜气逼侵,前功尽弃。故种蔗十亩之家,即制车釜一付以供急用。若广南无霜,迟早惟人也。

  ○造糖 (具图)

  凡造糖车,制用横板二片,长五尺,厚五寸,阔二尺,两头凿眼安柱,上┺出少许,下┺出板二三尺,埋筑土内,使安稳不摇。上板中凿二眼,并列巨轴两根,(木用至坚重者。)轴木大七尺围方妙。两轴一长三尺,一长四尺五寸,其长者出┺安犁担。担用屈木,长一丈五尺,以便驾牛团转走。轴上凿齿分配雌雄,其合缝处须直而圆,圆而缝合。夹蔗于中,一轧而过,与棉花赶车同义。蔗过浆流,再拾其滓,向轴上鸭嘴扌及入,再轧,又三轧之,其汁尽矣,其滓为薪。其下板承轴,凿眼,只深一寸五分,使轴脚不穿透,以便板上受汁也。其轴脚嵌安铁锭于中,以便捩转。

  凡汁浆流板有槽,枧汁入于缸内。每汁一石下石灰五合于中。凡取汁煎糖,并列三锅如“品”字,先将稠汁聚入一锅,然后逐加稀汁两锅之内。若火力少束薪,其糖即成顽糖,起沫不中用。

  ○造白糖

  凡闽、广南方经冬老蔗,用车同前法。榨汁入缸,看水花为火色。其花煎至细嫩,如煮羹沸,以手捻试,粘手则信来矣。此时尚黄黑色,将桶盛贮,凝成黑沙。然后以瓦溜(教陶家烧造)置缸上。共溜上宽下尖,底有一小孔,将草塞住,倾桶中黑沙于内。待黑沙结定,然后去孔中塞草,用黄泥水淋下。其中黑滓入缸内,溜内尽成白霜。最上一层厚五寸许,洁白异常,名曰洋糖,(西洋糖绝白美,故名。)下者稍黄褐。

  造冰糖者将洋糖煎化,蛋青澄去浮滓,候视火色。将新青竹破成篾片,寸斩撒入其中。经过一霄,即成天然冰块。造狮、象、人物等,质料精粗由人。凡白糖有五品,石山为上,团枝次之,瓮鉴次之,小颗又次,沙脚为下。

  ○饴饧

  凡饴饧,稻、麦、黍、粟皆可为之。《洪范》云:“稼穑作甘。”及此乃穷其理。其法用稻麦之类浸湿,生芽暴干,然后煎炼调化而成。色以白者为上,赤色者名曰胶饴,一时宫中尚之,含于口内即溶化,形如琥珀。南方造饼饵者谓饴饧为小糖,盖对蔗浆而得名也。饴饧人巧千方以供甘旨,不可枚述。惟尚方用者名“一窝丝”,或流传后代不可知也。

  ○蜂蜜

  凡酿蜜蜂普天皆有,唯蔗盛之乡则蜜蜂自然减少。蜂造之蜜出山岩土穴者十居其八,而人家招蜂造酿而割取者,十居其二也。凡蜜无定色,或青或白,或黄或褐,皆随方土花性而变。如菜花蜜、禾花蜜之类,百千其名不止也。

  凡蜂不论于家于野,皆有蜂王。王之所居造一台如桃大,王之子世为王。王生而不采花,每日群蜂轮值,分班采花供王。王每日出游两度,(春夏造蜜时。)游则八蜂轮值以待。蜂王自至孔隙口,四蜂以头顶腹,四蜂傍翼飞翔而去,游数刻而返,翼顶如前。

  畜家蜂者或悬桶檐端,或置箱牖下,皆锥圆孔眼数十,俟其进入。凡家人杀一蜂二蜂皆无恙,杀至三蜂则群起螫人,谓之蜂反。凡蝙蝠最喜食蜂,投隙入中,吞噬无限。杀一蝙蝠悬于蜂前,则不敢食,俗谓之枭令。凡家蓄蜂,东邻分而之西舍,必分王之子去而为君,去时如铺扇拥卫。乡人有撒洒糟香而招之者。

  凡蜂酿蜜,造成蜜脾,其形鬣鬣然。咀嚼花心汁吐积而成。润以人小遗,则甘芳并至,所谓臭腐神奇也。凡割脾取蜜,蜂子多死其中。其底则为黄蜡。凡深山崖石上有经数载未割者,其蜜已经时自熟,土人以长竿刺取,蜜即流下。或未经年而攀缘可取者,割炼与家蜜同也。土穴所酿多出北方,南方卑湿,有崖蜜而无穴蜜。凡蜜脾一斤炼取十二两。西北半天下,盖与蔗浆分胜云。

  ○附:造兽糖

  凡造兽糖者,每巨釜一口受糖五十斤。其下发火慢煎,火从一角烧灼,则糖头滚旋而起。若釜心发火,则尽尽沸溢于地。每釜用鸡子三个,去黄取清,入冷水五升化解。逐匙滴下用火糖头之上,则浮沤黑滓尽起水面,以笊篱捞去,其糖清白之甚。然后打入铜铫,下用自风慢火温之,看定火色然后入模。凡狮象糖模,两合如瓦为之,杓写糖入,随手覆转倾下。模冷糖烧,自有糖一膜靠模凝结,名曰享糖,华筵用之。

●陶埏第七

  宋子曰:水火既济而土合。万室之国,日勤千有而不足,民用亦繁矣哉。上栋下室以避风雨,而瓴建焉。王公设险以守其国,而城垣雉堞,寇来不可上矣。泥瓮坚而醴酒欲清,瓦登洁而醯醢以荐。商周之际俎豆以木为之,毋亦质重之思耶。后世方土效灵,人工表异,陶成雅器,有素肌玉骨之象焉。掩映几筵,文明可掬,岂终固哉?

  ○瓦

  凡埏泥造瓦,掘地二尺余,择取无沙粘土而为之。百里之内必产合用土色,供人居室之用。凡民居瓦形皆四合分片,先以圆桶为模骨,外画四条界。调践熟泥,叠成高长方条。然后用铁线弦弓,线上空三分,以尺限定,向泥{一个}平戛一片,似揭纸而起,周包圆桶之上。待其稍干,脱模而出,自然裂为四片。凡瓦大小古无定式,大者纵横八九寸,小者缩十之三。室宇合沟中,则必需其最大者,名曰沟瓦,能承受淫雨不溢漏也。

  凡坯既成,干燥之后,则堆积窑中燃薪举火,或一昼夜或二昼夜,视窑中多少为熄火久暂。浇水转氵幼(音右)与造砖同法。其垂于檐端者有滴水,不于脊沿者有云瓦,瓦掩覆脊者有抱同,镇脊两头者有鸟兽诸形象,皆人工逐一做成,载于窑内受水火而成器则一也。

  若皇家宫殿所用,大异于是。其制为琉璃瓦者,或为板片,或为宛筒。以圆竹与斫木为模逐片成造,其土必取于太平府(舟运三千里方达京师,参沙之伪,雇役掳舡之扰,害不可极。即承天皇陵亦取于此,无人议正)造成。先装入琉璃窑内,每柴五千斤浇瓦百片。取出,成色以无名异、棕榈毛等煎汁涂染成绿,黛赭石、松香、蒲草等涂染成黄。再入别窑,减杀薪火,逼成琉璃宝色。外省亲王殿与仙佛宫观间亦为之,但色料各有配合,采取不必尽同,民居则有禁也。

  ○砖

  凡埏泥造砖,亦掘地验辨土色,或蓝或白,或红或黄,(闽、广多红泥,蓝者名善泥,江、浙居多。)皆以粘而不散、粉而不沙者为上。汲水滋土,人逐数牛错趾,踏成稠泥,然后填满木匡之中,铁线弓戛平其面,而成坯形。

  凡郡邑城雉民居垣墙所用者,有眠砖、侧砖两色。眠砖方长条,砌城郭与民人饶富家,不惜工费直垒而上。民居算计者则一眠之上施侧砖一路,填土砾其中以实之,盖省啬之义也。凡墙砖而外地者名曰方墁砖。榱桷上用以承瓦者曰皇板砖。圆鞠小桥梁与圭门与窀穸墓穴者曰刀砖,又曰鞠砖。凡刀砖削狭一偏面,相靠挤紧,上砌成圆,车马践压不能损陷。

  造方墁砖,泥入方匡中,平板盖面,两人足立其上,研转而坚固之,浇成效用。石工磨斫四沿,然后地。刀砖之直视墙砖稍溢一分,皇板砖则积十以当墙砖之一,方墁砖则一以敌墙砖之十也。

  凡砖成坯之后,装入窑中,所装百钧则火力一昼夜,二百钧则倍时而足。凡烧砖有柴薪窑,有煤炭窑。用薪者出火成青黑色,用煤者出火成白色。凡柴薪窑巅上偏侧凿三孔以出烟,火足止薪之候,泥固塞其孔,然后使水转氵幼。凡火候少一两则氵幼色不光,少三两则名嫩火砖。本色杂现,他日经霜冒雪,则立成解散,仍还土质。火候多一两则砖面有裂纹,多三两则砖形缩小拆裂,屈曲不伸,击之如碎铁然,不适于用。巧用者以之埋藏土内为墙脚,则亦有砖之用也。凡观火候,从窑门透视内壁,土受火精,形神摇荡,若金银熔化之极然,陶长辨之。

  凡转氵幼之法,窑巅作一平田样,四围稍弦起,灌水其上。砖瓦百钧用水四十石。水神透入土膜之下,与火意相感而成。水火既济,其质千秋矣。若煤炭窑视柴窑深欲倍之,其上圆鞠渐小,并不封顶。其内以煤造成尺五径阔饼,每煤一层隔砖一层,苇薪垫地发火。

  若皇居所用砖,其大者厂在临清,工部分司主之。初名色有副砖、券砖、平身砖、望板砖、斧刃砖、方砖之类,后革去半。运至京师,每漕舫搭四十块,民舟半之。又细料方砖以正殿者,则由苏州造解。其琉璃砖色料已载《瓦》款。取薪台基厂,烧由黑窑云。

  ○罂瓮

  凡陶家为缶属,其类百千。大者缸瓮,中者钵孟,小者瓶罐,款制各从方土,悉数之不能。造此者必为圆而不方之器。试土寻泥之后,仍制陶车旋盘。工夫精熟者视器大小掐泥,不甚增多少,两人扶泥旋转,一捏而就。其朝迁所用龙凤缸(窑在真定曲阳与扬州仪真)与南直花缸,则厚积其泥,以俟雕镂,作法全不相同,故其直或百倍或五十倍也。

  凡罂缶有耳嘴者皆另为合,上以氵幼水涂粘。陶器皆有底,无底者则陕以西炊甑用瓦不用木也。凡诸陶器精者中外皆过釉,粗者或釉其半体。惟沙盆齿钵之类其中不釉,存其粗涩,以受研擂之功。沙锅沙罐不釉,利于透火性以熟烹也。

  凡釉质料随地而生,江、浙、闽、广用者蕨蓝草一味。其草乃居民供灶之薪,长不过三尺,枝叶似杉木,勒而不棘人。(其名数十,各地不同。)陶家取来燃灰,布袋灌水澄滤,去其粗者,取其绝细。每灰二碗参以红土泥水一碗,搅令极匀,蘸涂坯上,烧出自成光色。北方未详用何物。苏州黄罐釉亦别有料。惟上用龙凤器则仍用松香与无名异也。

  凡瓶窑烧小器,缸窑烧大器。山西、浙江省分缸窑、瓶窑,余省则合一处为之。凡造敞口缸,旋成两截,接合处以木椎内外打紧,匝口、坛瓮亦两截,接合不便用椎,预于别窑烧成瓦圈如金刚圈形,托印其内,外以木椎打紧,土性自合。

  凡缸、瓶窑不于平地,必于斜阜山冈之上,延长者或二三十丈,短者亦十余丈,连接为数十窑,皆一窑高一级。盖依傍山势,所以驱流水湿滋之患,而火气又循级透上。其数十方成窑者,其中苦无重值物,合并众力众资而为之也。其窑鞠成之后,上铺覆以绝细土,厚三寸许。窑隔五尺许则透烟窗,窑门两边相向而开。装物以至小器,装载头一低窑,绝大缸瓮装在最末尾高窑。发火先从头一低窑起,两人对面交看火色。大抵陶器一百三十费薪百斤。火候足时,掩闭其门,然后次发第二火。以次结竟至尾云。

  ○白瓷 (附:青瓷)

  凡白土曰垩土,为陶家精美器用。中国出惟五六处,北则真定定州、平凉华亭、太原平定、开封禹州,南则泉郡德化、(土出永定,窑在德化。)徽郡婺源、祁门。(他处白土陶范不粘,或以扫壁为墁。)德化窑惟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适实用;真、开等郡瓷窑所出,色或黄滞无宝光,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产。浙省处州丽水、龙泉两邑,烧造过釉杯碗,青黑如漆,名曰处窑,宋、元时龙泉琉山下,有章氏造窑出款贵重,古董行所谓哥窑器者即此。

  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此镇从古及今为烧器地,然不产白土。土出婺源、祁门两山:一名高梁山,出粳米土,其性坚硬;一名开化山,出糯米土,其性粢软。两土和合,瓷器方成。其土作成方块,小舟运至镇。造器者将两土等分入臼舂一日,然后入缸水澄,其上浮者为细料,倾跌过一缸,其下沉底者为粗料。细料缸中再取上浮者,倾过为最细料,沉底者为中料。既澄之后,以砖砌方长塘,逼靠火窑以借火力。倾所澄之泥于中,吸干然后重用清水调和造坯。

  凡造瓷坯有两种,一曰印器,如方圆不等瓶瓮炉合之类,御器则有瓷屏风、烛台之类。先以黄泥塑成模印,或两破或两截,亦或囫囵。然后埏白泥印成,以釉水涂合其缝,浇出时自圆成无隙。一曰圆器,凡大小亿万杯盘之类乃生人日用必需,造者居十九,而印器则十一。造此器坯先制陶车。车竖直木一根,埋三尺入土内使之安稳,上高二尺许,上下列圆盘,盘沿以短竹棍拨运旋转,盘顶正中用檀木刻成盔头冒其上。

  凡造杯盘无有定形模式,以两手棒泥盔冒之上,旋盘使转,拇指剪去甲,按定泥底,就大指薄旋而上,即成一杯碗之形。(初学者任从作废,破坯取泥再造。)功多业熟,即千万如出一范。凡盔冒上造小杯者不必加泥,造中盘、大碗则增泥大其冒,使干燥而后受功。凡手指旋成坯后,覆转用盔冒一印,微晒留滋润,又一印,晒成极白干,入水一汶,漉上盔冒,过利刀二次,(过刀时手脉微振,烧出即成雀口。)然后补整碎缺,就车上旋转打圈。圈后或画或书字,画后喷水数口,然后过釉。

  凡为碎器与千钟粟与褐色杯等,不用青料。欲为碎器,利刀过后,日晒极热。入清水一蘸而起,烧出自成裂纹。千钟粟则釉浆捷点,褐色则老茶叶煎水一抹也。(古碎器日本国极珍重,真者不惜千金。古香炉碎器不知何代造,底有铁钉,其钉掩光色不锈。)

  凡饶镇白瓷釉用小港嘴泥浆和桃竹叶灰调成,似清泔汁,(泉郡瓷仙用松毛水调泥浆,处郡青瓷釉未详所出。)盛于缸内。凡诸器过釉,先荡其内,外边用指一蘸涂弦,自然流遍。凡画碗青料总一味无名异。(漆匠煎油,亦用以收火色。)此物不生深土,浮生地面,深者掘下三尺即止,各省直皆有之。亦辨认上料、中料、下料,用时先将炭火丛红煅过。上者出火成翠毛色,中者微青,下者近土褐。上者每斤煅出只得七两,中下者以次缩减。如上品细料器及御器龙凤等,皆以上料画成,故其价每石值银二十四两,中者半之,下者则十之三而已。

  凡饶镇所用,以衢、信两郡山中者为上料,名曰浙料,上高诸邑者为中,丰城诸处者为下也。凡使料煅过之后,以乳钵极研,(其钵底留粗,不转釉。)然后调画水。调研时色如皂,入火则成青碧色。凡将碎器为紫霞色杯者,用胭脂打湿,将铁线纽一兜络,盛碎器其中,炭火炙热,然后以湿胭脂一抹即成。凡宣红器乃烧成之后出火,另施工巧微炙而成者,非世上殊砂能留红质于火内也。(宣红元末已失传。正德中历试复造出。)

  凡瓷器经画过釉之后,装入匣钵。(装时手拿微重,后日烧出即成坳口,不复周正。)钵以粗泥造,其中一泥饼托一器,底空处以沙实之。大器一匣装一个,小器十余共一匣钵。钵佳者装烧十余度,劣者一二次即坏。凡匣钵装器入窑,然后举火。其窑上空十二圆眼,名曰天窗。火以十二时辰为足。先发门火十个时,火力从下攻上,然后天窗掷柴烧两时,火力从上透下。器在火中其软如棉絮,以铁叉取一以验火候之足。辨认真足,然后绝薪止火。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

  ○附:窑变 回青

  正德中,内使监造御器。时宣红失传不成,身家俱丧。一人跃入自焚。托梦他人造出,竞传窑变,好异者遂妄传烧出鹿、象诸异物也。又回青乃西域大青,美者亦名佛头青。上料无名异出火似之,非大青能入洪炉存本色也。

●冶铸第八

  宋子曰:首山之采,肇自轩辕,源流远矣哉。九牧贡金,用襄禹鼎,从此火金功用日异而月新矣。夫金之生也,以土为母,及其成形而效用于世也,母模子肖,亦犹是焉。精粗巨细之间,但见钝者司舂,利者司垦,薄其身以媒合水火而百姓繁,虚其腹以振荡空灵而八音起。愿者肖仙梵之身,而尘凡有至象。巧者夺上清之魄,而海宇遍流泉,即屈指唱筹,岂能悉数!要之,人力不至于此。

  ○鼎

  凡铸鼎,唐虞以前不可考。唯禹铸九鼎,则因九州贡赋壤则已成,入贡方物岁例已定,疏浚河道已通,禹贡业已成书。恐后世人君增赋重敛,后代侯国冒贡奇淫,后日治水之人不由其道,故铸之于鼎。不如书籍之易去,使有所遵守,不可移易,此九鼎所为铸也。年代久远,末学寡闻,如珠、暨鱼、狐狸、织皮之类皆其刻画于鼎上者,或漫灭改形未可知,陋者遂以为怪物。故《春秋传》有使知神奸、不逢魑魅之说也。此鼎入秦始亡。而春秋时郜大鼎、莒二方鼎,皆其列国自造,即有刻画必失禹贡初旨。此但存名为古物,后世图籍繁多,百倍上古,亦不复铸鼎,特并志之。

  ○钟

  凡钟为金乐之首,其声一宣,大者闻十里,小者亦及里之余。故君视朝、官出署必用以集众,而乡饮酒礼必用以和歌,梵宫仙殿必用以明摄谒者之城,幽起鬼神之敬。

  凡铸钟高者铜质,下者铁质。今北极朝钟则纯用响铜,每口共费铜四万七千斤、锡四千斤、金五十两、银一百二十两于内。成器亦重二万斤,身高一丈一尺五寸,双龙蒲牢高二尺七寸,口径八尺,则今朝钟之制也。

  凡造万钧钟与铸鼎法同,掘坑深丈几尺,燥筑其中如房舍,埏泥作模骨,用石灰、三和土筑,不使有丝毫隙拆。干燥之后以牛油、黄蜡附其上数寸。油蜡分两:油居什八,蜡居什二,其上高蔽抵晴雨。(夏月不可为,油不冻结。)油蜡墁定,然后雕镂书文、物象,丝发成就。然后舂筛绝细土与炭末为泥,涂墁以渐而加厚至数寸,使其内外透体干坚,外施火力炙化其中油蜡,从口上孔隙熔流净尽,则其中空处即钟鼎托体之区也。

  凡油蜡一斤虚位,填铜十斤。塑油时尽油十斤,则备铜百斤以俟之。中既空净,则议熔铜。凡火铜至万钧,非手足所能驱使。四面筑炉,四面泥作槽道,其道上口承接炉中,下口斜低以就钟鼎入铜孔,槽傍一齐红炭织围。洪炉熔化时,决开槽梗,(先泥土为梗塞住。)一齐如水横流,从槽道中枧注而下,钟鼎成矣。凡万钧铁钟与炉、釜,其法皆同,而塑法则由人省啬也。若千斤以内者则不须如此劳费,但多捏十数锅炉。炉形如箕,铁条作骨,附泥做就。其下先以铁片圈筒直透作两孔,以受杠穿。其炉垫于土墩之上,各炉一齐鼓鞲熔化。化后以两杠穿炉下,轻者两人,重者数人抬起,倾注模底孔中。甲炉既倾,乙炉疾继之,丙炉又疾继之,其中自然粘合。若相承迂缓,则先入之质欲冻,后者不粘,衅所由生也。

  凡铁钟模不重费油蜡者,先埏土作外模,剖破两边形或为两截,以子口串合,翻刻书文于其上。内模缩小分寸,空其中体,精美而就。外模刻文后以牛油滑之,使他日器无粘,然后盖上,泥合其缝而受铸焉。巨磬、云板,法皆仿此。

  ○釜

  凡釜储水受火,日用司命系焉。铸用生铁或废铸铁器为质。大小无定式,常用者径口二尺为率,厚约二分。小者径口半之,厚薄不减。其模内外为两层,先塑其内,俟久日干燥,合釜形分寸于上,然后塑外层盖模。此塑匠最精,差之毫厘则无用。

  模既成就干燥,然后泥捏冶炉,其中如釜,受生铁于中,其炉背透管通风,炉面捏嘴出铁。一炉所化约十釜、二十釜之料。铁化如水,以泥固纯铁柄杓从嘴受注。一杓约一釜之料,倾注模底孔内,不俟冷定即揭开盖模,看视罅绽未周之处。此时釜身尚通红未黑,有不到处即浇少许于上补完,打湿草片按平,若无痕迹。

  凡生铁初铸釜,补绽者甚多,唯废破釜铁熔铸,则无复隙漏。(朝鲜国俗破釜必弃之山中,不以还炉。)凡釜既成后,试法以轻杖敲之,响声如木者佳,声有差响则铁质未熟之故,他日易为损坏。海内丛林大处,铸有千僧锅者,煮糜受米二石,此真痴物也。

  ○像

  凡铸仙佛铜像,塑法与朝钟同。但钟鼎不可接,而像则数接为之,故写时为力甚易,但接模之法分寸最精云。

  ○炮

  凡铸炮,西洋、红夷、佛郎机等用熟铜造,信炮、短提铳等用生熟铜兼半造,襄阳、盏口、大将军、二将军等用铁造。

  ○镜

  凡铸镜,模用灰沙,铜用锡和。(不用倭铅。)《考工记》亦云:“金锡相半,渭之鉴、燧之剂。”开面成光,则水银附体而成,非铜有光明如许也。唐开元宫中镜尽以白银与铜等分铸成,每口值银数两者以此故。朱砂斑点乃金银精华发现。(古炉有入金于内者。)我朝宣炉亦缘某库偶灾,金银杂铜锡化作一团,命以铸炉。(真者错现金色。)唐镜、宣炉皆朝廷盛世物云。

  ○钱

  凡铸铜为钱以利民用,一面刊国号通宝四字,工部分司主之。凡钱通利者,以十文抵银一分值。其大钱当五、当十,其弊便于私铸,反以害民,故中外行而辄不行也。

  凡铸钱每十斤,红铜居六七,倭铅(京中名水锡)居三四,此等分大略。倭铅每见烈火必耗四分之一。我朝行用钱高色者,唯北京宝源局黄钱与广东高州炉青钱,(高州钱行盛漳泉路。)其价一文敌南直江、浙等二文。黄钱又分二等,四火铜所铸曰金背钱,二火铜所铸曰火漆钱。

  凡铸钱熔铜之罐,以绝细土末(打碎干土砖妙)和炭末为之。(京炉用牛蹄甲,未详何作用,)罐料十两,土居七而炭居三,以炭灰性暖,佐土使易化物也。罐长八寸,口径二寸五分。一罐约载铜、铅十斤,铜先入化,然后投铅,洪沪扇合,倾入模内。

  凡铸钱模以木四条为空匡。(木长一尺一寸,阔一寸二分。)土炭末筛令极细,填实匡中,微洒杉木炭灰或柳木炭灰于其面上,或熏模则用松香与清油,然后以母百文(用锡雕成)或字或背布置其上。又用一匡如前法填实合盖之。既合之后,已成面、背两匡,随手覆转,则母钱尽落后匡之上。又用一匡填实,合上后匡,如是转覆,只合十余匡,然后以绳捆定。其木匡上弦原留入铜眼孔,铸工用鹰嘴钳,洪炉提出熔罐,一人以别钳扶抬罐底相助,逐一倾入孔中。冷定解绳开匡,则磊落百丈,如花果附枝。模中原印空梗,走铜如树枝样,挟出逐一摘断,以待磨钅差成钱。凡钱先错边沿,以竹木条直贯数百文受钅差,后钅差平面则逐一为之。

  凡钱高低以铅多寡分,其厚重与薄削,则昭然易见。铅贱铜贵,私铸者至对半为之,以之掷阶石上,声如木石者,此低钱也。若高钱铜九铅一,则掷地作金声矣。凡将成器废铜铸钱者,每火十耗其一。盖铅质先走,其铜色渐高,胜于新铜初化者。若琉球诸国银钱,其模即凿锲铁钳头上,银化之时入锅夹取,淬于冷水之中,即落一钱其内。图并具后。

  ○附:铁钱

  铁质贱甚,从古无铸钱。起于唐藩镇魏博诸地,铜货不通,始冶为之,盖斯须之计也。皇家盛时则冶银为豆,杂伯衰时则铸铁为钱。并志博物者感慨。

●舟车第九

  宋子曰:人群分而物异产,来往懋迁以成宇宙。若各居而老死,何藉有群类哉?人有贵而必出,行畏周行;物有贱而必须,坐穷负贩。四海之内,南资舟而北资车。梯航万国,能使帝京元气充然。何其始造舟车者不食尸祝之报也。浮海长年,视万顷波如平地,此与列子所谓御泠风者无异。传所称奚仲之流,倘所谓神人者非耶!

  ○舟

  凡舟古名百千,今名亦百千,或以形名,(如海鳅、江鳊、山梭之类。)或以量名,(载物之数。)或以质名,(各色木料。)不可殚述。游海滨者得见洋船,居江湄者得见漕舫。若局趣山国之中,老死平原之地,所见者一叶扁舟、截流乱筏而已。粗载数舟制度,其余可例推云。

  ○漕舫

  凡京师为军民集区,万国水运以供储,漕舫所由兴也。元朝混一,以燕京为大都。南方运道由苏州刘家港、海门黄连沙开洋,直抵天津,制度用遮洋船。永乐间因之。以风涛多险,后改漕运。

  平江伯陈某始造平底浅船,则今粮船之制也。凡船制底为地,枋为宫墙,阴阳竹为覆瓦。伏狮前为阀阅,后为寝堂。桅为弓弩,弦、篷为翼,橹为车马,{}纤为履鞋,纟聿索为鹰雕筋骨,招为先锋,舵为指挥主帅,锚为扎车营寨。

  粮船初制,底长五丈二尺,其板厚二寸,采巨木楠为上,栗次之。头长九尺五寸,梢长九尺五寸。底阔九尺五寸,底头阔六尺,底梢阔五尺,头伏狮阔八尺,梢伏狮阔七尺,梁头一十四座。龙口梁阔一丈,深四尺,使风梁阔一丈四尺,深三尺八寸。后断水梁阔九尺,深四尺五寸。两廒共阔七尺六寸。此其初制,载米可近二千石。(交兑每只止足五百石。)

  后运军造者私增身长二丈,首尾阔二尺余,其量可受三千石。而运河闸口原阔一丈二尺,差可度过。凡今官坐船,其制尽同,第窗户之间宽其出径,加以精工彩饰而已。

  凡造船先从底起,底面傍靠樯,上承栈,下亲地面。隔位列置者曰梁。两傍峻立者曰樯。盖樯巨木曰正枋,枋上曰弦。梁前竖桅位曰锚坛,坛底横木夹桅本者曰地龙,前后维曰伏狮,其下曰拿狮,伏狮下封头木曰连三枋。船头面中缺一方曰水井。(其下藏缆索等物。)头面眉际树两木以系缆者曰将车柱。船尾下斜上者曰草鞋底,后封头下曰短枋,枋下曰挽脚梁,船梢掌舵所居其上者野鸡篷。(使风时,一人坐篷巅,收守篷索。)

  凡舟身将十丈者,立桅必两,树中桅之位,折中过前二位,头桅又前丈余。粮船中桅长者以八丈为率,短者缩十之一二。其本入窗内亦丈余,悬篷之位约五六丈。头桅尺寸则不及中桅之半,篷纵横亦不敌三分之一。苏、湖六郡运米,其船多过石瓮桥下,且无江汉之险,故桅与篷尺寸全杀。若湖广、江西省舟,则过湖冲江无端风浪,故锚、缆、篷、桅必极尽制度而后无患。凡风篷尺寸,其则一视全舟横身,过则有患,不及则力软。

  凡船篷其质乃析篾成片织就,夹维竹条,逐块折叠,以俟悬挂。粮船中桅篷合并十人力方克凑顶,头篷则两人带之有余。凡度篷索先系空中寸圆木关捩于桅巅之上,然后带索腰间缘木而上,三股交错而度之。凡风篷之力其末一叶,敌其本三叶。调匀和畅顺风则绝顶张篷,行疾奔马。若风力氵存至,则以次减下。(遇风鼓急不下,以钩搭扯。)狂甚则只带一两叶而已。

  凡风从横来名曰抢风。顺水行舟,则挂篷之玄游走,或一抢向东,止寸平过,甚至却退数十丈。未及岸时捩舵转篷,一抢向西,借贷水力兼带风力轧下,则顷刻十余里。或湖水平而不流者亦可缓轧。若上水舟则一步不可行也。凡船性随水,若草从风,故制舵障水使不定向流,舵板一转,一泓从之。

  凡舵尺寸,与船腹切齐。其长一寸,则遇浅之时船腹已过,其梢尼舵使胶住,设风狂力劲,则寸木为难不可言。舵短一寸则转运力怯,回头不捷。凡舵力所障水,相应及船头而止,其腹底之下俨若一派急顺流,故船头不约而正,其机妙不可言。

  舵上所操柄名曰关门棒,欲船北则南向捩转,欲船南则北向捩转。船身太长而风力横劲,舵力不甚应手,则急下一偏披水板以抵其势。凡舵用直木一根(粮船用者围三尺,长丈余)为身,上截衡受棒,下截界开衔口,纳板其中如斧形,铁钉固拴以障水。梢后隆起处,亦名曰舵楼。

  凡铁锚所以沉水系舟。一粮船计用五六锚,最雄者曰看家锚,重五百斤内外,其余头用二枝,梢用二枝。凡中流遇逆风不可去又不可泊,(或业已近岸,其下有石非沙,亦不可泊,惟打锚深处。)则下锚沉水底,其所系纟聿缠绕将军柱上,锚爪一遇泥沙扣底抓住,十分危急则下看家锚。系此锚者名曰本身,盖重言之也。或同行前舟阻滞,恐我舟顺势急去有撞伤之祸,则急下梢锚提住,使不迅速流行。风息开舟则以云车纹缆提锚使上。

  凡船板合隙缝以白麻斫絮为筋,钝凿扌及入,然后筛过细石灰,和桐油舂杵成团调念。温、台、闽、广即用蛎灰。凡舟中带篷索,以火麻秸(一名大麻)绞。粗成径寸以外者即系万钧不绝。若系锚缆则破析青篾为之,其篾线入釜煮熟然后纠绞。拽缱{}亦煮熟篾线绞成十丈以往,中作圈为接区,遇阻碍可以掐断。凡竹性直,篾一线千钧。三峡入川上水舟,不用纠绞{}缱,即破竹阔寸许者,整条以次接长,名曰火杖。盖沿崖石棱如刃,惧破篾易损也。

  凡木色桅用端直杉木,长不足则接,其表铁箍逐寸包围。船窗前道皆当中空阙,以便树桅。凡树中桅,合并数巨舟承载,其未长缆系表而起。梁与枋樯用楠木、槠木、樟木、榆木、槐木。(樟木春夏伐者,久则粉蛀。)栈板不拘何木。舵杆用榆木、榔木、槠木。关门棒用周木、榔木。橹用杉木、桧木、楸木。此其大端云。

  ○海舟

  凡海舟,元朝与国初运米者曰遮洋浅船,次者曰钻风船(即海鳅。)所经道里,止万里长滩、黑水洋、沙门岛等处,皆无大险。与出使琉球、日本暨商贾爪哇、笃泥等船制度,工费不及十分之一。

  凡遮洋运船制,视漕船长一丈六尺,阔二尺五寸,器具皆同,唯舵杆必用铁力木,念灰用鱼油和桐油,不知何义。凡外国海舶制度大同小异,闽、广(闽由海澄开洋,广由香奥)洋船截竹两破排栅,树于两傍以抵浪。登、莱制度又不然,倭国海舶两傍列橹手栏板抵水,人在其中运力。朝鲜制度又不然。

  至其首尾各安罗经盘以定方向,中腰大横梁出头数尺,贯插腰舵,则皆同也。腰舵非与梢舵形同,乃阔板斫成刀形插入水中,亦不捩转,盖夹卫扶倾之义。其上仍横柄栓于梁上,而遇浅则提起,有似乎舵,故名腰舵也。凡海舟以竹筒贮淡水数石,度供舟内人两日之需,遇岛又汲。其何国何岛合用何向,针指示昭然,恐非人力所祖。舵工一群主佐,直是识力造到死生浑忘地,非鼓勇之谓也。

  ○杂舟

  江汉课船。身甚狭小而长,上列十余仓,每仓容止一人卧息。首尾共桨六把,小桅篷一座。风涛之中恃有多桨挟持。不遇逆风,一昼夜顺水行四百余里,逆水亦行百余里,国朝盐课淮、扬数颇多,故设此运银,名曰课船。行人欲速者亦买之。其船南自章、贡,西自荆、襄,达于瓜、仪而止。

  三吴浪船。凡浙西、平江纵横七百里内尽是深沟小水湾环,浪船(最小者曰塘船)以万亿计。其舟行人贵贱来往以代马车、履。舟即小者必造窗牖堂房,质料多用杉木。人物载其中,不可偏重一石,偏即欹侧,故俗名天平船。此舟来往七百里内,或好逸便者径买,北达通、津,只有镇江一横渡,俟风静涉过,又渡清江浦,溯黄河浅水二百里则入闸河安稳路矣。至长江上流风浪,则没世避而不经也。浪船行力在梢后,巨橹一枝两三人推轧前走,或恃缱{}。至于风篷,则小席如掌所不恃也。

  东浙西安船。浙东自常山至钱塘八百里,水径入海,不通他道,故此舟自常山、开化、遂安等小河起,至钱塘而止,更无他涉。舟制箬篷如卷瓦为上盖。缝布为帆,高可二丈许,绵索张带。初为布帆者,原因钱塘有潮涌,急时易于收下。此亦未然,其费似侈于篾席,总不可晓。

  福建清流、梢篷船。其船自光泽、崇安两小河起,达于福州洪塘而止,其下水道皆海矣。清流船以载货物、客商,梢篷船大差可坐卧,官贵家属用之。其船皆以杉木为地。滩石甚险,破损者其常,遇损则急舣向岸搬物掩塞。船梢径不用舵,船首列一巨招,捩头使转。每帮五只方行,经一险滩则四舟之人皆从尾后曳缆,以缓其趋势。长年即寒冬不裹足,以便频濡。风篷竟悬不用云。

  四川八橹等船。凡川水源通江、汉,然川船达荆州而止,此下则更舟矣。逆行而上,自夷陵入峡,挽缱者以巨竹破为四片或六片,麻绳约接,名曰火杖。舟中鸣鼓若竞渡,挽人从山石中闻鼓声而咸力。中夏至中秋川水封峡,则断绝行舟数月。过此消退,方通往来。其新滩等数极险处,人与货尽盘岸行半里许,只余空舟上下。其舟制腹圆而首尾尖狭,所以辟滩浪云。

  黄河满篷梢。其船自河入淮,自淮溯汴用之。质用楠木,工价颇优。大小不等,巨者载三千石,小者五百石。下水则首颈之际,横压一梁,巨橹两枝,两傍推轧而下。锚、缆、{}、帆制与江、汉相仿云。

  广东黑楼船、盐船。北自南雄,南达会省,下此惠、潮通漳、泉则由海汊乘海舟矣。黑楼船为官贵所乘,盐船以载货物。舟制两傍可行走。风帆编蒲为之,不挂独竿桅,双柱悬帆不若中原随转。逆流冯藉缱力,则与各省直同功云。

  黄河秦船(俗名摆子船。)造作多出韩城,巨者载石数万钧顺流而下,供用淮、徐地面。舟制首尾方阔均等,仓梁平下不甚隆起,急流顺下,巨橹两傍夹推,来往不冯风力。归舟挽缱多至二十余人,甚有弃舟空返者。

  ○车

  凡车利行平地,古者秦、晋、燕、齐之交,列国战争必用车,故千乘、万乘之号起自战争国。楚、汉血争而后日辟。南方则水战用舟,陆战用步马,北膺胡虏交使铁骑,战车逐无所用之。但今服马驾车以运重载,则今日骡车即同彼时战车之义也。

  凡骡车之制有四轮者,有双轮者,其上承载支架,皆从轴上穿斗而起。四轮者前后各横轴一根,轴上短柱起架直梁,梁上载箱。马止脱驾之时,其上平整,如居屋安稳之象。若两轮者驾马行时,马曳其前则箱地平正,脱马之时则以短木从地支撑而住,不然则欹卸也。

  凡车轮一曰辕。(俗名车陀。)其大车中毂(俗名车脑)长一尺五寸,(见《小戎》车注。)所谓外受辐、中贯轴者。辐计三十片,其内插毂,其外接辅。车轮之中内集轮外接辋,圆转一圈者是曰辅也。辋际尽头则曰轮辕也。凡大车脱时则诸物星散收藏。驾则先上两轴,然后以次间架。凡轼、衡、轸、轭皆从轴上受基也。

  凡四轮大车量可载五十石,骡马多者或十二挂或十挂,少亦八挂。执鞭掌御者居箱之中,立足高处。前马分为两班,(战车四马一班,分骖、服。)纠黄麻为长索分系马项,后套总结收入衡内两旁。掌御者手执长鞭,鞭以麻为绳,长七尺许,竿身亦相等,察视不力者鞭及其身。箱内用二人踹绳,须识马性与索性者为之。马行太紧则急起踹绳,否则翻车之祸从此起也。凡车行时遇前途行人应避者,则掌御者急以声呼,则群马皆止。凡马索总系透衡入箱处,皆以牛皮束缚,《诗经》所谓“胁驱”是也。

  凡大车饲马不入肆舍,车上载有柳盘,解索而野食之。乘车人上下皆缘小梯。凡过桥梁中高边下者,则十马之中择一最强力者系于车后。当其下坂,则九马从前缓曳,一马从后竭力抓住,以杀其驰趋之势,不然则险道也。凡大车行程,遇河亦止,遇山亦止,遇曲径小道亦止。徐、兖、汴梁之交或达三百里者,无水之国所以济舟楫之穷也。

  凡车质惟先择长者为轴,短者为毂,其木以槐、枣、檀、榆(用榔榆)为上。檀质太久劳则发烧,有慎用者合抱枣、槐,其至美也。其余轸、衡、箱、轭则诸木可为耳。此外,牛车以载刍粮,最盛晋地。路逢隘道则牛颈系巨铃,名曰报君知,犹之骡车群马尽系铃声也。

  又北方独辕车,人推其后,驴曳其前,行人不耐骑坐者,则雇觅之。鞠席其上以蔽风日。人必两旁对坐,否则欹倒。此车北上长安、济宁径达帝京。不载人者,载货约重四五石而止。其驾牛为轿车者,独盛中州。两旁双轮,中穿一轴,其分寸平如水。横架短衡列轿其上,人可安坐,脱驾不欹。其南方独轮推车,则一人之力是视。容载两石,遇坎即止,最远者止达百里而已。其余难以枚述。但生于南方者不见大车,老于北方者不见巨舰,故粗载之。

●锤锻第十

  宋子曰:金木受攻而物象曲成。世无利器,即般、亻垂安所施其巧哉?五兵之内,六乐之中,微钳锤之奏功也,生杀之机泯然矣。同出洪炉烈火,大小殊形。重千钧者系巨舰于狂渊。轻一羽者透绣纹于章服。使冶铸鼎之巧,束手而让神功焉。莫邪、干将,双龙飞跃,毋其说亦有征焉者乎?

  ○治铁

  凡治铁成器,取已炒熟铁为之。先铸铁成砧,以为受锤之地。谚云“万器以钳为祖”,非无稽之说也。凡出炉熟铁名曰毛铁。受锻之时,十耗其三为铁华、铁落。若已成废器未锈烂者名曰劳铁,改造他器与本器,再经锤煅,十止耗去其一也。凡炉中炽铁用炭,煤炭居十七,木炭居十三。凡山林无煤之处,锻工先择坚硬条木烧成火墨。(俗名火矢,扬烧不闭穴火。)其炎更烈于煤。即用煤炭,也别有铁炭一种,取其火性内攻,焰不虚腾者,与炊炭同形而有分类也。

  凡铁性逐节粘合,涂上黄泥于接口之上,入火挥槌,泥滓成枵而去,取其神气为媒合。胶结之后,非灼红斧斩,永不可断也。凡熟铁、钢铁已经炉锤,水火未济,其质未坚。乘其出火时,入清水淬之,名曰健钢、健铁。言乎未健之时,为钢为铁,弱性犹存也。凡焊铁之法,西洋诸国别有奇药。中华小焊用白铜末,大焊则竭力挥锤而强合之,历岁之久终不可坚。故大炮西番有锻成者,中国惟恃冶铸也。

  ○斤斧

  凡铁兵薄者为刀剑,背厚而面薄者为斧斤。刀剑绝美者以百炼钢包裹其外,其中仍用无钢铁为骨。若非钢表铁里,则劲力所施即成折断。其次寻常刀斧,止嵌钢于其面。即重价宝刀可斩钉截凡铁者,经数千遭磨砺,则钢尽而铁现也。倭国刀背阔不及二分许,架于手指之上不复欹倒,不知用何锤法,中国未得其传。

  凡健刀斧皆嵌钢、包钢,整齐而后入水淬之。其快利则又在砺石成功也。凡匠斧与椎,其中空管受柄处,皆先打冷铁为骨,名曰羊头,然后热铁包裹,冷者不粘,自成空隙。凡攻石椎日久四面皆空,熔铁补满平填,再用无弊。

  ○锄

  凡治地生物,用锄、之属,熟铁锻成,熔化生铁淋口,入水淬健,即成刚劲。每锹、锄重一斤者,淋生铁三钱为率,少则不坚,多则过刚而折。

  ○钅差

  凡铁钅差纯钢为之,未健之时钢性亦软。以已健钢钅斩划成纵斜文理,划时斜向入,则文方成焰。划后浇红,退微冷,入水健。久用乖平,入水退去健性,再用钅斩划。凡钅差开锯齿用茅叶钅差,后用快弦钅差。治铜钱用方长牵钅差,锁钥之类用方条钅差,治骨角用剑面钅差。(朱注所谓钅虑锡。)治木末则锥成圆眼,不用纵斜文者,名曰香钅差。(划钅差纹时,用羊角末和盐醋先涂。)

  ○锥

  凡锥熟铁锤成,不入钢和。治书编之类用圆钻,攻皮革用扁钻。梓人转索通眼、引钉合木者,用蛇头钻。其制颖上二分许,一面圆,一面剜入,傍起两棱,以便转索。治铜叶用鸡心钻,其通身三棱者名旋钻,通身四方而末锐者名打钻。

  ○锯

  凡锯熟铁锻成薄条,不钢,亦不淬健。出火退烧后,频加冷锤坚性,用钅差开齿。两头衔木为梁,纠篾张开,促紧使直。长者刮木,短者截木,齿最细者截竹。齿钝之时,频加钅差锐而后使之。

  ○刨

  凡刨磨砺嵌钢寸铁,露刃秒忽,斜出木口之面,所以平木,古名曰准。巨者卧准露刃,持木抽削,名曰推刨,圆桶家使之。寻常用者横木为两翅,手执前推。梓人为细功者,有起线刨,刃阔二分许。又刮木使极光者名蜈蚣刨,一木之上,衔十余小刀,如蜈蚣之足。

  ○凿

  凡凿熟铁锻成,嵌钢于口,其本空圆,以受木柄。(先打铁骨为模,名曰羊头,杓柄同用。)斧从柄催,入木透眼,其末粗者阔寸许,细者三分而止。需圆眼者则制成剜凿为之。

  ○锚

  凡舟行遇风难泊,则全身系命于锚。战船、海船有重千钧者,锤法先成四爪,以次逐节接身。其三百斤以内者用径尺阔砧,安顿炉傍,当其两端皆红,掀去炉炭,铁包木棍夹持上砧。若千斤内外者则架木为棚,多人立其上共持铁链。两接锚身,其末皆带巨铁圈链套,提起捩转,咸力锤合。合药不用黄泥,先取陈久壁土筛细,一人频撒接口之中,浑合方无微罅。盖炉锤之中,此物其最巨者。

  ○针

  凡针先锤铁为细条。用铁尺一根,锥成线眼,抽过条铁成线,逐寸剪断为针。先钅差其末成颖,用小槌敲扁其本,钢锥穿鼻,复钅差其外。然后入釜,慢火炒熬。炒后以土末入松木火矢,豆豉三物罨盖,下用火蒸。留针二三口插于其外,以试火候。其外针入手捻成粉碎,则其下针火候皆足。然后开封,入水健之。凡引线成衣与刺绣者,其质皆刚。惟马尾刺工为冠者,则用柳条软针。分别之妙,在于水火健法云。

  ○治铜

  凡红铜升黄而后熔化造器,用砒升者为白铜器,工费倍难,侈者事之。凡黄铜,原从炉甘石升者不退火性受锤;从倭铅升者出炉退火性,以受冷锤。凡响铜入锡参和(法具《五金》卷)成乐器者,必圆成无焊。其余方圆用器,走焊、炙火粘合。用锡末者为小焊,用响铜末者为大焊。(碎铜为末,用饭粘和打,入水洗去饭。铜末具存,不然则撒散。)若焊银器,则用红铜末。

  凡锤乐器,锤钲(俗名锣)不事先铸,熔团即锤。锤镯(俗名铜鼓)与丁宁,则先铸成圆片,然后受锤。凡锤钲、镯皆铺团于地面。巨者众共挥力,由小阔开,就身起弦声,俱从冷锤点发。其铜鼓中间突起隆炮,而后冷锤开声。声分雌与雄,则在分厘起伏之妙。重数锤者,其声为雄。凡铜经锤之后,色成哑白,受钅差复现黄光。经锤折耗,铁损其十者,铜只去其一。气腥而色美,故锤工亦贵重铁工一等云。

●燔石第十一

  宋子曰:五行之内,土为万物之母。子之贵者,岂惟五金哉。金与水相守而流,功用谓莫尚焉矣。石得燔而成功,盖愈出而愈奇焉。水浸淫而败物,有隙必攻,所谓不遗丝发者。调和一物以为外拒,漂海则冲洋澜,粘则固城雉。不烦历候远涉,而至宝得焉。燔石之功,殆莫之与京矣。至于矾现五金色之形,硫为群石之将,皆变化于烈火。巧极丹铅炉火,方士纵焦劳唇舌,何尝肖像天工之万一哉!

  ○石灰

  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成质之后,入水永劫不坏。亿万舟楫,亿万垣墙,窒隙防淫,是必由之。百里内外,土中必生可燔石,石以青色为上,黄白次之。石必掩土内二三尺,掘取受燔,土面见风者不用。燔灰火料煤炭居什九,薪炭居什一。先取煤炭泥和做成饼,每煤饼一层叠石一层,铺薪其底,灼火燔之。最佳者曰矿灰,最恶者曰窑滓灰。火力到后,烧酥石性,置于风中久自吹化成粉。急用者以水沃之,亦自解散。

  凡灰用以固舟缝,则桐油、鱼油调厚绢、细罗,和油杵千下塞念。用以砌墙石,则筛去石块,水调粘合。墁则仍用油灰。用以垩墙壁,则澄过入纸筋涂墁。用以襄墓及贮水池,则灰一分,入河沙、黄土二分,用糯粳米、羊桃藤汁和匀,轻筑坚固,永不隳坏,名曰三和土。其余造淀造纸。功用难以枚述。凡温、台、闽、广海滨石不堪灰者,则天生蛎蚝以代之。

  ○蛎灰

  凡海滨石山傍水处,咸浪积压,生出蛎房,闽中曰蚝房。经年久者长成数丈,阔则数亩,崎岖如石假山形象。蛤之类压入岩中,久则消化作肉团,名曰蛎黄,味极珍美。凡燔蛎灰者,执椎与凿,濡足取来,(药铺所货牡蛎,即此碎块。)叠煤架火燔成,与前石灰共法。粘砌成墙、桥梁,调和桐油造舟,功皆相同。有误以蚬灰(即蛤粉)为蛎灰者,不格物之故也。

  ○煤炭

  凡煤炭普天皆生,以供锻炼金石之用。南方秃山无草木者,下即有煤,北方勿论。煤有三种,有明煤、碎煤、末煤。明煤大块如斗许,燕、齐、秦、晋生之。不用风箱鼓扇,以木炭少许引燃,炽达昼夜。其傍夹带碎屑,则用洁净黄土调水作饼而烧之。碎煤有两种,多生吴、楚。炎高者曰饭炭,用以炊烹;炎平者曰铁炭,用以治锻。入炉先用水沃湿,必用鼓鞲后红,以次增添而用。末煤如面者,名曰自来风。泥水调成饼,入于炉内,既灼之后,与明煤相同,经昼夜不灭,半供炊爨。半供熔铜、化石、升朱。至于燔石为灰与矾、硫,则三煤皆可用也。

  凡取煤经历久者,从土面能辨有无之色,然后掘挖,深至五丈许方始得煤。初见煤端时,毒气灼人。有将巨竹凿去中节,尖锐其末,插入炭中,其毒烟从竹中透上,人从其下施拾取者。或一井而下,炭纵横广有,则随其左右阔取。其上枝板,以防压崩耳。

  凡煤炭取空而后,以土填实其井,以二三十年后,其下煤复生长,取之不尽。其底及四周石卵,土人名曰铜炭者,取出烧皂矾与硫黄。(详见后款)凡石卵单取硫黄者,其气薰甚,名曰臭煤,燕京房山、固安、湖广荆州等处间有之。凡煤炭经焚而后,质随火神化去,总无灰滓。盖金与土石之间,造化别现此种云。凡煤炭不生茂草盛木之乡,以见天心之妙。其炊爨功用所不及者,唯结腐一种而已。(结豆腐者用煤炉则焦苦。)

  ○矾石 白矾

  凡矾燔石而成。白矾一种,亦所在有之。最盛者山西晋、南直无为等州,值价低贱,与寒水石相仿。然煎水极沸,投矾化之,以之染物,则固结肤膜之间,外水永不入,故制糖饯与染画纸、红纸者需之。其末干撒,又能冶浸淫恶水,故湿疮家亦急需之也。

  凡白矾,掘土取磊块石,层叠煤炭饼锻炼,如烧石灰样。火候已足,冷定入水。煎水极沸时,盘中有溅溢如物飞出,俗名蝴蝶矾者,则矾成矣。煎浓之后,入水缸内澄,其上隆结曰吊矾,洁白异常。其沉下者曰缸矾。轻虚如棉絮者曰柳絮矾,烧汁至尽,白如雪者,谓之巴石。方药家锻过用者曰枯矾云。

  ○青矾 红矾 黄矾 胆矾

  凡皂、红、黄矾,皆出一种而成,变化其质。取煤炭外矿石(俗名铜炭)子,每五百斤入炉,炉内用煤炭饼(自来风不用鼓鞲者)千余斤,周围包裹此石。炉外砌筑土墙圈围,炉巅空一圆孔如茶碗口大,透炎直上,孔傍以矾滓厚罨。(此滓不知起自何世,欲作新炉者,非旧滓罨盖则不成。)然后从底发火,此火度经十日方熄。其孔眼时有金色光直上。(取硫,详后款。)

  锻经十日后,冷定取出。半酥杂碎者另拣出,名曰时矾,为煎矾红用。其中清淬如矿灰形者,取入缸中浸三个时,漉入釜中煎炼。每水十石煎至一石,火候方足。煎干之后,上结者皆佳好皂矾,下者为矾滓。(后炉用此盖。)此皂矾染家必需用。中国煎者亦惟五六所。原石五百斤成皂矾二百斤,其大端也。其拣出时矾(俗又名鸡屎矾)每斤入黄土四两,入罐熬炼,则成矾红。圬墁及油漆家用之。

  其黄矾所出又奇甚,乃即炼皂矾炉侧土墙,春夏经受火石精气,至霜降、立冬之交,冷静之时,其墙上自然爆出此种,如淮北砖墙生焰硝样。刮取下来,名曰黄矾,染家用之。金色淡者涂炙,立成紫赤也。其黄矾自外国来,打破,中有金丝者,名曰波斯矾,别是一种。

  又山、陕烧取硫黄山上,其滓弃地,二三年后雨水浸淋,精液流入沟麓之中,自然结成皂矾。取而货用,不假煎炼。其中色佳者,人取以混石胆云。

  石胆一名胆矾者,亦出晋、隰等州,乃山石穴中自结成者,故绿色带宝光。烧铁器淬于胆矾水中,即成铜色也。

  《本草》载矾虽五种,并未分别原委。其昆仑矾状如黑泥,铁矾状如赤石脂者,皆西域产也。

  ○硫黄

  凡硫黄,乃烧石承液而结就。著书者误以焚石为矾石,逐有矾液之说。然烧取硫黄,石半出特生白石,半出煤矿烧矾石,此矾液之说所由混也。

  又言中国有温泉处必有硫黄,今东海、广南产硫黄处又无温泉,此因温泉水气似硫黄,故意度言之也。

  凡烧硫黄石,与煤矿石同形。掘取其石,用煤炭饼包裹丛架,外筑土作炉。炭与石皆载千斤于内,炉上用烧硫旧渣罨盖,中顶隆起,透一圆孔其中。火力到时,孔内透出黄焰金光。先教陶家烧一钵盂,其盂当中隆起,边弦卷成鱼袋样,覆于孔上。石精感受火神,化出黄光飞走,遇盂掩住不能上飞,则化成汁液靠着盂底,其液流入弦袋之中,其弦又透小眼流入冷道灰槽小池,则凝结而成硫黄矣。

  其炭煤矿石浇取皂矾者,当其黄光上走时,仍用此法掩盖以取硫黄。得硫一斤则减去皂矾三十余斤,其矾精华已结硫黄,则枯滓逐为弃物。

  凡火药,硫为纯阳,硝为纯阴,两精逼合,成声成变,此乾坤幻出神物也。

  硫黄不产北狄,或产而不知炼取亦不可知。至奇炮出于西洋与红夷,则东徂西数万里,皆产硫黄之地也。其琉球土硫黄、广南水硫黄,皆误纪也。

  ○砒石

  凡烧砒霜,质料似土而坚,似石而碎,穴土数尺而取之。江西信郡、河南信阳州皆有砒井,故名信石。近则出产独盛衡阳,一厂有造至万钧者。凡砒石井中,其上常有浊绿水,先绞水尽,然后下凿。砒有红、白两种,各因所出原石色烧成。

  凡烧砒,下鞠土窑,纳石其上,上砌曲突,以铁釜倒悬覆突口。其下灼炭举火。其烟气从曲突内熏贴釜上。度其已贴一层厚结寸许,下复息火。待前烟冷定,又举次火,熏贴如前。一釜之内数层已满,然后提下,毁釜而取砒。故今砒底有铁沙,即破釜滓也。凡白砒止此一法。红砒则分金炉内银铜脑气有闪成者。

  凡烧砒时,立者必于上风十余丈外,下风所近,草木皆死。烧砒之人经两载即改徙,否则须发尽落。此物生人食过分厘立死。然每岁千万金钱速售不滞者,以晋地菽麦必用拌种,且驱田中黄鼠害,宁、绍郡稻田必用蘸秧根,则丰收也。不然火药与染铜需用能几何哉!

●膏液第十二

  宋子曰:天道平分昼夜,而人工继晷以襄事,岂好劳而恶逸哉?使织女燃薪,书生映雪,所济成何事也。草木之实,其中韫藏膏液,而不能自流。假媒水火,冯藉木石,而后倾注而出焉。此人巧聪明,不知于何禀度也。

  人间负重致远,恃有舟车。乃车得一铢而辖转,舟得一石而罅完,非此物之为功也不可行矣。至{艹俎}蔬之登釜也,莫或膏之,犹啼儿失乳焉。斯其功用一端而已哉?

  ○油品

  凡油供馔食用者,胡麻(一名脂麻)、莱菔子、黄豆、菘菜子(一名白菜)为上,苏麻(形似紫苏,粒大于胡麻)、芸苔子(江南名菜子)次之,茶子(其树高丈余,子如金罂子,去壳取仁)次之,苋菜子次之,大麻仁(粒如胡荽子,剥取其皮,为纟聿索用者)为下。

  燃灯则桕仁内水油为上,芸苔次之,亚麻子(陕西所种,俗名壁虱脂麻,气恶不堪食)次之,棉花子次之,胡麻次之,(燃灯最易竭)。桐油与桕混油为下。(桐油毒气熏人,桕油连皮膜则冻结不清。)造烛则桕皮油为上,蓖麻子次之,桕混油每斤入白蜡结冻次之,白蜡结冻诸清油又次之,樟树子油又次之,(其光不减,但有避香气者。)冬青子油又次之。(韶郡专用,嫌其油少,故列次。)北土广用牛油,则为下矣。

  凡胡麻与蓖麻子、樟树子,每石得油四十斤。莱菔子每石得油二十七斤。(甘美异常,益人五脏。)芸苔子每石得油三十斤,其耨勤而地沃、榨法精到者,仍得四十斤。(陈历一年,则空内而无油。)茶子每石得油一十五斤。(油味似猪脂,甚美,其枯则止可种火及毒鱼用。)桐子仁每石得油三十三斤。桕子分打时,皮油得二十斤,水油得十五斤,混打时共得三十三斤,(此须绝净者。)冬青子每石得油十二斤。黄豆每石得油九斤。(吴下取油食后,以其饼充豕粮。)菘菜子每石得油三十斤。(油出清如绿水。)棉花子每百斤得油七斤。(初出甚黑浊,澄半月清甚。)苋菜子每石得油三十斤。(味甚甘美,嫌性冷滑。)亚麻、大麻仁每石得油二十余斤。此其大端,其他未穷究试验,与夫一方已试而他方未知者,尚有待云。

  ○法具

  凡取油,榨法而外,有两镬煮取法,以治蓖麻与苏麻。北京有磨法,朝鲜有舂法,以治胡麻。其余则皆从榨出也。凡榨木巨者围必合抱,而中空之。其木樟为上,檀与杞次之。(杞木为者,防地湿,则速朽。)此三木者脉理循环结长,非有纵直文。故竭力挥椎,实尖其中,而两头无璺拆之患,他木有纵文者不可为也。中土江北少合抱木者,则取四根合并为之。铁箍裹定,横拴串合而空其中,以受诸质,则散木有完木之用也。

  凡开榨,空中其量随木大小。大者受一石有余,小者受五斗不足。凡开榨,辟中凿划平槽一条,以宛凿入中,削圆上下,下沿凿一小孔,犀刂一小槽,使油出之时流入承藉器中。其平槽约长三四尺,阔三四寸,视其身而为之,无定式也。实槽尖与枋唯檀木、柞子木两者宜为之,他木无望焉。其尖过斤斧而不过刨,盖欲其涩,不欲其滑,惧报转也。撞木与受撞之尖,皆以铁圈裹首,惧披散也。

  榨具已整理,则取诸麻菜子入釜,文火慢炒(凡桕、桐之类属树木生者,皆不炒而碾蒸)透出香气,然后碾碎受蒸。凡炒诸麻菜子,宜铸平底锅,深止六寸者,投子仁于内,翻拌最勤。若釜底太深,翻拌疏慢,则火候交伤,减丧油质。炒锅亦斜安灶上,与蒸锅大异。凡碾埋槽土内,(木为者以铁片掩之。)其上以木竿衔铁陀,两人对举而椎之。资本广者则砌石为牛碾,一牛之力可敌十人。亦有不受碾而受磨者,则棉子之类是也。既碾而筛,择粗者再碾,细者则入釜甑受蒸。蒸气腾足,取出以稻秸与麦秸包裹如饼形。其饼外圈箍,或用铁打成,或破篾绞刺而成,与榨中则寸相稳合。

  凡油原因气取,有生于无。出甑之时,包裹怠缓,则水火郁蒸之气游走,为此损油。能者疾倾,疾裹而疾箍之,得油之多,诀由于此,榨工有自少至老而不知者。包裹既定,装入榨中,随其量满,挥撞挤轧,而流泉出焉矣。包内油出滓存,名曰枯饼。凡胡麻、莱菔、芸苔诸饼,皆重新碾碎,筛去秸芒,再蒸、再裹而再榨之。初次得油二分,二次得油一分。若桕、桐诸物,则一榨已尽流出,不必再也。

  若水煮法,则并用两釜。将蓖麻、苏麻子碾碎,入一釜中,注水滚煎,其上浮沫即油。以杓掠取,倾于干釜内,其下慢火熬干水气,油即成矣。然得油之数毕竟减杀。北磨麻油法,以粗麻布袋捩绞,其法再详。

  ○皮油

  凡皮油造浊法起广信郡,其法取洁净桕子,囫囵入釜甑蒸,蒸后倾入臼内受舂。其臼深约尺五寸,碓以石为身,不用铁嘴,石以深山结而腻者,轻重斫成限四十斤,上嵌衡木之上而舂之。其皮膜上油尽脱骨而纷落,挖起,筛于盘内再蒸,包裹入榨皆同前法。皮油已落尽,其骨为黑子。用冷腻小石磨不惧火者,(此磨亦从信郡深山觅取。)以红火矢围壅锻热,将黑子逐把灌入疾磨。磨破之时,风扇去其黑壳,则其内完全白仁,与梧桐子无异。将此碾蒸,包裹入榨,与前法同。榨出水油清亮无比,贮小盏之中,独根心草燃至天明,盖诸清油所不及者。入食馔即不伤人,恐有忌者,宁不用耳。

  其皮油造烛,截苦竹筒两破,水中煮涨,(不然则粘带。)小篾箍勒定,用鹰嘴铁杓挽油灌入,即成一枝。插心于内,顷刻冻结,捋箍开筒而取之。或削棍为模,裁纸一方,卷于其上而成纸筒,灌入亦成一烛。此烛任置风尘中,再经寒暑,不敝坏也。

●杀青第十三

  宋子曰:物象精华,乾坤微妙,古传今而华达夷,使后起含生,目授而心识之,承载者以何物哉?君与民通,师将弟命,冯藉占占口语,其与几何?持寸符,握半卷,终事诠旨,风行而冰释焉。覆载之间之藉有楮先生也,圣顽咸嘉赖之矣。身为竹骨为与木皮,杀其青而白乃见,万卷百家基从此起。其精在此,而其粗效于障风、护物之间。事已开于上古,而使汉、晋时人擅名记者,何其陋哉!

  ○纸料

  凡纸质用楮树(一名谷树)皮与桑穰、芙蓉膜等诸物者为皮纸,用竹麻者为竹纸。精者极其洁白,供书文、印文、柬启用;粗者为火纸、包裹纸。所谓“杀青”,以斩竹得名;“汗青”以煮沥得名;“筒”即已成纸名,乃煮竹成筒。后人遂疑削竹片以纪事,而又误疑韦编为皮条穿竹札也。秦火未经时,书籍繁甚,削竹能藏几何?如西番用贝树造成纸叶,中华又疑以贝叶书经典。不知树叶离根即焦,与削竹同一可哂也。

  ○造竹纸

  凡造竹纸,事出南方,而闽省独专其盛。当笋生之后,看视山窝深浅,其竹以将生枝叶者为上料。节界芒种,则登山斫伐。截断五七尺长,就于本山开塘一口,注水其中漂浸。恐塘水有涸时,则用竹枧通引,不断瀑流注入。浸至百日之外,加功槌洗,洗去粗壳与青皮,(是名杀青。)其中竹穰形同苎麻样。用上好石灰化汁涂浆,入皇桶下煮,火以八日八夜为率。

  凡煮竹,下锅用径四尺者,锅上泥与石灰捏弦,高阔如广中煮盐牢盆样,中可载水十余石。上盖皇桶,其围丈五尺,其径四尺余。盖定受煮八日已足。歇火一日,揭皇取出竹麻,入清水漂塘之内洗净。其塘底面、四维皆用木板合缝砌完,以防泥污。(造粗纸者不须为此。)洗净,用柴灰浆过,再入釜中,其上按平,平铺稻草灰寸许。桶内水滚沸,即取出别桶之中,仍以灰汁淋下。倘水冷,烧滚再淋。如是十余日,自然臭烂。取出入臼受舂,(山国皆有水碓。)舂至形同泥面,倾入槽内。

  凡抄纸槽,上合方斗,尺寸阔狭,槽视帘,帘视纸。竹麻已成,槽内清水浸浮其面三寸许。入纸药水汁于其中,(形同桃竹叶,方语无定名。)则水干自成洁白。凡抄纸帘,用刮磨绝细竹丝编成。展卷张开时,下有纵横架框。两手持帘入水,荡起竹麻入于帘内。厚薄由人手法,轻荡则薄,重荡则厚。竹料浮帘之顷,水从四际淋下槽内。然后覆帘,落纸于板上,叠积千万张。数满则上以板压。俏绳入棍。如榨酒法,使水气净尽流干。然后以轻细铜镊逐张揭起焙干。凡焙纸先以土砖砌成夹巷地面,下以砖盖地面,数块以往,即空一砖。火薪从头穴烧发,火气从砖隙透巷外。砖尽热,湿纸逐张贴上焙干,揭起成帙。

  近世阔幅者名大四连,一时书文贵重。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南方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取再造,名曰还魂纸。竹与皮,精与细,皆同之也。若火纸、糙纸,斩竹煮麻,灰浆水淋,皆同前法。唯脱帘之后不用烘焙,压水去湿,日晒成干而已。

  盛唐时鬼神事繁,以纸钱代焚帛,(北方用切条,名曰板钱。)故造此者名曰火纸。荆楚近俗,有一焚侈至千斤者。此纸十七供冥烧,十三供日用。其最粗而厚者曰包裹纸,则竹麻和宿田晚稻稿所为也。若铅山诸邑所造柬纸,则全用细竹料厚质荡成。以射重价。最上者曰官柬,富贵之家通刺用之。其纸敦厚而无筋膜,染红为吉柬,则先以白矾水染过,后上红花汁云。

  ○造皮纸

  凡楮树取皮,于春末夏初剥取。树已老者,就根伐去,以土盖之。来年再长新条,其皮更美。凡皮纸,楮皮六十斤,仍入绝嫩竹麻四十斤,同塘漂浸,同用石灰浆涂,入釜煮糜。近法省啬者,皮竹十七而外,或入宿田稻稿十三,用药得方,仍成洁白。凡皮料坚固纸。其纵文扯断绵丝,故曰绵纸,衡断且费力。其最上一等,供用大内糊窗格者,曰棂纱纸。此纸自广信郡造,长过七尺,阔过四尺。五色颜料先滴色汁槽内和成,不由后染。其次曰连四纸,连四中最白者曰红上纸。皮名而竹与稻稿参和而成料者,曰揭贴呈文纸。

  芙蓉等皮造者统曰小皮纸,在江西则曰中夹纸。河南所造,未详何草木为质,北供帝京,产亦甚广。又桑皮造者曰桑穰纸,极其敦厚,东浙所产,三吴收蚕种者必用之。凡糊雨伞与油扇,皆用小皮纸。

  凡造皮纸长阔者,其盛水槽甚宽,巨帘非一人手力所胜,两人对举荡成。若棂纱,则数人方胜其任。凡皮纸供用画幅,先用巩水荡过,则毛茨不起。纸以逼帘者为正面,盖料即成泥浮其上者,粗意犹存也。朝鲜白︴纸,不知用何质料。倭国有造纸不用帘抄者,煮料成糜时,以巨阔青石覆于炕面,其下火,使石发烧。然后用糊刷蘸糜,薄刷石面,居然顷刻成纸一张,一揭而起。其朝鲜用此法与否,不可得知。中国有用此法者亦不可得知也。永嘉蠲糨纸,亦桑穰造。四川薛涛笺,亦芙蓉皮为料煮糜,入芙蓉花末汁。或当时薛涛所指,遂留名至今。其美在色,不在质料也。

●五金第十四

  宋子曰:人有十等,自王公至于舆台,缺一焉而人纪不立矣。大地生五金以利用天下与后世,其义亦犹是也。贵者千里一生,促亦五六百里而生;贱者舟车稍艰之国,其土必广生焉。黄金美者,其值去黑铁一万六千倍,然使釜、ň、斤、斧不呈效于日用之间,即得黄金,直高而无民耳。懋迁有无,货居《周官》泉府,万物司命系焉。其分别美恶而指点重轻,孰开其先而使相须于不朽焉?

  ○黄金

  凡黄金为五金之长,熔化成形之后,住世永无变更。白银入洪炉虽无折耗,但火候足时,鼓鞲而金花闪烁,一现即没,再鼓则沉而不现。惟黄金则竭力鼓鞲,一扇一花,愈烈愈现,其质所以贵也。凡中国产金之区,大约百余处,难以枚举。山石中所出,大者名马蹄金,中者名橄榄金、带胯金,小者名瓜子金。水沙中所出,大者名狗头金,小者名<麦夫>麦金、糠金。平地掘井得者,名面沙金,大者名豆粒金。皆待先淘洗后冶炼而成颗块。

  金多出西南,取者穴山至十余丈见伴金石,即可见金。其石褐色,一头如火烧黑状。水金多者出云南金沙江,(古名丽水,)此水源出吐蕃,绕流丽江府,至于北胜州,回环五百余里,出金者有数截。又川北潼川等州邑与湖广沅陵、溆浦等,皆于江沙水中淘沃取金。千百中间有获狗头金一块者,名曰金母,其余皆<麦夫>麦形。入冶煎炼,初出色浅黄,再炼而后转赤也。儋、崖有金田,金杂沙土之中,不必深求而得,取太频则不复产,经年淘炼,若有则限。然岭南夷獠洞穴中金,初出如黑铁落,深挖数丈得之黑焦石下。初得时咬之柔软,夫匠有吞窃腹中者亦不伤人。河南蔡、矾等州邑,江西乐平、新建等邑,皆平地掘深井取细沙淘炼成,但酬答人功所获亦无几耳。大抵赤县之内隔千里而一生。《岭南录》云居民有从鹅鸭屎中淘出片屑者,或日得一两,或空无所获。此恐妄记也。

  凡金质至重,每铜方寸重一两者,银照依其则,寸增重三钱。银方寸重一两者,金照依其则,寸增重二钱。凡金性又柔,可屈折如枝柳。其高下色,分七青、八黄、九紫、十赤。登试金石上,(此石广信郡河中甚多,大者如斗,小者如拳,入鹅汤中一煮,光黑如漆。)立见分明。凡足色金参和伪售者,唯银可入,余物无望焉。欲去银存金,则将其金打成薄片剪碎,每块以土泥裹涂,入坩锅中硼砂熔化,其银即吸入土内,让金流出以成足色。然后入铅少许,另入坩锅内,勾出土内银,亦毫厘具在也。

  凡色至于金,为人间华美贵重,故人工成箔而后施之。凡金箔每金七分造方寸金一千片,粘铺物面,可盖纵横三尺。凡造金箔,既成薄片后,包入乌金纸内,竭力挥椎打成。(打金椎,短柄,约重八斤。)凡乌金纸由苏、杭造成,其纸用东海巨竹膜为质。用豆油点灯,闭塞周围,止留针孔通气,熏染烟光而成止纸。每纸一张打金箔五十度,然后弃去,为药铺包朱用,尚末破损,盖人巧造成异物也。凡纸内打成箔后,先用硝熟猫皮绷急为小方板,又铺线香灰撒墁皮上,取出乌金纸内箔覆于其上,钝刀界画成方寸。口中屏息,手执轻杖,唾湿而挑起,夹于小纸之中。以之华物,先以熟漆布地,然后粘贴。(贴字者多用楮树浆。)秦中造皮金者,硝扩羊皮使最薄,贴金其上,以便剪裁服饰用,皆煌煌至色存焉。凡金箔粘物,他日敝弃之时,刮削火化,其金仍藏灰内。滴清油数点,伴落聚底,淘洗入炉,毫厘无恙。

  凡假借金色者,杭扇以银箔为质,红花子油刷盖,向火熏成。广南货物以蝉蜕壳调水描画,向火一微炙而就,非真金色也。其金成器物呈分浅淡者,以黄矾涂染,炭火炸炙,即成赤宝色。然风尘逐渐淡去,见火又即还原耳。(黄矾详《燔石》卷。)

  ○银

  凡银中国所出,浙江、福建旧有坑场,国初或采或闭。江西饶、信、瑞三郡有坑从末开。湖广则出辰州,贵州则出铜仁,河南则宜阳赵保山、永宁秋树坡、卢氏高嘴儿、嵩县马槽山,与四川会川密勒山、甘肃大黄山等,皆称美矿。其他难以枚举。然生气有限,每逢开采,数不足则括派以赔偿。法不严则窃争而酿乱,故禁戒不得不苛。燕、齐诸道,则地气寒而石骨薄,不产金、银。然合八省所生,不敌云南之半,故开矿煎银,唯滇中可永行也。

  凡云南银矿,楚雄、永昌、大理为最盛,曲靖、姚安次之,镇沅又次之。凡石山硐中有铆砂,其上现磊然小石,微带褐色者,分丫成径路。采者穴土十丈或二十丈,工程不可日月计。寻见土内银苗,然后得礁砂所在。凡樵砂藏深土,如枝分派别,各人随苗分径横挖而寻之。上耆横板架顶,以防崩压。采工篝灯逐径施,得矿方止。凡土内银苗,或有黄色碎石,或土隙石缝有乱丝形状,此即去矿不远矣。凡成银者曰礁,至碎者如砂,其面分丫若枝形者曰铆,其外包环石块曰矿。矿石大者如斗,小者如拳,为弃置无用物。其礁砂形如煤炭,底衬石而不甚黑,其高下有数等。(商民凿穴得砂,先呈官府验辨,然后定税。)出土以斗量,付与冶工,高者六七两一斗,中者三四两,最下一二两。(其礁砂放光甚者,精华泄露,得银偏少。)

  凡礁砂入炉,先行拣净淘洗。其炉土筑巨墩,高五尺许,底铺瓷屑、炭灰,每炉受礁砂二石。用栗木炭二百斤,周遭丛架。靠炉砌砖墙一朵,高阔皆丈余。风箱安置墙背,合两三人力,带拽透管通风。用墙以抵炎热,鼓鞲之人方克安身。炭尽之时,以长铁叉添入。风火力到,礁砂溶化成团。此时银隐铅中,尚未出脱,计礁砂二石溶出团约重百斤。

  冷定限出,另入分金炉(一名虾蟆炉)内,用松木炭匝围,透一门以辨火色。其炉或施风箱,或使交Ψ。火热功到,铅沉下为底子。(其底已成陀僧样,别入炉炼,又成扁担铅。)频以柳枝从门隙入内燃照,铅气净尽,则世宝凝然成象矣。此初出银,亦名生银。倾定无丝纹,即再经一火,当中止现一点圆星,滇人名曰“茶经”。逮后入铜少许,重以铅力熔化,然后入槽成丝。(丝必倾槽而现,以四围匡住,宝气不横溢走散。)其楚雄所出又异,彼硐砂铅气甚少,向诸郡购铅佐炼。每礁百斤,先坐铅二百斤于炉内,然后煽炼成团。其再入虾蟆炉沉铅结银,则同法也。此世宝所生,更无别出。方书、本草,无端妄想妄注,可厌之甚。

  大抵坤元精气,出金之所三百里无银,出银之所三百里无金,造物之情亦大可见。其贱役扫刷泥尘,入水漂淘而煎者,名曰淘厘锱。一日功劳轻者所获三分,重者倍之。其银俱日用剪、斧口中委余,或鞋底粘带布于衢市,或院宇扫屑弃于河沿,其中必有焉,非浅浮土面能生此物也。

  凡银为世用,惟红铜与铅两物可杂入成伪。然当其合琐碎而成钣锭,去疵伪而造精纯,高炉火中,坩锅足炼。撒硝少许,而铜、铅尽滞锅底,名曰银锈。其灰池中敲落者,名曰炉底。将锈与底同入分金炉内,填火土甑之中,其铅先化,就低溢流,而铜与粘带余银,用铁条逼就分拨,井然不紊。人工、天工亦见一斑云。炉式并具于后。

  ○附朱砂银

  凡虚伪方士以炉火惑人者,唯朱砂银愚人易惑。其法以投铅、朱砂与白银等分,入罐封固,温养三七日后,砂盗银气,煎成至宝。拣出其银,形有神丧,块然枯物。入铅煎时,逐火轻折,再经数火,毫忽无存。折去砂价、炭资、愚者贪惑犹不解,并志于此。

  ○铜

  凡铜供世用,出山与出炉只有赤铜。以炉甘石或倭铅参和,转色为黄铜,以砒霜等药制炼为白铜;矾、硝等药制炼为青铜;广锡参和为响铜;倭铅和写为铸铜。初质则一味红铜而已。

  凡铜坑所在有之。《山海经》言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或有所考据也。今中国供用者,西自四川、贵州为最盛。东南间自海舶来,湖广武昌、江西广信皆饶铜穴。其衡、瑞等郡,出最下品曰蒙山铜者,或入冶铸混入,不堪升炼成坚质也。

  凡出铜山夹土带石,穴凿数丈得之,仍有矿包其外,矿状如姜石,而有铜星,亦名铜璞,煎炼仍有铜流出,不似银矿之为弃物。凡铜砂在矿内,形状不一,或大或小,或光或暗,或如石,或如姜铁。淘洗去土滓,然后入炉煎炼,其熏蒸傍溢者,为自然铜,亦曰石髓铅。

  凡铜质有数种。有全体皆铜,不夹铅、银者,洪炉单炼而成。有与铅同体者,其煎炼炉法,傍通高低二孔,铅质先化从上孔流出,铜质后化从下孔流出。东夷铜又有托体银矿内者,入炉炼时,银结于面,铜沉于下。商舶漂入中国,名曰日本铜,其形为方长板条。漳郡人得之,有以炉再炼,取出零银,然后泻成薄饼,如川铜一样货卖者。

  凡红铜升黄色为锤锻用者,用自风煤炭(此煤碎如粉,泥糊作饼,不用鼓风,通红则自昼达夜。江西则产袁郡及新喻邑)百斤,灼于炉内,以泥瓦罐载铜十斤,继入炉甘石六斤坐于炉内,自然熔化。后人因炉甘石烟洪飞损,改用倭铅。每红铜六斤,入倭铅四斤,先后入罐熔化,冷定取出,即成黄铜,唯人打造。

  凡用铜造响器,用出山广锡无铅气者入内。钲(今名锣)、镯(今名铜鼓)之类,皆红铜八斤,入广锡二斤。铙、钹、铜与锡更加精炼。凡铸器,低者红铜、倭铅均平分两,甚至铅六铜四。高者名三火黄铜、四火熟铜,则铜七而铅三也。

  凡造低伪银者,唯本色红铜可入。一受倭铅、砒、矾等气,则永不和合。然铜入银内,使白质顿成红色,洪炉再鼓,则清浊浮沉立分,至于净尽云。

  ○附:倭铅

  凡倭铅古书本无之,乃近世所立名色。其质用炉甘石熬炼而成。繁产山西太行山一带,而荆、衡为次之。每炉甘石十斤,装载入一泥罐内,封裹泥固以渐砑干,勿使见火拆裂。然后逐层用煤炭饼垫盛,其底铺薪,发火煅红,罐中炉甘石熔化成团,冷定毁罐取出。每十耗去其二,即倭铅也。此物无铜收伏,入火即成烟飞去。以其似铅而性猛,故名之曰倭云。

  ○铁

  凡铁场所在有之,其铁浅浮土面,不生深穴,繁生平阳、冈埠,不生峻岭高山。质有土锭、碎砂数种。凡土锭铁,土面浮出黑块,形似枰锤。遥望宛然如铁,之则碎土。若起冶煎炼,浮者拾之,又乘雨湿之后牛耕起土,拾其数寸土内者。耕垦之后,其块逐日生长,愈用不穷。西北甘肃,东南泉郡,皆锭铁之薮也。燕京、遵化与山西平阳,则皆砂铁之薮也。凡砂铁一抛土膜即现其形,取来淘洗,入炉煎炼,熔化之后与锭铁无二也。

  凡铁分生、熟,出炉未炒则生,既炒则熟。生熟相和,炼成则钢。凡铁炉用盐做造,和泥砌成。其炉多傍山穴为之,或用巨木匡围,朔造盐泥,穷月之力不容造次。盐泥有罅,尽弃全功。凡铁一炉载土二千余斤,或用硬木柴,或用煤炭,或用木炭,南北各从利便。扇炉风箱必用四人、六人带拽。土化成铁之后,从炉腰孔流出。炉孔先用泥塞。每旦昼六时,一时出铁一陀。既出即叉泥塞,鼓风再熔。

  凡造生铁为冶铸用者,就此流成长条、圆块,范内取用。若造熟铁,则生铁流出时相连数尺内,低下数寸筑一方塘,短墙抵之。其铁流入塘内,数人执持柳木棍排立墙上,先以污潮泥晒干,舂筛细罗如面,一人疾手撒扌艳,众人柳棍疾搅,即时炒成熟铁。其柳棍每炒一次,烧折二三寸,再用则又更之。炒过稍冷之时,或有就塘内斩划成方块者,或有提出挥椎打圆后货者。若济阳诸冶,不知出此也。

  凡钢铁炼法,用熟铁打成薄片如指头阔,长寸半许,以铁片束尖紧,生铁安置其上,(广南生铁名堕子生钢者妙甚。)又用破草履盖其上,(粘带泥土者,故不速化。)泥涂其底下。洪炉鼓鞲,火力到时,生钢先化,渗淋熟铁之中,两情投合,取出加锤。再炼再锤,不一而足。俗名团钢,亦曰灌钢者是也。

  凡倭夷刀剑有百炼精纯、置日光檐下则满室辉曜者,不用生熟相和炼,又名此钢为下乘云。夷人又有以地溲淬刀剑者,(地溲乃石脑油之类,不产中国。)云钢可切玉,亦末之见也。凡铁内有硬处不可打者名铁核,以香油涂之即散。凡产铁之阴,其阳出慈石,第有数处不尽然也。

  ○锡

  凡锡中国偏出西南郡邑,东北寡生。古书名锡为“贺”者,以临贺郡产锡最盛而得名也。今衣被天下者,独广西南丹、河池二州居其十八,衡、永则次之。大理、楚雄即产锡甚盛,道远难致也。

  凡锡有山锡、水锡两种。山锡中又有锡瓜、锡砂两种,锡瓜块大如小瓠,锡砂如豆粒,皆穴土不甚深而得之。间或土中生脉充刃,致山土自颓,恣人拾取者。水锡衡、永出溪中,广西则出南丹州河内,其质黑色,粉碎如重罗面。南丹河出者,居民旬前从南淘至北,旬后又从北淘至南。愈经淘取,其砂日长,百年不竭。但一日功劳淘取煎炼不过一斤。会计炉炭资本,所获不多也。南丹山锡出山之阴,其方无水淘洗,则接连百竹为枧,从山阳枧水淘洗土滓,然后入炉。

  凡炼煎亦用洪炉,入砂数百斤,丛架木炭亦数百斤,鼓鞲熔化。火力已到,砂不即熔,用铅少许勾引,方始沛然流注。或有用人家炒锡剩灰勾引者。其炉底炭末、瓷灰铺作平地,傍安铁管小槽道,熔时流出炉外低池。其质初出洁白,然过刚,承锤即拆裂。入铅制柔,方充造器用。售者杂铅太多,欲取净则熔化,入醋淬八九度,铅尽化灰而去。出锡唯此道。方书云马齿苋取草锡者,妄言也;谓砒为锡苗者,亦妄言也。

  ○铅

  凡产铅山穴,繁于铜、锡。其质有三种,一出银矿中,包孕白银。初炼和银成团,再炼脱银沉底,曰银矿铅,此铅云南为盛。一出铜矿中,入烘炉炼化,铅先出,铜后随,曰铜山铅,此铅贵州为盛。一出单生铅穴,取者穴山石,挟油灯寻脉,曲折如采银矿,取出淘洗煎炼,名曰草节铅,此铅蜀中嘉、利等州为盛。其余雅州出钓脚铅,形如皂荚子,又如蝌斗子,生山涧沙中。广信郡上饶、饶郡乐平出杂铜铅,剑州出阴平铅,难以枚举。

  凡银矿中铅,炼铅成底,炼底复成铅。草节铅单入烘炉煎炼,炉傍通管注入长条土槽内,俗名扁担铅,亦曰出山铅,所以别于凡银炉内频经煎炼者。凡铅物值虽贱,变化殊奇,白粉、黄丹,皆其显像。操银底于精纯,勾锡成其柔软,皆铅力也。

  ○附:胡粉

  凡造胡粉,每铅百斤,熔化,削成薄片,卷作筒,安木甑内。甑下甑中各安醋一瓶,外以盐泥固济,纸糊甑缝。安火四两,养之七日。期足启开,铅片皆生霜粉,扫入水缸内。未生霜者,入甑依旧再养七日,再扫,以质尽为度,其不尽者留作黄丹料。

  每扫下霜一斤,入豆粉二两、蛤粉四两,缸内搅匀,澄去清水,用细灰按成沟,纸隔数层,置粉于上。将干,截成瓦定形,或如磊鬼,待干收货。此物古因辰、韶诸郡专造,故曰韶粉(俗误朝粉)。今则各省直饶为之矣。其质入丹青,则白不减。揸妇人颊,能使本色转青。胡粉投入炭炉中,仍还熔化为铅,所谓色尽归皂者。

  ○附:黄丹

  凡炒铅丹,用铅一斤,土硫黄十两,硝石一两。熔铅成汁,下醋点之。滚沸时下硫一块,少顷入硝少许,沸定再点醋,依前渐下硝、黄。待为末,则成丹矣。其胡粉残剩者,用硝石、矾石炒成丹,不复用醋也。欲丹还铅,用葱白汁拌黄丹馒炒,金汁出时,倾出即还铅矣。

●佳兵第十五

  宋子曰:兵非圣人之得已也。虞舜在位五十载,而有苗犹弗率。明王圣帝,谁能去兵哉?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其来尚矣。为老氏者,有葛天之思焉。其词有曰:“佳兵者,不详之器。”盖言慎也。

  火药机械之窍,其先凿自西番与南裔,而后乃及于中国。变幻百出,日盛月新。中国至今日,则即戎者以为第一义,岂其然哉?虽然,生人纵有巧思,乌能至此极也?

  ○弧矢

  凡造弓,以竹与牛角为正中干质,(东北夷无竹,以柔木为之。)桑枝木为两梢。弛则竹为内体,角护其外;张则角向内而竹居外。竹一条而角两接,桑肖则其末刻锲,以受弦区,其本则贯插接笋于竹丫,而光削一面以贴角。

  凡造弓,先削竹一片,(竹宜秋冬伐,春夏则朽蛀。)中腰微亚小,两头差大,约长二尺许。一面粘胶靠角,一面铺置牛筋与胶而固之。牛角当中牙接,(北边无修长牛角,则以羊角四接而束之。广弓则黄牛明角亦用,不独水牛也。)固以筋胶。胶外固以桦皮,名曰暖靶。凡桦木关外产辽阳,北土繁生遵化,西陲繁生临洮郡,闽、广、浙亦皆有之。其皮护物,手握如软绵,故弓靶所必用。即刀柄与枪干亦需用之。其最薄者,则为刀剑鞘室也。

  凡牛脊梁每只生筋一方条,约重三十两。杀取晒干,复浸水中,析破如苎麻丝。北边无蚕丝,弓弦处皆纠合此物为之。中华则以之铺护弓干,与为棉花弹弓弦也。凡胶乃鱼脬杂肠所为,煎治多属宁国郡,其东海石首鱼,浙中以造白鲞者,取其脬为胶,坚固过于金铁。北边取海鱼脬煎成,坚固与中华无异,种性则别也。天生数物,缺一而良弓不成,非偶然也。

  凡造弓初成坯后,安置室中梁阁上,地面勿离火意。促者旬日,多者两月,透干其津液,然后取下磨光,重加筋胶与漆,则其弓良甚。货弓之家,不能俟日足者,则他日解释之患因之。

  凡弓弦取食柘叶蚕茧,其丝更坚韧。每条用丝线二十余根作骨,然后用线横缠紧约。缠丝分三停,隔七寸许则空一二分不缠,故弦不张弓时,可折叠三曲而收之。往者北边弓弦,尽以牛筋为质,故夏月雨雾,妨其解脱,不相侵犯。今则丝弦亦广有之。涂弦或用黄蜡,或不用亦无害也。凡弓两肖系区处,或以最厚牛皮,或削柔木如小棋子,钉粘角端,名曰垫弦,义同琴轸。放弦归返时,雄力向内,得此而抗止,不然则受损也。

  凡造弓,视人力强弱为轻重,上力挽一百二十斤,过此则为虎力,亦不数出。中力减十之二三,下力及其半。彀满之时皆能中的。但战阵之上洞胸彻札,功必归于挽强者。而下力倘能穿杨贯虱,则以巧胜也。凡试弓力,以足踏弦就地,称钩搭挂弓腰,弦满之时,推移称锤所压,则知多少。其初造料分两,则上力挽强者,角与竹片削就时,约重七两。筋与胶、漆与缠约丝绳,约重八钱。此其大略。中力减十之一二,下力减十之二三也。

  凡成弓,藏时最嫌霉湿。(霉气先南后北,岭南谷雨时,江南小满,江北六月,燕、齐七月。然淮、扬霉气独盛。)将士家或置烘厨、烘箱,日以炭火置其下。(春秋雾雨皆然,不但霉气。)小卒无烘厨,则安顿灶突之上。稍怠不勤,立受朽解之患也。(近岁命南方诸省造弓解北,纷纷驳回,不知离火即坏之故,亦无人陈说本章者。)

  凡箭,中国南方竹质,北方萑柳质,北边桦质,随方不一。竿长二尺,簇长一寸,其大端也。凡竹箭削竹四条或三条,以胶粘合,过刀光削而圆成之。漆丝缠约两头,名曰"三不齐"箭杆。浙与广南有生成箭竹,不破合者。柳与桦杆,则取彼圆直枝条而为之,微费刮削而成也。凡竹箭其体自直,不用矫揉。木杆则燥时必曲,削造成时以数寸之木,刻槽一条,名曰箭端。将木杆逐寸戛拖而过,其身乃直。即首尾轻重,亦由过端而均停也。

  凡箭,其本刻衔口以驾弦,其末受镞。凡镞冶铁为之。(《禹贡》石乃方物,不适用。)北边制如桃叶枪尖,广南黎人矢镞如平面铁铲,中国则三棱锥象也。响箭则以寸木空中锥眼为窍,矢过招风而飞鸣,即《庄子》所谓嚆矢也。凡箭行端斜与疾慢,窍妙皆系本端翎羽之上。箭本近衔处剪翎直贴三条,其长三寸,鼎足安顿,粘以胶,名曰箭羽。(此胶亦忌霉湿,故将卒勤者,箭亦时以火烘。)

  羽以雕膀为上,(雕似鹰而大,尾长翅短。)角鹰次之,鸱鹞又次之。南方造箭者,雕无望焉,即鹰、鹞亦难得之货,急用塞数,即以雁翎,甚至鹅翎亦为之矣。凡雕翎箭行疾过鹰、鹞翎,十余步而端正,能抗风吹。北边羽箭多出此料。鹰、鹞翎作法精工,亦恍惚焉。若鹅、雁之质,则释放之时,手不应心,而遇风斜窜者多矣。面箭不及北,由此分也。

  ○弩

  凡弩为守营兵器,不利行阵。直者名身,衡者名翼,弩牙发弦者名机。斫木为身,约长二尺许,身之首横拴度翼。其空缺度翼处,去面刻定一分,(稍厚则弦发不应节。)去背则不论分数。面上微刻直槽一条以盛箭。其翼以柔木一条为者名扁担弩,力最雄。或一木之下加以竹片叠承(其竹一片短一片),名三撑弩,或五撑、七撑而止。身下截刻锲衔弦,其衔傍活钉牙机,上剔发弦。上弦之时唯力是视。一人以脚踏强弩而弦者,《汉书》名曰“蹶张材官”。弦送矢行,其疾无与比数。

  凡弩弦以苎麻为质,缠绕以鹅翎,涂以黄蜡。其弦上翼则谨,放下仍松,故鹅翎可扌及首尾于绳内。弩箭羽以箬叶为之。析破箭本,衔于其中而缠约之。其射猛兽药箭,则用草乌一味,熬成浓胶,蘸染矢刃。见血一缕则命即绝,人畜同之。凡弓箭强者行二百余步,弩箭最强者五十步而止,即过咫尺,不能穿鲁缟矣。然其行疾则十倍于弓,而入物之深亦倍之。

  国朝军器造神臂弩、克敌弩,皆并发二矢、三矢者。又有诸葛弩,其上刻直槽,相承函十矢,其翼取最柔木为之。另安机木随手扳弦而上,发去一矢,槽中又落一矢,则又扳木上弦而发。机巧虽工,然其力绵甚,所及二十余步而已。此民家妨窃具,非军国器。其山人射猛兽者名曰窝弩,安顿交迹之衢,机傍引线,俟兽过,带发而射之。一发所获,一兽而已。

  ○干

  凡干戈名最古,干与戈相连得名者,后世战卒,短兵驰骑者更用之。盖右手执短刀,左手执干以蔽敌矢。古者车战之上,则有专司执干,并抵同人之受矢者。若双手执长戈与持戟、槊,则无所用之也。凡干长不过三尺,杞柳织成尺径圈置于项下,上出五寸,亦锐其端,下则轻竿可执。若盾名中干,则步卒所持以蔽矢并拒槊者,俗所谓傍牌是也。

  ○火药料

  火药、火器,今时妄想进身博官者,人人张目而道,著书以献,未必尽由试验。然亦粗载数叶,附于卷内。凡火药以硝石、硫黄为主,草木灰为铺。硝性至阴,硫性至阳,阴阳两神物相遇于无隙可容之中。其出也,人物膺之,魂散惊而魄齑粉。凡硝性主直,直击者硝九而硫一。硫性主横,爆击者硝七而硫三。其佐使之灰,则青杨、枯杉、桦根、箬叶、蜀葵、毛竹根、茄秸之类,烧使存性,而其中箬叶为最燥也。

  凡火攻有毒火、神火、法火、烂火、喷火。毒火以白砒、砂为君,金汁、银锈、人粪和制。神火以朱砂、雄黄、雌黄为君。烂火以硼砂、磁末、牙皂、秦椒配合。飞火以朱砂、石黄、轻粉、草乌、巴豆配合。劫营火则用桐油、松香。此其大略。其狼粪烟昼黑夜红,迎风直上,与江豚灰能逆风而炽,皆须试见而后详之。

  ○硝石

  凡硝,华夷皆生,中国则专产西北。若东南贩者不给官引,则以为私货而罪之。硝质与盐同母,大地之下潮气蒸成,现于地面。近水而土薄者成盐,近山而土厚者成硝。以其入水即硝熔,故名曰“硝”。长淮以北,节过中秋,即居室之中,隔日扫地,可取少许以供煎炼。

  凡硝三所最多:出蜀中者曰川硝,生山西者俗呼盐硝,生山东者俗呼土硝。凡硝刮扫取时,(墙中亦或迸出。)入缸内水浸一宿,秽杂之物浮于面上,掠取去时,然后入釜,注水煎炼。硝化水干,倾于器内,经过一宿,即结成硝。其上浮者曰芒硝,芒长者曰马牙硝,(皆从方产本质幻出。)其下猥杂者曰朴硝。欲去杂还纯,再入水煎炼。入莱菔数枚同煮熟,倾入盆中,经宿结成白雪,则呼盆硝。

  凡制火药,牙硝、盆硝功用皆同。凡取硝制药,少者用新瓦焙,多者用土釜焙,潮气一干,即成研末。凡研硝不以铁碾入石臼,相激火生,则祸不可测,凡硝配定何药分两,入黄同研,木灰则从后增入。凡硝既焙之后,经久潮性复生。使用巨泡,多从临期装载也。

  ○硫黄(详见《燔石》卷)

  凡硫黄配硝,而后火药成声。北狄无黄之国,空繁硝产,故中国有严禁,凡燃炮拈硝与木灰为引线,黄不入内,入黄即不透关。凡碾黄难碎,每黄一两,和硝一钱同碾,则立成微尘细末也。

  ○火器

  西洋炮熟铜铸就,圆形若铜鼓。引放时,半里之内,人马受惊死。(平地引炮有关捩,前行遇坎方止。点引之人反走坠入深坑内,炮声在高头,放者方不丧命。)红夷炮铸铁为之,身长丈许,用以守城。中藏铁弹并火药数斗,飞激二里,膺其锋者为齑粉。凡炮引内灼时,先往后坐千钧力,其位须墙抵住,墙崩者其常。

  大将军 二将军(即红夷之次,在中国为巨物。) 佛郎机(水战舟头用。)

  三眼铳 百子连珠炮

  地雷埋伏土中,竹管通引,冲土起击,其身从其炸裂。所谓横击,用黄多者。(引线用矾油,炮口覆以盆。)

  混江龙,漆固皮囊炮沉于水底,岸上带索引机。囊中悬吊火石、火镰,索机一动,其中自发。敌舟行过,遇之则败。然此终痴物也。

  鸟铳。凡鸟铳长约三尺,铁管载药,嵌盛木棍之中,以便手握。凡锤鸟铳,先以铁梃一条大如箸为冷骨,裹红铁锤成。先为三接,接口炽红,竭力撞合。合后以四棱钢锥如箸大者,透转其中,使极光净,则发药无阻滞。其本近身处,管亦大于末,所以容受火药。每铳约载配消一钱二分,铅铁弹子二钱。发药不用信引,(岭南制度,有用引者。)孔口通内处露消分厘,捶熟苎麻点火。左手握铳对敌,右手发铁机逼苎火于消上,则一发而去。鸟雀遇于三十步内者,羽肉皆粉碎,五十步外方有完形,若百步则铳力竭矣。鸟枪行远过二百步,制方仿佛鸟铳,而身长药多,亦皆倍此也。

  万人敌。凡外郡小邑乘城却敌,有炮力不具者,即有空悬火炮而痴重难使者,则万人敌近制随宜可用,不必拘执一方也。盖消、黄火力所射,千军万马立时糜烂。其法:用宿干空中泥团,上留小眼筑实消、黄火药,参入毒火、神火,由人变通增损。贯药安信而后,外以木架匡围,或有即用木桶而塑泥实其内郭者,其义亦同。若泥团必用木匡,所以妨掷投先碎也。敌攻城时,燃灼引信,抛掷城下。火力出腾,八面旋转。旋向内时,则城墙抵信,不伤我兵。旋向外时,则敌人马皆无幸。此为守城第一器。而能通火药之性、火器之方者,聪明由人。作者不上十年,守土者留心可也。

●丹青第十六

  宋子曰:斯文千古之不坠也,注玄尚白,其功孰与京哉?离火红而至黑孕其中,水银白而至红呈其变。造化炉锤,思议何所容也。五章遥降,朱临黑而大号彰。万卷横披,墨得朱而天章焕。文房异宝,珠玉何为?至画工肖像万物,或取本姿,或从配合,而色色咸备焉。夫亦依坎附离,而共呈五行变态,非至神孰能与于斯哉?

  ○朱

  凡朱砂、水银、银朱,原同一物,所以异名者,由精细老嫩而分也。上好朱砂出压辰、锦(今名麻阳)与西川者,中即孕Е,然不以升炼。盖光明、箭镞、镜面等砂,其价重于水银三倍,故择出为朱砂货鬻。若以升水,反降贱值。唯粗次朱砂方以升炼水银,而水银又升银朱也。

  凡朱砂上品者,穴土十余丈乃得之。始见其苗,磊然白石,谓之朱砂床。近床之砂,有如鸡子大者。其次砂不入药,只为研供画用与升炼水银者。其苗不必白石,其深数丈即得。外床或杂青黄石,或间沙土,土中孕满,则其外沙石多自折裂。此种砂贵州思、印、铜仁等地最繁,而商州、秦州出亦广也。

  凡次砂取来,其通坑色带白嫩者,则不以研朱,尽以升Е。若砂质即嫩而烁视欲丹者,则取来时,入巨铁碾槽中,轧碎如微尘,然后入缸,注清水澄浸。过三日夜,跌取其上浮者,倾入别缸,名曰二朱。其下沉结者,晒干即名头朱也。

  凡升水银,或用嫩白次砂,或用缸中跌出浮面二朱,水和槎成大盘条,每三十斤入一釜内升Е,其下炭质亦用三十斤。凡升Е,上盖一釜,釜当中留一小孔,釜傍盐泥紧固。釜上用铁打成一曲弓溜管,其管用麻绳缠通梢,仍用盐泥涂固。煅火之时,曲溜一头插入釜中通气,(插处一丝固密。)一头以中罐注水两瓶,插曲溜尾于内,釜中之气在达于罐中之水而止。共煅五个时辰,其中砂末尽化成Е,布于满釜。冷定一日,取出扫下。此最妙玄,化全部天机也。(《本草》胡乱注,“凿地一孔,放碗一个盛水”。)

  凡将水银再升朱用,故名曰银朱。其法或用磬口泥罐,或用上下釜。每水银一斤入石亭脂(即硫黄制造者)二斤,同研不见星,炒作青砂头,装于罐内。上用铁盏盖定,盏上压一铁尺。铁线兜底捆缚,盐泥固济口缝,下用三钉插地鼎足盛罐。打火三炷香久,频以废笔蘸水擦盏,则银自成粉,贴于罐上,其贴口者朱更鲜华。冷定揭出,刮扫即用。其石亭脂沉下罐底,可取再用也。每升水银一斤得朱十四两,次朱三两五钱,出数藉硫质而生。

  凡升朱与研朱,功用亦相仿。若皇家、贵家画彩,则即同辰、锦丹砂研成者,不用此朱也。凡朱,文房胶成条块,石砚则显,若磨于锡砚之上,则立成皂汁。即漆工以鲜物彩,唯入桐油调则显,入漆亦晦也。凡水银与朱更无他出,其Е海、草Е之说无端狂妄,耳食者信之。若水银已升朱,则不可复还为Е,所谓造化之巧已尽也。

  ○墨

  凡墨烧烟凝质而为之。取桐油、清油、猪油烟为者居十之一,取松烟为者居十之九。凡造贵重墨者,国朝推重徽郡人,或以载油之艰,遣人僦居荆、襄、辰、沅,就其贱值桐油点烟而归。其墨他日登于纸上,日影横射有红光者,则以紫草汁浸染灯心而燃炷者也。

  凡油取烟,每油一斤得上烟一两余。手力捷疾者,一人供事灯盏二百付。若刮取怠缓则烟老,火燃质料并丧也。其余寻常用墨,则先将松树流去胶香,然后伐木。凡松香有一毛未净尽,其烟造墨,终有滓结不解之病。凡松树流去香,木根凿一小孔,炷灯缓炙,则通身膏液就暖倾流而出也。

  凡烧松烟,伐松斩成尺寸,鞠篾为圆屋如舟中雨篷式,接连十余丈。内外与接口皆以纸及席糊固完成。隔位数节,小孔出烟,其下掩土砌砖先为通烟道路。燃薪数日,歇冷入中扫刮。凡烧松烟,放火通烟,自头彻尾。靠尾一二节者为清烟,取入佳墨为料。中节者为混烟,取为时墨料。若近头一二节,只刮取为烟子,货卖刷印书文家,仍取研细用之。其余则供漆工、垩工之涂玄者。

  凡松烟造墨,入水久浸,以浮沉分清悫。其和胶之后,以捶敲多寡分脆坚。其增入珍料与漱金、衔麝,则松烟、油烟增减听人。其余《墨经》、《墨谱》,博物者自详,此不过粗纪质料原因而已。

  ○附

  胡粉(至白色,详《五金》卷。)

  黄丹(红黄色,详《五金》卷。)

  淀花(至蓝色,详《彰施》卷。)

  紫粉(纟辰红色,贵重者用胡粉、银朱对和,粗者用染家红花滓汁为之。)

  大青(至青色,详《珠玉》卷。)

  铜绿(至绿色,黄铜打成板片,醋涂其上,裹藏糠内,微藉暖火气,逐日刮取。)

  石绿(详《珠玉》卷。)

  代赭石(殷红色,处处山中有之,以代郡者为最佳。)

  石黄(中黄色,外紫色,石皮内黄,一名石中黄子。)

●曲蘖第十七

  宋子曰:狱讼日繁,酒流生祸,其源则何辜!祀天追远,沉吟《商倾》、《周雅》之间,若作酒醴之资曲蘖也,殆圣作而明述矣。惟是五谷菁华变幻,得水而凝,感风而化,供用岐黄者神其名,而坚固食羞者丹其色。君臣自古配合日新,眉寿介而宿痼怯,其功不可殚述。自非炎黄作祖、末流聪明,乌能竟其方术哉。

  ○酒母

  凡酿酒必资曲药成信。无曲即佳米珍黍,空造不成。古来曲造酒,蘖造醴,后世厌醴味薄,遂至失传,则并蘖法亦亡。凡曲,麦、米、面随方土造,南北不同,其义则一。凡麦曲,大、小麦皆可用。造者将麦连皮,井水淘净,晒干,时宜盛暑天。磨碎,即以淘麦水和作块,用楮叶包扎,悬风处,或用稻秸罨黄,经四十九日取用。

  造面曲用白面五斤、黄豆五升,以蓼汁煮烂,再用辣蓼末五两、杏仁泥十两和踏成饼,楮叶包悬与稻秸罨黄,法亦同前。其用糯米粉与自然蓼汁溲和成饼,生黄收用者,罨法与时日,亦无不同也。其入诸般君臣草药,少者数味,多者百味,则各土各法,亦不可殚述。近代燕京,则以薏苡仁为君,入曲造薏酒。浙中宁、绍则以绿豆为君,入曲造豆酒。二酒颇擅天下佳雄。(别载《酒经》。)

  凡造酒母家,生黄未足,视候不勤,盥拭不洁,则疵药数丸动辄败人石米。故市曲之家必信著名闻,而后不负酿者。凡燕、齐黄酒曲药,多从淮郡造成,载于舟车北市。南方曲酒,酿出即成红色者,用曲与淮郡所造相同,统名大曲。但淮郡市者打成砖片,而南方则用饼团。其曲一味,蓼身为气脉,而米、麦为质料,但必用已成曲、酒糟为媒合。此糟不知相承起自何代,犹之烧矾之必用旧矾滓云。

  ○神曲

  凡造神曲所以入药,乃医家别于酒母者。法起唐时,其曲不通酿用也。造者专用白面,每百斤入青蒿自然汁、马蓼、苍耳自然汁相和作饼,麻叶或楮叶包罨如造酱黄法。待生黄衣,即晒收之。其用他药配合,则听好医者增入,苦无定方也。

  ○丹曲

  凡丹曲一种,法出近代。其义臭腐神奇,其法气精变化。世间鱼肉最朽腐物,而此物薄施涂抹,能固其质于炎暑之中,经历旬日蛆蝇不敢近,色味不离初,盖奇药也。

  凡造法用灿稻米,不拘早晚。舂杵极其精细,水浸一七日,其气臭恶不可闻,则取入长流河水漂净。(必用山河流水,大江者不可用。)漂后恶臭犹不可解,入甑蒸饭则转成香气,其香芬甚。凡蒸此米成饭,初一蒸半生即止,不及其熟。出离釜中,以冷水一沃,气冷再蒸,则令极熟矣。熟后,数石共积一堆拌信。

  凡曲信必用绝佳红酒糟为料,每糟一斗入马蓼自然汁三升,明矾水和化。每曲饭一石入信二斤,乘饭热时,数人捷手拌匀,初热拌至冷。候视曲信入饭,久复微温,则信至矣。凡饭拌信后,倾入箩内,过矾水一次,然后分散入篾盘,登架乘风。后此风力为政,水火无功。

  凡曲饭入盘,每盘约载五升。其屋室宜高大,防瓦上暑气侵逼。室面宜向南,防西晒。一个时中翻拌约三次。候视者七日之中,即坐卧盘架之下,眠不敢安,中宵数起。其初时雪白色,经一二日成至黑色。黑转褐,褐转赭,赭转红,红极复转微黄。目击风中变幻,名曰生黄曲,则其价与入物之力皆倍于凡曲也。凡黑色转褐,褐转红,皆过水一度。红则不复入水。凡造此物,曲工盥手与洗净盘簟,皆令极洁。一毫滓秽,则败乃事也。

●珠玉第十八

  宋子曰:玉韫山辉,珠涵水媚,此理诚然乎哉,抑意逆之说也?大凡天地生物,光明者昏浊之反,滋润者枯涩之仇,贵在此则贱在彼矣。合浦、于阗行程相去二万里,珠雄于此,玉峙于彼,无胫而来,以宠爱人寰之中,而辉煌廊庙之上,使中华无端宝藏折节而推上坐焉。岂中国辉山、媚水者,萃在人身,而天地菁华止有此数哉?

  ○珠

  凡珍珠必产蚌腹,映月成胎,经年最久,乃为至宝。其云蛇蝮、龙颔、鲛皮有珠者,妄也。凡中国珠必产雷、廉二池。三代以前,淮扬亦南国地,得珠稍近《禹贡》“淮夷珠”,或后互市之便,非必责其土产也。金采蒲里路,元采杨村直沽口,皆传记相承之妄,何尝得珠。至云忽吕古江出珠,则夷地,非中国也。

  凡蚌孕珠,乃无质而生质。他物形小而居水族者,吞噬弘多,寿以不永。蚌则环包坚甲,无隙可投,即吞腹,囫囵不能消化,故独得百年千年,成就无价之宝也。凡蚌孕珠,即千仞水底,一逢圆月中天,即开甲仰照,取月精以成其魄。中秋月明,则老蚌犹喜甚。若彻晓无云,则随月东升西没,转侧其身而映照之。他海滨无珠者,潮汐震撼,蚌无安身静存之地也。

  凡廉州池自乌泥、独揽沙至于青鸾,可百八十里。雷州池自对乐岛斜望石城界,可百五十里。户采珠每岁必以三月,时牲杀祭海神,极其虔敬。户生啖海腥,入水能视水色,知蛟龙所在,则不敢侵犯。

  凡采珠舶,其制视他舟横阔而圆,多载草荐于上。经过水漩,则掷荐投之,舟乃无恙。舟中以长绳系没人腰,携篮投水。凡没人以锡造弯环空管,其本缺处对掩没人口鼻,令舒透呼吸于中,别以熟皮包络耳项之际。极深者至四五百尺,拾蚌篮中。气逼则撼绳,其上急提引上,无命者或葬鱼腹。凡没人出水,煮热毳急覆之,缓则寒栗死。

  宋朝李招讨设法以为耩,最后木柱扳口,两角坠石,用麻绳作兜如囊状。绳系舶两傍,乘风扬帆而兜取之,然亦有漂溺之患。今户两法并用之。

  凡珠在蚌,如玉在璞。初不识其贵贱,剖取而识之。自五分至一寸一分经者为大品。小平似覆釜,一边光彩微似镀金者,此名珠,其值一颗千金矣。古来“明月”、“夜光”,即此便是。白昼晴明,檐下看有光一线闪烁不定,“夜光”乃其美号,非真有昏夜放光之珠也。次则走珠,置平底盘中,圆转无定歇,价亦与珠相仿。(化者之身受含一粒,则不复朽坏,故帝王之家重价购此。)次则滑珠,色光而形不甚圆。次则累珠,次官雨珠,次税珠,次葱符珠。幼珠如粱粟,常珠如豌豆。卑而碎者曰玑。自夜光至于碎玑,譬均一人身而王公至于氓隶也。

  凡珠生止有此数,采取太频,则其生不继。经数十年不采,则蚌乃安其身,繁其子孙而广孕宝质。所谓珠徙珠还,此煞定死谱,非真有清官感召也。(我朝弘治中,一采得二万八千两。万历中,一采止得三千两,不偿所费。)

  ○宝

  凡宝石皆出井中,西番诸域最盛,中国惟出云南金齿卫与丽江两处。凡宝石自大至小,皆有石床包其外,如玉之有璞。金银必积土其上,韫结乃成,而宝则不然,从井底直透上空,取日精月华之气而就,故生质有光明。如玉产峻湍,珠孕水底,其义一也。

  凡产宝之井即极深无水,此乾坤派设机关。但其中宝气如雾,氤氲井中,人久食其气多致死。故采宝之人,或结十数为群,入井者得其半,而井上众人共得其半也。下井人以长绳系腰,腰带叉口袋两条,及泉近宝石,随手疾拾入袋。(宝井内不容蛇虫。)腰带一巨铃,宝气逼不得过,则急摇其铃,井上人引ㄌ提上,其人即无恙,然已昏瞢。止与白滚汤入口解散,三日之内不得进食粮,然后调理平复。其袋内石,大者如碗,中者如拳,小者如豆,总不晓其中何等色。付与琢工钅虑错解开,然后知其为何等色也。

  属红黄种类者,为猫精、羯芽、星汉砂、琥珀、木难、酒黄、喇子。猫精黄而微带红。琥珀最贵者名曰{玉}(音依,此值黄金五倍价,)红而微带黑,然昼见则黑,灯光下则红甚也。木难纯黄色,喇子纯红。前代何妄人,于松树注茯苓,又注琥珀,可笑也。

  属青绿种类者,为瑟瑟珠、且母绿、鸦鹘石、空青之类。(空青既取内质,其膜升打为空青。)至玫瑰一种如黄豆、绿豆大者,则红、碧、青、黄数色皆具。宝石有玫瑰,如珠之有玑也。星汉砂以上,犹有煮海金丹。此等皆西番产,亦间气出。滇中井所无。

  时人伪造者,唯琥珀易假。高者煮化硫黄,低者以殷红汁料煮入牛羊明角,映照红赤隐然,今亦最易辨认。(琥珀磨之有浆。)至引灯草,原惑人之说,凡物借人气能引拾轻芥也。自来《本草》陋妄,删去毋使灾木。

  ○玉

  凡玉入中国,贵重用者尽出于阗、(汉时西国号,后代或名别失八里,或统服赤斤蒙古,定名未详。)葱岭。所谓蓝田,即葱岭出玉别地名,而后世误以为西安之蓝田也。其岭水发源名阿耨山,至葱岭分界两河,一曰白玉河,一曰绿玉河。后晋人高居海作《于阗国行程记》载有乌玉河,此节则妄也。

  玉璞不藏深土,源泉峻急激映而生。然取者不于所生处,以急湍无着手。俟其夏月水涨,璞随湍流徙,或百里,或二三百里,取之河中。凡玉映月精光而生,故国人沿河取玉者,多于秋间明月夜,望河候视。玉璞堆聚处,其月色倍明亮。凡璞随水流,仍错杂乱石浅流之中,提出辨认而后知也。

  白玉河流向东南,绿玉河流向西北。亦力把力地,其地有名望野者,河水多聚玉。其俗以女人赤身没水而取者,云阴气相召,则玉留不逝,易于捞取,此或夷人之愚也。(夷中不贵此物,更流数百里,途远莫货,则弃而不用。)

  凡玉唯白与绿两色。绿者中国名菜玉。其赤玉、黄玉之说,皆奇石、琅之类,价即不下于玉,然非玉也。凡玉璞根系山石流水,未推出位时,璞中玉软如棉絮,推出位时则已硬,入尘见风则愈硬。谓世间琢磨有软玉,则又非也。凡璞藏玉,其外者曰玉皮,取为砚托之类,其值无几。璞中之玉有纵横尺余无瑕玷者,古者帝王取以为玺。所谓连城之璧,亦不易得。其纵横五六寸无瑕者,治以为杯,此亦当世重宝也。

  此外惟西洋琐里有异玉,平时白色,晴日下看映出红色。阴雨时又为青色,此可谓之玉妖,尚方有之。朝鲜西北太尉山有千年璞,中藏羊脂玉,与葱岭美者无殊异。其他虽有载志,闻见则未经也。凡玉由彼地缠头回,(其俗人首一岁裹布一层,老则臃肿之甚,故名缠头回子。其国王亦谨不见发。问其故,则云见发则岁凶荒,可笑之甚。)或溯河舟,或驾橐驼,经庄浪入嘉峪,而至于甘州与肃州。中国贩玉者,至此互市而得之,东入中华,卸萃燕京。玉工辨璞高下定价,而后琢之。(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

  凡玉初剖时,冶铁为圆盘,以盆水盛沙,足踏圆盘使转,添沙剖玉,逐忽划断。中国解玉沙,出顺天玉田与真定邢台两邑,其沙非出河中,有泉流出,精粹如面,藉以攻玉,永无耗折。既解之后,别施精巧工夫,得镔铁刀者,则为利器也。(镔铁亦出西番哈密卫砺石中,剖之乃得。)

  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钿花用。又碎不堪者,碾筛和灰涂琴瑟,琴有玉音,以此故也。凡镂刻绝细处,难施锥刃者,以蟾酥填画而后锲之。物理制服,殆不可晓。凡假玉以充者,如锡之于银,昭然易辨。近则捣舂上料白瓷器,细过微尘,以白敛诸汁调成为器,干燥玉色烨然,此伪最巧云。

  凡珠玉、金银,胎性相反。金银受日精,必沉埋深土结成。珠玉、宝石受月华,不受土寸掩盖。宝石在井上透碧空,珠在重渊,玉在峻滩,但受空明、水色盖上。珠有螺城,螺母居中,龙神守护,人不敢犯。数应入世用者,螺母推出人取。玉初孕处,亦不可得。玉神推徙入河,然后恣取,与珠宫同神异云。

  ○附:玛瑙 水晶 琉璃

  凡玛瑙非石非玉,中国产处颇多,种类以十余计。得者多为簪{度}、钩(音扣)结之类,或为棋子,最大者为屏风及棹面。上品者产宁夏外徼羌地砂碛中,然中国即广有,商贩者亦不远涉也。今京师货者多是大同、蔚州九空山、宣府四角山所产,有夹胎玛瑙、截子玛瑙、锦红玛瑙,是不一类。而神木、府谷出浆水玛瑙、锦缠玛瑙,随方货鬻,此其大端云。试法以砑木不热者为真。伪者虽易为,然真者值原不甚贵,故不乐售其技也。

  凡中国产水晶,视玛瑙少杀,今南方用者多福建漳浦产(山名铜山,)北方用者多宣府黄尖山产,中土用者多河南信阳州(黑色者最美)与湖广兴国州(潘家山)产,黑色者产北不产南。其他山穴本有之而采识未到,与已经采识而官司厉禁封闭(如广信惧中官开采之类)者尚多也。凡水晶出深山穴内瀑流石罅之中,其水经晶流出,昼夜不断,流出洞门半里许,其面尚如油珠滚沸。凡水晶未离穴时如棉软,见风方坚硬。琢工得宜者,就山穴成粗坯,然后持归加功,省力十倍云。

  凡琉璃石,与中国水精、占城火齐其类相同,同一精光明透之义。然不产中国,产于西域。其石五色皆具,中华人艳之,遂竭人巧以肖之。于是烧瓴<商瓦>转釉成黄绿色者曰琉璃瓦。煎化羊角为盛油与笼烛者为琉璃碗。合化硝、铅写珠铜线穿合者为琉璃灯。捏片为琉璃瓶袋。(硝用煎炼上结马牙者。)各色颜料汁任从点染。凡为灯、珠皆淮北齐地人,以其地产硝之故。

  凡硝见火还空,其质本无,而黑铅为重质之物。两物假火为媒,硝欲引铅还空,铅欲留硝住世,和同一釜之中,透出光明形象。此乾坤造化隐现于容易地面。《天工》卷末,著而出之。

宋应星生平

宋应星(1587—1661),字长庚,奉新县北乡雅溪牌坊村(今宋埠镇牌楼村人)。其曾祖父宋景,明正德、嘉靖年间,累官吏、工二部尚书,改兵部,参赞机务,入为左都御史。祖父宋承庆,字道征,县学禀膳生员。父宋国霖,字汝润,号巨川,庠生。弟史4人,胞兄宋应升,同父异母史宋应鼎、弟宋应晶。

    幼年时期,与应升同在叔祖宋和庆家塾中读书8年,勤奋好学,资质特异。一次因故起床很迟,应升已将限文7篇熟读背完,他则躺在床上边听边记,等馆师考问时,他琅琅成诵,一字不差,使馆师大为惊叹。年纪稍大,肆力钻研十三经传,至于关、闽、濂、洛各理学学派,也都能掌握其精液脉络之所在。学古文则自周、秦、汉、唐及《史记》、《左传》、《战国策》乃至诸子百家,无不贯通。

    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与宋应升同举江西乡试,两人同榜考中举人,他名列第三。当时全省有1万余人应试,在考中的83人中,奉新只有宋应星兄弟2人,故有“二宋”之称。同年冬,他俩赴京师参加次年春天的全国会试,结果没有考中。事后得知有人舞弊,状元的考卷竟是别人代作。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宋应星兄弟又一次上京赶考,仍未考中。嗣后,他对功名逐渐冷淡下来,而开始将主要精力用于游历考察,总结各地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为编篡一部科技巨著积累资料。

    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任袁州府分宜县学教谕。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撰《野议》,著《画音归正》。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四月,写成《天工开物》,刊出;六月,著述《论气第八种》;七月,写作《谈天第九种》。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改为福建汀州府推官。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调升毫州知州,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改任滁和道南瑞兵巡道,创作《思怜诗》。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夏,甲申之变,明朝覆灭,清兵入关,他即弃官归里,以文字著述自娱,遂不复出。

    宋应星著述颇富,其代表作《天工开物》,最早版本为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刻印,是一部总结我国明末以前农业和手工业技术成就的百科全书,分上、中下3部,原有20卷,只刊刻18卷,分别叙述了有关我国古代乃粒、乃服、彰施、粹精、作咸、甘嗜、陶埏、冶铸、舟车、锤锻、燔石、膏液、杀青、五金、佳兵、舟青、曲蘖、珠玉等物品的原料出产和制造过程,从生活资料到生产资料,从民用机械到国防武器,当时有关国计民生的部门,应有尽有,内容广博,文字简洁,插图生动,别具一格,堪称我国古代不朽的科技宏著。已以中、日、法、英、德等国文字传遍全世界,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英译本称其为“十七世纪的中国工艺学”,日译本则称其为“中国技术的百科全书”。可见其声誉之高。

    宋应星的著作,除《天工开物》和《野议》、《论气》、《谈天》、《思怜诗》外,还有《画音归正》、《卮言十种》、《杂色文原耗》、《美利笺》、《春秋戎狄解》以及未刊的《观象》、《乐律》等,都已失传。

一,宋应星生活的时代

宋应星,字长庚,生于公元1587年,江西奉新县北乡(今宋埠乡)人,

明代著名科学家.

宋应星生活在公元16—17世纪.

公元16—17世纪,由于生产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的扩大和国内外市场

的开拓,商品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农业上,首先是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高产地区由过去的"苏杭熟,

天下足",扩大到"湖广熟,天下足".其次,普遍推广了经济作物的种植.

棉花的种植,从南方推广到北方,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各省都已

成为产棉区,特别是江南的松江地区"官民军皂垦田凡二百万亩,大半植棉,

当不止百万亩".开始种植番薯和玉蜀黍等高产作物,如江浙,福建等地盛

植番薯.公元16世纪烟草传入中国,一路由日本经朝鲜传入东北;一路由吕

宋传入福建,广东.明末已是普遍种植和吸食了.这时,花生也由巴西传入

我国,开始种植.太湖地区的蚕桑业,闽广地区的甘蔗,蓼蓝,漆和各种油

料作物,产量都得到了提高.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和推广,一方面为家庭副

业和手工业提供了原料市场,另一方面缩小了粮食的种植面积,扩大了商品

化范围.譬如:湖州地区农民种桑是为了出卖桑叶喂蚕,蚕结茧缫丝可供纺

织绸缎,所以,苏州地区的丝织业依赖湖州的蚕丝;湖广地区的稻米要送往

江浙一带;来自山东,河南地区的棉花供给松江的棉织业.这些被出卖的蚕

丝,棉花,粮食,都已变成了商品.

伴随棉织和丝织业的大发展,生产工具也在逐步改进.棉纺织业中出现

了脚踏纺车和轧棉的搅车,产量是元朝的几倍.民谣说:"买不尽松江布,

收不尽魏塘(在今浙江嘉善)纱."每年供应宫廷,官吏,军队等的1500

万—2000万匹棉布,由实物税改为折征银两,政府再到市场上去购买,反映

了棉布的商品化.松江地区的棉布,已是"衣被天下".棉纺织业已成了农

家的主业,甚至城内也兴起纺织业.江南有些地区的丝织业已经与原料生产

分化,丝织品和原料都已成为商品.在湖州城内出现了专以机织为主的手工

业者——机户,农民把蚕丝卖给机户,机户把蚕丝织成丝织品卖给商人,商

人再到四方行销.至此家庭手工业已经是商品化了.

手工业工匠由服徭役改为征银,促进了民间独立手工业的发展.在采矿

业中,民矿迅速发展,门头沟的煤窑,绝大部分都是民营.制瓷业中,民窑

逐渐代替了官窑,景德镇的瓷窑,民窑有900座,占总窑数的93.95%.民

营手工业的发展标志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许多以某种行业著称的城市开始出现,江西景德镇以制瓷著称,铅山以

造纸著称,广东佛山以冶铁著称,湖北汉口以商业著称.苏州的盛泽镇,震

泽镇,嘉兴的濮院镇,王江泾镇,湖州的双林镇,菱湖镇,都以丝织业著称.

特别是盛泽镇,从五六十户人家,发展到拥有5万人口的大镇.冯梦龙的短

篇小说集《醒世恒言》第18回《施闰泽滩阙遇友》描写盛泽镇:

"镇上居民稠广,土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男女勤谨,络纬机杼之声,

通宵彻夜.那市上两岸䌷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远近村坊织成䌷疋,俱到

此上市.四方商贾来收买的,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伫脚之隙,乃出

产锦绣之乡,积聚绫罗之地.江南养蚕所在甚多,惟此镇处最盛."

松江的枫泾镇,朱泾镇,朱家角镇,则以棉织业著称.

商业城市集中于运河和长江两岸,北方少南方多,南北并不平衡.

工商业的发展促使商人数量增加,商人在各地设立会馆(或同乡会馆),

组成各种商帮,从事于转运贩卖各种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少数商人是拥有

几十万至一百万银两资本的大商人,分为北南两大系统,北系的代表是西商,

即山西商人,南系是徽商,即安徽商人.在工商业发达的地区,有的商人收

购大宗棉花,棉布,粮食,甘蔗,茶叶等进行加工,直接投资于手工业.譬

如有的商人在湖州买丝,至芜湖染色,带到福州织造,这种商业资本标志着

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工商业的发展,白银代替了钱钞成为市场流通

的主要货币.

江南地区,特别是苏,松,嘉,湖,杭地区商品经济的明显发展,创造

了资本主义萌芽条件.

在苏松地区就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苏州出现了拥有二十余张或四十余张织机的机户,雇佣数十个工人从事

生产,这样的机户就是最初的产业资本家.

《醒世恒言》里的《施润泽滩阙遇友》一回中的施复夫妇,家中就有三

四十张织机,还雇了许多工人,他已经是一个资本家了.

在苏州城内有数千个机工(织工)和数千名染工,他们都是不靠土地生

活,自己没有织机,受雇于人,"得业则生,失业则死","一日不就人织

则腹枵",完全与生产资料脱离,一无所有,只有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

他们与机户的关系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所得报酬是"计日受值".

这些机工摆脱了封建依附关系,成为受资本家剥削的"自由"的雇佣工

人.

资本主义萌芽只局限于苏州的丝织业等江南地区的少数城市和少数行

业,非常微弱,而且带有浓厚的封建主义气息.但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是在中国的地平线上升起了未来社会的新的曙光.因此,公元16—17世纪,

是"天崩地解"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思想家具有"别开生面"的特色.

这个时代不仅兴起了启蒙社会思潮,还兴起了启蒙科学思潮.李时珍,

徐光启,宋应星等杰出的科学家,写出了一些著名的科学著作,在医药,农

业,手工业及地理研究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李时珍(1518—1593),湖北蕲州人,毕生以行医为业,采访四方,阅

书800余种,写成《本草纲目》52卷.该书190余万字,记载药物1892种,

比以前新增374种,并附有动植物插图1100百余幅,内容十分丰富.这部书

全面地总结了在他以前的我国药物学的巨大成就,把我国药物学的研究提高

到一个新的阶段,在世界的药物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徐光启(1562—1633),上海人,是明代卓越的科学家,在数学,天文,

历法和农学方面,都作出了很多贡献.在农学方面,留下了一部巨大著作—

—《农政全书》.该书60卷,约70余万字,内容比以前所有农书都要全面,

对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都有详尽的记录,特别对于番薯和棉花的种植技术作

了重点的介绍,对屯垦,水利工程及备荒三项作了系统的叙述.书中大量保

存了《王祯农书》中的农器图谱,并且还有所增补.这部书不仅整理总结了

古代农书,而且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实际经验,富有实践的科学精神,是

一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书.

王夫之(1619—1692),又称王船山,湖南衡阳人,明代唯物主义思想

家.他明确肯定物质世界是独立存在的,说"天下唯器而已","器"是指

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无其器则无其道","道"是指事物规律.又说"理

在气中","理"是指事物的规律,"气"是指客观事物.这样就在"道",

"器"或"理","气"的问题上,批判了宋,明理学的客观唯心主义.在

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的认识是由外界事物引起的,外界事物的存在不以人

的认识与否为转移.他以浙江的山为例指出,不管人们是否看见山,山都是

存在的.此外,王夫之在《噩梦》中还提出"耕者有其田"的主张,认为土

地不是帝王的私产,人民生长在土地上耕种土地,土地分明是耕者所有.这

是很进步的见解.

宋应星,这是我们这本小册子里介绍的另一位同时代的伟大科学家.

二,宋应星的早年经历

宋应星的祖先在元代(1260—1368)以前本姓熊.元,明之际(十三世

纪六十至七十年代),熊德甫就任南昌府丰城驿宰,娶当地宋氏为妻,因避

兵乱,就改姓他妻子的宋姓,迁居在奉新县东雅溪(今潦水)沿岸.明代以

后,宋德甫和他的后人便世代定居在奉新北乡的雅溪南岸务农.

宋德甫一家到雅溪定居后,乘明初政府鼓励垦荒之际,开发了附近的土

地,种植桑麻,水稻,兼营养蚕,逐渐成为经营地主.

宋德甫以下五辈传至宋迪嘉,都是靠经营土地,养蚕,发迹.宋迪嘉之

子,宋应星的曾祖宋景(1476—1547),字以贤,号南塘,公元1505年中进

士,历任山东参政,山西左布政使,南京工部尚书转兵部尚书,进京师都察

院左都御史(正二品),卒赠太子少保,吏部尚书,谥庄靖,是明代中期重

要阁臣.他为官清廉,曾推行"一条鞭法"的改革政策.他的家族被封荫,

从此宋家成为官僚地主家庭.

宋景有五个儿子,第三子宋承庆(1522—1547),是宋应星的祖父.

宋承庆字道徵,号思南,自幼在本县为庠生(秀才),博学能文,娶龙

潭黄氏,继娶泥湾顾氏,顾氏生宋国霖(1547—1629),就是宋应星的父亲.

宋承庆在27岁时早逝,只留下孤子宋国霖.

宋国霖字汝润,号巨川,不到一周岁时就已丧父,由母亲顾氏抚养,后

在叔叔宋和庆(1524—1611)照养下成人,少补诸生,在庠40年,一生都是

秀才,没有做官.

从宋景到宋承庆一代人时,宋家还是繁华府第,佣人前呼后应,具有阁

臣府第气派,但是,到了宋国霖时,家境逐渐萧条下来.

宋国霖有4个儿子,长子宋应升(1578—1646),字元礼;次子宋应鼎

(1582—1629),字次九,号铉玉,是甘氏所生,在本县为庠生,没有做官;

三子宋应星,与应升是魏氏(1555—1632)所生;幼子宋应晶,字幼含,为

王氏所生,副贡生,后来绝意科举,迁居到县城.

宋应星小时候和大哥宋应升一起在叔祖宋和庆开办的家塾中读书.

宋和庆于公元1569年中进士,授浙江安吉州同知,进广西柳州府通判,

不久就辞官归里,在本乡兴办教育事业.

接着,兄弟二人又投师于族叔宋国祚,和他们的族侄宋士逵,宋士达等

人一起就学.

宋应星幼时先学诗文,又学经史子书,接受封建正统教育.宋应星喜欢

游历,和哥哥宋应升等人结伙游历的地方有县城北的狮山,再往西北50里的

越王山.越王山南的会埠,有宋家的大片地产.县城西120里的百丈山,是

全县最高的山,山上有百丈寺等名胜古迹;有唐宋以来文人士大夫们的诗文

碑刻.北乡以东是新建的,那里有宋家的亲友.再东行80里是省城南昌.

宋应星自幼聪明伶俐,几岁就能作诗,有过目不忘之才,很得老师和长

辈们喜爱.

宋应星后来又和宋应开,堂叔宋国璋(宋和庚子),族侄宋士中及本县

的廖邦英等人就学于新建举人邓良知(1558—1638).

后来,宋应星又考入本县县学为庠生,熟读十三经和历代史书,诸子百

家.

宋应星在哲学方面,最推崇的是张载(1020—1077)的关学.

张载是北宋凤翔郿县横渠镇(今属陕西眉县)人,字子厚,公元1057

年中进士,熙宁(1068—1077)初为崇文院校书.不久,退居南山下,教授

诸生,学者称横渠先生.因是关中人,所以称他的学派为关学.过去曾以周

(敦颐),程(颢,颐),张(载),朱(熹)并称,但是张载反对周,程,

朱以"理"为万物的本源,提出虚空即气,主张气为充塞宇宙的实体.由于

气的聚散变化,形成各种事物现象.承认物质先于精神而存在,具有朴素的

唯物主义因素.宋应星即从张载的关学中接受了唯物主义自然观.

宋应星对天文学,声学,农学和工艺制造之学都有很大的兴趣.

公元1603年,江西巡抚夏良心在南昌府刊刻了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宋应星熟读此书,这对他后来写作《天工开物》很有启发.

宋应星还喜欢音乐,作诗.

宋应星青年时代的主要时间和精力,基本上都花在了科举的应试上.

公元1615年,宋应星和应升到省城南昌参加乡试.参加这一年乡试的江

西考生有一万多人,但中举的却只有109人,宋应星名列第三,宋应升名列

第六,奉新县考生中只有宋应星兄弟二人及第,又名列前茅,所以当时的人

称他们为"奉新二宋".

宋应星弟兄受到了乡试成功的鼓舞,当年秋天,他们就前往京师(今北

京)应第二年的会试,但是,二人都是名落孙山.

宋应星弟兄决定下次再去参加会试,为了作好应试准备,他们就前往江

西九江府古老的白鹿洞书院进修,当时任洞主的是著名学者舒曰敬(1558—

1636).

舒曰敬,字元直,号碣石,南昌人,公元1592年中进士,是个有成就的

教育家.他的学生涂绍煃,万时华,徐世博,廖邦英等人后来都成为著名的

江西学者.

公元1619年,宋应星弟兄和舅父甘吉阴进京会试,但二兄弟仍未及第,

但他们以为第三次可以成功.

公元1623年,宋应星第兄第三次进京会试失败.

公元1627年,宋应星弟兄第四次进京会试失败.

公元1631年,宋应星弟兄第五次进京会试失败.

这时,宋应星已45岁,宋应升已54岁,他们的宝贵的青壮年时间,就

这样消磨在科举上面.从此他们绝了科举之念.

虽然宋应星五次进京会试,均告失败,但这五次水陆兼程的万里跋涉,

并不是一点意义没有.在这些长途旅行中,他打开了自己的眼界,扩充了社

会见闻.沿途他们经过了江西,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等省的许多

城市和乡村.沿途他有机会在田间,作坊从劳动群众那里调查到不少农业和

手工业生产技术知识,为后来写作《天工开物》等书作了准备.没有这些经

历,他就难于写出这些著作.

宋应星也在几次进京会试途中耳闻目睹了明末社会的现实情况,这些情

况不容易在书本中了解到,只有到基层做细致的社会调查,才能真正观察和

体验到明末的许多腐朽的社会现象,掌握到更多的实际资料.

这时候,社会矛盾激化,尤其是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激化,土地兼并

越演越烈,赋税繁重,农民的反抗斗争不断发生.城市居民和封建统治者的

矛盾也发生激化,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首次出现.明朝统治集团内部也矛盾

重重,像宋应星这样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材却得不到录取,说明科举考试本身

都充满了腐败.所有这些,在他的很多政治性的文章当中,都在一定程度上

得到了反映.

宋应星在他多次应试失败的惨痛教训中,体会到终生埋头书本而缺乏实

际知识,是真正的不足为道.他终于下决心放弃科举,转向实学,钻研与国

计民生有切实关系的科学技术,开始了他一生中的重要转折.

宋应星在实践中悟出这些道理后,就利用原有的文化知识虚心向工农群

众请教,并及时记录下有关工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终于写出了不朽的《天工

开物》这部宏伟的科学巨著.

三,担任县学教谕

公元1604年时,宋应星弟兄已各自成家,就分居了,宋家的地产从此化

整为零.几次万里征程,也花费了许多钱财,娶妻生子,家庭支出日渐增多,

经济状况已经不如过去,整天在家闲居,不是长久之计.所以,宋应星决定

在社会上谋求一项公职,再借此施展他研究实学的志愿.

宋应星的哥哥宋应升在公元1632年谋求到浙江桐乡县令的职务.但是不

久,他们的母亲魏氏亡故,宋应升,应星把母亲安葬在本乡的塘尾,就按照

封建社会的习俗,在家"守制".

公元1634年,宋应星担任了本省袁州府分宜县县学教谕的职务.应升则

调任广东肇庆府恩平县令,因为有政绩,被诰封为文林郎.

分宜县在奉新的西南,中间经过上高,不算太远.县学有20名学生,教

谕则是个未入流的文职衙门中的下级官员.宋应星在这个职务上一直到公元

1638年.

宋应星在分宜担任教谕的时候,类似于我们现在不坐班学校的教员,授

课后的余闲时间较多,同时又能接触到一些图书资料,为他从事写作提供了

条件.宋应星充分利用了这段时间,根据以前的调查所得,再查找必要的参

考文献,从事着极其紧张的著述工作.

公元1636年3月,宋应星在分宜县令曹国祺支持下,完

成了万言的政论集《野议》,并出版.

《野议》集中反映了宋应星的政治思想和经济思想,是宋应星在一夜之

间写成的.由于宋应星没有在朝做官,所以称

为《野议》.

宋应星写《野议》的目的是为了挽救明末社会所面临的

政治和经济危机,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期望社会由乱

而治,使国家转危为安,体现了宋应星关心国家前途和民族

命运的爱国思想,可以看成是宋应星希望崇祯皇帝实行变法

的万言奏议.

《野议》分成《世运》,《进身》,《民财》,《士气》,《屯田》,

《催科》,《军饷》,《练兵》,《学政》,《盐政》,《风俗》和《乱萌》

12议.

《野议》所述主要涉及五个方面:

第一,指出各级政权机构人事制度和国家教育事业的重

要性.为加强国家政权建设,他揭露和批判了当时制度的弊

端和官吏的腐败,提出革新吏政和学政的方案.

第二,鉴于当时"民穷财尽"的经济局面,他揭露了财

政,税收等经济政策的失误,提出了革新方案和生财之道.

第三,谈用兵,练兵和筹措军饷的方法,揭露了军政上

的弊病.

第四,要求在社会上移风易俗,振作人的精神面貌,提高官兵的士气.

第五,分析明末农民起义的经过和动因,指出与安民政策有关.

宋应星主张减免对人民的横征暴敛,呼吁罢除军界,政界中的贪官污吏,

代之以廉洁奉公,一心为国的清官.使工农能获温饱,商人能有利可图,贫

士有获得科举入仕的机会,各阶层的人都能各安其业.然后,全面发展农业,

工业和商业,养兵练武,则国运也许会有救.书中有许多精辟思想:譬如认

为社会财富是劳动创造的,增加社会财富就要大力发展农业和工业,来提供

丰富的劳动产品.宋应星的这种财富观为经济学原理作出了贡献.

由于《野议》在一夜之间写成,所以在文字上略逊一筹.

宋应星同时又整理发表了他的自选诗集《思怜诗》.

《思怜诗》共52首,分成《思美诗》和《怜愚诗》两部分,宋应星取两

卷的首字"思"和"怜"命名为《思怜诗》.

《思美诗》10首,都是七律,《怜愚诗》42首,都是七绝.

《思怜诗》主要反映了宋应星的人生观,用文学形式表达他对人生价值

和意义等问题的看法.宋应星在诗中塑造了两大类典型人物,分别给以褒美

和讥讽.他继承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772—846)倡导的新乐府运动的诗论

传统,主张写诗应当揭露时政弊端,反映社会现实,并且给人以启迪和教化.

《思美诗》中塑造了应当效法的一些贤人的形象:

第一,身处乱世而洁身自励,不同流合污;

第二,精忠报国,以造福百姓为做人根本;

第三,德才兼备而识时务,以其思想,著作和实际行动唤起世人觉醒;

第四,不图名利,一心为国尽忠,为民尽孝,必要时可牺牲一切.这样

的人虽然难得,但是,必然会千古流芳.

《怜愚诗》塑造了应当讽刺和鞭挞的一些愚人的形象,思想性较高,是

以诗的形式表达《野议》的思想:

第一:争权夺位,结党营私,祸国殃民;

第二:贪婪无厌,聚敛财宝,剥削人民;

第三:沽名钓誉,妄想世代富贵,死后还求美名;

第四:迷信神佛和巫术,不相信人是自己命运的主宰.

宋应星用对比的方式在诗中展示人生追求的目标应当是什么和怎样做人

的道理.他的诗既有哲理性,又有艺术性.

宋应星还著有《画音归正》,《原耗》二书,可惜均已失传.

《画音归正》是讨论音韵,乐理的作品,与《乐律》的内容相近.

《原耗》万言,除与《野议》有类似内容外,还谈到桑麻,绵葛等"小"

事.

公元1637年,宋应星发表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天工开物》.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卷首写了一篇序,序中说:

年来著书一种,名曰《天工开物》.伤哉贫也!欲购奇(购买奇书,奇

器)考证,而乏洛下之资(指钱,三国魏蒋济说,洛阳城里的东西很贵,少

一个钱就买不到),欲招致同人,商略赝(yàn,假的,伪造的)真,而缺陈

思之馆(三国魏陈思王曹植聚会文人的宾馆),随其孤陋见闻,藏诸方寸(心)

而写之,岂有当哉 吾友涂伯聚(约1582—1645,名绍,江西新建县人,

与宋应星同年中举人,曾任四川按察司副使)先生,诚意动天,心灵格物(推

究物理),凡古今一言之嘉,寸长可取,必勤勤恳恳而契合(修订成书)焉.

昨岁《画音归正》,由先生而授梓(付印).兹有后命,复取此卷而继起为

之,其亦夙缘(平素的缘分)之所召哉!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重

视发展农业生产,轻视金银珠宝等奢侈品.语出自晁错《论贵粟疏》)"之

义.《观象》,《乐律》二卷,其道太精,自揣非吾事,故临梓删去.

丐(请求)大业文人(指一心追求读书做官的人),弃掷案头!此书于

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时在崇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丁丑

(1637年)孟夏月(夏历四月),奉新宋应星书于"家食之问(关于家常生

活的学问)堂(指作者的书斋)"

通过宋应星这篇自序,我们了解到:

第一:《天工开物》是由宋应星的友人涂绍煃资助刊刻的.

第二:《画音归正》也是涂绍煃资助的.

第三:《天工开物》的指导思想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轻视金银珠宝等

奢侈品.

第四:《天工开物》不是为一心追求做官的人写的,宋应星对这些人有

贬意,所以请他们弃掷案头.

第五:《天工开物》的发表时间在公元1637年4月.

第六:宋应星的书斋叫家食之问堂,表明了宋应星的志向是研究靠工农

业技术谋生的学问.

第七:《天工开物》原稿还有《观象》,《乐律》二篇,宋应星认为这

两门学问太专业化了,自己考虑研究这两个问题不合适,所以在刻板前删去.

四,《天工开物》(一)

《天工开物》共3卷,18章.

上卷,为《乃粒》,《乃服》,《彰施》,《粹精》,《作咸》,《甘

嗜》6章,多数是和农业有关的,放在卷首,表明了宋应星重视发展农业生

产的思想.

《乃粒》:主要论述稻,麦,黍,稷,粱,粟,麻,菽(豆类)等粮食

作物的种植,栽培技术和包括各种水利灌溉机械在内的有关生产工具,介绍

特别详细的是以江西为代表的南方水稻栽培技术.

宋应星在谈到用浸种法育秧时提到,水稻育秧后30日即拔起分栽,否则

容易引起减产.一亩秧田可移栽25亩,即秧田与本田之比为1:25,在江西

到近代还是这样.又说早稻食水三斗,晚稻食水五斗,失水即枯.这些重要

的技术数据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是育秧,插秧,灌溉的理论基础.在以

前的农书中没有记载过.这种用技术数据给以定量的解说,同时提出一系列

理论概念,记述工农业生产中许多先进科技成果的方法,使《天工开物》成

为一部科学技术的完整著作.

宋应星还论述了作物与环境的关系,外界环境变迁对作物物种变异的影

响.例如,他说有些水稻因干旱而逐步变成抗旱性的早稻,通过人工选择可

以培育出这种旱稻,农民们还创造出一种高山可插的旱稻.宋应星还说,对

于那些排水不良,土温较低的酸性土,用石灰撒在苗根,便于中和土壤酸性,

促成土壤团粒结构形成.对于酸性不高的向阳暖土,则不宜用石灰.还提到

了骨灰蘸秧根,是施用磷肥的有效措施.

宋应星还介绍了以砒霜为农药伴种.砒霜又叫砒石或信石,是含砷化合

物,主要成份是三氧化二砷,有剧毒,一般用来烧制白铜,配火药,治疟疾

和顽癣,毒家鼠等.从宋应星开始,才有用于农业上拌种拌秧,以防病虫鼠

害的记载.

《乃服》:包括养蚕,缫丝,丝织,棉纺,麻纺和毛纺等生产技术,还

有上述生产工具,设备,操作要点,重点介绍了浙江嘉兴,湖州地区养蚕的

先进技术和丝纺,棉纺,还有大提花机的结构图.

宋应星在讲到蚕种时介绍的新蚕种的培育,反映了我国古代生物学上的

一项重要成就——人工杂交育种.将一化性蚕的雄蛾和二化性蚕的雌蛾杂

交,便引起蚕种变异,从而育出合乎需要的新蚕种.同样,将黄茧蚕蛾和白

茧蚕蛾杂交后,育出的下一代是褐茧蚕.这是我国古代不自觉地应用定向变

异原理的优秀实例.宋应星介绍的这种变异现象,与19世纪英国学者达尔文

(1809—1882)所述几乎相同.

宋应星还在本章的《病症》条中记载了根据蚕体变态,行为反常和食欲

不振,来判断病蚕.及时将有传染病的病蚕从蚕群中除去,可以使健康的蚕

发育成长,这些都是符合科学原理的方法.

《彰施》:介绍各种植物染料和染色技术,对于蓼蓝的种植和蓝靛的提

取,从红花提取染料的过程叙述得比较详细,还涉及到各种染料的搭配和媒

染方法.

《粹精》:叙述稻,麦等的收割,脱粒和磨粉等农作物加工技术和工具,

侧重于介绍加工稻谷用的风车,水碓,石碾,土砻,木砻和制面粉的磨,罗

等工具.

宋应星叙述的江西水碓,以水力为能源,通过立式主轴带动各机件,同

时具有灌田,脱粒和磨面3种功能,是17世纪世界上先进的农用机械.

《作咸》:论述海盐,池盐,井盐等盐产地和制盐技术,对海盐和井盐

论述得比较详细.

宋应星在谈到井盐时,特别介绍了四川井盐,在谈到了冲击式的顿钻后,

叙述了一种吸卤器,是个喉下安"消息"的竹筒.

宋应星所说的安有"消息"的竹筒,实际上就是唧筒装置."消息"相

当于阀门,皮制,当竹筒沉到井下时,下端阀门受卤水压力而张开,卤水进

入筒中.提筒时,阀门又受筒内卤水重力下压而封闭.在四川自流井土法制

盐生产时,至今仍可见到使用这种吸卤器提取卤水——它是用物理学原理而

设计出来的吸水器.

《甘嗜》:主要叙述甘蔗种植,制糖技术和工具,同时还论及到蜂蜜和

饴饧(麦芽糖).

宋应星还重点介绍了将水稻育秧法移植到甘蔗种植中,实行甘蔗移栽这

种新技术.

《天工开物》的每一章所叙述的内容并不是平铺并列的,而是有主有次,

把重点产品作为研究重点,突出先进地区的生产技术,全书各章各节都主次

分明.

中卷共7章,主要是工业技术.

《陶埏》:叙述建筑房屋用的砖瓦和日常生活用的陶器,瓷器(白瓷,

青瓷)的制造技术和工具.重点是介绍景德镇生产民用白瓷的技术,从原料

配制,造坯,过釉到入窑烧结,都有说明.

《冶铸》:是中国传统铸造技术论述最详细的记录,重点叙述铜钟,铁

锅,铜钱的铸造技术和设备,包括失蜡,实模和无模铸造等三种基本方法.

《舟车》:首先用数据标明了船舶和车辆的结构构件和使用材料,同时

说明各种船,车的驾驶方法,详细介绍了大运河上航行的运粮船"漕船".

《锤锻》:系统叙述了铁器和铜器的锻造工艺,讨论范围从万斤大铁锚

到纤细的绣花针,还有斧,凿,锄,锯等各种生产工具的制造,焊接,金属

热处理等加工工艺.

宋应星记载了一项先进的金属加工工艺——"生铁淋口".方法是在熟

铁制的农具等坯件上淋以一层薄的生铁水,再经加工及热处理,使制品完成.

所用的生铁水量必须恰到好处.由于表面生铁熔覆层与渗碳层的共同作用,

使工件既耐磨又坚韧.这是金工史上的一项独特创造.几百年来这种技术已

遍及我国各地,至近代还用这方法制造小农具.

《燔石》:论述烧制石灰,采煤,烧制矾石,硫黄和砒石的技术,还论

述了煤的分类,采掘和井下安全作业.

宋应星详细叙述了砒石种类,制法,性状和在工农业上的用途.书中还

介绍明代湖南衡阳工厂中一处就年产砒石达万斤的事.用砒石做为农药,这

是中国农业技术史中的一大发明,正是《天工开物》把这项发明正式记录下

来.

宋应星为我们提供了采煤技术的可贵资料.他按煤的块度和火焰等物理

性状及用途将煤分为明煤,碎煤,末煤等类,在当时是较为先进的分类.在

谈到挖煤后,宋应星还谈到了"煤气".

宋应星所说的"煤气",就是现在煤矿中俗称的"瓦斯",它是在煤炭

生成过程中伴生的气体混合物,主要成分有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硫

化氢等,虽然没有颜色,但是容易燃烧,对人体有毒害作用.宋应星在谈到

南方采煤时,介绍用中空的巨竹管插入井下,将地下瓦斯借竹管引出地面,

是一个简便有效而且经济的安全措施.

宋应星介绍的另一个安全措施是在井下设"支护"(即巷道支板),从

他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知道明代采煤技术已经基本解决了井下掘煤的两项最首

要的作业问题.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欧洲在18世纪时还没有妥善解决瓦

斯通风的问题.

《膏液》:介绍了16种油料植物子实的产油率,油的性状,用途,还有

用压榨法,水代法提取油脂的技术和工具,还谈到桕皮油的制法和利用桕皮

油制蜡烛的技术.

《杀青》:论述纸的种类,原料和用途,详细地论述了造竹纸和皮纸的

全套工艺技术和设备.

五,《天工开物》(二)

《天工开物》下卷包括5章,也属于工业技术.

《五金》:论述金,银,铜,铁,锡,铅,锌等金属矿开采,洗选,冶

炼和分离技术,还有灌钢,各种铜合金的冶炼和珍贵的生产设备图.这一章

记载了不少中国人民的创造发明,如以煤炼铁,用活塞风箱鼓风,直接将生

铁炒成熟铁,以生铁与熟铁合炼成钢等等.

宋应星记载说,在生铁炼成之后,如果想再把生铁变成熟铁,就在冶铁

炉旁挖一个方塘,趁热使铁流入塘内,加入泥粉做为溶剂,并由几个人用柳

棍快速猛搅,从而加速生铁中碳等成分的氧化作用,以炒成熟铁.这种把冶

铁炉和冶铁设备串联使用的连续作业方法,可以减少炒铁时的再熔化过程,

降低炒铁时间和生产成本.

宋应星在记载炼钢时说,先把打成薄片的熟铁捆起来放入炉中,上面放

生铁,再用涂泥草鞋盖顶,炉温升高后,生铁水能自上而下地均匀渗到熟铁

中去,取出来锻打.再炼再锻就会成为好钢.这种方法比南北朝时期出现的

"灌钢"技术更先进,能够均匀地渗碳和更充分地脱去杂质.与宋代的炼钢

技术相比,也有独到之处:不用泥封,而用涂泥草鞋盖上,使生铁在还原气

氛下逐渐溶化,使大部分火焰反射入炉内,提高炉温.由于不是把生铁块嵌

在盘绕的熟铁条中,而是放在捆紧的熟铁薄片上,用生铁含碳高,熔点低的

特点,使生铁液均匀灌在熟铁片夹缝中,增加生熟铁的接触面,便于均匀渗

碳,这是我国灌钢法的一大改进,这种改进的用生铁及熟铁合炼成钢的设备

原理,成为近代马丁炉的始祖.

宋应星最早,最详细地记载了锌的提炼技术.他还提供了一幅最早的提

炼金属锌的生产过程图.

宋应星所叙述的锌的提炼方法是:制锌所用的原料是炉甘石(不纯的碳

酸锌),把炉甘石放在泥罐中封泥加固,再逐层用煤炭饼垫罐底,下面铺薪

引火.炉甘石在罐外炭火烧灼的较高温度下,发生化学分解反应,分解后产

生的二氧化碳气从泥罐缝中逸出,而固体氧化锌又受到从缝中进入的或者是

封罐时加入的碳的作用发生还原反应,而得到金属锌.

《天工开物》练纯锌的文字记载比欧洲要早,所以,宋应星对金属锌("倭

锌")冶炼工艺的论述,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记载.宋应星还指出了锌和铜

按不同比例制成铜锌合金(黄铜)的方法,也是冶金史上的可贵记载,具有

世界性的生产指导意义.宋应星还记载了利用金,银,铜,锡,铅,锌,汞

等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活泼性的不同,来分离或检验金属的各种有效办

法.譬如他记载把白银从含银的黄金里分离出来的办法,是利用硼砂熔点较

低的特性,在分离时起助熔作用.当把金银合金熔化后,由于金(熔点1063

℃),银(熔点961℃)熔点不同而行分离,银首先"吸入土内,让金流出,

以成足色".再入铅少许,又把银钩出,这是近代冶金学中所说的熔融提取

法.

宋应星在论述金,银,铜的单位体积内重量时,已经有了物理学中的比

重概念.

《佳兵》:记载弓箭,弩,干等冷兵器和火药,火器的制造技术,包括

火炮,地雷,水雷,鸟铳和万人敌(旋转型火箭弹)等武器.

《丹青》:主要叙述以松烟及油烟制墨及供作颜料用的银朱(硫化汞)

的制造技术,产品均为文房用具.

《曲蘖》:记述酒母,药用神曲及丹曲(红曲)所用原料,配比,制造

技术及产品用途,其中红曲具有特殊性能,是宋朝以后才开始出现的新品种.

宋应星记载的红曲可以用于食物保存,和近代用抑制微生物生长的抗生

素保存食物出于同一原理.他在叙述红曲制造时,特别强调选用绝佳的红酒

糟作为"曲信(菌种)",并加入明矾水来保持红曲菌种培养料的微酸性,

以抑制其他有害杂菌的生长.这些都是发酵工艺中长年积累下来的经验总

结,具有很深刻的学理性.

《珠玉》:宋应星本着轻视金银珠宝等奢侈品的指导思想,把它放于卷

末.主要叙述在南海采珠,在新疆和田地区采玉,在井下采取宝石的方法和

加工技术,还谈到了玛瑙,水晶和琉璃等.

《天工开物》除文字叙述外,还有123幅插图,展示工农业各有关生产

过程.除个别章节引用前人著述以外,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宋应星在南北各地

科学调查的资料.在叙述生产过程具体技术的同时,宋应星还用"穷究试验"

的研究方法对所述技术给以理论上的解释.这同一般的技术调查报告是不一

样的.

《天工开物》这本书的书名,表现的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思想.

天工开物强调的是自然力(天工)和人工的配合,自然界的行为和人类活动

的协调,通过技术从自然资源中开发产物,以显示出人的主观能动性.这种

科学思想的核心意义是以"天工"补"人工"开万物,或者是借助于自然力

和人力的协调,通过技术从自然界中开发万物.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专门科学技术角度,把农

业和手工业的18个生产领域中的技术知识放在一起进行研究.他对我国明代

以前的农业和手工业方面积累起来的技术经验作了比较全面和完整的概括,

并使它系统化,构成了一个科学技术体系,这是一项空前未有的创举.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用《冶铸》,《锤锻》,《五金》等三卷专门

叙述铁,铜,铅,锡,银,金,锌等金属和它们的合金的冶炼,铸造,锤锻

技术,填补了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文献空白.

宋应星是从我国东西南北各地的全局出发,以比较的方法来融会贯通地

综合研究农业和手工业技术的.

宋应星注重"实践"和"穷究试验",注重时间,空间和比例的数量概

念,对迷信和唯心谬论持怀疑批判态度,一洗封建时代研究学术的歪风陋习,

把近代科学启蒙者所具有的那种实证精神带到了科学界中来.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上,完全可以和西方文艺复兴

时期德国矿冶学家阿格里柯拉(1490—1555)撰写的《矿冶全书》相媲美.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被介绍到欧洲后,欧洲人把宋应星尊称为"中国

的狄德罗(1713—1784,18世纪法国启蒙学者,以编撰《百科全书》知名)".

宋应星在中国历史上,是和李时珍,徐光启,方以智等16,17世纪的卓

越人物相并列的,都是明代我国科学技术领域中启蒙思潮的先驱者和代表人

物.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曾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受到启发,又在不

少地方对这本书进行了发挥.宋应星还弥补了徐光启《农政全书》中在手工

业方面的遗漏.

公元1643年,方以智在写作《物理小识》时就参考了《天工开物》,在

卷七金石部中引用了《天工开物 五金》铜条中的资料.

六,《天工开物》的影响

《天工开物》出版后,很快便在福建由书商杨素卿于清初刊行第二版.

公元1725年,进士陈梦雷受命组织编撰,蒋廷锡等人续编的官刻大型著

作《古今图书集成》在食货,考工等典中有很多地方取自《天工开物》,在

引用时对《天工开物》中的"北虏"等反清字样改为"北边".

公元1742年,翰林院掌院学士张廷玉(1672—1755)任总裁的大型官修

农书《授时通考》,在第20,23,26等卷中,都引用了《天工开物》中《乃

粒》,《粹精》等章.

18世纪后半叶,乾隆设四库馆修《四库全书》时,在江西进献书籍中,

发现宋应星的哥哥宋应升的《方玉堂全集》,宋应星友人陈弘绪等人的一些

著作有反清思想,因此《四库全书》没有收入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乾隆

以后,也再没有人刊刻此书,因此《天工开物》在清代没有进一步流通.

公元1840年,著名学者吴其浚(jùn)在《滇南矿厂图略》关于采矿冶

金方面的叙述中,参考了《天工开物》.公元1848年,吴其浚的《植物名实

图考》谷类等部分有很多地方引用了《天工开物》的《乃粒》章.

公元1870年,刘岳云(1849—1919)的《格物中法》中,几乎把《天工

开物》中的所有主要内容都逐条摘出,还进行了评论和注释,他是我国第一

个用近代科学眼光研究《天工开物》的人.

公元1877年,岑毓英(1829—1889)撰修的《云南通志》的食货矿政部

分也详细引用了《天工开物 五金》章关于铜,银等金属冶炼技术的叙述.

公元1899年,直隶候补道卫杰写的《蚕桑萃编》有不少部分引用了《天

工开物》中的《乃服》,《彰施》等章.

公元17世纪末,《天工开物》传入日本.

公元1694年,日本著名本草学家见原益轩(1630—1714)在《花谱》和

公元1704年成书的《菜谱》二书的参考书目中列举了《天工开物》,这是日

本提到《天工开物》的最早文字记载.

公元1771年,日本书商柏原屋佐兵卫(即菅王堂主人,发行了刻本《天

工开物》,这是《天工开物》在日本的第一个翻刻本,也是第一个外国刻本.

从此,《天工开物》成为日本江户时代(1608—1868)各界广为重视的读物,

刺激了18世纪时日本哲学界和经济界,兴起了"开物之学".

公元1952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中国科技史研究班的学者们

将《天工开物》全文译成现代日本语,并加译注,校注及标点,至今畅销.

18世纪,《天工开物》传到朝鲜.

1783年,朝鲜李朝(1392—1910)著名作家和思想家朴趾源(1737—

1805)完成的游记《热河日记》中向朝鲜读者推荐了《天工开物》.

1830年,法国著名汉学教授儒莲(1797—1873)首次把《天工开物 丹

青》章关于银朱的部分译成法文,题为《论中国的银朱》.译自中文并摘自

名为的技术百科全书,发表于《新亚洲报》第5卷中.

1832年,儒莲的法文译本又转译为英文,刊发于《孟加拉亚洲文会报》

卷一中.

1847年,儒莲的另一篇法文译文《铜合金 白铜 锣钲》(译自《天工

开物 五金》章),在译成英文后又被译成德文刊于德国《应用化学杂志》

卷41.1837年—1840年,儒莲在《桑蚕辑要》一书中引用的《天工开物》论桑

蚕部分被摘译为意,德,英,俄等欧洲语.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1809—1882)在读了儒莲翻译的《天工开物》

中论桑蚕部分的译本后,把它称之为"权威著作".达尔文在他的《动物和

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1868)卷一谈到养蚕时写道:"关于中国古代养蚕

的情况,见于儒莲的权威著作".他把我国古代养蚕技术措施作为论证人工

选择和人工变异的例证之一.

1869年,儒莲和法国化学家商毕昂把《天工开物》有关工业各章的法文

摘译,集中收入在《中华帝国工业之今昔》一书中,在巴黎出版.

1964年,德国学者蒂路,把《天工开物》前4章《乃粒》,《乃服》,

《彰施》及《粹精》译成德文并加了注释,题目是:《宋应星著

前四章》.

196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任以都博士将《天工开物》全文译成了

英文,并加了译注,题为《宋应星著,17世纪中国的技术书》,

在伦敦和宾夕法尼亚两地同时出版.这是《天工开物》的第一个欧洲文全译

本.

目前,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已经成为世界科学经典著作在各国流传,

并受到高度评价.如法国的儒莲把《天工开物》称为"技术百科全书",英

国的达尔文称之为"权威著作".本世纪以来,日本学者三枝博音称此书是

"中国有代表性的技术书",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把《天工开物》称为

"中国的阿格里科拉"和"中国的狄德罗——宋应星写作的17世纪早期的重

要工业技术著作".可见,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在世界科学史中也占有重

要的地位.

七,宋应星的晚年

1637年6月,宋应星完成了他的《卮言十种》中的第八种《论气》一书.

《论气》是宋应星的一部自然哲学著作,分为《形气》,《气声》,《水

火》,《水尘》,《水风归藏》和《寒热》等篇章.

宋应星在《论气》一书中,继承了先秦的荀子(公元前330—前227),

汉代的王充(27—107),宋代的张载(1020—1077),特别是宋代哲学家张

载的元气论并予以发展,形成了他的唯物主义一元论自然观哲学体系.

宋应星认为宇宙万物最原始的物质本原是"气",由"气"而化"形",

形又返回到"气".在形和气之间还有个物质层次是水火二气.

宋应星把元气论和新五行说(金,木,水,火,土)结合起来,用"二

气五行之说"来解释万物构成的机制.由元气形成水火二气,再由水火形成

土,水火通过土形成金木有形之物,然后再逐步演变成万物.

宋应星的二气五行之说理论比王充,张载的元气论更为深化和绵密,也

比当时西方用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的土火水气四元素说解释万

物生成更加具体.因为他在气和万物之间引入了水火土金木这些过渡的物质

层次,而不是由气直接构成万物.

宋应星还进一步讨论土石五金的"生代之理",从中引出了物质在变化

前后"未尝增"与"未尝减"的物质守恒思想.

宋应星还指出动物体内所含的物质成分和植物所含的是同类,而植物是

摄取土中无生命养料和水而生长的,从而论证了有机界和无机界之间在物质

构成上的统一性.

宋应星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他所掌握的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基础

上的.

宋应星在《论气》的《气声》篇中还专门讨论了自然科学中的声学问题,

其中包括影响声调的各种条件,声速,声音的传播媒介和决定声音强度的因

素等问题.

宋应星在谈到声音发生原理时,指出声音是气的运动,由于气与形之间

的冲击而发出声音,以形破气而成为声音.声音的大小,强弱取决于形,气

间冲击的强度,急冲急破.

宋应星还指出传播声音的介质是空气,他以炮声为例,指出单位时间内

炮声所达到的距离为炮弹所达到的距离的10倍.他认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

播很像以石击水所成的水波扩散那样,以波的形式在空气中传播.可见他已

经有了关于声波的初步理论概念.他的这些思想,为以后声学理论发展指出

了正确方向.当时,欧洲还在争论关于声音的传播媒介到底是空气,还是以

太微粒或物质微粒.直到17世纪德国学者盖里克用抽气机作传声实验后,才

证明声的传播介质是空气,声波的概念是这以后很久才建立起来的.宋应星

在研究声学理论方面提出了较先进的思维模式.

1637年9月,宋应星又完成了《卮言十种》中的第九种《谈天》一书.

《谈天》主要是谈日,当宋应星登山东泰山观日时酝酿了一种思想,认

为今日之日非昨日之日,如果认为是昨日之日,是"刻舟求剑之义".认为

太阳不但沿着它的轨道周行不已,而且它自身也在不断变化之中,这样,就

修正了张载提出的"日月之形,万古不变"之说,批判了董仲舒"天不变,

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观点.后来,王夫之发挥了宋应星的这种"日日新"

的思想.

宋应星还批评了宋儒朱熹(1130—1200)注《诗经 小雅 十月之交》

"日有食之"时的天人感应说观点,以古代日食观测资料与古史作了对比,

证明天人感应说是毫无根据的.

1638年,宋应星在分宜任期已满,考列优等,随后升任福建汀州府推官

(负责刑狱工作).

1640年,宋应星任期还没有满,就辞官归里了.

1642—1643年,宋应星在奉新家居住时,当地爆发了由李肃十,肃七领

导的红巾军起义.宋应星曾经与兵备道陈起龙,司李胡时享等,用计谋和武

力镇压了这次起义.

1643年,宋应星又出任南直隶凤阳府毫州(治所在今安徽凤阳)知州(正

五品),这是宋应星一生担任的最高官职.

宋应星担任毫州知州时,已经是明亡的前夕.宋应星赴任后,州内因战

乱破坏,官署都被毁,他捐资努力重建,又把出走的官员招集回来,还捐资

在城南买下了薛家阁,准备建立书院.

1644年初,由于形势的急剧变化,宋应星的心愿未遂,辞官返回了奉新.

3月19日,明崇祯帝朱由检自缢于万岁山(景山)树上.是日农民军破

内城各门,李自成乘马进城,入承天门(天安门),登皇极殿.城内人民都

设案焚香迎接,于门首大书"顺民"和"大顺永昌皇帝万岁万万岁"等字样.

明朝的腐朽统治至此崩溃了.

4月22日,清兵进入山海关,包围了北京城.

宋应星虽然早已挂冠,回到了奉新家中,仍关心国家大事,他按捺不住

自己的激动心情,痛恨那些汉族大官僚地主依靠满族贵族统治集团对广大人

民施行民族压迫的可耻行径,就挥笔草成了《春秋戎狄解》一书,借古喻今,

在南方制造抗清舆论.

1644年清建都北京,宋应星成为亡国之民.

5月15日,南明福王朱由崧称帝于南京,以明年为弘光元年,这个政权

完全是明末腐朽政权的继续.

南明时,宋应星被荐授滁和兵巡道和南湍兵巡道(是介于省和府州之间

的地区长官),但宋应星均辞而不就,他在晚年决心做一个隐士.

明亡前,宋应升已升任广州知府,明亡后也无意恋官,辞去官职,回到

家乡.宋应星弟兄寄希望于南明政权,但这个政权由马士英,阮大铖擅权,

内用宦官,外结诸将,政以贿成,官以钱得,有"中书随地走,都督满街走,

监纪多如羊,职方兼如狗"之谣.这个政权从成立之日起,内部就陷于四分

五裂的状态.阮大铖勾结马士英,日以党争为事,罗织罪名,排挤打击东林

党人.

1645年5月,清军渡江,福王逃至芜湖黄得功军中.不久,清追兵至,

黄得功战死,福王被俘,后在北京被杀.

宋应星和宋应升回到家乡后,阔别多年得以重逢,虽然是兄弟相见格外

高兴,但国事的不可为又给他们增添了无穷无尽的烦恼.尤其是清兵攻破南

明政权后,又南下去取江西,更使他们感到绝望.

1646年,宋应升题了两首绝笔诗,服毒殉国.宋应星在埋葬了与他相伴

多年的大哥之后,一直过着隐居生活,拒绝到清政府去做官.

1655年,宋应星应友人陈弘绪之请,为陈弘绪撰的《南昌郡乘》草成了

《宋应升传》.

八,宋应星和他的师友们

1666年,宋应星去世了,享年80岁,葬于本村戴家园祖墓侧.

宋应星有两个儿子,长子宋士慧,字静生,次子宋士意,字诚生,两个

人都是敏悟好学,长于诗文,人称"双玉".

宋应星生前教导子孙,一不要科举,二不要做官.子孙都能奉行宋应星

的遗训,淡泊功名,在家乡安心耕读.到清嘉庆年间(1796—1820),他的

后代都成为贫苦农民.

宋应星生前的社会关系,第一是他的老师邓良知,公元1613年中进士,

历任南直宜城(今安徽宜城)令和福建兴泉兵备道.邓良知还是宋应星的舅

氏.

廖邦英(1558—1642)是宋应星20年的好同学,好朋友,还是宋应升的

契友兼亲家.

舒曰敬是宋应星的另一位老师.舒曰敬字元直,号碣石,南昌人.公元

1592年中进士,授泰兴知县,因为杖毙巨窝张耀触怒了太守吴某而归里.不

久,降为徽州府儒学教谕,于是就退隐到紫阳山,白鹿洞等书院授课.很多

名公巨卿,都是他的学生.崇祯时由尚书沈演推荐,向皇帝上书《七策十论》

被采纳.山居近50年,著《只立轩前集》等书.

涂绍煃就是资助宋应星刊刻《画音归正》和《天工开物》的涂伯聚.涂

绍煃和宋应星同师于舒曰敬门下,并同榜中举.涂绍煃排名在宋应星之后,

为第四名.涂绍煃是宋应星"肺腑获通"的好友,又是宋应升的儿女亲家,

宋应升的第三个儿子宋士頵娶的是涂绍煃的女儿.

涂绍煃母亲去世时,宋应星弟兄曾亲自前往吊唁,当时涂绍煃任河南信

阳兵备道,积极主张开发矿藏,兴办工业,用来资助抵抗清兵的粮饷,并且

首次在江西设厂冶铁铸器.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如果没有涂绍煃帮助刊刻,

也不能一直流传到现在.

崇祯末年,涂绍煃任广西左布政使.1645年6月,清兵南下进入江西,

涂绍煃率家人出走,不幸到君山湖(湖南岳阳西南的洞庭湖)时,突然刮起

大风,将船覆没,涂绍煃一家全遭厄运.

宋应星任分宜县学教谕时,与分宜县令曹国祺交往甚密.1636年3月,

宋应星和曹国祺到当地的名胜钤山游览.这时突然送来一份邸报(报纸),

见到有人给皇帝上书发表谬论以求授官的荒唐现象.宋应星便和曹国祺谈论

这件事.曹国祺建议他写个东西,宋应星在曹国祺的鼓励下,写出了《野议》.

1645年清兵南下抵江西境内,曹国祺走避上高,联络举人曹志明等人奉

南明隆武年号举兵抗清.年底,曹国祺率领的抗清武装攻入新昌,杀降清县

令.新昌在籍御史陈泰来响应,出屯棠蒲,命曹国祺等统上高兵屯界埠,约

定共趋府城南昌.由于相互间没有配合好,受清兵三路夹攻,曹志明阵亡.

曹国祺率兵退走湖广.

曹国祺是这样一位反对民族压迫的文武兼备的志士.他经常和宋应星议

论时事,有共同政见,所以才鼓励宋应星写出《野议》一书.

刘同升(1587—1645)是宋应星另一位在明末举兵抗清的友人.刘同升

字孝则,又字晋卿,江西吉水人,1621年中举人,1637年中状元,授翰林院

修撰,为人正直清廉.当时杨嗣昌夺情(父母死了不守制仍做官)进入内阁,

刘同升和翰林杨廷麟等联疏弹劾杨嗣昌,被降职为福建按察使知事,因生病

回家.1644年后,写了《哀志诗》一百首表明志向.后携家眷进入福建,和

他的学生杨廷麟等人举兵抗清.南明唐王立后,加刘同升为祭酒,和杨廷麟

一起从福建进入江西赣州,起兵攻取吉安等地,又加刘同升为詹事兼兵部左

侍郎,巡抚南赣.1645年南都陷后,刘同升因悲愤呕血而死于赣州.生前著

有《明名臣传》等书.

宋应星和刘同升有30年之交.1610年,宋应星和刘同升第一次见面,

曾约好30年再会,30年后果然相会,并一起怀念了他们的老友李匡山.

宋应星还有一位叫陈弘绪的多年往来的密友.陈弘绪字士业,江西新建

人,1638年出任山西晋州知州,后来因为触犯阁臣刘宇亮,被降职为湖州经

历,改知舒城,1644年后和南明阁臣史可法(1602—1645),姜日广,刘同

升等人联络抗清大事,著《宋逸民录》,赋《江城怀古》诗表达他的志向,

入清后,清政府多次征招他去做官都不去,只答应撰写《南昌郡乘》以怀旧.

所著都收入《陈士业先生集》中,1687年刊行.乾隆修《四库全书》时,陈

弘绪的全部著作都列为禁书.

陈弘绪《石庄集》中的《屯田议》,《盐法议》,和《水利议》等,与

宋应星在《野议》中的一些观点非常相近.陈弘绪和桐城方以香(1611—

1671),江西姜日广,刘同升等人都是明末的"复社"成员.

宋应星和姜日广既是亲戚,又是朋友.姜日广字居之,号燕及,江西新

建人.1615年和宋应星同榜中举,1619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进编修.

1626年和给事中王梦尹一起出使朝鲜,不收受朝鲜的馈赠,回来后还向朝廷

汇报海外的情况,有八件事对军国大事有用,大多被采用.魏忠贤因为姜日

广是东林党人,把他罢官.1628年,朝廷以右中允官职重新起用,官至吏部

右侍郎,后降职为南京太常卿,称病回家.1642年又被荐举为詹事,负责南

京翰林院.

1644年以后,姜日广和史可法等人在南京商议拥立潞王,建立南明朝

廷,但马士英一伙阉党则拥立了昏庸的福王.姜日广被马士英排挤出朝廷,

辞官回江西.1648年,降清的南明将领金声桓以姜日广为号召,发兵反清,

兵败阵亡.1649年,姜日广投家池而死.生前著有《皇华集》等书.宋应升

的次女嫁给了姜日广的孙子姜鹿初,固此,姜日广也是宋家的亲戚.

宋应星的师友们多半都是有才学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当他们做官以

后,都是和明末阉党,邪派官僚相对抗的较为正派的官吏,并经常在官场中

遭到排斥,有的还属于东林,复社.他们都对明末社会的腐败和阉党的横行

表示不满,主张改革弊政,以缓和社会矛盾.他们都有民族气节,反对清朝

贵族统治集团的民族压迫,有的还直接在清初发动武装抗清斗争.他们是在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的时刻,从地主阶级中分化出来的.他们的活动具

有一定进步意义,他们和宋应星有许多共同之处.

宋应星推崇的是这些人,反对的是那些世家大族,显贵闻人,阉党,邪

派官僚,炼丹求仙者等等,如《怜愚诗》第6首:

"青苗子母会牙筹,吸骨吞肤未肯休.

直待饥寒群盗起,先从尔室报冤仇."

再如第9首,他讽刺南宋时的祸国权臣贾似道,在杭州葛岭下修"半闲

堂",纵情于声色,而贻误军国大事,实际上发泄的是对明末祸国奸臣的不

满:

"乘胜元兵已破襄,葛坡贾相半闲堂.

且偷睫下红妆艳,为虏明年岂足伤".

再如第13首讽刺阉党魏忠贤,崔呈秀:

"宦竖么么移浊躬,投缳旅店疾如风.

官高经略师徒丧,俯首求生贯索中."

魏忠贤,崔呈秀从1621年以来把持朝政,弄得国破民穷,激起公愤.1627

年8月,明熹宗朱由校死后,其弟朱由检即位.朱由检平日就知道魏忠贤的

罪恶,即位后,魏党自危.11月,朱由检安置魏忠贤在凤阳.这时奏劾魏党

罪恶的官员越来越多,魏忠贤知道后,在阜城旅店中投缳自缢,同月崔呈秀

也自缢.所以说:"投缳旅店疾如风"."官高经略师徒丧"句,指1619

年辽沈之战中丧师失地而被下狱处死的辽东经略杨镐.杨镐败后,朝官们推

举熊廷弼为经略,但熊廷弼督师时多次遭到阉党王化贞的破坏,广宁之役又

告败北,朝廷遂屈杀了熊廷弼.

第20首嘲笑桐乡近宦:

"桐乡近宦一何愚,欲积鎏金百万余.

数未盈时冤已集,一夫作难委沟渠."

第27首讽刺炼丹求仙者:

"天垂列象圣遵模,为问还丹事有无

万斛明珠难换颗,痴人妄想点金须."

第39首:

"人到无能始贷金,子钱生发向何寻

厉词追索弥年后,生计萧条起绿林."

总之,宋应星作为封建社会晚期的知识分子,他不可能摆脱阶级和时代

的局限性,但是由于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坚持进步的思想观点,在科学

和其它一些领域都作出了杰出的成就,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赞

扬.

宋应星

  宋应星(1587~?)明未科学家,字长庚,江西奉新县人。他收集与编纂的《天工开物》(1637)是世界第一部有关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百科全书,因此中国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的狄德罗”。其他著作还有《论气》、《谈天》等等。

  他28岁(1615年)考中举人,但以后五次进京会试均告失败。五次跋涉,见闻大增,他说:“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闻”。他在田间、作坊调查到许多生产知识。他鄙弃那些“知其味而忘其源”的“纨绔子弟”与“经士之家”。在担任江西分宜县教谕(1654~1638)年间写成了《天工开物》。他在《序》中描写这段情况时说:“伤哉贫也!欲购奇考证,而乞洛下之资,欲招致同人,商略赝真,而缺陈思之馆。”(想加以验证而无钱,想与同人们讨论真伪而无场馆),只得“炊灯具(备)草”,日夜写书,但“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天工开物》的书名取自《易·系辞》中“天工人其代之”及“开物成务”,作者说是“盖人巧造成异物也”(《五金》卷)。全书按“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序》)分为《乃粒》(谷物)、《乃服》(纺织)、《彰施》(染色)、《粹精》(谷物加工)、《作咸》(制盐)、《甘嗜》(食糖)、《膏液》(食油)、《陶埏》(陶瓷)、《冶铸》、《舟车》、《锤锻》、《播石》(煤石烧制)、《杀青》(造纸)、《五金》、《佳兵》(兵器)、《丹青》(矿物颜料)、《曲蘖》(酒曲)和《珠玉》共18卷。包括当时许多,工艺部门世代相传的各种技术,并附有大量插图,注明工艺关键,具体描述生产中各种实际数据(如重量准确到钱,长度准确到寸)。

  我国古代物理知识大部分分散体现在各种技术过程的书籍中,《天工开物》中也是如此。如在提水工具(筒车、水滩、风车)、船舵、灌钢、泥型铸釜、失蜡铸造、排除煤矿瓦斯方法、盐井中的吸卤器(唧筒)、熔融、提取法等中都有许多力学、热学等物理知识。此外,在《论气》中,宋应星深刻阐述了发声原因及波(参见“中国古代在声学上的贡献”),他还指出太阳也在不断变化,“以今日之日为昨日之日,刻舟求剑之义”(《谈天》)。

  宋应星刊印《天工开物》后,还曾任福建汀州府推官(1638)、亳州知府(1643)。1644年明亡,他挂冠回乡隐居。由于他的反清思想,《四库全书》没有收人他的《天工开物》,但却在日本、欧洲广泛传播,被译为日、法、英、德、意、俄文,三百多年来国内外也发行16版次(1637~1977),其中关于制墨、制铜、养蚕、用竹造纸、冶锌、农艺加工等等方法,都对西方产生了影响,代表了中国明代的技术水平。

  宋应星卒于清顺治年间,大约享年八十。

论宋应星的技术思想

周曙光 郑玉刚

( 宜春学院 法商学院, 江西 宜春 336000 )

[摘要]研究和解读宋应星思想,为当代科技和社会发展提供借鉴,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宋应星技术思想的主要成就有:第一,给出技术发展的公式,即:技术=“法”+“巧”+“器”;第二,历史上第一次全面进行了工农业技术分类体系的设计和创新;第三,高度重视技术革新,揭示技术发展的自身规律,客观上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技术方法体系;第四,从技术救国的角度出发,强调技术的应有地位,主张普及技术教育,学以致用,反对八股取仕,强烈批判社会上鄙视技术和工农大众的不良风气。

[关键词]《天工开物》 技术思想成就 技术公式 工农业技术体系技术革新

宋应星(公元1587—1666?),字长庚,明代江西省南昌府奉新县北乡雅溪牌坊村(今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宋埠乡牌楼村)人,一生中曾历任江西分宜县教谕、福建汀州府推官、安徽亳州府知州、南瑞兵巡道(?)等职。孔子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宋应星自幼聪敏好学,二十九岁时即中举人,可谓春风得意,但竟在随后的十八年间“六上公车而不第。”多年的科举生涯,使年青的宋应星对官场黑暗和吏治的腐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使得他能够沉入民间,潜心了解民俗民情和明代当时已经相当高超的社会生产的各项技术,这为他日后写作《天工开物》一书打下了深厚的实践基础。后来宋应星也曾当过教官、司法官、州官和主管地区军事的官员,也为地方做出过一些政绩,但真正使其扬名后世的则应归功于他所撰写的多部著作,如《天工开物》、《野议》、《论气》、《谈天》和《思怜诗》等,而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1637年其任分宜县教谕时所著的《天工开物》。然而遗憾的是,这本技术方面的权威著作在乾隆年后被国人冷落,但在东洋(日本国、朝鲜)与西洋各国却成为走俏的大众读物,形成“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局面,不禁令人深思。直到清末至民国初年,这部著作才为中国学者所关注,然而在1927年《天工开物》的陶本问世前,国内有幸见到宋氏原著的人屈指可数,学术界仅有罗振玉、丁文江、章鸿钊、许衍灼、黎世蘅、陶湘、张元济、梁启超等人。而对宋应星思想和《天工开物》形成高度重视和深入探讨的热潮,却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为盛,至今仍处于方兴未艾之势。

一、研究《天工开物》和宋应星技术思想的时代超前

宋应星是我国明代伟大的科学家,其著作《天工开物》被誉为“十七世纪中国技术的百科全书”,其本人也被英国剑桥大学的李约瑟博士称为“中国的狄德罗”(按:狄德罗是法国十八世纪著名唯物论者、科学家、百科全书的主编)。在《天工开物》一书中,按照“贵五谷而贱金玉”的思想分成十八章,内容涉及当时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国防、工商等几个主要部门,插图一百二十二幅,图文并茂地记录了明末居于世界领先水平的技术成就、科学方法和科学创见。如在农业生产方面,详细记述了精耕细作、砒霜拌种、磷肥施放、水稻变旱稻、甘蔗育苗移秧、杂交培育蚕良种,以及“三用水碓”等先进技术,提出了“种性随水土而分”、“将早雄配晚雌者幻出嘉种”等看法,萌发着物种变异的可贵思想。德国生物学家伏尔弗于一七五九年在《发生的理论》一书中才提出类似的观点。再比如在煤的开采方面,论述了先用竹筒把瓦斯排空并进行巷道支护之后才能进行挖掘的先进技术,并第一次对煤进行了初步的科学分类,即根据形状和用途,把煤分成明煤、碎煤和末煤三种。法国化学家雷纽特直到一八三七年才提出与此类似的煤分类法。在武器方面,记述了半自动爆炸水雷“混江龙”,以及边转边爆炸的守城武器“万人敌”等。此外,在轻化工业方面,记述了油脂、冰糖、井盐、天然气、造纸、染料、瓷器、银朱、炭黑、铅丹、胡粉等许多我国传统名品的先进工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火药、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等也被记录其中。在总结前人关于由水银和硫反应提炼银朱(硫化汞)的实验数据时,宋应星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出数借硫质而生”的独特见解,这也就是现代化学里的“化合物”概念和“质量守恒”思想的萌芽。我们由此看到了三百多年前我国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的先进成就,更为此而感到自豪。在面临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世界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据测算,在当前的高科技时代,每过18个月,计算机的性能就会比原来提高一倍,价格则下降50%。在此背景之下,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益体现为综合实力的竞争,而技术的创新和革命无疑是其中最热的焦点。也正因为如此,当今国际生存竞争的法则也发生了极其重大的变化,以往,人们普遍认为的一个真理是“大鱼吃大鱼、小鱼吃虾米”,而如今,以技术、管理革新为特征的知识型经济飞速发展,业已取代了传统资本型经济,使得一个国家、区域和组织只有维持自己的快速发展才能取得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而那些思想陈旧、技术迟滞、观念落后的国家、区域和组织将在竞争中被淘汰,这就是“快鱼吃慢鱼”法则。为此,只有认真总结我国近现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切实掌握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大力改革现有的不合理的技术结构,才能在新的世纪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提供持续增长的动力,才可以足以告慰先人和无愧于后世子孙,而这一切,都可以从浩如烟海的《天工开物》这本经典著作中得到足够的借鉴。所以说,即使是对于当今之时代,学术界加强对《天工开物》一书和渗透于该书之中的宋应星技术思想的研究仍极具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宋应星技术思想的特色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知识直接作用于生产力使其迅猛发展的时代。知识经济,其实质是一种技术经济。所谓技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发展而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广义地说,技术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由此可见,技术是知识的物化形式,技术的任务是改造自然而不是认识自然,因而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当代科学技术研究按其研究领域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即: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应该说,宋应星的研究方法应当属于应用技术研究的范畴。在《天工开物》一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各样的应用型技术,如作物栽培技术、养蚕技术、纺织技术、冶金技术、铸造技术、造船技术、造纸技术、兵器技术等。应当看到,在宋应星所处的时代,尽管朝廷腐败、内忧外患而且国弱民穷,江山大厦已摇摇欲坠,明王朝的灭亡已是积重难返,但由于明朝中叶以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萌芽已经开始显现,经过长期的发展,当时工农商业各部门的水平都已达到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就构成了宋应星技术思想萌生的土壤。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正是宋应星技术思想的精髓。与之相应的是,《天工开物》便是一本旨在记录我国古代先进技术,并用于解决当时国家、社会实际问题的应用型技术百科全书,而非一本社会文化艺术书籍或儒家经典著作。这种致力于社会和生产实践的应用性研究思想和当时社会主流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无疑是格格不入的。《天工开物》与宋应星同期的政论性著作《野议》遥相呼应,旗帜鲜明地反映了宋应星立新除弊、实业救国的技术主张,给这种纯技术的思想烙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除此之外,宋应星还把技术与自然科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艺术融会贯通,内涵丰富而又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充分体现了他作为思想家兼科学家的过人之处。能够把如此多的学科门类兼容并蓄并有所创新,是宋应星技术思想的又一大特色。

三、宋应星技术思想的主要成就及启示

如上所述,宋应星在整理、评价生产技术时,还综合性地运用了自然科学和哲学的思维和方法,并独到性地阐明了自己的技术观点。

第一,在他看来,科技的发展取决于生产者所掌握的基本技法、生产技能和所使用的工具器具三要素,也可以用“法”、“巧”及“器”三个概念加以说明。

他认为,在技术三要素中,正确的操作方法固然很重要,但只有通过“巧”与“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而其中,“人巧”是最积极的因素,这一点与后来马克思在阐述生产力发展运动中“劳动者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的观点也不谋而合。因为“人为万物之灵”、“人巧造成异物也”。他甚至在《锤锻》章认为,对从事复杂技术生产如锻造铜乐器的工人,应给予比锻造铁器的工人高一档工资(“锤工亦贵重铁工一等”)。这就从技术政策上落实了他的思想主张,即根据不同的工种,对生产技术人员实行不同的激励,从而更加促进其提高生产技能。这一主张从另一侧面也可以加以印证。如《天工开物》书中,几乎每一章都提到了请工人和农民来提高自己的生产技能,而树立了这方面的标兵。此外,在强调“人巧”的同时,宋应星还并未忽视“器”的重要性和先决性。“人巧”固然要加以提倡,但终归只是操作器物之巧,若没有各种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设备与之配套,工农业生产也就不能有效进行。所以他认为,“世无利器,即般(鲁班)、倕安所施其巧哉?”,又说,“谚云:‘万器以钳为祖’,非无稽之说也。”在《膏液》章说,“凡榨,木巨者围必合抱,而中空之,……中土江北少合抱木者,则取四根合并为之,铁箍裹定,横拴串合,而空其中,以受诸质,则散木有完木之用也。……若水煮法,则并用两釜。……注水滚煎,其上浮沫即油。……然得油之数毕竟减杀。”根据以上观点,我们还不难看出,“器”与“巧”也有一定的关联性:“器”与“人巧”所制,“器”制好后必为“人巧”所用,若光有“巧”而不用“器”,或光有“器”而不用“巧”,则两者皆不可为也。

第二,技术分类领域的系统整合。

《天工开物》共18章,实际上至少涉及30种技术。如《乃服》便涉及养蚕、种桑麻、纺织等技术,《甘嗜》涉及种甘蔗、制糖、养蜂等技术,而《彰施》则包括染料植物栽培及染色等技术。如果再细分下去,恐怕还不止30种,几乎囊括了17世纪三十年代时中国工农商业各部门所有主要技术。令人惊叹地是,对于如此众多的各行各业的生产技术和细分环节,宋应星并没有平铺直叙和泛泛而谈,而是尽其所能,详细具体地加以介绍,并且采取了科学的分类方法。与徐光启不同,宋应星的分类体系则更为合理。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对谷物的排列是黍、稷、稻、粱、秫、稗;卷26《谷物下》分别是大豆、刀豆、黎豆、麦、荞麦、胡麻,这是不分主次、系统性不强的按作物品种逐一介绍的方法。而宋应星在写作《天工开物》的序中即言道,“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本着这个原则完成了全书的体系编排。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18章,融工农业生产共30种技术为一个大体系,每卷为一个中体系,卷中每章为一个小体系。在这里,宋应星已不自觉地使用了现代系统工程学排序的方法。经过这样的处理,全书丰富的内容不再是无序的堆积,而已然形成了一个井然有序的整体。从这种思路出发,宋应星将谷物按其产量及在口粮中的重要性为次序,再考虑自然类别,划分为稻、麦、黍稷粱粟、麻、菽(豆)五大类,再以五大类为纲,纲下再分细目。如稻类下分糯(粘)、粳(不粘),麦类下分小麦、大麦、裸大麦(青稞),豆类下分大豆、绿豆、豌豆、蚕豆、小豆、扁豆、豇豆等。显然,宋应星的这种分类法比传统的方法站在更高的境界,渗透了技术哲学和农业经济学的思想,这种创新的精神和创新方法是十分可取的。

第三,高度重视技术革新并探索出一整套完善的技术方法体系。

宋应星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当中,这是一个永恒的真理。当他把这种变化的思想用于研究技术发展的现象时,便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如下结论。他在《陶埏》章中写道:“商周之际,俎,豆以木为之,毋亦质重之思耶。后世方土效灵,人工表异,陶成雅器,有素肌玉骨之象焉。掩映几筵,文明可掬。岂终固哉?”这段话表达了如下思想:由于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任何产品的生产技术都是不断向前的。因此,不断搜求产品的新的生产材料和制作工艺,应当作为产品技术革新的主要突破口。此外,宋应星还认为,适应社会实践的紧迫需求特别是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社会需要,是技术不断革新发展的另一动因。例如,在《潘石?砒石》一节中,正由于社会上广泛存在着将砒霜用作农药的生产需求,这才刺激了砒石烧炼技术的发展,其产品“每岁千万金钱速售不滞者”,而若将其用于火药与白铜炼制,则“需用能几何哉?!”最后,宋应星认为,技术自身也有一种不断地要求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因,当某种技术不再适合于实践的需要时,要么是被淘汰,要么就是自觉地进行更新。为说明这一规律,他还列举了造箭的技术和制弩的技术来加以论证,在此就不多赘述了。

综观《天工开物》全书,被宋应星总结推广的技术革新项目遍布各行各业,有数十项之多,像灌钢改进法、采煤的安全作业法、混合制浆造纸法、煤和风箱在冶炼中的联合使用、多用水车、旋转式火箭弹等。值得提出的是,这些技术不但在当时国内处于一流,而且在世界上也是最先进的。例如煤和风箱的混合治炼,在18世纪后期法国启蒙学家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才开始介绍,因而英国的李约瑟博士才对宋应星提供的技术信息给予很高的评价。也许正是因为《天工开物》在国外的广泛传播,促进了西方的工业革命,而其在国内又倍受冷落,才是引起日后中西、中日发展差距不断拉大的真正原因吧。当然,要全面透彻地理解这个问题,还必须从当时国内外社会制度、民族文化差异去分析,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经典论述。另外,在《天工开物》著作中所讲述的甘蔗分栽技术、用煤及双动活塞风箱代替木炭及皮囊鼓风器技术、灌钢及造纸改进技术、大型铸件的铸造技术等所折射出来的方法论思想,也与现代认识工程学思想暗合,并被著名宋应星研究学家潘吉星先生分别称为移植法、置换法、组合法和分解法,并在此基础上经过进一步归纳综合,便形成了我国传统文化思想中一个最具有普遍意义的伟大的技术哲学思想,即“二物交合取其长”,又可称之为“综合优选法”。所有这些均构成了宋应星《天工开物》的技术方法体系。

第四,学以致用而非致仕。

这一点,得从我国儒家的发展说起。儒家的发展经历过三个阶段,即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阶段,先秦“焚书坑儒”阶段和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阶段。自第三阶段以来,儒家翻身一跃而成为国教。从此以后,尽管封建社会政权重迭变更,但统治阶级提倡儒学的政策始终未变。历代的官方教育和科举制度都规定以儒家经典即四书五经作为学习和考试的主要内容,而科举又和做官联系在一起,这就使得读书人必须通过研读儒家经典才能求取仕途,而工农业生产所需各项技术的研究则遭到冷落,甚至被诬为“奇技淫巧”,给予不公正的社会地位。可见当时的读书人,读的不过是儒家所谓“圣贤”之作,虽则有少数人出于个人兴趣和职务上的需要,作作科学技术方面的研究,但并不构成社会主流。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学而优则仕”会成为中国古代大多数读书人毕生追求的梦想。读书人从书中可以求名、求利甚至求色,难怪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了,但这书显然不包括科学技术书籍在内。由此可见我国古人在政府引导之下学以致仕而非致用的倾向是十分明显的。处此环境之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也就不是什么稀罕事了。宋应星无疑是最痛恨华而不实的学风和倡导实学的。他不但反对空谈“理性”、坐而论道的儒生鄙视劳动者的任何表现,还反对他们鄙视工农业生产技术的陋习。他认为,“夫财者,天生地宜,而人功运旋而出者也。”这就直接导致他对技术在整个社会重要性的认识。在分宜县学期间,他还大力整顿学风,严肃学纪,甚至主张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技术教育,在社会普及技术知识,使“学者童而习之”。在科举取仕的年代,他为何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提出如此主张呢?笔者认为,“技术救国论”无疑是宋应星技术思想的渊源,而提倡学习技术、学以致用正是这种报国思想的最好注脚。明末国力衰微,工农商业乏善可陈,国家内外交困,何也?像宋应星在《野议?屯田议》中所言:“夫北方自云中抵山海,东方自成山抵蓬莱,荒闲生合之地,广者百里,促者十里,弥望而是。……即亿万牛耜,垦之不尽”。何也?科学技术发展到17世纪30年代亦相当高超,明末有工农群众1亿、官兵120万还有地方各级豪强武装百万人而亡国,又何也?所有这一切均发人深思。不尊重技术、不尊重技术人才或者说社会绝少学技术、懂技术、用技术,传扬技术的技术氛围,不能不说是明亡国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亡明的清政府,稳坐江山之后,仍然天下唯我独尊,技术上闭关锁国,推行与明朝一样的政策,终于使国外诸强后来居上,而重蹈明王朝的覆辙。由此观之,一个社会执行什么样的“本位”制度至关重要。是“民本位”、“技术本位”,还是“官本位”在此姑且不论,“学什么而优则什么”,却是一个值得世人更加关注的课题。宋应星的技术哲学思想从“人巧”出发,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到底谁是创造各种技术的主力军?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反映出两种不同的技术观。战国时的《考工记?序》云:“智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宋代科学家沈括则认为:“至于技巧、器械、大小尺寸、黑黄苍赤,岂能尽出于圣人?百工、郡有司、市井、田野之人莫不与焉。”在这两种针锋相对的论点中,宋应星坚定地站在沈括一边。在《天工开物》一书中,宋应星树立了多位技术典型,而且都是工农大众,并且提倡向他们虚心求教。可见,宋应星也是认为人民大众才是技术发明的真正创造者的。因而国家必须依靠工农,重视生产技术教育,大力发展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才能恢复生产,匡复乱世。在这里,宋应星把国家振兴的希望完全寄托于封建统治阶级能够采纳他的建议,减轻人民的疾苦,充分发挥工农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这种思想毕竟具有阶级的局限性。然应星毕竟是一古人,二十一世纪之诸君,必不会因此而抹其思想光辉乎?

参考文献:

[1]潘吉星.宋应星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2]杨维增.天工开物新注研究[M].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3]杨维增.宋应星思想研究及诗文注释[M].中山大学出版社,1987.

[4]王咨臣.宋应星学术著作四种[M].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

作者简介:

周曙光(1956-),男,江西奉新人,讲师,宜春学院法商学院党总支书记,

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郑玉刚(1975-),男,江西玉山人,宜春学院助教,主要从事经济管理理论研究。

本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2004年第九期<<科学技术哲学>>转载


创建时间:2006-2-11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Power by Softscape HTML Builder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