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一对教师夫妻的温馨四季
作者:张美凤 孙陈建
春之诗:脚蹬单车把家还
三月中旬,早春的气息开始在校园弥漫。对于季节的变换,小孩子的敏感让成人望尘莫及。女儿吵着要回乡下看奶奶,这样的理由我们无法驳回。于是决定在这个周日倾巢出动——回老家看看。
在交通工具的选择上,妻子说骑摩托,我则主张喊辆“面的”,女儿说干脆骑自行车吧。骑自行车,多么浪漫的事啊!尽管妻子有些不情愿,可在女儿面前她不想流露出自己的一丝懒惰。就这样,我跟妻子各骑一辆自行车,女儿坐在我的车杠上,小手扶着车龙头。女儿兴致极高,一路上指指点点,说说笑笑。大约一半行程下来,我已是汗流浃背,妻子被甩在后面很远。我把上衣的拉链拉开,妻子干脆下车推行。女儿一边喊着“妈妈加油”,一边表扬着“爸爸真厉害”。在这个开心果的鞭策下,我们终于到了村口的那座大桥上。站在大桥上,女儿远远地指着奶奶家那一排红砖青瓦的平房。我们的疲劳消释大半,一顿猛骑,四个轱辘滚到了家门口。
家里的花狗好像忘记了我们,“汪汪汪”地叫个不休。妈妈出门呵斥着,老父亲乐呵呵地迎出来。他们满脸惊愕,异口同声地问道:“今天是怎么回的?”女儿嚷嚷着:“骑自行车回来的!”一杯茶下肚,骑车的疲劳消失大半。女儿拉着我的手去田间散步,妻子陪母亲挎着篮子去田间垄头挖荠菜,老父亲拿出渔网准备捕鱼。
乡村田野里的气息格外的清新,令人心旷神怡。女儿像快乐的小鸟在田埂上跳跃着。乡下的一切对她来说是那样的新鲜。她一会儿学着小羊咩咩地叫,还认真地拔出新鲜的草叶捧给小羊吃;一会儿又举着风筝放,当风筝终于上天了,她的心情更是阳光一片。妻子拿着小铁铲,面对一棵棵野荠菜好似发现了金矿,两眼放光。母亲一直呵呵地笑,孩子们都能回来看看是她心情开朗的主要原因。当我们在田头走够了,她们的荠菜也漫出了篮边,老父亲喊着我一起撒网捕鱼。
鱼塘很小,原是小河沟,经过父亲前年一个冬天的清理才有了河的样子。鱼儿才养了一年,这是第一次捕鱼。先是下网,接着绕池塘击水吓鱼,然后才好拉网。随着网儿拉离水面,河面顿时不平静起来。父亲迅捷地把网拉离水面,女儿指着数着,当网全部拉离水面,她数到了十六,她兴奋地叫着:“十六条,十六条大大的鱼啊。”鱼儿虽然不大,但都很壮。接下来,我跟父亲理网,母亲打水洗鱼,女儿蹲在旁边看着流血的鱼儿问它疼不疼。
中午,全家喝上了白如牛奶的鲜鱼汤,女儿直喊“好喝好喝”,乐得爷爷奶奶脸上笑开了花。
四点钟的时候,太阳渐渐西斜。女儿在我们的催促下极不情愿地坐上自行车。爸妈把早就准备好的油米蔬菜打好包缚在后车架上。我们三个满载而归。
夏之韵:坐在家里游漓江
孩子们放暑假了,女儿也放暑假了。利用这样一段时间出门旅行是再合适不过了。可跟旅行社出门吧,对于我们来说真的难以承受,去年全家出去了八天,两个人一个月的工资都没了。
随着高考中考相继结束,学校提供几条线路供大家选择,女儿吵着要出去开开眼界。怎么办呢?为了家庭经济不至于崩溃,我和妻子商量的结果是:今年不出去了。可又怎么向女儿交代呢?我突发奇想,旅游不就是走走看看吗?虽然我们不能实地走,但我们还是可以看的呀。我到新华书店的音像柜台,抱回了七八张我们这次中意的旅游线路的观光碟片。妻子还特意从超市买回女儿爱吃的零食。我们坐在客厅里边吃边“游”。
客厅里的电视太小,播放效果不好。女儿建议去买台液晶大彩电。我们听了也有同感。第二天下午,文峰大世界的师傅便把彩电安装到位。这一下,效果果然出来了。那画面、那音质,嘿,比自然的还漂亮。我们在家喝着绿茶,嗑着瓜子,唠着趣话,真的很惬意。
当对门的奔奔一家回来的时候,我们的“看片旅游”也已经结束了。女儿跟奔奔一交流,嘿,看的景点差不多,可女儿知道的比奔奔还要多。他们旅途劳顿,只顾走马观花,哪有心思去细细观赏。这样一来,女儿为我的决策竖起大拇指。更主要的是家里多出了一台足可装点门面的液晶大彩电。
秋之果:比比谁的贺卡多
9月10日,我度过了第11个教师节,妻子则是第7个。在迎接教师节的日子里,学校传达室的贺卡像小山似的。我们俩的信箱也被塞得满满的。老婆异想天开,说今年比比谁收到的贺卡多,多的人就是少的人的导师。这下,我可不敢大意了,把收到的贺卡都按时间一一收藏好。女儿也知道了我们的竞赛,经常像妈妈的探子一样打听我的情况。
到了九月底,我们终于可以亮牌了。可是出现了一个没有预料到的情况,有九张贺卡的寄送者都曾经是我们的学生,写的收信人是我们俩。可这九张贺卡归在她的名下,这样,她比我多收了三张,成了我的“导师”。女儿得知结果,拍手叫好,称这是“谁说女子不如男”在我家的绝妙例证,边说还边哼起这首经典戏曲。
可这位“导师”得了便宜又卖乖,这不,又嘀咕开了:瞧这些孩子,不是都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嘛,这不知要浪费多少木材啊?我忙安慰她,也不算浪费,我们可以用这些贺卡来布置女儿的房间,或者给她折纸什么的。她怒目圆睁,这怎么可以,学生的一片心意岂能如此糟蹋,我得永久珍藏。
冬之歌:不请自来学生宴
腊月二十四,寒假的第一天。上午刚起床,接到一个学生的电话,说下午有十来个学生到我家会合。好说歹说不许我们准备什么,至于吃食,他们一人带一份就是满满一桌了。
下午三点钟,我们刚把家庭卫生打扫完毕,学生们陆续摁响了门铃。客厅里渐渐坐满了熟悉的面孔。大家团坐在一起,嗑着瓜子,嚼着甘蔗,回味着中学时代的往事,畅谈着各自大学里的趣事、见闻,师生之谊、同窗之情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蒸腾、发酵。作为老师的我们,面对此情此景,好生感慨。当年懵懂稚嫩的中学生,如今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少女和生龙活虎的小伙子了。没多久,人齐了,大家各自拿出准备的熟菜或者半熟菜,对自己烹饪手艺颇为自信的都争着要去显一番身手。趁着这个空档,有学生帮我们加入了他们的网上同学录,我则在电脑里找出他们没有洗出来的照片,让他们一睹当年青春的风采。不消半小时,上了满满一桌热气腾腾的菜,还有人带来橙汁、红酒。大家在饭桌上继续聊着,有说不完的话。个把小时过去了,大家酒足饭饱,又有人抢着去洗碗筷。真是人多力量大,一会儿厨房里就恢复如初。眼见着天色不早,有的学生回家有个把小时的行程,我便哄他们早回。大家虽有点不舍,但有了明年再聚的约定,倒也欢喜地散去。
当孩子们一个个离去,整个家里又清静了下来。妻子幸福地说:“今天品尝到的就是做老师的幸福啊!”我附和着:“谁说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