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不再让遗憾继续
作者:顾建香
不让无意的“忽视”继续
“顾老师,你知道吗?三年了,你没提问过我一次。”这是一位已毕业的学生给我的QQ留言,读着它,我仿佛看到了她眼中的失落、委屈、哀怨。记忆中的她,成绩平平,是一位不错的学生,没给我添过什么乱,我很难相信漫漫三年她居然一次没被我提问过……现在班上还有多少学生仍在如此哀叹着?
渴望被欣赏是人的一种基本的精神需求。而忽视学生的进步,甚至无视其存在,是对他们多大的伤害啊,曾读到一篇学生作文——《我们的悲哀——一名中间生的自由》:
调皮的学生在老师的眼中是未雕琢的玉,他们虽然不努力但很聪明,只要琢之,磨之,就能成为鲜亮的玉,优等生是老师眼中的明珠,是充满希望的星,他们备受老师的瞩目与关怀,时时感受到老师的恩泽与雨露,因此,越发光亮耀眼。只有我们——中间生,好似一块块粗劣的砖头,被老师随手一放,从此不再过问。我们感受到的除了冷落还是冷落,我们远离老师的心,自生自灭,这就是我们——中间生的悲哀!
在班级的花圃里,不是每朵花都如园丁所愿而绽放,那些灿烂的花朵让人赏心悦目,我们不会吝啬赞美,然而却忘记了其它等待开放的花蕾或许更需要阳光的照耀、雨露的滋润。中等生备受老师忽视——也许老师是无意的,但这种忽视常常使学生感到自己处于无人过问的孤单境地,他们不言不语,但内心深处充满着对学业的失望和对教师的不满。不让无意的忽视继续——我时时提醒自己,用关注、热情和鼓励去欣赏班上每一个学生,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扬起他们前进之帆。
不让故意的“轻视”继续
如果说中等生常常淡出老师视线,那么后进生无疑是老师工作的重点对象。一次次行为矫正未果,一次次苦口婆心付诸东流后,仿佛就只剩下教师等待学生再次犯错,伺机讽刺、挖苦、嘲笑一通,发泄对他长久以来的不满。
我就碰到过这样一位学生,不做作业,课上嗑瓜子,留长发,逃课,吸烟……说起他,任课老师们无不皱眉,
他又想逃课了,这次是翻围墙时被学校保安逮到,送到政教处,我接到通知去领他回班级,心里别提多窝火。领着他,一路无语走到了办公室,我拨通他父亲的电话,父亲听我把事情说完,在电话那头急吼:“我不来接他,他爱上哪儿就上哪儿,我不管了!”电话“啪”地挂了,他似乎已司空见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我再打过去,那位父亲语气缓和了些,但说正忙,等会儿再来学校。我陪他等到放学,家长也毫无音信,
“我爸不会来接我的!”他说道,言语中是他这个年龄不该有的漠然。我陪他沉默,“我开车送你回家吧!”他头都没抬一下。我也不多言:“走吧!”走到半路,正好遇到音乐老师,我想起她带高三学生去南京参加特长生考试,顺便问了一下情况。他始终不做声。“你喜欢唱歌,以后可以考虑一下参加特长生考试!”他终于感兴趣地抬头看了看我。
他家不远,一会儿就到了,他没说话,开车门,下车。在关门的一刹那,“老师再见!”我分明听到他对我说道,在他身上已久违的对老师的那份尊重,带给我不小的惊喜,也让我领会理智的魅力。如果我再次对他大动肝火、嗤之以鼻,又会有怎样的结局!而这是我多少次在他犯错后的做法啊,我早该反思了。
人无完人,孰能无过。学生正处在成长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过失,甚至可能不停出错。老师应始终抱一颗宽容平和之心,永远给学生一个台阶下,永远给学生一个认识、改正的机会,相信学生会从老师的宽容中,感受到对他的理解、尊重、信任和期待,学生会从这里开始,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省,实现从接受教育到自我教育的飞跃,惩罚是教育,理解、尊重、信任和期待也是教育,有时会比惩罚更有影响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一人的自尊心。”不得不承认,有的学生很难感化,过失行为一再反复。这时候,一句冷酷无情的话,一个漠不关心的眼光,就足以抹杀学生内心深处若隐若现的悔过念头,甚至可能扯断一根纤细的生命线,让后进生在我们殷殷期待中成长,不让潜意识中对其故意的轻视成为我们对他们的无言惩罚。
不让多余的“珍视”继续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学生心理上存在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而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层次亦多元化,
在高考冲刺的最后半个月里,一天,班上一位被老师普遍看好的学生忽然玩起了“失踪”,半天没见人影子同学们说她上课铃声一响,就跑出教室,但谁也不知道她上哪儿了,我四处找,找了很久,心情也由一开始的“着急”慢慢升级为“恼怒”。她可是全班最有希望的学生,更被任课老师视若珍宝,在这节骨眼上,她瞎折腾个啥?
晚饭时刻,她终于出现了,我没劈头盖脸训斥,伹还是严厉地质问;“为什么不来上课?”她没说一句话,哭了,不停地哭,我也没气了,再问她:“是不是心理压力太大?”她还是哭,哭了整整一节课时间。最后终于开口了,断断续续地说;“这些天……好几个老师都找了我,问我复习得怎么样了……我看见老师,心里就慌……根本没法静心看书……”
她一直都是老师眼中的希望,同学眼中的榜样,父母眼中的骄傲,正是众人的过多关注,让她感到压抑、焦虑、无助和孤独;在与她父母交流中得知,她曾经愤怒地冲父母喊:“除了成绩,你们还在乎我的什么?”
优异的成绩,是我们朝思暮想的啊!对待优等生,我们爱之、赞之、捧之……对他们寄予了很高的希望,这份期待体现在我们有意无意的日常教学行为中,比如在课堂提问时,遇到疑难问题,会不由自主地找尖子生回答,遇到大考、比赛时,尖子生更是拿奖的希望所在。优等生身负重任,其神经时常处在高度紧张中,然而,这种紧张状态有时反而不能促进其学业成绩的更大提高。而且,当达不到高目标时、意外受挫时,他们就会格外焦虑、恐惧。再不能让这份多、余的“珍视”继续了,不能让他们在我们的“珍视”中枯萎!
《礼记·学记》中说:“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教者有心,才能学者有益,不让遗憾继续,不让失败重演,每个班主任都应坦然做个反思者。
(栏目编辑 刘西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