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让教育成为“无印良品”
作者:邢英岭 吴 峰
1983年,无印良品在东京青山开设了第一家旗舰店。由于大受消费者的肯定,几年内在日本就有了上百家专卖店。1991年,无印良品在伦敦开设了它的第一家海外专卖店,此后陆续进入法国、瑞典、意大利、挪威、爱尔兰等国家,2005年7月,其上海专卖店正式开业。
作为教师,受无印良品的启发,自然想到自己“圈内”的现象。某校如果教学成绩连续攀高,很快就会被媒体追踪、报道,进而挖掘、包装,最终挂牌为“某某经验”“某某模式”,随之学习者络绎不绝,效仿者也以学“某某经验”为时髦。被挂牌的学校则不断总结经验销售资料,因此有了不菲的收入,但是学校这方净土却再难安宁,天天有参观考察者,你要安排人接待陪同讲解;月月有邀外出作报告者,你要安排好时间表,转战南北。更可怕的是浮躁一旦泛滥,就很难静下心来搞教育。既然是名牌,就要时时注意形象,面对这么多学习参观者,免不了有作秀、虚假成分的渗入,此过程中学生自然会成为各种活动的“参与者”,甚至成为“道具”,如此最终受害的还是学生。这样的品牌学校,还有多少“良”的成分呢?即使是真良的学校,这“印”太多了,也会不堪重负,面目全非,良莠难辨了。
再如业内各类的评选活动,可谓此起彼伏。如今稍有点名气的学校,“规范化”“示范校”等各种级别的名目繁多的荣誉、奖牌会多达十到二十多项,为了展示光荣的历史,学校还要专门设一个“德育展览室”,把这些荣誉一一陈列出来,以为参观者只要看到这些汗牛充栋的锦旗、奖牌,就能了解这所学校的文化底蕴和厚重历史。
有人认为,“与其说无印良品是一个品牌,不如说它是一种生活的哲学。它不强调所谓的流行,而是以平实的价格还原了商品价值的真实意义,并在似有若无的设计中,将产品升华至文化层面”。如果学校也能以平实的低调心态,还原教育价值的真实意义,将学校的管理升华至文化层面,各类奖牌又有何意义?正如品牌大师沃利·奥林斯针对无印良品所说:“即便它是没有品牌的品牌,但你也不能否认,这依然是一个品牌。”如是说,没有品牌的教育,才是教育追求的价值,才是教育真正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