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差生·后进生·学困生·潜能生
作者:郭振海
对学生的不同称呼,反映着教师或教育管理者不同的教育理念。
“差生”之称谓是落后的教育理念的表现,是典型的“应试教育”思想的产物。在这种教育观念支配下,教育者对这类学生的情感是贬斥厌恶的,其评价标准是简单孤立的“一元论”、“唯分数论”。在这种教育观念支配下,教育者对“差生”的教育和管理往往采取放弃的态度:课上不提问,课下不关心,甚至连作业批改也睁只眼闭只眼,不做作业不督促,作业做得潦草就不分对错地打个大红叉或大笔一挥道“太马虎!”在这种态度下,“差生”则越来越“差”,厌学弃学情绪随之产生,教师不仅不挽留,甚至有“扫地出门”、甩包袱给社会的念头。在这种观念支配下,大量学生辍学。虽然国家有关部门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学生流失率仍然很高,特别是农村学校。某县在2008年春季开学工作检查时发现,在被查的100多所中学里,初中生流失率在18%的学校算是较好的,有的学校竟高达71%!真是让人触目惊心。学生流失现象严重固然有社会大气候诸如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农村打工潮等的影响,但与包括我们不少一线教师在内的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陈腐落后以及由此生发的教育和管理水平低下,也不无关系。
在上述几个称谓中,我较认同“后进生”、“学困生”的说法,但更赞赏“潜能生”的说法。
“后进生”,顾名思义,有“进步晚”或“进步慢”之意,但也还是肯定了这部分学生是进步的或是有希望进步的,只是与先进的同学相比暂时落后了。“后进生”之称,含有期待、激励的情感因素,期待或激励学生要奋起直追、后来居上。
“学困生”的称呼则侧重于对“学困”的关注,侧重于对教师责任的强调。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是什么?是学习过程中发生了困难、遇到了障碍。教师的责任是什么?是“传道授业解惑”。当学生学习遇困时,教师要以满腔的爱心,帮助学生分析查找原因:是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习惯欠良好、方法欠科学,还是有外部干扰,如家庭经济压力大,家庭成员间的矛盾波及孩子,生生、师生间人际关系不和谐,等等。教师要针对困因,帮学生找到解困之策,扫除学障,使学生走出“困”境。
有一名学生口吃,读书不成句。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民间艺人唱大鼓、唱丝弦的办法,变读书为“唱书”,果然改掉了结巴的顽症。“学困生”之称一定程度地体现了“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而负责的教育思想,是新课改所提倡的。
我更加赞赏“潜能生”的说法,其原因有三。首先,从字面上看,“潜能生”之称是变消极评价为积极评价。前面三种说法中的“差”、“后进”、“困”均有消极评价成分,都有可能给评价对象带来“负刺激”;而“潜能生”则是完全的积极评价,能给评价对象以激励和信心,且导向鲜明——你是有潜力的,只要你肯努力,你能做得好,你能行!其次,“潜能生”之称符合创造心理学的科学原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托在《人类潜在能力的新启示》一文中指出,人的大脑功能实质上是无限的,一般正常健康的人只运用了他的潜能的4%至10%。前苏联科学家亦称“如果我们能迫使我们的大脑达到其一半的工作能力,我们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学会40种语言,将一本苏联大百科全书背得滚瓜烂熟,还能够学完数十所大学的课程”。从这个角度讲,不仅这“一类”学生是“潜能生”,每一个学生都是“潜能生”。第三,“潜能生”之称符合新课改所倡导的新的评价理念,与素质教育方针是完全一致的。众所周知,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支柱是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由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1983年于《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后迅速被各国教育理论界所接受,并被用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且同等重要的九种智能,即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关系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存在智能。这一重大理论发现,打破了传统的将智能看作是以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为核心的能力的认识。加德纳还认为,每个人的智能强项是不同的,个体身上存在着的各种智能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单纯以语言、数理智能为唯一标准来衡量所有孩子的做法是错误的。在学校只学习了两三个月便被老师斥为“低能儿”而撵出校门的爱迪生却完成1000多项重大发明,就是明证。教师的责任是在发展学生智能强项的同时,努力提升其智能弱项,使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多元智能理论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给我们很多启示:1、在评价功能上,要淡化甄别与选择,重视发展性评价,着重看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程度,通过评价,激励、促进其发展。2、在评价内容上,要做到评价指标多元化,充分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即我们常说的“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3、在评价方法上,既重视终结性评价,更要重视过程性评价;既重视考试与测验,更要重视学生学习行为、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评价。这些“启示”也正是本次新课程在学生评价改革方面的主要任务。
总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本着对学生、对社会、对国家高度负责的态度,自觉摈弃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与时俱进,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观,树立“每一个孩子都是好学生”的学生观,树立“为了多元智能而教”的教学观,树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智力的晴雨表”的智能观,树立灵活多样的评价观,帮助每个孩子排除学障,最大限度地发展其潜能,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