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校园欺侮行为评析

作者:夏心军




  
  四、消除校园欺侮行为基本策略
  
  校园欺侮行为既不符合学校文化建设的需求,也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因此,必须加强教育管理合作,对校园欺侮现象进行有效遏制,推进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加强学生教育网络建设。首先,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学校应该通过一定的渠道与家长展开对话交流,使得教师了解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状况,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保证学生的异常行为尽快尽早被发现,提前进行预防教育。其次,加强与社区的联系。取得社区的支持,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提高教育效益。第三,加强对社会文化的监管。提高社会文化质量,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正面引导。
  强化学校的教育管理力度。欺侮行为在校园屡禁不止,其主要原因是学校监管不力。首先,加强校内无人监管场所的管理。学校可以设立学生管理流动站,加强校园“死角”的管理,确保这些场所处于“阳光”下,使得那些欺侮行为在校园内无藏身之所,拓展学校的安全空间。其次,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教师对待欺侮行为的态度决定着欺侮行为的发展态势。第三,建立“打破沉默”机制。建立有效的举报制度,对那些敢于举报的学生予以嘉奖,在学生中间树立正气,把欺侮行为杜绝在萌芽状态。
  规范学生非正式团体的组织活动。首先,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把注意力放在提高自己的各项技能上。其次,引导学生辨别是非,择良友,交善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加强防欺侮课程建设。首先,传授学生必要的防欺侮知识。面对同学的欺侮行为,每一位学生都应具备防范能力,保护自己的根本利益,如上学或放学路上结伴而行,向老师求助,加强与对方的语言交流等等方式。其次,加强学生防欺侮的心理疏导。教师要通过谈心、咨询等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对别人的欺侮行为勇敢面对。第三,开设必要的课程。如开设阅读、写作训练、角色扮演和调查研究等课程,把反欺侮教育作为学校心理教育课程或社会常识课程的固定内容。
  制定个性化教育计划。首先,对受欺侮者进行正面引导。受欺侮者一直是被同情者,但必须帮助他们建立应有的自信心。据资料显示,有六个以上朋友的学生几乎都免于受到欺侮,而那些表示自己在班上没有朋友的学生则经常受到欺侮。其次,对欺侮者必须规范其行为习惯,使得他们认识到欺侮同学的行为是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是令人不齿的。如匹克的“无责备的方法”,即通过一系列的对话活动,让欺侮者也感受到受害者的痛苦与不安,分担受害者的忧患,并邀请他们为受害者想出避免受到欺侮的建设性方案,使得欺侮者自身在此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过错,从而改进自身行为方式。第三,针对旁观者的教育。据国外研究指出,85%的校园欺侮事件都有同龄人围观。客观上来说,只要这些围观者干预,就足以平息欺侮事件的发生。
  欺侮行为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破坏因素,因此,必须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积极探求适合学校特色的人文教育,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公民道德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