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镜子·梯子·靶子

作者:范文慧




  学校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在学校教育的多种活动情境下,班主任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特别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自我意识逐渐觉醒、自主观念逐渐萌生的阶段,渴望独立,但心智又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在思想、行为、心态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根据适当的情境,采取适当的介入形式,将会对促进学生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镜子式介入
  
  “镜子式介入”是指对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及时地反馈和评价,如同镜子一样反射出学生自身的形象和位置。学生有了优秀的表现,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表扬,让他看到自己的优点;学生表现不佳,帮助他明白自己的不足在哪里,还能如何去做,让他看到自己的缺失和提高途径。中学生自我意识的进一步觉醒使得他们更加关注自身表现,关注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班主任反射式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己表现是否合理,并不断进行修正。
  这样的“反射”要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需要一定的技巧。教师角色的特殊地位决定了这面“镜子”不能收到什么就反射什么,还要根据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动用自己的教育智慧,选择好“反射角”。
  首先,“反射”的内容要有针对性。比如对学生的表扬,如果仅仅用“今天表现很好”之类笼统的概括性话语,或许学生不能真正意识到自己“好”在哪里,还不足以形成对其正确行为的强化;同样,如果笼统地批评学生,用“你真差劲”、“你真笨”、“你怎么总是学不好”之类的语言,虽然把老师的情绪情感宣泄得淋漓尽致,但学生恐怕还是一头雾水,不知道自己到底为什么差劲,如何才能变得不差劲。因此,要使得表扬和批评真正起到促进学生的作用,就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表扬和批评所针对的事件,并且帮助他们找到发扬优点继续努力或针对不足切实改进的方法。
  其次,“反射”的对象要有针对性。对于自信心不强的学生,多反射他身上的优点,有助于其增强自信;容易飘飘然的学生,多反射他的不足之处,适当地泼些“凉水”,有助于其脚踏实地。从这个角度来看,“镜子”的反射似乎有些不那么“客观”,但是它的目的,正是为了培养学生客观地看待自己、正确地认识自己。
  
  梯子式介入
  
  “梯子式介入”可以理解为扶持、帮助,为学生的自我管理提供支持性力量。这可以是在学生遇到困难、陷入迷茫的时候提供支持性建议;也可以是在学生没有想到、没有做到的地方给与点拨和升华;可以是在学生灰心丧气、半途而废的时候给与推进性力量;还可以是在学生遭受打击、痛苦伤心的时候给与温暖的鼓励。这些“梯子”,将逐步培育学生自我调节的技巧、自我控制的意志,形成面对困难挫折时的积极态度。
  某校一次八年级学生的社团活动中,几个学生一起演出一个小话剧。演完后主持人让扮演教授的学生发言谈感想,他只是沮丧地反复说自己演得不好。老师适时地插进来,询问他觉得自己哪里表演得不好,启发他思考自己为什么没有演好,并让他当场再试一次。在老师的鼓励下,那位同学找到了表演的感觉,再次表演表现得相当出色。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就相当于搭建了一个“梯子”,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超越自己,释放出潜力,建立起自信。在学生表现不是很理想的时候,不是简单地批评,而是帮助他分析原因,寻找解决办法,并鼓励他进行更多的尝试,使学生最终获得成功感。如果没有这一环节,学生心里一定会留有缺憾、沮丧,甚至可能会影响日后类似情境下的自信心。“梯子”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再向前走一步,而不是停留在迷茫、沮丧、痛苦之中。
  可见,“梯子”是在“镜子”的基础上,比“镜子”更进了一步,使学生不仅能意识到自己现在的位置,还知道怎么向自己想要的位置努力。
  
  靶子式介入
  
  靶子,在这里取其“目标”之意,不是被攻击的目标,而是被瞄准的目标,也就是说,教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自身表率,为学生树立一个目标,一个榜样;或者用学生身边的同学或其他人作为例子,打动学生,使他们成为学生效仿的“靶子”。
  中学生比之于小学生,具有更多的自主精神和批判意识,对世界产生更多的思考和探索,他们的自我也在这些不断的思考和探索中得到进一步形成和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正在形成自我的青少年在和自己敬重的、与自己具有亲密情感联结的人的互动之中,会把对方作为自己的“理想自我”,努力向对方学习,希望成为对方的样子。教师的为人师表,同学之间的“榜样”,作用都在于此。在学生进行成长的探索时,教师的言传身教、同学的榜样作用,都将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使自身成为学生的“榜样”,或者帮助学生在身边发掘“榜样”,都将成为学生成长的动力。
  一位八年级班主任在家访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与父母关系不太融洽,于是决定召开一次以“架起与父母沟通的桥梁”为主题的班会。在班会上,他深情地讲起自己小时候的故事,母亲如何在艰苦的劳动中不忘把最好的东西留给自己的孩子,自己又是如何尊重、回报、体谅父母。动情的讲述打动了学生,他们纷纷联想起生活中父母关心自己的例子,和自己对待父母的态度。班会后的家访显示,很多学生与父母达成了不同程度的谅解。
  教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切身体会打动学生,不但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而且使学生在对照教师的态度与行为的同时反观自己的态度与行为,发现两者之间的反差,从而树立自己努力的目标。一位班主任曾在学校大型艺术节活动之后,号召班级学生“寻找身边的英雄”,挖掘那些为艺术节默默奉献的幕后人员;还有一位班主任专门邀请学校附近一位身残志坚的残疾人到班级为学生做讲座,都是在利用“榜样”的力量,为学生寻找“靶子”。
  “镜子”让学生了解现在的自己,“靶子”让学生了解应该成为、想要成为的“自己”,而“梯子”,就是架在这二者之间的通道。班主任如果善于利用这些“工具”,将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
  作为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班主任的介入对于学生成长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但不管怎样的介入形式,都应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介入才能真正被学生内化,真正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促进作用。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