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沟通困难,老师错在哪

作者:武 进




  常有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自我意识太强,与其谈话是“苦口婆心”地“对牛弹琴”!有的学生阳奉阴违,事后依然如故;有的则当场与老师冲突,不让老师下台;有的忍气吞声但满腹牢骚。这时我们老师做错了什么?
  
  一、要注意谈话的时机与场所
  
  首先,不要等学生犯错后再谈。张同学近来经常扰乱晚自习的纪律,而且有旷课行为。每次出现问题后班主任都会及时找他谈话,苦口婆心地进行教育,但是他的态度都不是很好,甚至有逆反情绪……问题就在于,每次都是在张同学犯错以后,班主任才找其谈话。这时,不管老师的态度有多和蔼,在学生看来都是以“犯错”为前提的,甚至鼓励也会被学生当成一种变相批评,这样的交流效果会一次比一次差。为什么不在他犯错之前找他呢?在他表现较好的时候找他,效果肯定不同。
  其次,尽量不要在情绪激动的时候谈。王同学的性格比较倔强。这次,他与另一个学生发生矛盾,还动手打了人。班主任非常生气,把他从教室里吆喝出来,并动手推他,想把他带到办公室谈话。可是王同学正在激动之时,老师越推他,他越是不走,而且态度相当不敬。班主任当时很下不了台,幸亏其他老师打了圆场……其实这时候班主任不应该过于激动,应把学生带到办公室,先不一定要谈话,让学生单独冷静一下。有时学生冷静后会后悔甚至主动反省自己的行为,这时进行教育就好多了。
  再次,尽量不要在众人面前交流。上课时李同学趴在课桌上,老师把他叫起来,当众进行教育:你的成绩下降厉害与学习状态有关,你这样对不起父母的辛劳,对不起自己的未来等等。但是李同学并不领情,当时就把书重重地扔在课桌上,说:“不就是睡了两分钟!犯得着你说这么多!”其实,李同学不一定是不接受教育的学生,老师也不是有心在侮辱他,问题是老师的话使得他在同学面前失了面子。青春期的学生很重视自己在众人面前的面子,情急之下就可能顶撞老师。如果学生心理调节能力差,情况可能更糟,一旦学生想不开,后果难以预料。所以老师应在课后,尽量找个安静的地方单独和他谈话。
  
  二、控制谈话的几个分寸
  
  首先,不要以为老师说得越多越好。李老师是一个非常认真负责的班主任,她认为,老师与学生谈话,越是苦口婆心就越能打动学生,俗话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嘛!所以她与学生的谈话很多,时间也很长。但是经常可以看到学生站在她面前漫不经心,甚至蛮不讲理地对待她……李老师的问题就在于她说得太多了,其实和学生谈话,尤其与一些常爱犯错的学生谈话并不是越多越好。对这些学生不仅要给予关爱,还要让他敬畏。有的老师苦口婆心但婆婆妈妈,学生不仅摸清了他的底线,也厌烦了这样的谈话。所以说,谈话不在多,关键是谈到心里,谈到点子上,谈到位。
  其次,不要急于给交谈定调。小张老师带一个差班,学生不怎么听话,所以他经常找学生谈话,处理一些问题。为此他还总结出来了一套经验:先把学生狠狠地教训一顿,然后再安抚一番。但是我们发现:小张老师常常在处理学生问题时闹得惊天动地,他自己也被搞得很累……小张老师的问题在于他每次过早地给谈话定下了基调——先教训一顿。教训未尝不可,但决不是最好的方式。应该先考虑一下处理思路,然后带学生到一个合适的地方,制造一个合适的氛围,用一种合适的语气开始说第一句话。要注意:要用软软的话说硬硬的原则,切忌威胁,如:给处分、告诉家长、甚至武力威胁等。
  再次,不要总是找某一学生谈话。江老师的班里绝大多数学生都是不错的,但是总有个别学生成为班级的“老油条”。于是,他把目光聚焦在个别后进生身上,不停地找他谈话(江老师把这称之为“揉”)。但是这个学生最后往往不是被他教育好了,而是因各种原因离开了班级。江老师这样的工作思路可能会把后进生逼上绝路。因为你经常找这个学生,不管你当时和他谈的是什么,学生总是知道“自己是一个后进生”,你每找一次就等于向学生再强调一次,这样学生能转化才怪。
  另外,也不要总是集体谈话。吴老师的班级基础不错,他自己的口才也不错,经常在班级展开讲演,开始的时候学生很受感染,但是时间长了学生就像没有听见一样,而且调笑:大道理又来了!同时,吴老师的工作线条较粗,很少单独找学生谈话,当几个学生一起犯错误时,他也是集体叫出来教育一番。日子久了,班级风气不是越来越好,而是慢慢变差。集体的班会式教育是必要的,但是这样的讲演多了就会出现重复与空话。班主任一定要经常找不同的学生交流。尤其是当学生集体犯错的时候,尽量不要全体谈话,而是各个击破,否则学生会形成抵抗同盟。
  
  三、避免让谈话前功尽弃的几种错误
  
  首先,不要给予学生未经警告的惩罚。常老师班里的陈同学经常旷课,教育了多次,但是陈同学屡教不改。这一次,他不仅旷课而且一走就是两天,常老师一气之下把他的课桌板凳都拿走了。当天下午陈同学回来时,看到自己的板凳课桌都没有了,他不但没有先认错反而对常老师发脾气,责问老师凭什么拿走自己的课桌板凳……即使学生犯了错误,教师给予惩罚也要预先警告,否则老师会由于对学生施以“亏理”的惩罚而陷于被动。一旦破坏了师生之间的互信关系,之前的交流工作就会付诸东流。
  其次,不要在背后议论学生的缺点或者对其表示失望。潘老师的班级风气不太好,但是他仍然很负责任。由于操心与烦心,潘老师经常与他人议论自己的学生,所以难免谈到学生的缺点,也难免发一些怨气。一天,潘老师正在与班长谈话,讲到“对某学生的失望,对他基本不抱信心”之类的话,一回头,发现这个学生正在后面,已经听到了他们的谈话……此后潘老师的一切解释、一切鼓励的话都统统成为“虚情假意”……人们都不自觉地认为:当面的话可能有水分,但是背后的话一定是真实的想法,潘老师犯了一个无法弥补的错误。其实,即使潘老师的话当时没有被这个学生听到,一旦这个学生从他人嘴里知道这些,结果基本上是一样的。
  再次,不要总是谈错误、要求或学习。秦老师是个非常用心的老师,与学生的谈话也最多。找学生谈话,他是“盯到骨头烂到肉”,每次都事无巨细,既要把错误彻底搞清,又要使要求彻底到位。但是学生好像很不领秦老师的情,不少学生见到秦老师叫自己的名字都苦着脸,连优生也是如此……秦老师的问题在哪里呢?谈错误、要求与学习错了吗?其实谈这些都没有错,错在谈过了度。错误与要求不是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话题,将心比心:你一个老师,整天校长找你谈要求你能不感到压力吗!要适当谈谈别的,从生活与做人之道谈起,学生更容易认识自己的不足,也能培养学生做人的胸襟。不要总谈缺点,总谈要求,老说重话!这样后进生听不进,优生也厌烦。
  另外,不要迷信家长参与的效果。朱同学经常旷课,屡教不改,王老师实在没有办法,要把情况反映给他的父母,这下朱同学害怕了,不停地哀求老师并保证改正。但是王老师觉得还是通知他的家里要好一些,就打了电话。第二天,家长来了,当场教训了学生一顿并动了手。下午学生不见了——离家出走。问题没有解决,反而更严重了……家长对教育的参与是积极的,但是一定要认真处理好家长教师学生的三角关系,否则教师与学生之间会形成难以弥补的伤痕,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
  可见,与学生交流是一门学问,老师要少用情绪,多用智慧。交流的前提是要搭建好师生心理通道,如果连心灵之门都没有打开,谈再多的话也无济于事。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