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语文老师的数学课
作者:冉兰芳
窗外,阳光明媚;室内,春意浓浓。学生们都瞪大眼睛看着黑板上的一道数学题:周长相等的情况下,长方形的面积和正方形的面积,谁大?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一道简单不过的数学题,他们之所以好奇,是因为今天出题的不是数学老师,而是他们的班主任——语文老师。数学课代表忍不住站起来说:“刘老师,这道题我们前几天刚做过,只要给个数字,一试就可以了。”话音刚落,引来一阵笑声。
“很好,很好,”刘老师并不在意学生们善意的笑声,继续说,“如何比较19×1、18×2、17×3、16×4、15×5、14×6、13×7、12×8、11×9、10×10的大小呢?请语文课代表回答一下吧。”
听到老师点他,语文课代表迅速回答了对他来说再也简单不过的问题。
“嗯,很好,请坐下。看来语文课代表数学也学得挺不错嘛。”刘老师的这句话,又引起了一阵笑声。“不过,”她话锋一转,“你们思考过没有?这当中有什么规律?”
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也许他们都没想到语文老师还研究数学题吧!
刘老师指着算式说:“你们看,它们相加本来都是20,这些数字,本来也都是亲密的朋友,他们靠得越紧,积就越大;离得越远,积就越小。当他们向着一定的目标努力时(就如加上一个乘号),靠得越紧,凝聚力就会越大,这条原理就叫凝聚力原理。”
窗外的阳光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悄悄地溜进了教室,室内比刚上课时明亮了许多,学生们静静地坐着,静静地听着他们熟悉的语文老师用陌生的方法讲解着熟悉的数学题。还是数学课代表反应快,率先打破了沉寂:“老师,我明白了,周长一定的长方形,边长相差越小,其面积就越大,这个定理也是‘凝聚力原理’的具体体现,对不?”
“不错,真不愧为数学课代表,”刘老师赞许地竖起了大拇指,“其他课也有应用这个‘凝聚力原理’的例子吗?请讨论一下,然后由课代表汇报。”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讨论声。几分钟后,课代表们纷纷有了答案。
自然课代表说:“两个异性磁铁距离越近,吸引力就越大。”
历史课代表说:“国共两党合作均取得了成功,一次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一次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听着各位课代表的回答,刘老师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我似乎也领悟到了什么。尽管有的回答有些牵强,但刘老师的目的达到了,看来船已下水,该顺风起航了。于是,在对这些回答进行评价后,刘老师说:“其实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凝聚力原理’的例子,如我们常说的‘家和万事兴’,还有一个班级凝聚在良好的班风、学风中才能发挥出它最大的优势。推而广之,一个单位、一个民族以及一个国家都是如此,越有凝聚力越强大。不过,”刘老师故意停顿了一下,才接着说:“我今天要讲的是运动会的事。”班长站起来说:“这次运动会,我们要把‘凝聚力原理’发挥到极致,请老师放心。”刘老师接着说:“因为我们平时不加强锻炼,所以我们班得病的人多,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为了我们的班集体,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行动起来。好吗?”
“好!”学生们响亮而整齐地回答。原来兜了这么大个圈子,刘老师还是“三句话不离运动会呀”。接下来,她让学生们思考并讨论一下这次运动会该怎么实施安排。于是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讨论声。这此起彼伏的讨论声,和着窗外跳动的阳光,宛如一曲优美的校园舞曲。
我知道这节课后学生们不一定马上拿得出方案,但每一位学生一定会记得一个春意浓浓的下午,班主任给他们上了一节特殊的“数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