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狼来了”的背后

作者:王寿斌




  读小学的女儿放学回家,一脸困惑地与我谈起班上的事:今天体育课上,班上两个平时不爱讲话的女生,竟然无视老师的集合口令,故意慢慢吞吞地落在大家的后面,还边走边做古怪的动作,惹得全班哄笑,老师大为光火。从女儿的责怪话语中,我知道女儿无法理解和原谅同学的“怪异”行为。
  随后几天,我一直在琢磨这件事情,揣摩那两个孩子“行为怪异”的动因,以给女儿一次因势利导的教育。忽然间我想起了国人皆知的“狼来了”的故事。长期以来,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教益都是:小孩子不能撒谎,撒谎的人必定没有好结果,甚至要付出相应的代价。一代又一代的训导,使这个故事成为诚信教育的经典教材。然而,我们却很少去想这样一个深层次的问题:放羊的孩子为什么要撒谎?“狼来了”的背后隐含着什么样的心理渴求和教育契机?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每个人都有被人关注、受人表扬的动因。我们平常夜以继日地加班工作,可以没有报酬,却在乎领导的肯定、同事的认可,总希望领导能看到自己的辛苦,不为加薪晋级,只求承认自己的价值。即便是工龄再长、年纪再大,也会因为领导说了一句分文不值的“辛苦了”而心满意足,甚至喜形于色。
  更何况是孩子!天真烂漫的孩子比成年人更渴望拥有家长的呵护、老师的关爱,而其实现的前提和唯一途径便是能够首先引起别人的注意。
  放羊的孩子孤身驻足旷野,整日与羊群为伴,与青山绿草相依,闻不到书的馨香,享受不到同伴的友爱和欢娱,天长日久,必生孤独和寂寞。想走出这种心理困境,便喊一句“狼来了”,引得全村大人蜂拥而至。这从大人的角度看,大家赶来是为了拯救羊群、保护孩子;而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他却可能沾沾自喜于喊了一句“狼来了”而得到了众人的关注和呵护。既然如此,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喊“狼来了”,以低价的“成本”换取心灵上的慰藉也就不足为怪了。或许,放羊的孩子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需要撒谎或已经撒了谎,他所关心的只是如何才能使自己得到关爱,全然“不择手段”。倒是我们大人只关心教育孩子“不能撒谎”,却并不关心孩子的心理需求,纵使发生了孩子最终“被狼吃了”这样的惊天惨剧,也未能使大人们顿然悔悟。
  现在我们再来看体育课上那两个故意调皮的孩子,她们的动机一目了然。正如许许多多平时不引人注目、亦不被重视的孩子一样,他们下课调皮、上课捣蛋,经常搞恶作剧,烦得家长头痛、老师厌恶,细细想来,他们其实并无恶意,只不过是想借助犯错误这种“极端方式”吸引老师的注意,观察老师的反应,最终检测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位置”。为了达到目的,有些学生甚至想方设法、千方百计、挖空心思,这也是一些学生的“怪异”行为让人想像不到和不可理喻的原因之一。如果老师们对其不能正确对待,甚至将他们划入“坏孩子”的行列,这对他们的伤害将是不可估量和无法弥补的!
  孩子出现“怪异”行为,证明他已有渴望被人关注的意识,有了主动成人成才的内在动因,这是一种十分脆弱的、弥足珍惜的朴素情感。我们不能苛求放羊孩子的父母和村民们都懂得儿童心理学,但作为老师和现代家长,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否则,“狼来了”的悲剧将还会在现代社会继续上演!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