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让孩子成为心理疗救的主动者
作者:潘慧莹
因此,我思索的两个问题是:
一、培养孩子对挫折的恢复力
能否让被教育者成为心理疗救的主动者?事实证明是可以的,很多学生在教师权威的压力下并不愿意与师长交流,而是独自思考,让时间、空间和经历来化解,以期到达不治自愈的效果。据《哈尔滨日报》报道,这种情况约占35%,还有60%的孩子愿与同龄人分享。年幼的孩子在内心冲突强烈而又没有指导的情况下孤军奋战,能否产生积极的效果,能否与社会发展需求相一致,是否会留下成长的阴影,是否会形成心理疾病,这些都需要教育工作者努力思考并有所作为。
首先应允许学生拥有一个宽松和谐可以自我疗救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有积极的发泄方式或逃避方式,如写日记化悲愤为力量、看伟人传记从中吸取精神力量等等。我还要恳请各位老师不要将普通的心理问题上升到道德品质甚至思想政治素质的高度,也不要管太多,通常情况下这就像手指被割破一样会有自愈能力的。
其次,教育工作者应放下架子,深入聆听孩子们的感受,有时候,聆听就是最大的理解和支持。在孩子信任的前提下可以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但不要强求。
第三,营造一个互帮互助、有良好心理氛围的班集体也相当重要。一般来说,同一个班集体的学生经历大体相同,他们更有共鸣的感受,积极健康的心理氛围对发展少年儿童的德能与情意、智商与情商、智力与非智力、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竞争能力与合作能力、做人与做事、学习与生活等方面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这是因为:一方面,少年儿童的绝大多数时间生活学习在班集体中;另一方面,班集体的舆论氛围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又具有极强的科学性、目的性、组织性和计划性。所以,营造健康和谐的班集体心理氛围不仅是重要的,也是最有效的。
在我的教学经历中就有这么一位学生,他因家庭原因反复辗转于苏北老家与我校之间,由于教材、师资、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原因留了两级。开学时,他在教室门前痛哭流涕,不愿意继续读五年级,我望着这个本该去初中就读的大小伙子心里直犯难。但是在良好的班集体心理氛围内他又鼓起了生活的风帆,一学期下来不仅学习成绩提高了,而且踊跃争夺学习成就奖、最佳读书奖、最佳领导奖、崇高思想奖和最佳运动奖等,为我班树立了一个孜孜不倦、努力钻研、默默竞争的典型,同学们都说他是一个成熟稳重的大哥哥。
二、培养孩子自我疗救能力
如果说以上的做法还是脱离不了教师这根拐杖的话,那么下面我要探索的就是,在脱离了教师这根拐杖以后,学生如何积极正确地自我疗救。
挫折教育不应仅是使孩子从别人或外界的关怀给予中得到幸福,要让孩子永远有水喝,就应该教给他找水源的本领,要让孩子永远感到幸福,就要教给他获得幸福的能力,即培养一种从内心深处激发出来的寻找幸福的本能。这样,孩子在挫折面前才能泰然处之、乐观对待,过着永远进取的“平衡的生活。”
1.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转移挫败感
兴趣狭窄的孩子只把幸福寄托在一种追求上,最终往往是痛苦的,当从一种追求上求而不得时,不妨转移目标,客观地估价一下是否值得花更多时间来悲痛。而兴趣广泛的孩子往往能灵活地调整目标,很快从中又找到乐趣。
2.培养孩子“从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自信心和技巧
一位美国儿童心理卫生专家说:“有十分幸福的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意思是一个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不适应激烈的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由此我们可以鼓励处在现实暂时黑暗中的孩子说:“有不幸的童年也许预示着‘天将降大任于你’,所以‘苦你心志,饿你体肤,空乏你身’,是为了让你能更积极地适应激烈的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培养坚强的自信心和超然乐观的态度是支撑孩子主动锻炼自己的必要精神力量。
3.创设宽松气氛,让孩子自“痛”自“悟”
每一个清醒的父母都应认识到他们不可能呵护孩子一辈子,孩子最终要到社会上去摔打才能成人,因此不要事事以自己的喜恶去强求一切,在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下给孩子尽可能多的自由选择。尽管有时孩子走弯路是痛苦的,但他们从中“悟”出的道理却是自己真正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