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老师,请慢发火
作者:徐爱国 吴瑞霞
又有一次,一位学生迟到了,我问她为什么迟到,她笑嘻嘻地解释了原因,脸上没有一点愧疚之色。我不禁暗自生气,心想:“怎么一点也不感到惭愧呢?”后来经过仔细观察,发现她始终就是那个表情,不管怎样,她给人的感觉就是笑的模样。
两件事难道是偶然的吗?这让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之中。得出的结论是,很多情况下,老师是没有必要发火的。
首先,我们要明确发火的目的。
我们发火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产生敬畏心理,是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可事实证明,学生还是频繁地违规,我们发火不但不能收到预想的效果,还容易养成学生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习惯。如果大事小事都发火,学生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发火也就失去了应有的威力。教师发火时,事实上也向学生传递了这样一个信号:“对这事你毫无办法了,你害怕了,你发火是为了掩饰你内心的恐惧。”当学生违纪之后,大多数学生内心充满了愧疚,如果这时你发火,就抵消了他的愧疚,不利于他错误改正。
其次,事情没有你想像的那么严重。
有个学生突然不辞而别,后来我了解到,是她的爷爷去世了。可是回家后也应该主动给我回个电话呀,怎么这么不懂事?返校后,我问她为什么,她保持沉默。时隔不久,学校进行月考,她的成绩明显下降,但她平时是非常认真学习和守纪的。我经过细致的调查,了解到原来她和爷爷感情非常深,爷爷的去世对她的打击特别大,这是其一;回家期间,她妈妈也曾经给我打过电话,只是当时没打通,后来又打电话补了假,从她妈妈口中得知,那天她来上学时,心里非常害怕,担心我批评她,不敢来,这是其二;不久,她悄悄地在我办公桌里塞了一封信,在信上诉说了她的苦恼,她的父母正在闹离婚,这是其三。了解到她的处境后,我不禁为自己没有轻易发火而庆幸,如果那样做,对她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而且于事无补。我很快和她进行了交流,帮她解脱了思想上的包袱,她的成绩又上来了,我备感欣慰。
作为教师,最看不得学生明知故犯。当我们发过火后,应该仔细想想,有必要发火吗?事情也许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严重。我们应该允许学生反复,因为一个人的习惯是慢慢养成的,改变也需要一个过程。魏书生老师在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坐姿时,总是不愠不火,每节课反复提醒,让学生把问号变成叹号,也就是把弯曲的腰坐直了,最终改变了学生的坐姿。他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第三,发火容易伤害学生。
教师容易发火的另一个原因,可能就是现在不准体罚,只好寄希望于发火,以在学生面前树立自己的威严。岂不知发火容易伤害到学生的自尊,有时学生受到的伤害甚至比体罚还要严重;有时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口服心不服,在我们的视野之外,他依然如故,甚至变本加厉。其实激励比发火更有威力,南风和北风的故事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南风和北风比赛看谁能让一个人把大衣脱掉,北风吹起了强劲的寒风,那人反而把大衣裹得更紧了,南风吹起柔和的暖风,那人很快就把大衣脱掉了。这个故事启示我们,真诚温和的激励很多时候比粗暴强硬的发火有更好的效果。
第四,发火更容易伤害我们自己。
有人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这话是有科学根据的。据有关专家研究,人在发火时受到的伤害是全方位的,如:加快脑细胞衰老,造成心肌缺氧,使血糖升高伤肝,令皮肤长出色斑,免疫系统出问题,引起胃溃疡等等。另据有关资料显示,现在有一半以上的教师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原因有三点:首先,由于应试教育的考评机制,使得教师一切向成绩看齐,原来说“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现在应该是“考考,领导的法宝,分分,教师的命根”。另外,许多老师已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负担过重,还有社会对教师要求过高,师生一旦发生矛盾,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老师的责任。这一切的一切都无形中增加了老师的心理压力。如果老师再不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就有可能使发火成为一种习惯,影响与学生的关系,恶化自己的情绪,进而影响自己的健康。
也许有人会产生疑问:不发火怎么能让学生产生敬畏之情?怎么管理班级?许多教育名家的做法就很值得我们借鉴。如:陶行知老师,霍懋征老师,魏书生老师等等。陶行知用四颗糖处理违纪学生的故事,成为教育的佳话;霍老师说:她没向一个学生发过火,但这并不影响她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魏老师要求自己始终处于四个字的状态,即:松、静、匀、乐,事实就是如此,他做报告时,连续站立几个小时,并且始终面带微笑。
教育是一门艺术,孙子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不发火而达到教育的目的,何乐而不为呢?老师,请您且慢发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