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老调新弹

作者:洪方煜




  不少老师感叹,现在书越来越难教了。这不,看课桌上学生的教辅用书,有文言文译注,教材同步解读,新教材全解,课文助读,单元同步解析与检测,高中生重点掌握大全……五花八门,汗牛充栋。我们上课分析的与教参有关的每一项重点内容,他们的教辅书上基本囊括。这年头,我们该如何教书?
  但我们还得把书教下去,还要教出味道来,让学生学得津津有味。于是,我就想起了我家楼下的老汤煲来。同样的汤料,同样的菜肴,由于采用了新煮法,嘿,还真奇怪,天天顾客盈门,应接不暇。于是忽发奇想,我们教师上课,不正缺少这点新煮法吗?
  于是,在备课中,我尽量创设“独特的自我”,哪怕是一二点。下面我结合一些课堂实例,谈些自己的做法。
  
  平地春雷第一声
  
  对于毛泽东,学生对他的了解大多停留在政治上的抽象概念,对于他写的诗歌,往往很陌生,如何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在导语的设计上花了一翻功夫:“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缔造了共和国;他是军事天才,继孙武与孙膑之后,创造了军事史上的神话;他是革命家,从山道的历经磨难,历经坷坎,直至走向中央,领导人民几十年,结束了中国一个多世纪的屈辱;他是思想家,敢向伟人挑战,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列主义;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他以自己博大的胸怀,灰宏的气势,指点江山,俯仰天地,独步古今,将中国的旧体格律诗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梅花瑞雪,战地黄花,漫漫雄关,苍茫暮色,如血残阳,都留下了他伟岸的背影。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毛泽东的诗歌天地,走进他的《沁园春·长沙》,领略他那崇高的心灵与他笔下那壮丽的山川。”不出我所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了。
  
  听君新翻杨柳枝
  
  如果说,学生对毛泽东还有一点感性认识的话,对于马克思,学生则因为地域的遥远,年代的久远,不是很恰当的政治教育使他们有一种本能的排斥心理。所以,每次上《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我心底总有点不踏实。显然,跟学生大谈马克思的历史贡献与伟大人格,学生听多了,肯定会缺少应有的热情。这次教学此文,我忽然想起几年前写百年校庆解说词的情形。当时,我面对长达五百多万字的资料,数万校友的名字,很费踌躇,哪些材料该选?哪些材料要稍作展开?哪些材料要一笔带过?材料该如何整合与归纳?前后之间如何过渡?我整整花了十多天,才写出仅5000余字的百年名校解说词。这其中的艰辛,不在其中恐很难体会。于是,我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先放下课文不谈,而向学生大倒我写解说词的苦水,学生深表“同情”,纷纷说,这确实是一项苦差使啊!于是,我自然将学生的思绪引回到文章上,让学生思考恩格斯面对马克思四十多年的革命道路,面对浩如烟海的史料,是如何选择,如何提炼,如何归类,如何过渡的。学生纷纷进入文本,对文章结构的处理,材料的选择,行文的过渡衔接,语言的简洁精练等方面有了深刻的体会。这节课的效果,比以前上的几节课效果要好得多。
  
  铁骑突出刀枪鸣
  
  学习《祝福》时,总觉得文章内容博大精深,通过短短三节课很难穷尽其精髓,这时一个学生向我提了一个问题:总觉得课文中出现的每个人都有特定的作用,比如说柳妈,比如说祥林嫂的婆婆,甚至是鲁四家的短工与镇上的人们,但又不知道有些人物的作用。我一面想着学生的问题,一面脑中忽地一跳:对呀!鲁迅先生在文本中确实留下了很多“空白”,何不让学生将这些意义给补充出来呢?但要让学生有积极性,还需有一点挑战性,有一种好的形式,且有一定的开放性。于是在第二节课后,我布置了这样一个题目:请从《祝福》中选一个对象,可以是文中直接出现的,也可以是暗含的,以他(她或它)为角度,写一篇文章,以补充或概括课文的内容。为了使学生打开思路,我写了篇《阿毛地府状告记》的故事梗概,作学生的参照。学生积极性高涨,所选角度五花八门,这从下列的一些标题中就可以看出:《老狼的忏悔录》、《卫老婆子的日记》、《庙祝的告白》、《鲁四老爷在祥林嫂墓前的讲话》、《局外人》、《N个伤心的理由》、《柳妈——其实你不懂我的心》……内容上,或抨击封建礼教罪恶,或揭露鲁四老爷丑恶灵魂,或表现“人性恶如狼”的主旨,或表现人们的麻木冷漠,或对祥林嫂死后表示美好祝愿,这些都从不同角度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我想,这是其他形式都无法达到的。
  
  映日荷花别样红
  
  孙犁的小说向来有“诗化小说”之称,如何在学习《荷花淀》时让学生了解这一个特点,我费了一些心思。首先,在学习“夫妻话别”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水生嫂温驯善良的性格,我让学生扮演了人物对话王熙凤版、林黛玉版、祥林嫂版、河东狮吼版,从比较辨别中理解了水生嫂对丈夫虽极为依恋,甚至有些缠绵,但她的表现却是含蓄的,温柔的。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讨论,文章能否以“水生嫂”为标题?学生通过讨论明白了几点:一、文章写的是荷花淀中生长的妇女群体,不是水生嫂一个人;二、荷花的美丽,衬托了生长在这样环境中的妇女温柔、活泼、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性格特点,这群朴素得如同淀里随处生长的荷花一般的妇女,她们的心灵像荷花般高洁美好,她们的容貌也一定像荷花般端庄美丽,引人联想;三、作者正是用这种独特的笔法,构建了一幅幅情景交融的美妙画卷,表达了他对美丽的中华河山、中华儿女、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礼赞。正因如此,他的战争小说没有刀光剑影的血腥场面,只有如诗如画的风光,从而使他的小说赢得了“诗化小说”之称。由于教学中紧紧扣住荷花展开,学生对主旨的理解也很到位,对孙犁小说的认识也进了一层。
  
  此恨绵绵无绝期
  
  至今犹记得执教《阿房宫赋》一文的情形。那天,我先引导学生投入真情读文章,通过反复地涵咏玩味,学生从琅琅上口、极富韵律的语言中靠近了作家的心灵,理解了作者奔腾跳跃的节奏中流淌出的赤诚的灵魂。之后,我组织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作了简要的讨论,临结束时,我向学生提了如下一个问题:杜牧自幼饱读兵书,好论史事,文章中自有一股浩然气,前人曾评价《阿》文是“古来之赋,此为第一”,认为杜牧以自己高超的语言功底和纯熟的写作技巧奏响了千古绝唱,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试在课外以文章的首尾为例作一番分析。提这个问题的本意是让学生在课外的诵读中另有所得。但不少学生对此作了深入研究,在课后交流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较一致的看法认为,文章开篇十二字,三字一顿,破空而来,振聋发聩,起势雄健,涵盖无穷,笔力非凡。结句以四个“后人”贯穿,并用顶真辞格,以饱含浓郁深沉的感情一气贯注,成为一句超越时空的预言,精辟奇警,如夜半鸣钟,远走天雷,令人惊心动魄,与开头的破空而来遥相呼应,石破天惊,又如余音绕梁,既给唐王朝的统治者敲响了一记闷重的警钟,又久久不绝地响震千古,回荡在后世历代统治者的耳边。后来的事实证明,我此举并非画蛇添足,而使学生对文章结构的编织、感情的抒发有了更深的领会。
  上面所举事例是我探索中的几个实例。我知道,这样挖空心思在枝枝叶叶上做文章,自己累不说,不少人肯定会嗤之以鼻:这种雕虫小技,也能上大雅之堂?还好意思拿出来说?不过我如是想,只要能吸引住学生,只要自己在语文课堂上有那么一点成就感,我就乐在其中,而且竟也不怕方家嘲笑,拿出来与大家交流,也以此激励自己继续走下去。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