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班本教材”的开发

作者:陈明发




  一、问题提出
  
  1.“班本教材”概念的设想
  教材——主要的课程资源,有国家教材、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在重视开发课程资源的今天,作为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的我们,能否以班级为单位来开发课程资源呢?
  
  2.“班本教材”的涵义
  首先它隶属于校本教材,是校本教材的个体化,是校本教材的一个例子、一个段落。
  其二,它是教育和教学相结合的产物。从教育角度讲,它是集社会、家庭、学校、班级及师生间的相互教育为一体;从教学角度讲,它融阅读和写作、课内和课外、生活和情理于一身。
  其三,它是班级活动、班级文化的载体,是班级活动的记录,是班级成长的历史。
  一言以蔽之,“班本教材”是以班级为单位,师生共同开发的集教育与教学为一体的一种校本课程资源。
  
  二、开发计划
  
  班级:高一(6)班,69名学生。是笔者任教和代班主任的班级。
  时间:三年(2003年9月—2006年6月),即高一~高三。
  内容:一年编一册,以“成长的道路我们一起走过”为中心,分“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挑战极限”三部曲。具体安排如下:
  
  1.高一,“认识自我”
  进入高中,学生将由一个懵懂少年进入青年。人生观、世界观即将形成,这样,如何正确认识自我——“人该何去何从,何作何为”,就是一个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这关系到高中三年的发展趋势。而家是社会的细胞,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学生只有认识了“家”,才能认识自我;只有写好了“家”,才能真正认识家。通过写来提升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即《家庭篇》。
  
  2.高二,“超越自我”
  年龄渐长,校园环境已适应了,交际面也宽了,各种诱惑也接踵而至,青春发育期的不稳定情绪很容易波动。将“超越自我”作为一个课题交给学生去完成,有的放矢,防患于未然。学生通过写来反思、反省和提高自我防御的能力,并相互交流经验。用写来进行品德和意志的训练。即《理想篇》。
  
  3.高三,“挑战极限”
  面对命运和人生的选择,我们必须有超常的胆识和毅力,要将人生的光彩和青春活力发挥到极致:挑战困难,挑战平庸,塑造出一个全新的我。让学生明白:生命在于拼搏,生活在于创造。即《奋斗篇》。
  
  三、实施情况
  
  学生一进入高一,我就将以上的开发计划告诉他们,并将“高中生活三部曲: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挑战极限”以条幅的形式挂在班中,时时给学生以警示。我们的班本教材现已出版两辑。
  1.《成长的道路我们一起走过(一)》:即《家庭篇》(“认识自我”部分)。让学生以“我的家庭”为话题作文,时间是3—5个月,也就是给一学期的充足时间让学生写好这篇作文。69名学生一人一篇,并配上每个家庭的照片,彩色封面,胶版印刷。
  2.《成长的道路我们一起走过(二)》:即《理想篇》(“超越自我”部分)。我带学生去参观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他们接受深刻的灵魂洗礼。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情况和交通环境,我选定了八个地方:歙县陶行知纪念馆、泾县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和云岭新四军旧部、宣城敬亭山、宣城梅文鼎纪念馆、常州瞿秋白纪念馆、绍兴鲁迅纪念馆、嘉兴南湖中国革命纪念馆、合肥包拯祠。我们将活动命名为“寻名人踪迹,走理想之路”,并利用大礼拜的时间,分小组、分批次,带全班同学去参观学习。参观回来,我要求每位同学写一篇参观访问记,写出过程,写出感受,择优编辑成册,大家互相学习。现已编好,图文并茂,同样是彩色封面、胶版印刷。
  
  四、现实意义
  
  1.69名同学在《家》这个大家庭里成长着
  《成长的道路我们一起走过·家庭篇》是高一一开学就布置的。布置时就明确:我们要将其编成集子。当时要求一周后交,是作为班主任的我想尽快了解学生情况。由于目的明确,学生作文劲头很足,第一次上交就有七八篇合格。我要求学生写法多变,角度要新,语言要活。这样写出的《家》,才会人人爱看。为此,一些学生广泛阅读这类文章,以期用“旧瓶子装新酒”。有的学生写了四五次,仍不“合格”,我细心地帮其分析,进行引导。这样,半年下来,每人都完成了任务。这还不够,寒假时,再把作文发下来,让学生利用春节,重新修改,学生也乐此不疲。因为这是一件让其光彩的事:写错了多不给爸爸妈妈面子;写好了,也可借此向爸妈表达爱意、敬意和谢意。通过反复地改写以及课外大量的阅读,学生明白了:作文是改出来的,作文是人人都可以写好的。
  由于这项工作:让每位同学互相走进彼此的家,让69个家组成高一(6)班这个“大家”,因此得到学生及其家长的支持和帮助。仅照片一项就令人感动:一些家庭又重新照全家福,一些家长外出务工赶回来拍照,还有学生请我上门选景——这正中我怀:可借此进行家访!这项活动,联系了家庭,促进了了解,也加强了班级凝聚力。
  
  2.师生在参观学习中共同进步着
  《成长的道路我们一起走过·理想篇》是师生通过参观学习来共同完成的。
  参观学习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条好途径。我们计划中的八个地方涉及了政治家、革命家、教育家、文学家、科学家,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民族的精英;且参观前,同学们已有所了解。再通过访(旧址)、看(实物)、听(演说)、读(史料),较全面地了解了历史,走进了这些名人、伟人的心中,从而真切地感悟理想、情操、意志和奋斗对个人、社会和国家之重要。
  参观学习是将学生学习由课本引向自然、社会的好方法。除接受思想洗礼外,同学们在参观过程中还了解了徽州文化、敬亭仙境、云岭沧桑等,这些,开阔了学生眼界,陶冶了他们心灵,带他们走入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大课堂。
  参观学习还融洽了师生感情,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参观过程中,班主任没了平日的严肃,同学们少了往日的拘谨。奔赴途中,欢声笑语充盈整个车厢;纪念馆内,庄严、崇高流淌在师生心间。大家在饮食、登山过程中谦让互助,又洋溢着集体的温馨。
  参观学习也提高了班主任的自身修养。教学相长,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我已是第四次参观陶行知纪念馆、第三次参观皖南事变烈士陵园、第二次游览敬亭山。《语文读本》中有一篇写瞿秋白的文章——《觅渡,觅渡,渡何处?》,同学们为之感动不已。我想讲课讲得更生动,就来到常州,走近秋白,参观了瞿秋白纪念馆。我带回大量史料、图片,还写了一篇散文,并请学生也写读后感。师生同被一代英杰之才情、精神所感动,这该是多么成功的教育啊!在同学们长见识、明事理之时,作为组织者、领导者的我也提升了思想境界。
  今天我带他们远行,明天他们行得更远。
  
  3.《成长的道路我们一起走过》谱写出一首爱的颂歌
  为开发这套班本教材,我们精心筹划,从封面设计,到文章编排和文字校对,全过程让学生参与,培养了学生认真细致和不断上进的精神。在印刷费上,我不让学生出一分钱:首先,我将一年的班主任津贴贡献出来;其次,由有能力的家长爱心赞助一部分。这种爱心,不论是对学生,还是对社会,都能起到很好的导引作用。69个学生69首诗,69个家庭69首歌,有温馨,有欢乐;有轻快,有舒缓;有激励,有警策……从69名学生心田流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第一辑、第二辑已完成,接下去第三辑也就顺理成章了。等三辑编完的时候,我们的6班也就走到大学门口了。班本教材《成长的道路我们一起走过》就伴他们走完高中,乃至大学,直到走进社会。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