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教育岂能仅仅是“闹铃”
作者:贾宪章
首先,育人者的“提醒”应该是个“双响炮”,既“提醒”孩子也“提醒”自己,真正实现教学相长。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把学生塑造成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育人者良好的素养容易迁移到学生身上并极易滋生效应影响。要想富有成效地育人,育人者在提醒孩子时,也必须意识到提升自我素质的重要性,进而借此引导和感染学生而不是“掩耳盗铃”似的只知“提醒”孩子,把育人当作是孩子的“独角戏”,自己置身事外做观众。
其次,育人者的“提醒”应该是“铃儿响丁当”,多做一些“提醒”后的工作,多层次提升自己与孩子的素养。第斯多惠曾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作为育人者,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注意完善自身的良好形象、精神气质、人格魅力、情感力量等,多一些细致的“教、扶、放”等实际施教环节,不能“闹铃一响了之”。如打扫卫生时,绝不能袖手旁观,而应该参与到孩子中去,与其一起擦玻璃、扫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教育学生,做学生的表率。同时,育人者更要注意生活中的细节,比如工作认真负责,与同事友好相处,对孩子一视同仁等,这些都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影响、熏陶他们。
再者,育人者的“提醒”应该是“个性彩铃”,而不应是“陈曲老调”,要准确把握最常用的激励和评价方式,通过丰富多彩的激励、评价艺术,激发学生进步的内在动机,强化其前进的动力,进而形成自己的育人风格。要多动脑筋,创造新形式,调动孩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规范的积极性,创设条件让其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教育岂能仅仅是“闹铃”?育人者应该时刻明确它是一种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平时的实践中,不仅要用心了解孩子,真心尊重孩子,细心呵护孩子,精心研究育人规律,更要努力提升自己的育人水平,耐心享受同步成长,走出“闹铃一响,育人完毕”的怪圈。唯有如此,育人实践才会演绎出和谐向上的新乐章,育人行为才会展现出多姿多彩的迷人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