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推开另一扇窗

作者:彭丽雅




  午休时,我沿着操场跑道散步,突然,班上两名学生扶着小w朝我走来,一个学生说:“小J把足球踢到了小w的脸上!”我拿开小w捂住脸的手,果真半边脸都红肿了。我顿时怒火中烧,送小w去医务室后立即把小J请到操场上。
  “你为什么用足球踢人?”我的声音有些严厉。
  “我不是故意的。”他平静地答道。
  “你每次都说不是故意的。却一次又一次地伤害那么多人!”我立刻想起他曾经踢伤小S的脚,打肿小X的头……每次批评他,他总是找出很多理由推卸责任。我越想越气,大声道:“你以为不是故意的就不用承担责任吗?”
  他依旧很平静:“小w不会有事的。有一次他也把篮球打到了我脸上,我那时候也没说什么。”
  “那你是在打击报复了?还说不是故意的!……”我几乎是在怒吼了,很多过往的老师与学生投来好奇的目光。
  “彭老师,你到教室里再批评我好不好?在这里被你批评很没面子的。”他居然还跟我提要求。
  “知道被老师批评没面子,为什么还老犯错?”我恨恨地说。
  “彭老师。我错了。”他小声说。虽然认错了,可是从他的眼睛里我看不出丝毫歉疚。他的冷静让我不知所措……
  这无疑是一次失败的谈话。
  事后,经过认真反思,我认识到自己在处理这件事情上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一听到学生出事,我的应激反应是“怒火中烧”,根本没有调查事情的前因后果,也没有耐心倾听小J的解释,以致谈话刚开始就形成了对峙。应激反应是一种“不思维”的思维方式。想都不想,条件反射一样就做出习惯性的反应,这种做法自然是笨拙而不科学的。
  其次,我盲目联系历史,简单归因。在小J声明自己不是故意伤人的时候,我没有给他最基本的信任,而是武断地认定他又在给自己找借口,进一步联系到他以前所犯的错误,我越发坚定了自己的判断。于是新账旧账一起算,给他以暴风骤雨般的冲击。仔细想想,其实这种严厉的质问甚至怒吼,仅仅只是在宣泄自己的情绪,并不是真正的教育,结果可想而知。
  第三,我漠视了学生的尊严。尊重学生是师生进行有效沟通的前提,也是学生接受老师的引导、教育的关键因素之一。我在操场上众目睽睽之下对小J大声呵斥,大大挫伤了他的自尊。
  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之后。我又悄悄把小J叫出来,选了一个僻静处,开始了第二次谈话。
  “老师刚才冷静地想了一下,相信你不是故意踢伤小w的。愿意说说当时的具体情况吗?”(共情)
  “校足球队中午练球,当时我开一个大脚,就踢到小W的脸上了。”
  “这么冷的天,如果球砸到你脸上,你会怎么样?”(换位)
  “很痛。”
  “是呀,那小w一定也很痛。你的不小心给他带来了痛苦。”
  “我当时也很难过的,都没心情玩了。”说着说着,这个同学们心中的“铁汉”居然眼眶发红了。
  “老师知道你是个善良的孩子。不过善良要表达出来别人才知道呀。”(积极暗示)
  “嗯。后来我问他有没有事,他说‘我受伤了,以后都要你养,每个月两万块。’”小J委屈地说,声音哽咽了。
  我拍拍他的肩:“哦,他说的可能是气话。不过我们换个角度想想,当时他无缘无故被砸,一定又痛又气吧?”
  “嗯。”
  “后来我看到是别的同学把他扶过来的,而不是你。”(面质)
  “……”小J低头不语,但愧色已爬上了他的脸庞。
  “同学们都叫你‘铁汉’,我想真正的铁汉应该不只表现在身体的强壮上,更应该表现在为人的风度上,要勇于承担责任。去吧,去跟小W说声对不起。”
  “……”小J望着我,有点局促。我知道他放不下自己的面子。
  我微微一笑:“老师还有些事。你自己去跟他说,相信真正的‘铁汉’会做到的。”说完,我转身向办公室走去,这回的脚步很轻快,也很踏实。
  下午课间,小w来办公室交作业,对我说:“彭老师,小J不是故意的。”
  同一个事件,同一个教育对象,因为我推开了不同的窗子,看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教育风光。第一次谈话,由于我情绪激动,言语不善,教育没有达到预期目的;第二次谈话,由于我运用了共情、换位、暗示、面质等心理辅导手段,打开了小J的心扉,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仔细回想,感慨颇多。
  教育不应止于认错。王晓春老师说:“以学生认错为终点的教育,是最表面的、最肤浅的教育,其实不过是管理而已。它的主要作用是满足教师本人的心理需求:学生认错了,低头了,教师就释怀了。到底问题解决了多少?不再往下想了。”我很庆幸,第一次谈话。当小J说“我错了”时,我没有就此罢休,而是经过反思,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的确,让学生口头上承认错误并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只有让他切实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明确了今后改正的方向,我们的教育才算成功了。
  让耳朵聆听到更多。聆听是教师辅导学生过程中一项重要的技能,要求教师认真、耐心地倾听学生诉说,此时双方应是平等友好的朋友关系。怎样才能听到更多?当然是要让对方说得更多。第二次谈话过程中,我首先运用“共情”法,承认小J的确“不是故意伤人”,让他知道自己已被老师理解和接纳,这使他消除了对立情绪并说出了整件事的始末。之后我用“换位”法和“积极暗示”法让他表露了内心的真实感受——他其实是抱有歉意的,而并非真的像第一次谈话时所表现的那样冷漠。可见,谈话中先创设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非常重要,对方有了被认同感,才会畅所欲言,我们也就能听到更多真实的东西。
  以真诚打开心扉。孩子的心灵是无比脆弱而敏感的,要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老师必须以诚相待。小J是一个自尊心和个性都很强的孩子,面对这样的孩子,一味的说教必定是无效的,反而会让他固执的心更加封闭。只有春风化雨,以真诚打动他,才能走进他的内心深处。所以,我在谈话中先认同他的确是“无意”的,并肯定了他的“善良”,再引导他进行换位体验,真正触动他的心灵,最后顾及到他“拉不下面子”,让他私下道歉,避免尴尬,这才让他心服口服。
  老师们,如果你在教育孩子时遇到阻碍或困扰,不妨试着推开另一扇窗,也许你会看到阳光灿烂,无限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