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90后”,我与你们共成长

作者:吴 军




  先看两个教育教学中发生的情景:
  一位有名气的语文教师在课上说到周杰伦,随口说了几句“其貌不扬、吐词不清……”话音未落,学生“嘘”声一片,课堂秩序大乱。
  某校学生在观看前苏联戏剧《聪明误》(又名《智慧的痛苦》)的演出,当演员说到一句台词:“学习——这是瘟疫”时,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再看看网上学生聊天,如果你看到这样一串符号:4I(0),3Q,99,3Q古力I,I会努力D。你明白什么意思吗?原来这几个符号的意思是:吓死偶(我),谢谢(Thank you),舅舅,谢谢你鼓励我,我会努力的。
  这便是“90后”的表现。
  所谓“90后”,指的是年龄在8~18岁之间、20世纪90年代后出生的青少年。这些学生出生在“e时代”,长在快餐文化和网络文化环境中,他们个性鲜明,喜欢独树一帜,敏感而自尊,叛逆而独立,同时又强烈地渴望得到他人特别是老师的认同。而受传统教育的老师对他们往往又不予认同,因此,师生间出现不和谐也就不足为奇了。对于“90后”学生如何因势利导并与之共同成长,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一、“90后”学生的特点
  
  从积极方面看,“90后”学生一般心智较高,学习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强;接触面广,爱好多,有一技之长;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知识更新速度快;争强好胜,个性张扬,标新立异;有“维权”意识;敢于质疑,坚持己见。从消极方面看,“90后”学生,容易焦虑,耐挫折能力弱;自信又自私,敏感而脆弱,嫉妒心比较强;“死不认错”;功利心强,缺乏团队意识;懒散,自以为是。用几个词概括:时尚、聪明、挑剔、叛逆、个性强、心智成人化、行为幼稚,做事极端。
  
  二、教师与“90后”学生的几点差异
  
  1、思想观念:一般说,有些教师的思想观念比较传统,喜欢说教、灌输,且内容单调;而“90后”学生的思想观念现代、开放,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追求时尚。
  2、思维方式:教师的思维往往是纵向的,看问题习惯拿历史和现实做比较,喜欢“深思”;而“90后”学生的思维往往是横向的,看问题倾向于与同时期的人或物相比,在横向比较中来定位自我。
  3、心理特质:教师的心理特质一般比较理智,他们成熟,处事谨慎、理性,讲原则,重现实;而“90后”学生的心理特质一般比较情绪化,他们血气方刚,偏激、敏感、耐挫力差。
  4、角色定位:一些教师把自己定位为教育权威,视自己为教育的主导,信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祖训;而“90后”学生维权意识强,希望老师亦师亦友,渴望平等,需要尊重、宽容与沟通。
  5、评价标准:教师的评价标准往往是一元的,偏重于智。兼顾德和体,以“分”论人,重视最终的客观效果;而“90后”学生更需要多元的评价标准,喜欢全方位、多视角、动态性评价,侧重过程体验。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教师处于师生矛盾的主要方面,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可能导致我们不愿看到而事实上存在的结果:(1)教师的文化修养和人生阅历导致对“90后”学生实际情况的“寡闻”和“陌生”;(2)职业化的生活使教师对“90后”学生的爱好“轻视”和“麻木”;(3)单一古板的思维方式使教师无法应对个性化的“90后”学生群体;(4)专制管理模式使教师有意无意地伤害“90后”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创新精神。
  陶行知先生曾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车、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学生。”也许牛顿、爱迪生、陈景润、鲁迅、金庸、刘翔式的人物就坐在我们的教室里。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如何与学生共同成长呢?下面是我的几点思考:
  
  一、同音共律,相得益彰
  
  时代在急剧变化,新事物层出不穷,教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教育教学中已无法找到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因此,除了正常教学外,教师对新知识和流行事物也应有所涉猎,顺应时代潮流,跟上时代节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深刻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为,正确看待学生的变化,引导学生在时代潮流中健康发展。
  因此教师要保持年轻心态,对学生关心的事情,如流行歌曲、NBA、足球、明星等有所了解,对流行歌曲不仅要听,最好会唱几首,以增加和学生们的共同语言;多看一些幽默故事、笑话,增加自己的幽默感;经常看报、上网,了解时事和各种奇闻趣事;学会发短信,会用QQ网上聊天。知晓另类语言,能看懂“火星文”,了解学生之间的潜规则;了解一些韩剧,对当前热播的电影和电视剧略知一二……只有这样,才能搭建起和“90后”学生沟通的桥梁。
  “90后”学生有盲目追求时尚、随大流、是非判断错位、价值观偏颇等问题。在充满物质诱惑的商品经济社会中,大众媒体的商业炒作更是让学生眼花缭乱,身不由己地陷入追“名牌”、追“明星”的潮流。因此。教师还要慎重对待“流行文化”,本着负责的态度,使学生学会分辨美丑善恶,而不是任学生去媚俗、盲目追星。
  
  二、同声共气,亲密有度
  
  据调查,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排在前五位的特点是:和蔼可亲、脾气好;能够听取学生的意见、信任鼓励学生;宽容,能够理解与关心学生;幽默风趣,有人格魅力;认真负责。对“保姆型”“警察型”“放任型”的老师,学生普遍不喜欢。这表明学生渴望与教师建立平等信任、相互关心理解、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亦师亦友”关系。教师师德高尚、学识渊博、爱生如子,会使学生形成强大的“向师心理”。师生关系自然纯洁、真挚、和谐。
  当然,“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也不能完全等同于“社会化的朋友”关系。建立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不能忽略二个“度”,亲密不能无间,美好需要距离。假如老师与学生“打成一片”“称兄道弟”,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因此,教师要用无私的爱去关心学生,亲密随和但不失原则,切不可讨好学生,这样才能形成一种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同心共济,教学相长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主宰者,课堂教学不再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唯一途径。学生接受新信息、发表见解、展现自我的机会不断增多,他们思考问题的视角也越来越独特。教师不再是独奏者,而应是伴奏者,舞台的中心应该是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不是学生学习的监督者。
  师生“共建、共享、共同成长”。这应该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或终极目标。师生之间是学习共同体、积极的合作者,“一言堂”“满堂灌”即将成为历史,“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学相长”已不再是一句口号。师生之间要逐步建立一种互教互学、平等对话与沟通的关系,分享彼此的知识与经验,共同体验教育中的欢乐与烦恼、成功与失败。
  总之。“90后”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10~20年后,必将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中流砥柱。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有睿智的教育思想、博大的教育胸怀,能包容每个“90后”学生,因势利导,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求同存异,和谐相处,真正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